启明之:梁启超传 叶曙明 9787505730236 中国友谊出版社

启明之:梁启超传 叶曙明 9787505730236 中国友谊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曙明 著
图书标签:
  • 梁启超
  • 传记
  • 历史
  • 人物
  • 中国近代史
  • 启明之
  • 叶曙明
  • 中国友谊出版社
  • 思想家
  • 文化名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闻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社
ISBN:9787505730236
商品编码:28251157206
出版时间:2012-08-01

具体描述

书名启明之:梁启超传
定价25.00
ISBN9787505730236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社
作者叶曙明
编号1200317498
出版日期2012-08-01
印刷日期2012-08-01
版次1
字数150.00千字
页数207

001序言:真金何须镀


上篇人生传奇

010D1一章踏海童年
010一、生于忧患年代
014二、严慈的家风
016三、省城求学
020四、两颗行星相遇

027D1二章戊戌风云
027一、草堂惊梦
031二、一腔孤愤肝肠热
038三、大风雨前夜
043四、流血政变

052D1三章亡命天涯
052一、保皇与革命
060二、为自由高歌
067三、笔锋常带感情

076D1四章帝制告终
076一、大论战
082二、立宪的幕后推手
087三、短命的政闻社
093四、辛亥功成

097D1五章书生护国
097一、组党与入阁
104二、捍卫共和之战
110三、各为其主
114四、青岛潮

122D1六章不负时代
122一、学术生涯
130二、以文化命脉相托
135三、大师的人格世界
145四、巨X骤陨

中篇代表作品

156去国行
157善变之豪杰
158少年中国说
165过渡时代论
172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
179文明与英雄之比例
182释革
188治国学杂话


下篇开放讨论

194讨论一:从保皇派到革命派 到君主立宪 再到民主
立宪 梁启超为何不停地变换政治主张?
198讨论二:康有为与梁启超本为师生 如何看待他们在
学术与政治上的分道扬镳?
202讨论三:有人认为梁启超是宣传家 学问不够专深
如何看待他在文化上的贡献?

207参考书目

叶曙明著

叶曙明 作家 近代史研究者 出版人。创作以历史、散文、小说为主 著作有“近代史三部曲”——'大变局:1911'、'重返五四现场:1919 一个国j1a的青春记忆'、'*国1927?谁主沉浮' 以及'大国的迷失'、'军阀'、'草莽*国'、'共和将军'、'百年激荡:20世纪广东实录'-三卷、'其实你不懂广东人'、'万花之城'、'广州旧事'等二十多部。

中学生、大学生 有求知欲的青年读者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梁启超”。也许他有着谦谦儒者的雍容 也许他有着革命者的激情 也许他像阴谋家一样充满机心 也许他只是一个向着阳光奔跑的顽童。所以赞他的人 把他捧到九天之上 玉皇大帝给他敬酒;骂他的人 把他贬到十八层地狱 让阎王爷派他去挖煤。但梁启超-1873-1929从不受外界臧否的影响 说他善变也罢 说他反动也罢 称他“梁师”也行 叫他“梁狗”也随便 该保皇时就保皇 该共和时就共和 可合作时仇敌也合作 不可合作时尊师也分手。当风独立 我做我事。他留下了一座丰富的思想宝库 让后人要花上比他一生长百倍的时间 去慢慢消化。

珠江河口三角洲乃中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纵观世界各地 凡河口区恒为文明荟萃之地。如果陶渊明再世 来到这个肥沃的冲积平原上 看见处处桑基鱼塘 果林茶园 稻浪翻波 水乡渔市 墟落如烟 亦当感叹 桃花源不外如是也。
在这片青山绿水之间 群贤辈出 文化鼎盛。明代 新会诞生过儒学一代宗师陈白沙 在白沙先生逝世373年之后 又诞生了近代中国的一位大思想家――梁启超。让人不能不感叹 上天待我中华文明真是不薄了 让我们拥有如此江山 如此人物!
梁启超 字卓如 1873年(同治十二年)生于广东新会县银洲湖畔、凤山脚下的茶坑村。凤山上有一座凌云塔 建于明万历年间 相传是为了镇压当地的“王气” 甚至有好事者说 后来梁启超在官场以总长止步 不能更上层楼 都是这座塔作祟。
坊间闲话 聊博一粲。查县志所记 凌云塔的确是一座风水塔 但非为镇压“王气” 而是因为堪舆家认为 此处地形卑削 如青龙垂首 对全县风水不利 于是建一座塔补救。实则这里的土地很肥美 驰名的新会特产葵扇、甜橙与柑 皆出于这一带乡村。
在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捻军和滇陕甘回民之乱等一连串天灾人祸之后 疮痍满目的中国 这时正面临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
一批主张经世致用的士人 开始崭露头角 他们冲破了宋明理学的束缚 把目光更多投往现实问题 对事关民主国命者 必穷源溯本 讨论其所以然。一旦关注中国的现实问题 必然会导出“中国何去何从”这样一个巨大的命题。
经世派认为 中国必须“师夷长技” 毅然变革 始有复兴之望。他们在一个萎靡泄沓的社会环境中 以道生向石头说法的精神 不断呼吁.“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 无穷极不变之法!’ “自古及今 法无不改 势无不积 事例无不变迁 风气无不移易!”主张从整吏治、严兵备、清漕运、理盐政、改币制、改田制、改科举等方面入手 明定国是 变革自强 中国庶可富强。
生于沧海横流的时代 敢以一人之是 抗万人之非 展现出扶危定倾的决心 知其不可为而为的毅力 从容赴义、自我献身的勇气 确实令士林风气为之一振。黄宗羲所说: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常人藐为说铃 贤圣指为血路也。是故知其不可而不为 即非从容矣。 ’先哲之言 对晚清后学 有如晨钟暮鼓。
当其时也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疆臣和一批有远识的王公枢臣 合力推动 开启了一场“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 以学作枪炮、学造轮舟等工具为下手工夫”的自强运动。中兴的曙光 仿佛已在晦暗迷茫的地平线上 隐约吐露。
由于历史的原因 新会人对家国兴亡、文化绝续 似乎有着比别人更深刻的体验与记忆。昔日南宋的很后一战 便发生在新会崖门 宋室君臣将兵十余万人 同年同月同日死。这一悲惨故事 每个新会儿童 从小耳熟能详。而今日鸦片战争的炮火 又在新会的家门口响起 海患难防 兵燹千里 大好河山 成了断肠伤心地。临海四望 黯焉魂销 能无后顾茫茫、百端交集之感?
梁启超正是出生于这样一个时代 这样一个地方。梁家在新会 十世务农 过着“田可耕兮书可读 半为农者半为儒”的生活 但忠义气节的精神 却代代相传。梁启超从小深得长辈疼爱 四五岁时 母亲就手把手教他学字 而祖父诲尔谆谆 教他学习'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父亲教他'易'、'书'、'诗'、'礼'、'春秋'。每天晚上 梁启超和祖父共眠一榻 听着老人用忧伤的语调 细说南宋、南明衰乱亡国的往事 听着那些古圣先贤的嘉言懿行 在老人筋脉凸现的大手轻抚下 沉沉入睡。
每年的上元节 乡间举行灯会 祖父都会携孙子到庙中赏灯 把花灯所描绘的故事一一告诉他们:
“这是朱寿昌弃官寻母 这是岳武穆出师北征。”梁启超耳濡目染 在幼小的心灵中 已生闻风慕悦之情 埋下了一颗等待发芽的种子。
当年南宋叛将张弘范在崖门歼灭宋军后 恬不知耻 在海边大石上凿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几个大字 以表己功。后来有人偷偷在石上加上一个宋字:“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 把他钉在了耻辱柱上。梁家高祖的墓所在崖门 每年扫墓拜祭 祖父都带着梁启超乘船从海上往返 经过古战场的海面时 祖父望着那块历尽风浪磨蚀的岩石 时时高诵陈恭尹的'谒三忠祠诗' 有怆然而涕下之慨:
山木萧萧风又吹 两屋波浪至今悲;
一声望帝啼荒殿 十载愁人拜古祠。
海水有门分上下 关山无界限华夷!
停舟我亦艰难日 畏向苍苔读旧碑。
此情此景 梁启超在多年后追忆 仍然印象深刻。他说:
“祖父每与儿孙说南宋故事 更朗诵陈独麓(独漉子 陈恭尹)山木萧萧一首 至海水有门分上下 关山无界限华夷 辄提高其音节 作悲壮之声调 此受庭训时之户外教育也。”(梁启勋'曼珠室戊辰笔记')
对梁启超的成长影响优xuan的 除了祖父外 就是父亲了。在梁启超记忆中 父亲秉性刚直 谨言慎行 勤勉庄敬 一切衣食嗜好 接近摒绝 唯好公共事务 热心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 颇有古君子风 所以在乡间德高望重。他常教导梁启超 立身处世。无非靠淑身与济物而已。淑身之道 在严其格以自绳;济物之道 在随所遇以为施。P11-14

启明之光:近代中国的思想巨擘与时代弄潮儿 一部全景式展现梁启超复杂人生的鸿篇巨制 本书聚焦于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文化巨匠之一——梁启超的波澜壮阔的一生。它不仅仅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传记”,更是一幅细腻勾勒出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政治、思想变迁的宏大历史画卷。通过深入挖掘大量的原始史料、私人信函以及未公开的档案记录,作者力求还原一个立体、多维、充满矛盾与光芒的梁启超形象。 第一部分:少年英才与维新之梦 (1873-1898) 本书的开篇,追溯了梁启超出生于广东新会一个世代书香之家的早年经历。详细描绘了他在传统儒家教育体系中展现出的非凡才华,以及如何受到康有为“戊戌变法”思想的深刻感召。 关键词:少年科举、师徒情谊、万木草堂、强学会的创立与兴衰 在这一部分,重点阐述了梁启超如何从一个恪守传统的士子,迅速转变为一位激进的改良主义者。书中细致分析了他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文章,特别是那些振聋发聩的社论,如何点燃了知识分子群体对国家命运的集体焦虑,并直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爆发。我们审视了他在戊戌政变中的角色,以及政变失败后,他与康有为仓皇出逃日本的惊险历程,为后来的流亡生涯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东瀛流亡与思想蜕变 (1898-1912) 流亡的岁月,是梁启超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段时期。与被清廷通缉的处境相伴随的,是其思想的空前活跃与深刻蜕变。 关键词:《新民丛报》、国民性批判、进化论的引入、君主立宪的探索 这一时期,梁启超在海外建立的舆论阵地——《新民丛报》成为了影响整个中国知识界的“思想航母”。书中详尽剖析了梁启超如何系统地将西方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思想(如赫胥黎的进化论、卢梭的国家学说)引入中国,并将其本土化。他提出的“新民”思想,即国民素质的提升是国家富强的先决条件,这一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五四一代。 同时,本书也客观展现了梁启超思想的摇摆与发展。从早期的“保皇”立场,到后来对革命派的警惕,再到对美国式共和制的不信任,他始终在“渐进改良”与“激进变革”之间寻找着最适合中国的道路,展现了一位政治家在时代洪流中的深刻挣扎与责任感。 第三部分:入阁风云与政治浮沉 (1912-1916) 辛亥革命爆发后,梁启超回国,试图用自己积累的政治经验和思想资源,去塑造成一个理想中的民国。 关键词:共和体制的构建、段祺瑞内阁、护国运动、政治理想的幻灭 回国后的梁启超,在民初混乱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一度入阁,希望能在体制内推动宪政的建立。然而,袁世凯的专制倾向和政客们的党争,使得他的政治理想屡屡受挫。书中着重分析了梁启超从支持袁世凯走向坚决反对的转变过程,特别是他积极参与“护国运动”的历史细节,揭示了他对国家统一和法治精神的执着追求。这段经历,标志着他从一个纯粹的理论家,向一名身陷泥淖的实干政治家的艰难转型。 第四部分:文化重建与学术回归 (1917-1929) 政治抱负屡遭挫折后,梁启超将重心转向了文化和学术领域,开启了他人生的“下半场”。 关键词:清华国学研究院、史学新法、文学革命的审慎态度、晚年心境 在清华大学任教的岁月,是梁启超学术生涯的巅峰。本书详细介绍了他在史学、文学、哲学等领域所做的开创性工作。他提倡的“新史学”,强调“史识”与“史料”并重,极大地提升了中国近代史学的专业水准。在文学领域,他虽然没有直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但其提倡的“以文为史”的散文风格,以及对白话文的审慎支持,对现代散文和学术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晚年的梁启超,在经历了家族的变故与政治上的失意后,其思想转向了更侧重于个人修养与人生哲理的探讨。书中描绘了他晚年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以及对后辈学者的谆谆教诲,勾勒出这位巨人最终走向宁静与超脱的心路历程。 结语:不朽的遗产与永恒的叩问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对梁启超一生及其历史地位的综合评价。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一位始终心系国家命运的公仆,也是一个身处剧变时代,不断自我革新、永不满足的探索者。他的思想遗产,如同一座巨大的灯塔,至今仍在指引着我们理解近代中国的思想脉络,并对我们如何应对当下的时代挑战,提出了永恒的叩问。全书旨在通过对梁启超一生的细致考察,让读者得以窥见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复杂而光荣的精神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启明之:梁启超传》,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走进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叶曙明先生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他不仅仅是讲述了梁启超的一生,更是在勾勒一个时代的变迁。书中的许多细节,比如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期间的慷慨陈词,在流亡海外的艰辛岁月,以及他晚年对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能感受到他作为一位知识分子的担当与挣扎,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以及他在思想上的不断探索与革新。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了解了一个伟人,更是在思考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困境与抉择,以及他们为民族复兴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书中的历史事件描述生动而引人入胜,仿佛就在眼前发生一般。我尤其对梁启超在晚年那种“回首前尘,一片模糊”的感慨,以及他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梁启超这位伟大的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部关于理想、关于担当、关于时代精神的恢弘史诗。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叶曙明先生的写作风格,既有史学家的严谨,又不乏文学家的生动。他能够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描绘得条理清晰,引人入胜。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梁启超性格的刻画,既展现了他作为一代宗师的博学多才,又揭示了他作为普通人的情感波动和人生困惑。书中对于梁启超与康有为、袁世凯等历史人物的互动,描写得尤为精彩,充满了戏剧张力,让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权力斗争之中。同时,作者也并未回避梁启超在某些历史问题上的争议和局限性,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梁启超这位历史人物的敬意,但也保持了客观的审视态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全面、更加鲜活的梁启超,也让我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更加深刻。它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励志读物。

评分

读完《启明之:梁启超传》,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个人的历史,更是在唤醒一种精神。梁启超身上那种强烈的时代责任感,那种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至今仍能震撼人心。他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他经历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但他从未放弃过对国家前途的信念。书中有许多段落,描绘了他如何面对误解、攻击,如何在政治的漩涡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用自己的笔杆子为民族发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虽然在政治上经历了起起伏伏,但他对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的热情从未减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扬,对西方思想的吸收与借鉴,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梁启超,一个充满智慧、勇气和担当的伟人。它激励我思考,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梁启超身上那种爱国情怀和探索精神。

评分

当我合上这本《启明之:梁启超传》时,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敬佩、感慨,以及深深的思考。叶曙明先生的叙述,让我看到了一个在历史洪流中不断求索、不断超越自我的灵魂。梁启超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既是激进的改革家,又是温和的改良者;他既是风云际会的政治人物,又是诲人不倦的教育家;他既是西方思想的引进者,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书中对他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切换,以及他内心深处的挣扎与矛盾,都描写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写梁启超的家庭生活和个人情感时,所展现出的细腻之处,这让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更加贴近读者,更显真实。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人物并非完美无瑕,他们的伟大恰恰体现在他们面对困境时的坚持和超越。这本书让我对“启蒙”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思想的解放和精神的唤醒。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个人觉得体现在它对梁启超思想轨迹的深度挖掘。叶曙明先生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梁启超的生平事迹,而是试图去解读他思想的演变过程。从早期的维新变法,到后来的立宪运动,再到他对民主与科学的推崇,乃至晚年对中国文化的深入反思,书中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梁启超思想转变时的严谨态度,他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梁启超本人的著作,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梁启超思想的脉络和发展的逻辑。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梁启超在当时那样复杂的历史环境下,是如何形成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学术思想的。他的“新民说”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政治上的折冲樽俎,他在文化上的开宗立派,都展现了他超凡的智慧和远见。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一个人的思想是如何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又如何反过来影响时代。它也让我明白,真正的智者,永远都在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永远都在追寻真理的道路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