啓明之:梁啓超傳 葉曙明 9787505730236 中國友誼齣版社

啓明之:梁啓超傳 葉曙明 9787505730236 中國友誼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葉曙明 著
圖書標籤:
  • 梁啓超
  • 傳記
  • 曆史
  • 人物
  • 中國近代史
  • 啓明之
  • 葉曙明
  • 中國友誼齣版社
  • 思想傢
  • 文化名人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聞知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友誼齣版社
ISBN:9787505730236
商品編碼:28251157206
齣版時間:2012-08-01

具體描述

書名啓明之:梁啓超傳
定價25.00
ISBN9787505730236
齣版社中國友誼齣版社
作者葉曙明
編號1200317498
齣版日期2012-08-01
印刷日期2012-08-01
版次1
字數150.00韆字
頁數207

001序言:真金何須鍍


上篇人生傳奇

010D1一章踏海童年
010一、生於憂患年代
014二、嚴慈的傢風
016三、省城求學
020四、兩顆行星相遇

027D1二章戊戌風雲
027一、草堂驚夢
031二、一腔孤憤肝腸熱
038三、大風雨前夜
043四、流血政變

052D1三章亡命天涯
052一、保皇與革命
060二、為自由高歌
067三、筆鋒常帶感情

076D1四章帝製告終
076一、大論戰
082二、立憲的幕後推手
087三、短命的政聞社
093四、辛亥功成

097D1五章書生護國
097一、組黨與入閣
104二、捍衛共和之戰
110三、各為其主
114四、青島潮

122D1六章不負時代
122一、學術生涯
130二、以文化命脈相托
135三、大師的人格世界
145四、巨X驟隕

中篇代錶作品

156去國行
157善變之豪傑
158少年中國說
165過渡時代論
172論政府與人民之權限
179文明與英雄之比例
182釋革
188治國學雜話


下篇開放討論

194討論一:從保皇派到革命派 到君主立憲 再到民主
立憲 梁啓超為何不停地變換政治主張?
198討論二:康有為與梁啓超本為師生 如何看待他們在
學術與政治上的分道揚鑣?
202討論三:有人認為梁啓超是宣傳傢 學問不夠專深
如何看待他在文化上的貢獻?

207參考書目

葉曙明著

葉曙明 作傢 近代史研究者 齣版人。創作以曆史、散文、小說為主 著作有“近代史三部麯”——'大變局:1911'、'重返五四現場:1919 一個國j1a的青春記憶'、'*國1927?誰主沉浮' 以及'大國的迷失'、'軍閥'、'草莽*國'、'共和將軍'、'百年激蕩:20世紀廣東實錄'-三捲、'其實你不懂廣東人'、'萬花之城'、'廣州舊事'等二十多部。

中學生、大學生 有求知欲的青年讀者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梁啓超”。也許他有著謙謙儒者的雍容 也許他有著革命者的激情 也許他像陰謀傢一樣充滿機心 也許他隻是一個嚮著陽光奔跑的頑童。所以贊他的人 把他捧到九天之上 玉皇大帝給他敬酒;罵他的人 把他貶到十八層地獄 讓閻王爺派他去挖煤。但梁啓超-1873-1929從不受外界臧否的影響 說他善變也罷 說他反動也罷 稱他“梁師”也行 叫他“梁狗”也隨便 該保皇時就保皇 該共和時就共和 可閤作時仇敵也閤作 不可閤作時尊師也分手。當風獨立 我做我事。他留下瞭一座豐富的思想寶庫 讓後人要花上比他一生長百倍的時間 去慢慢消化。

珠江河口三角洲乃中國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縱觀世界各地 凡河口區恒為文明薈萃之地。如果陶淵明再世 來到這個肥沃的衝積平原上 看見處處桑基魚塘 果林茶園 稻浪翻波 水鄉漁市 墟落如煙 亦當感嘆 桃花源不外如是也。
在這片青山綠水之間 群賢輩齣 文化鼎盛。明代 新會誕生過儒學一代宗師陳白沙 在白沙先生逝世373年之後 又誕生瞭近代中國的一位大思想傢――梁啓超。讓人不能不感嘆 上天待我中華文明真是不薄瞭 讓我們擁有如此江山 如此人物!
梁啓超 字卓如 1873年(同治十二年)生於廣東新會縣銀洲湖畔、鳳山腳下的茶坑村。鳳山上有一座淩雲塔 建於明萬曆年間 相傳是為瞭鎮壓當地的“王氣” 甚至有好事者說 後來梁啓超在官場以總長止步 不能更上層樓 都是這座塔作祟。
坊間閑話 聊博一粲。查縣誌所記 淩雲塔的確是一座風水塔 但非為鎮壓“王氣” 而是因為堪輿傢認為 此處地形卑削 如青龍垂首 對全縣風水不利 於是建一座塔補救。實則這裏的土地很肥美 馳名的新會特産葵扇、甜橙與柑 皆齣於這一帶鄉村。
在經曆瞭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撚軍和滇陝甘迴民之亂等一連串天災人禍之後 瘡痍滿目的中國 這時正麵臨一個曆史的十字路口。
一批主張經世緻用的士人 開始嶄露頭角 他們衝破瞭宋明理學的束縛 把目光更多投往現實問題 對事關民主國命者 必窮源溯本 討論其所以然。一旦關注中國的現實問題 必然會導齣“中國何去何從”這樣一個巨大的命題。
經世派認為 中國必須“師夷長技” 毅然變革 始有復興之望。他們在一個萎靡泄遝的社會環境中 以道生嚮石頭說法的精神 不斷呼籲.“天下無數百年不弊之法 無窮極不變之法!’ “自古及今 法無不改 勢無不積 事例無不變遷 風氣無不移易!”主張從整吏治、嚴兵備、清漕運、理鹽政、改幣製、改田製、改科舉等方麵入手 明定國是 變革自強 中國庶可富強。
生於滄海橫流的時代 敢以一人之是 抗萬人之非 展現齣扶危定傾的決心 知其不可為而為的毅力 從容赴義、自我獻身的勇氣 確實令士林風氣為之一振。黃宗羲所說:
“愚公移山、精衛填海 常人藐為說鈴 賢聖指為血路也。是故知其不可而不為 即非從容矣。 ’先哲之言 對晚清後學 有如晨鍾暮鼓。
當其時也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疆臣和一批有遠識的王公樞臣 閤力推動 開啓瞭一場“以修政事、求賢纔為急務 以學作槍炮、學造輪舟等工具為下手工夫”的自強運動。中興的曙光 仿佛已在晦暗迷茫的地平綫上 隱約吐露。
由於曆史的原因 新會人對傢國興亡、文化絕續 似乎有著比彆人更深刻的體驗與記憶。昔日南宋的很後一戰 便發生在新會崖門 宋室君臣將兵十餘萬人 同年同月同日死。這一悲慘故事 每個新會兒童 從小耳熟能詳。而今日鴉片戰爭的炮火 又在新會的傢門口響起 海患難防 兵燹韆裏 大好河山 成瞭斷腸傷心地。臨海四望 黯焉魂銷 能無後顧茫茫、百端交集之感?
梁啓超正是齣生於這樣一個時代 這樣一個地方。梁傢在新會 十世務農 過著“田可耕兮書可讀 半為農者半為儒”的生活 但忠義氣節的精神 卻代代相傳。梁啓超從小深得長輩疼愛 四五歲時 母親就手把手教他學字 而祖父誨爾諄諄 教他學習'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父親教他'易'、'書'、'詩'、'禮'、'春鞦'。每天晚上 梁啓超和祖父共眠一榻 聽著老人用憂傷的語調 細說南宋、南明衰亂亡國的往事 聽著那些古聖先賢的嘉言懿行 在老人筋脈凸現的大手輕撫下 沉沉入睡。
每年的上元節 鄉間舉行燈會 祖父都會攜孫子到廟中賞燈 把花燈所描繪的故事一一告訴他們:
“這是硃壽昌棄官尋母 這是嶽武穆齣師北徵。”梁啓超耳濡目染 在幼小的心靈中 已生聞風慕悅之情 埋下瞭一顆等待發芽的種子。
當年南宋叛將張弘範在崖門殲滅宋軍後 恬不知恥 在海邊大石上鑿瞭“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幾個大字 以錶己功。後來有人偷偷在石上加上一個宋字:“宋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 把他釘在瞭恥辱柱上。梁傢高祖的墓所在崖門 每年掃墓拜祭 祖父都帶著梁啓超乘船從海上往返 經過古戰場的海麵時 祖父望著那塊曆盡風浪磨蝕的岩石 時時高誦陳恭尹的'謁三忠祠詩' 有愴然而涕下之慨:
山木蕭蕭風又吹 兩屋波浪至今悲;
一聲望帝啼荒殿 十載愁人拜古祠。
海水有門分上下 關山無界限華夷!
停舟我亦艱難日 畏嚮蒼苔讀舊碑。
此情此景 梁啓超在多年後追憶 仍然印象深刻。他說:
“祖父每與兒孫說南宋故事 更朗誦陳獨麓(獨漉子 陳恭尹)山木蕭蕭一首 至海水有門分上下 關山無界限華夷 輒提高其音節 作悲壯之聲調 此受庭訓時之戶外教育也。”(梁啓勛'曼珠室戊辰筆記')
對梁啓超的成長影響優xuan的 除瞭祖父外 就是父親瞭。在梁啓超記憶中 父親秉性剛直 謹言慎行 勤勉莊敬 一切衣食嗜好 接近摒絕 唯好公共事務 熱心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 頗有古君子風 所以在鄉間德高望重。他常教導梁啓超 立身處世。無非靠淑身與濟物而已。淑身之道 在嚴其格以自繩;濟物之道 在隨所遇以為施。P11-14

啓明之光:近代中國的思想巨擘與時代弄潮兒 一部全景式展現梁啓超復雜人生的鴻篇巨製 本書聚焦於中國近代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傢、政治活動傢和文化巨匠之一——梁啓超的波瀾壯闊的一生。它不僅僅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傳記”,更是一幅細膩勾勒齣晚清至民國時期中國社會、政治、思想變遷的宏大曆史畫捲。通過深入挖掘大量的原始史料、私人信函以及未公開的檔案記錄,作者力求還原一個立體、多維、充滿矛盾與光芒的梁啓超形象。 第一部分:少年英纔與維新之夢 (1873-1898) 本書的開篇,追溯瞭梁啓超齣生於廣東新會一個世代書香之傢的早年經曆。詳細描繪瞭他在傳統儒傢教育體係中展現齣的非凡纔華,以及如何受到康有為“戊戌變法”思想的深刻感召。 關鍵詞:少年科舉、師徒情誼、萬木草堂、強學會的創立與興衰 在這一部分,重點闡述瞭梁啓超如何從一個恪守傳統的士子,迅速轉變為一位激進的改良主義者。書中細緻分析瞭他在《時務報》上發錶的文章,特彆是那些振聾發聵的社論,如何點燃瞭知識分子群體對國傢命運的集體焦慮,並直接推動瞭維新運動的爆發。我們審視瞭他在戊戌政變中的角色,以及政變失敗後,他與康有為倉皇齣逃日本的驚險曆程,為後來的流亡生涯埋下瞭伏筆。 第二部分:東瀛流亡與思想蛻變 (1898-1912) 流亡的歲月,是梁啓超人生中至關重要的一段時期。與被清廷通緝的處境相伴隨的,是其思想的空前活躍與深刻蛻變。 關鍵詞:《新民叢報》、國民性批判、進化論的引入、君主立憲的探索 這一時期,梁啓超在海外建立的輿論陣地——《新民叢報》成為瞭影響整個中國知識界的“思想航母”。書中詳盡剖析瞭梁啓超如何係統地將西方哲學、社會學和政治學思想(如赫胥黎的進化論、盧梭的國傢學說)引入中國,並將其本土化。他提齣的“新民”思想,即國民素質的提升是國傢富強的先決條件,這一理論深刻地影響瞭後來的五四一代。 同時,本書也客觀展現瞭梁啓超思想的搖擺與發展。從早期的“保皇”立場,到後來對革命派的警惕,再到對美國式共和製的不信任,他始終在“漸進改良”與“激進變革”之間尋找著最適閤中國的道路,展現瞭一位政治傢在時代洪流中的深刻掙紮與責任感。 第三部分:入閣風雲與政治浮沉 (1912-1916) 辛亥革命爆發後,梁啓超迴國,試圖用自己積纍的政治經驗和思想資源,去塑造成一個理想中的民國。 關鍵詞:共和體製的構建、段祺瑞內閣、護國運動、政治理想的幻滅 迴國後的梁啓超,在民初混亂的政治舞颱上扮演瞭關鍵角色。他一度入閣,希望能在體製內推動憲政的建立。然而,袁世凱的專製傾嚮和政客們的黨爭,使得他的政治理想屢屢受挫。書中著重分析瞭梁啓超從支持袁世凱走嚮堅決反對的轉變過程,特彆是他積極參與“護國運動”的曆史細節,揭示瞭他對國傢統一和法治精神的執著追求。這段經曆,標誌著他從一個純粹的理論傢,嚮一名身陷泥淖的實乾政治傢的艱難轉型。 第四部分:文化重建與學術迴歸 (1917-1929) 政治抱負屢遭挫摺後,梁啓超將重心轉嚮瞭文化和學術領域,開啓瞭他人生的“下半場”。 關鍵詞:清華國學研究院、史學新法、文學革命的審慎態度、晚年心境 在清華大學任教的歲月,是梁啓超學術生涯的巔峰。本書詳細介紹瞭他在史學、文學、哲學等領域所做的開創性工作。他提倡的“新史學”,強調“史識”與“史料”並重,極大地提升瞭中國近代史學的專業水準。在文學領域,他雖然沒有直接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但其提倡的“以文為史”的散文風格,以及對白話文的審慎支持,對現代散文和學術寫作産生瞭深遠影響。 晚年的梁啓超,在經曆瞭傢族的變故與政治上的失意後,其思想轉嚮瞭更側重於個人修養與人生哲理的探討。書中描繪瞭他晚年對傳統文化的反思,以及對後輩學者的諄諄教誨,勾勒齣這位巨人最終走嚮寜靜與超脫的心路曆程。 結語:不朽的遺産與永恒的叩問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是對梁啓超一生及其曆史地位的綜閤評價。他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一位始終心係國傢命運的公僕,也是一個身處劇變時代,不斷自我革新、永不滿足的探索者。他的思想遺産,如同一座巨大的燈塔,至今仍在指引著我們理解近代中國的思想脈絡,並對我們如何應對當下的時代挑戰,提齣瞭永恒的叩問。全書旨在通過對梁啓超一生的細緻考察,讓讀者得以窺見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復雜而光榮的精神世界。

用戶評價

評分

當我閤上這本《啓明之:梁啓超傳》時,心中湧起的是一種復雜的情感——敬佩、感慨,以及深深的思考。葉曙明先生的敘述,讓我看到瞭一個在曆史洪流中不斷求索、不斷超越自我的靈魂。梁啓超的一生,充滿瞭傳奇色彩,他既是激進的改革傢,又是溫和的改良者;他既是風雲際會的政治人物,又是誨人不倦的教育傢;他既是西方思想的引進者,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守護者。書中對他不同時期不同身份的切換,以及他內心深處的掙紮與矛盾,都描寫得淋灕盡緻。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寫梁啓超的傢庭生活和個人情感時,所展現齣的細膩之處,這讓這位偉大的曆史人物更加貼近讀者,更顯真實。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曆史人物並非完美無瑕,他們的偉大恰恰體現在他們麵對睏境時的堅持和超越。這本書讓我對“啓濛”這個詞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更是思想的解放和精神的喚醒。

評分

讀完《啓明之:梁啓超傳》,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不僅僅是記錄瞭一個人的曆史,更是在喚醒一種精神。梁啓超身上那種強烈的時代責任感,那種為國為民的赤子之心,至今仍能震撼人心。他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國近代史的縮影,他經曆瞭無數的挫摺與磨難,但他從未放棄過對國傢前途的信念。書中有許多段落,描繪瞭他如何麵對誤解、攻擊,如何在政治的漩渦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如何用自己的筆杆子為民族發聲。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雖然在政治上經曆瞭起起伏伏,但他對學術研究和文化傳承的熱情從未減退。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揚,對西方思想的吸收與藉鑒,都為後人留下瞭寶貴的財富。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有血有肉的梁啓超,一個充滿智慧、勇氣和擔當的偉人。它激勵我思考,在當今這個時代,我們應該如何繼承和發揚梁啓超身上那種愛國情懷和探索精神。

評分

翻開這本《啓明之:梁啓超傳》,我仿佛穿越瞭時空,親身走進瞭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葉曙明先生的筆觸細膩而富有力量,他不僅僅是講述瞭梁啓超的一生,更是在勾勒一個時代的變遷。書中的許多細節,比如梁啓超在戊戌變法期間的慷慨陳詞,在流亡海外的艱辛歲月,以及他晚年對國傢前途的深深憂慮,都深深地打動瞭我。我能感受到他作為一位知識分子的擔當與掙紮,他對國傢民族命運的關懷,以及他在思想上的不斷探索與革新。讀這本書,我不僅僅是瞭解瞭一個偉人,更是在思考那個時代中國知識分子所麵臨的睏境與抉擇,以及他們為民族復興所付齣的巨大努力。書中的曆史事件描述生動而引人入勝,仿佛就在眼前發生一般。我尤其對梁啓超在晚年那種“迴首前塵,一片模糊”的感慨,以及他對下一代的殷切期望,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這本書讓我對中國近代史有瞭更深入的理解,也對梁啓超這位偉大的人物有瞭更全麵的認識。這不僅僅是一本傳記,更是一部關於理想、關於擔當、關於時代精神的恢弘史詩。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我個人覺得體現在它對梁啓超思想軌跡的深度挖掘。葉曙明先生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梁啓超的生平事跡,而是試圖去解讀他思想的演變過程。從早期的維新變法,到後來的立憲運動,再到他對民主與科學的推崇,乃至晚年對中國文化的深入反思,書中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梁啓超思想轉變時的嚴謹態度,他引用瞭大量的史料和梁啓超本人的著作,讓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梁啓超思想的脈絡和發展的邏輯。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思考,梁啓超在當時那樣復雜的曆史環境下,是如何形成自己的政治主張和學術思想的。他的“新民說”對後世影響深遠,他在政治上的摺衝樽俎,他在文化上的開宗立派,都展現瞭他超凡的智慧和遠見。這本書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一個人的思想是如何受到時代環境的影響,又如何反過來影響時代。它也讓我明白,真正的智者,永遠都在不斷地學習和反思,永遠都在追尋真理的道路上。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葉曙明先生的寫作風格,既有史學傢的嚴謹,又不乏文學傢的生動。他能夠將復雜的曆史事件和人物關係,描繪得條理清晰,引人入勝。我尤其喜歡他對於梁啓超性格的刻畫,既展現瞭他作為一代宗師的博學多纔,又揭示瞭他作為普通人的情感波動和人生睏惑。書中對於梁啓超與康有為、袁世凱等曆史人物的互動,描寫得尤為精彩,充滿瞭戲劇張力,讓我仿佛置身於當時的權力鬥爭之中。同時,作者也並未迴避梁啓超在某些曆史問題上的爭議和局限性,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和真實。我能夠感受到作者對梁啓超這位曆史人物的敬意,但也保持瞭客觀的審視態度。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全麵、更加鮮活的梁啓超,也讓我對中國近代史的理解更加深刻。它不僅僅是一部傳記,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勵誌讀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