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套裝上下冊) (本書榮獲20183屆“文津圖書奬”)

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套裝上下冊) (本書榮獲20183屆“文津圖書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弘祺 著
圖書標籤:
  • 教育史
  • 中國教育
  • 傳統文化
  • 文化史
  • 文津圖書奬
  • 學術著作
  • 曆史
  • 社會
  • 思想文化
  • 教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華文京典專營店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7532656
商品編碼:28256444578
包裝:盒裝
齣版時間:2017-04-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套裝上下冊) (本書榮獲20183屆“文津圖書奬”)

定價:160.00元

作者:李弘祺

齣版社: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56753265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盒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

“*”

隨書附贈精裝筆記本

內容提要


中國教育一直在尋求一種的機製,能夠讓個人的學習樂趣和社會責任獲得平衡。而中國傳統教育對此已有瞭深入的思考。本書從經濟史、政治史、哲學史、民俗史等多學科角度去考察學校的設立,考試選纔的體製,大眾教育、傢庭教育的開展等等,並以教育為基點勾連起與傳統教育相關的思想與社會的各個方麵。

目錄


自 序

章 引言:中國教育的理想與重要主題 1

節個人、 社會與受教育者 2

1 “ 為己之學” 2

2 教育的社會目的 8

3 通纔、 經學者與君子 14

4 理學思想中的人: 有德之士、 英雄、 殉道者 22

5 中國傳統教育的式微 25

第二節文化一緻性及其流弊 26

1 保守主義 27

2 互為主體與相互影響 29

3 儒傢正統 32

4 的生活態度、 庶民教育與中國人格特質 34

第三節關鍵論點 42

第二章 中國傳統教育製度:學校與考試 45

節教育機構的變遷(I) 46學 以 為 己

1 古代傳說的學校與射箭的理想 46

2 稷下學宮 47

3 博士製度與漢代太學 50

4 漢代的地方學校 54

5 漢代的私人教育 57

6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太學 59

7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地方官學 70

第二節教育機構的變遷(II) 72

1 隋、 唐的高等教育 73

2 隋、 唐時代的地方教育 77

3 宋代的官學與太學 79

4 宋代地方官學與書院 83

5 遼、 金、 元的官學教育製度 87

6 元代書院 92

7 明代的國子監 94

8 明代地方官學 96

9 明代的書院 97

10 結論 101

第三節考試製度: 從察舉到科舉 102

1 古代背景 102

2 孔子與東周時期的變遷 103

3 養士 106

4 漢代察舉製度 108

5 東漢考試製度的改革 114

6 魏晉南北朝的選官製度 118

7 科舉製度的興起 124

8 唐代的科舉製度 125

9 科舉製度的完備 130

10 科舉文化的興起 136

11 外族朝代的科舉製度 140

12 明代的科舉製度 146

13 反思科舉的存在理由 152

第三章 中國教育的思想史 159

節孔子與早期的儒傢傳統 160

1 六藝 160

2 孔子 161

3 孟子與荀子 169

4 孝道與傢法 176

5 其他古代的教育思想 177

第二節漢代禮治與儒傢獨尊地位的興起 181

1 董仲舒與漢代的閤一思想 181

2 經學、 政治與教育 184

3 禮儀與儀式主義 188

4 纔能的類彆及知識人的分類 191

5 懷疑論與懷疑態度的萌芽 193

第三節魏晉南北朝時期 194

1 本體思維與形而上學的追求 195

2 思想的重新評價 196

3 佛教徵服中國 198

4 傢族教育的貴族理想 206

5 師承與道教之影響 208

6 經學的新方嚮 211

7 經學、 史學與文學 218

1 “ 正” 的觀念: 儒傢經典的確立與編纂 223

2 從標準化到正統的建構 229

3 韓愈、 李翱與道統 234

4 晚唐理想教師觀念的危機 240

5 隋唐教育思維裏的佛教思想 245

第五節道學教育和博學 252

1 道學教育的思想背景 252

2 為個人生活與社會秩序奠定基礎的道德人格 255

3 童年與童科考試 259

4 教學作為職業與誌業 262

5 經學與“ 四書” 266

6 博學 271

7 平民姓的道德信念 275

第六節遊牧民族知識人與漢人世界觀的接觸 280

1 遼、 金社會裏的儒傢思想 280

2 濛古人與元朝的教育理念 283

3 佛教與道教及其重要性 287

第七節明代的道學思想 295

1 陳白沙與湛若水 296

2 300

3 明代心學思想的進一步發展 303

4 庶民主義、 主義與儒學正統 308

第八節總結中國教育思想的社會史 320

1 善書與功過格 321

2 學術研究的儀式化: 以經學為例 324

第四章 曆代教育內容的演變和學習的樂趣 329

節曆代教育內容的變化 330

1 《論語》 、 《孝經》 和漢朝的官學課程 332

2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學課程 334

3 隋唐時期的官學課程內容 339

4 宋朝早期的變化 343

5 道學的課程思想和實踐 348

6 道學教育內容的延續和發展 354

7 明朝的道學課程 356

8 在明代儒學視野之外 361

第二節勤奮讀書的樂趣 364

1 勤奮學生的故事 365

2 藏書 367

3 私人藏書和愛書 376

第三節結論: 自得、 自由和自任 391

第五章 識字教育、傢族教育以及技術教育 395

節識字教育 396

1 把識字視為教育理念 397

2 唐代之前的啓濛教材與基礎教科書 399

3 唐代濛書 405

4 宋代濛書與硃熹 413

5 元、 明兩代的啓濛教材與基礎教科書 420

6 為女童和女性所編撰的啓濛教材及基礎教科書 425

第二節傢庭教育和傢訓 432

1 古代理論與理想 433

2 漢朝至魏晉南北朝期間的傢庭教育和傢訓 435

3 傳統中國中期的傢族教育及傢訓 443

4 透過傢庭教育復製的儒傢正統 453

第三節技術教育 461

1 漢代至唐代官學裏的技術學校 462

2 宋、 遼、 金、 元的技術教育 466

3 明代的技術教育 470

4 自然學者與技術人員的教育 472

第六章 學生與 487

節傳統中國的學生:理想與現實 488

1 孔子及其門徒觀 488

2 戰國時期的弟子 492

3 秦、 漢的學生與博士弟子: 從禮儀中學習 495

4 魏晉南北朝的學生生活: 貴族理想與行為錶現 501

5 唐代的學生: 官學學生與科舉考生 512

6 佛、 道僧院戒律以及對庶民學生的教育 525

7 書院生活與科舉抱負的依違關係: 宋代的學生 529

8 道學思想傢對學規的批評 532

9 學習成為漢人: 遼金元學校的學生 549

10 明代的學校生活: 知識自主的追求及其不滿 551

11 明代學規 555

第二節中國曆史上的 568

1 漢代的 568

2 宋代的 571

第七章 結論:晚明以後 583

節書寫傳統的重要性 585

1 書麵考試的重要性 586

2 文獻與學術 589

3 不屈的自我與的性格 592

第二節自我、 宗教性與道德感 596

1 不證自明的道德真理與道學的宗教性 597

2 道德的自信與勤奮的工作倫理 600

3 計量道德錶現的統計錶 601

4 道德感 604

5 英國善書 606

6 、 自信與清教徒資本主義者 609

7 晚明中國人與清教徒的比較 610

附錄 中國傳統教育的特色與反省613

一、養士教育與科舉的影響 613

二、為己之學與書院的理想與實踐 619

三、以儒傢經學為中心的教育 623

四、個彆施教; 不分年齡班次的教育 630

五、文字考試與論辯考試的差彆 632

六、人格的形成 635

七、結論 637

參考書目 639

索引 697

本書附錶

錶1:隋、 唐高等教育體係 74

錶2:漢代的考試 111

錶3:魏晉南北朝個人門第等級與任命官等的關係* 122

錶4:漢代今文經與古文經 187

錶5:魏晉南北朝時期太學中的經學課程213

錶6:唐代《五經正義》 226

錶7:明代《四書大全》與《五經大全》 325

錶8:宋朝科舉考試所采用的標準參考注釋本 346

錶9:兩晉南北朝太學的學生人數 505

錶 10:唐代官學入學資格及學生人數 513

錶11:唐代國子監學校的入學人數 517

錶12:宋代官學的入學條件 529

作者介紹


李弘祺,美國耶魯大學博士,颱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曆史研究所講座教授。過去三十多年間專研中國的教育史,從宋始,而及於整個傳統中國,先後以英文及中文齣版多本有關中國教育的著作,日本關西大學《泊園》稱譽他為“活躍於當今世界治中國教育及科舉史之者”。

文摘


序言



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套裝上下冊) 探尋中華民族韆年智慧,解鎖立德樹人之道。 《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套裝上下冊,是一部深度挖掘中國傳統教育精髓的力作。本書榮獲2018年第三屆“文津圖書奬”,以其宏大的視野、嚴謹的考證和深刻的洞見,為我們勾勒齣一幅波瀾壯闊的中國傳統教育發展長捲。它不僅僅是對曆史的梳理,更是對中華民族在漫長歲月中如何塑造人格、傳承文化、培養人纔的智慧結晶的深入剖析。 上冊:思想的根基與教育的起點 上冊聚焦於中國傳統教育的思想源頭及其早期發展。從上古時期的濛昧,到春鞦戰國百傢爭鳴的思想解放,再到秦漢時期大一統下的教育格局,本書層層剝繭,揭示瞭影響中國教育最深遠的幾個重要維度。 “學”的內涵演變: 本書首先追溯瞭“學”字在中國文化中的原始含義,以及它如何從最初的模仿、習得,逐漸升華為一種主動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活動。作者考證瞭甲骨文、金文中的“學”字形象,展現瞭從“效顰”到“效聖”的觀念轉變。我們瞭解到,在中國傳統觀念中,“學”並非僅僅為瞭技藝的熟練,更是為瞭品性的陶冶,是為瞭認識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律,是為瞭實現個體生命價值的升華。這種“學以為己”的精神,即學習是為瞭充實自我,完善人格,而非單純的功利目的,是貫穿本書始終的核心理念。 先秦諸子的教育思想: 這是一個思想最為活躍、教育理念最為多元的時代。本書詳細解讀瞭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墨子等主要思想傢在教育問題上的貢獻。 儒傢教育: 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打破瞭貴族對知識的壟斷,為平民提供瞭接受教育的機會。其“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警示,強調瞭學思結閤的重要性。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之道,更是將道德教育置於核心地位。孟子的“性善論”為教育提供瞭人性基礎,強調瞭“養浩然之氣”,將教育與個人道德修養緊密結閤。荀子則提齣瞭“性惡論”,認為教育是通過後天努力,改變“愚而賤”的現狀,強調“隆禮重法”,法度與教化並重。本書深入剖析瞭儒傢教育體係的構建,如“六藝”(禮、樂、射、禦、書、數)的教育內容,以及對後世教育的深遠影響。 道傢教育: 老子和莊子的教育思想,則更側重於“道法自然”,強調順應自然規律,反對刻意的雕琢和人為的束縛。他們的教育觀,更像是對生命本真狀態的迴歸,對心靈自由的追求。本書會探討這種“無為而治”的教育理念,如何在中國文化中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而存在,與主流的儒傢教育形成互補。 其他學派: 墨子的“兼愛非攻”,其教育內容側重於實用技藝和道德實踐,強調“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法傢的教育觀則更側重於國傢的統一和秩序的維護,強調“君權至上”和“法不阿貴”。本書會將這些思想置於曆史的語境中,展現它們在中國教育發展中的作用和局限。 從學校到學術: 本書將追溯早期學校的雛形,如“庠”、“序”、“學”等,以及它們的功能演變。從最初的宗族教育、官學雛形,到戰國時期齣現的私人講學之風,如孔子的杏壇,以及戰國四公子門下養士的風潮。這些都標誌著教育開始從簡單的知識傳授,嚮更復雜的學術研究和人纔培養方嚮發展。本書會詳細介紹這些早期教育機構的設置、師資、招生方式以及教學內容,為讀者勾勒齣中國古代教育體係的初步輪廓。 經典與文獻的傳承: 本書還將探討先秦時期經典著作的形成及其在教育中的地位。如《詩》、《書》、《禮》、《樂》、《易》、《春鞦》等儒傢經典的編纂和流傳,以及它們如何成為後世教育的核心教材。《論語》、《孟子》等著作的齣現,更是直接體現瞭教育從口傳心授嚮文字傳承的轉變,並開始形成係統化的教育理論。 下冊:製度的成熟與文化的浸潤 下冊將視角轉嚮秦漢之後,深入剖析中國傳統教育製度的成熟、發展以及其在中國社會文化中的深度浸潤。 統一的教育製度: 秦漢帝國的大一統,對教育製度産生瞭深遠影響。本書將詳細講述漢武帝“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決策,以及太學、郡學、縣學等一係列官學體係的建立。這一時期,教育開始成為國傢機器的一部分,為統治階級培養人纔,維護社會穩定。我們會看到,如何通過設立官學、推行察舉製、徵闢製等人纔選拔方式,將教育與政治緊密結閤。 科舉製度的興衰: 科舉製度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的一個裏程碑,它極大地改變瞭中國的人纔選拔機製,也深刻影響瞭教育的內容和方嚮。本書將詳細梳理科舉製度的起源、發展、演變及其在不同朝代的特點,如隋唐的初創、宋代的完善、明清的成熟,以及晚清的衰落。我們會深入探討科舉考試的內容,如“八股文”的形成,以及其對士人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塑造。同時,本書也會客觀評價科舉製度的利弊,它如何促進瞭社會階層的流動,又如何導緻瞭教育內容的僵化和功利化。 書院的興盛與學術的繁榮: 與官學體係並存的,是活躍的民間教育力量——書院。本書將重點介紹宋明理學時期書院的蓬勃發展,如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應天書院等著名書院的建立、教學理念和學術成就。書院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是思想交流、學術爭鳴的平颱,湧現齣大量對後世産生深遠影響的學者和著作。我們會探討書院教育的特點,如注重實踐、強調體悟、以及師生之間密切的互動關係,它們如何成為傳統中國學術繁榮的重要載體。 私學與傢庭教育: 除瞭官學和書院,私學和傢庭教育在中國傳統教育體係中也占據著重要地位。本書將探討名師大儒的私人講學,以及傢庭在子女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傢族史、傢訓、族譜等在教育中的作用,以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傢庭倫理的教育,都將得到細緻的展現。這種傢庭教育的傳統,深刻地塑造瞭中國人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 教育內容與方法的多樣性: 除瞭儒傢經典,本書還將介紹傳統中國教育的其他內容,如史學、文學、天文、曆法、醫學、武藝等。我們會探討不同的教育方法,如“循循善誘”、“因材施教”、“啓發式教學”等,以及這些方法在實踐中的應用。例如,硃熹對“格物緻知”、“誠意正心”等認識論和修養方法的強調,王陽明“知行閤一”的教育理念,都將為我們提供豐富的思考。 教育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傳承: 本書將深入探討傳統教育在中國社會中的多重功能,它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道德的養成、文化的傳承、價值觀的塑造。教育如何維係宗法製度,如何影響社會風俗,如何塑造士人階層的精神世界,都將得到細緻的描繪。作者會以豐富的史料和生動的案例,展現傳統教育如何成為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綿延萬年的重要基石。 《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套裝上下冊,以其卓越的學術價值和深刻的思想內涵,不僅為我們呈現瞭一部中國古代教育的百科全書,更引領我們反思當代教育的走嚮。它告訴我們,真正的教育,是“學以為己”,是生命的自覺成長,是人格的完善,是精神的豐盈。這套書,是每一個渴望理解中華民族文化根脈,探尋教育真諦的讀者不容錯過的經典。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的體量和深度確實令人敬佩,它絕非市麵上那種淺嘗輒止的“中國文化速成讀本”。作者在梳理史料時展現齣的嚴謹態度,以及對不同時期教育思想傢觀點的辨析,體現瞭極高的學術水準。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闡述科舉製度對教育的“雙刃劍”效應時的平衡觀點。一方麵,它確實打破瞭地域和血緣的限製,為寒門子弟提供瞭上升的階梯;但另一方麵,它也無疑將教育的方嚮導嚮瞭僵化的八股文和對“聖人”思想的刻闆遵從。書中對清代地方誌中關於義學、社學記錄的引用,非常生動地還原瞭底層教育的實際麵貌,與上層精英教育形成瞭有趣的參照。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對照當下的教育改革熱點進行反思,會發現很多睏境其實在古代就已經埋下瞭伏筆。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瞭曆史的縱深感,讓我們能夠跳齣眼前的喧囂,以更宏大的視野審視教育的本質。

評分

坦白講,這套書的閱讀難度不低,它要求讀者有一定的曆史背景知識儲備,但所有付齣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作者並未將“傳統中國教育”視為一個靜止不變的實體,而是將其置於持續的動態發展和批判之中。例如,書中對清代中後期,伴隨商業發展和西方思潮湧入後,傳統教育模式所麵臨的衝擊和內部調整的描述,就非常具有前瞻性。它展現瞭傳統教育體係的韌性與局限。通篇貫穿著一種對“人是如何成為人”的深刻關懷,教育被視為一種塑造完整人格、實現個體價值的終極途徑。讀完後,我感覺像是完成瞭一次對中國古代知識生命史的深度考察,它提供瞭一個理解中國文化基因的絕佳窗口,也讓我對當下如何平衡基礎教育與人文素養教育有瞭更深一層的思考,絕對是值得珍藏的學術佳作。

評分

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不僅僅是羅列瞭中國古代教育的各種製度和流派,更像是穿過曆史的迷霧,讓我們得以一窺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尤其是在探討“學”與“為己”之間辯證關係時,展現齣深厚的學養。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對宋明理學思潮下教育理念的剖析,那種強調個體生命體驗與道德實踐相結閤的路徑,與今天我們所熱衷的功利化教育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書中通過大量鮮活的史料和生動的案例,描繪瞭從濛學到科舉預備階段,教育如何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塑造齣不同階層人群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讀書”二字的理解被極大地拓寬瞭,它不再僅僅是獲取知識的手段,而更像是一種生命狀態的追求。特彆是關於傢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相互影響的部分,論述得鞭闢入裏,讓人不得不深思。

評分

不得不說,這套書的裝幀和行文風格都帶著一種沉靜的書捲氣,非常適閤靜心閱讀。作者在敘述過程中,巧妙地融入瞭文化史和社會史的視角,使得“教育”這個主題不再是孤立的知識體係,而是與整個古代社會結構、政治生態緊密相連的一個有機體。我尤其喜歡閱讀那些關於特定學派如何在傢鄉或書院中落地生根的章節,比如江南書院的興盛與衰落,其中蘊含的士人互助網絡和學術共同體的精神傳承,讀來令人神往。它沒有刻意去拔高或貶低古代的教育實踐,而是力求還原其復雜性。比如書中對私學教師地位變化的描述,就非常細緻地展現瞭社會變遷對知識階層命運的影響。這本書的文字很有力量,它不是那種華麗的辭藻堆砌,而是字字珠璣,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讀完後感覺學識和心性都得到瞭潛移默化的滋養。

評分

作為一名對古代思想史頗有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發現這本書真正厲害之處在於它對“師道”精神的挖掘。在傳統中國,“師”的地位遠超知識的傳授者,他們是道德的楷模,是傢族榮譽的維係者。書中詳細分析瞭古代師生關係中的倫理規範,以及這種關係如何影響瞭學術思想的流傳與創新。這讓我重新思考瞭現代教育中“教育者”的角色定位。此外,對於“學”的階段性劃分,從兒童的識字啓濛到青年的經義研習,再到中年後的“修身”實踐,作者描繪瞭一個完整而自洽的知識人生圖景。書中對一些地方性教育習俗的考察,雖然細節繁多,但卻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普惠教育”早期形態的認知,顯示齣古代社會在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通過各種民間力量來達成普及化的目標。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