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套装上下册) (本书荣获20183届“文津图书奖”)
定价:160.00元
作者:李弘祺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5675326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盒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
随书附赠精装笔记本
内容提要
中国教育一直在寻求一种的机制,能够让个人的学习乐趣和社会责任获得平衡。而中国传统教育对此已有了深入的思考。本书从经济史、政治史、哲学史、民俗史等多学科角度去考察学校的设立,考试选才的体制,大众教育、家庭教育的开展等等,并以教育为基点勾连起与传统教育相关的思想与社会的各个方面。
目录
自 序
章 引言:中国教育的理想与重要主题 1
节个人、 社会与受教育者 2
1 “ 为己之学” 2
2 教育的社会目的 8
3 通才、 经学者与君子 14
4 理学思想中的人: 有德之士、 英雄、 殉道者 22
5 中国传统教育的式微 25
第二节文化一致性及其流弊 26
1 保守主义 27
2 互为主体与相互影响 29
3 儒家正统 32
4 的生活态度、 庶民教育与中国人格特质 34
第三节关键论点 42
第二章 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学校与考试 45
节教育机构的变迁(I) 46学 以 为 己
1 古代传说的学校与射箭的理想 46
2 稷下学宫 47
3 博士制度与汉代太学 50
4 汉代的地方学校 54
5 汉代的私人教育 57
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太学 59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官学 70
第二节教育机构的变迁(II) 72
1 隋、 唐的高等教育 73
2 隋、 唐时代的地方教育 77
3 宋代的官学与太学 79
4 宋代地方官学与书院 83
5 辽、 金、 元的官学教育制度 87
6 元代书院 92
7 明代的国子监 94
8 明代地方官学 96
9 明代的书院 97
10 结论 101
第三节考试制度: 从察举到科举 102
1 古代背景 102
2 孔子与东周时期的变迁 103
3 养士 106
4 汉代察举制度 108
5 东汉考试制度的改革 114
6 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 118
7 科举制度的兴起 124
8 唐代的科举制度 125
9 科举制度的完备 130
10 科举文化的兴起 136
11 外族朝代的科举制度 140
12 明代的科举制度 146
13 反思科举的存在理由 152
第三章 中国教育的思想史 159
节孔子与早期的儒家传统 160
1 六艺 160
2 孔子 161
3 孟子与荀子 169
4 孝道与家法 176
5 其他古代的教育思想 177
第二节汉代礼治与儒家独尊地位的兴起 181
1 董仲舒与汉代的合一思想 181
2 经学、 政治与教育 184
3 礼仪与仪式主义 188
4 才能的类别及知识人的分类 191
5 怀疑论与怀疑态度的萌芽 193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 194
1 本体思维与形而上学的追求 195
2 思想的重新评价 196
3 佛教征服中国 198
4 家族教育的贵族理想 206
5 师承与道教之影响 208
6 经学的新方向 211
7 经学、 史学与文学 218
1 “ 正” 的观念: 儒家经典的确立与编纂 223
2 从标准化到正统的建构 229
3 韩愈、 李翱与道统 234
4 晚唐理想教师观念的危机 240
5 隋唐教育思维里的佛教思想 245
第五节道学教育和博学 252
1 道学教育的思想背景 252
2 为个人生活与社会秩序奠定基础的道德人格 255
3 童年与童科考试 259
4 教学作为职业与志业 262
5 经学与“ 四书” 266
6 博学 271
7 平民姓的道德信念 275
第六节游牧民族知识人与汉人世界观的接触 280
1 辽、 金社会里的儒家思想 280
2 蒙古人与元朝的教育理念 283
3 佛教与道教及其重要性 287
第七节明代的道学思想 295
1 陈白沙与湛若水 296
2 300
3 明代心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303
4 庶民主义、 主义与儒学正统 308
第八节总结中国教育思想的社会史 320
1 善书与功过格 321
2 学术研究的仪式化: 以经学为例 324
第四章 历代教育内容的演变和学习的乐趣 329
节历代教育内容的变化 330
1 《论语》 、 《孝经》 和汉朝的官学课程 332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学课程 334
3 隋唐时期的官学课程内容 339
4 宋朝早期的变化 343
5 道学的课程思想和实践 348
6 道学教育内容的延续和发展 354
7 明朝的道学课程 356
8 在明代儒学视野之外 361
第二节勤奋读书的乐趣 364
1 勤奋学生的故事 365
2 藏书 367
3 私人藏书和爱书 376
第三节结论: 自得、 自由和自任 391
第五章 识字教育、家族教育以及技术教育 395
节识字教育 396
1 把识字视为教育理念 397
2 唐代之前的启蒙教材与基础教科书 399
3 唐代蒙书 405
4 宋代蒙书与朱熹 413
5 元、 明两代的启蒙教材与基础教科书 420
6 为女童和女性所编撰的启蒙教材及基础教科书 425
第二节家庭教育和家训 432
1 古代理论与理想 433
2 汉朝至魏晋南北朝期间的家庭教育和家训 435
3 传统中国中期的家族教育及家训 443
4 透过家庭教育复制的儒家正统 453
第三节技术教育 461
1 汉代至唐代官学里的技术学校 462
2 宋、 辽、 金、 元的技术教育 466
3 明代的技术教育 470
4 自然学者与技术人员的教育 472
第六章 学生与 487
节传统中国的学生:理想与现实 488
1 孔子及其门徒观 488
2 战国时期的弟子 492
3 秦、 汉的学生与博士弟子: 从礼仪中学习 495
4 魏晋南北朝的学生生活: 贵族理想与行为表现 501
5 唐代的学生: 官学学生与科举考生 512
6 佛、 道僧院戒律以及对庶民学生的教育 525
7 书院生活与科举抱负的依违关系: 宋代的学生 529
8 道学思想家对学规的批评 532
9 学习成为汉人: 辽金元学校的学生 549
10 明代的学校生活: 知识自主的追求及其不满 551
11 明代学规 555
第二节中国历史上的 568
1 汉代的 568
2 宋代的 571
第七章 结论:晚明以后 583
节书写传统的重要性 585
1 书面考试的重要性 586
2 文献与学术 589
3 不屈的自我与的性格 592
第二节自我、 宗教性与道德感 596
1 不证自明的道德真理与道学的宗教性 597
2 道德的自信与勤奋的工作伦理 600
3 计量道德表现的统计表 601
4 道德感 604
5 英国善书 606
6 、 自信与清教徒资本主义者 609
7 晚明中国人与清教徒的比较 610
附录 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色与反省613
一、养士教育与科举的影响 613
二、为己之学与书院的理想与实践 619
三、以儒家经学为中心的教育 623
四、个别施教; 不分年龄班次的教育 630
五、文字考试与论辩考试的差别 632
六、人格的形成 635
七、结论 637
参考书目 639
索引 697
本书附表
表1:隋、 唐高等教育体系 74
表2:汉代的考试 111
表3:魏晋南北朝个人门第等级与任命官等的关系* 122
表4:汉代今文经与古文经 187
表5:魏晋南北朝时期太学中的经学课程213
表6:唐代《五经正义》 226
表7:明代《四书大全》与《五经大全》 325
表8:宋朝科举考试所采用的标准参考注释本 346
表9:两晋南北朝太学的学生人数 505
表 10:唐代官学入学资格及学生人数 513
表11:唐代国子监学校的入学人数 517
表12:宋代官学的入学条件 529
作者介绍
李弘祺,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历史研究所讲座教授。过去三十多年间专研中国的教育史,从宋始,而及于整个传统中国,先后以英文及中文出版多本有关中国教育的著作,日本关西大学《泊园》称誉他为“活跃于当今世界治中国教育及科举史之者”。
文摘
序言
坦白讲,这套书的阅读难度不低,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储备,但所有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并未将“传统中国教育”视为一个静止不变的实体,而是将其置于持续的动态发展和批判之中。例如,书中对清代中后期,伴随商业发展和西方思潮涌入后,传统教育模式所面临的冲击和内部调整的描述,就非常具有前瞻性。它展现了传统教育体系的韧性与局限。通篇贯穿着一种对“人是如何成为人”的深刻关怀,教育被视为一种塑造完整人格、实现个体价值的终极途径。读完后,我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对中国古代知识生命史的深度考察,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文化基因的绝佳窗口,也让我对当下如何平衡基础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绝对是值得珍藏的学术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各种制度和流派,更像是穿过历史的迷雾,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尤其是在探讨“学”与“为己”之间辩证关系时,展现出深厚的学养。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宋明理学思潮下教育理念的剖析,那种强调个体生命体验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的路径,与今天我们所热衷的功利化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中通过大量鲜活的史料和生动的案例,描绘了从蒙学到科举预备阶段,教育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出不同阶层人群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读书”二字的理解被极大地拓宽了,它不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而更像是一种生命状态的追求。特别是关于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影响的部分,论述得鞭辟入里,让人不得不深思。
评分作为一名对古代思想史颇有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真正厉害之处在于它对“师道”精神的挖掘。在传统中国,“师”的地位远超知识的传授者,他们是道德的楷模,是家族荣誉的维系者。书中详细分析了古代师生关系中的伦理规范,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了学术思想的流传与创新。这让我重新思考了现代教育中“教育者”的角色定位。此外,对于“学”的阶段性划分,从儿童的识字启蒙到青年的经义研习,再到中年后的“修身”实践,作者描绘了一个完整而自洽的知识人生图景。书中对一些地方性教育习俗的考察,虽然细节繁多,但却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普惠教育”早期形态的认知,显示出古代社会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各种民间力量来达成普及化的目标。
评分这套书的体量和深度确实令人敬佩,它绝非市面上那种浅尝辄止的“中国文化速成读本”。作者在梳理史料时展现出的严谨态度,以及对不同时期教育思想家观点的辨析,体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科举制度对教育的“双刃剑”效应时的平衡观点。一方面,它确实打破了地域和血缘的限制,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的阶梯;但另一方面,它也无疑将教育的方向导向了僵化的八股文和对“圣人”思想的刻板遵从。书中对清代地方志中关于义学、社学记录的引用,非常生动地还原了底层教育的实际面貌,与上层精英教育形成了有趣的参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对照当下的教育改革热点进行反思,会发现很多困境其实在古代就已经埋下了伏笔。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历史的纵深感,让我们能够跳出眼前的喧嚣,以更宏大的视野审视教育的本质。
评分不得不说,这套书的装帧和行文风格都带着一种沉静的书卷气,非常适合静心阅读。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了文化史和社会史的视角,使得“教育”这个主题不再是孤立的知识体系,而是与整个古代社会结构、政治生态紧密相连的一个有机体。我尤其喜欢阅读那些关于特定学派如何在家乡或书院中落地生根的章节,比如江南书院的兴盛与衰落,其中蕴含的士人互助网络和学术共同体的精神传承,读来令人神往。它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贬低古代的教育实践,而是力求还原其复杂性。比如书中对私学教师地位变化的描述,就非常细致地展现了社会变迁对知识阶层命运的影响。这本书的文字很有力量,它不是那种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字字珠玑,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读完后感觉学识和心性都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滋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