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套装上下册) (本书荣获20183届“文津图书奖”)

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套装上下册) (本书荣获20183届“文津图书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弘祺 著
图书标签: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
  • 传统文化
  • 文化史
  • 文津图书奖
  • 学术著作
  • 历史
  • 社会
  • 思想文化
  • 教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文京典专营店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32656
商品编码:28256444578
包装:盒装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套装上下册) (本书荣获20183届“文津图书奖”)

定价:160.00元

作者:李弘祺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5675326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盒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

随书附赠精装笔记本

内容提要


中国教育一直在寻求一种的机制,能够让个人的学习乐趣和社会责任获得平衡。而中国传统教育对此已有了深入的思考。本书从经济史、政治史、哲学史、民俗史等多学科角度去考察学校的设立,考试选才的体制,大众教育、家庭教育的开展等等,并以教育为基点勾连起与传统教育相关的思想与社会的各个方面。

目录


自 序

章 引言:中国教育的理想与重要主题 1

节个人、 社会与受教育者 2

1 “ 为己之学” 2

2 教育的社会目的 8

3 通才、 经学者与君子 14

4 理学思想中的人: 有德之士、 英雄、 殉道者 22

5 中国传统教育的式微 25

第二节文化一致性及其流弊 26

1 保守主义 27

2 互为主体与相互影响 29

3 儒家正统 32

4 的生活态度、 庶民教育与中国人格特质 34

第三节关键论点 42

第二章 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学校与考试 45

节教育机构的变迁(I) 46学 以 为 己

1 古代传说的学校与射箭的理想 46

2 稷下学宫 47

3 博士制度与汉代太学 50

4 汉代的地方学校 54

5 汉代的私人教育 57

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太学 59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官学 70

第二节教育机构的变迁(II) 72

1 隋、 唐的高等教育 73

2 隋、 唐时代的地方教育 77

3 宋代的官学与太学 79

4 宋代地方官学与书院 83

5 辽、 金、 元的官学教育制度 87

6 元代书院 92

7 明代的国子监 94

8 明代地方官学 96

9 明代的书院 97

10 结论 101

第三节考试制度: 从察举到科举 102

1 古代背景 102

2 孔子与东周时期的变迁 103

3 养士 106

4 汉代察举制度 108

5 东汉考试制度的改革 114

6 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 118

7 科举制度的兴起 124

8 唐代的科举制度 125

9 科举制度的完备 130

10 科举文化的兴起 136

11 外族朝代的科举制度 140

12 明代的科举制度 146

13 反思科举的存在理由 152

第三章 中国教育的思想史 159

节孔子与早期的儒家传统 160

1 六艺 160

2 孔子 161

3 孟子与荀子 169

4 孝道与家法 176

5 其他古代的教育思想 177

第二节汉代礼治与儒家独尊地位的兴起 181

1 董仲舒与汉代的合一思想 181

2 经学、 政治与教育 184

3 礼仪与仪式主义 188

4 才能的类别及知识人的分类 191

5 怀疑论与怀疑态度的萌芽 193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 194

1 本体思维与形而上学的追求 195

2 思想的重新评价 196

3 佛教征服中国 198

4 家族教育的贵族理想 206

5 师承与道教之影响 208

6 经学的新方向 211

7 经学、 史学与文学 218

1 “ 正” 的观念: 儒家经典的确立与编纂 223

2 从标准化到正统的建构 229

3 韩愈、 李翱与道统 234

4 晚唐理想教师观念的危机 240

5 隋唐教育思维里的佛教思想 245

第五节道学教育和博学 252

1 道学教育的思想背景 252

2 为个人生活与社会秩序奠定基础的道德人格 255

3 童年与童科考试 259

4 教学作为职业与志业 262

5 经学与“ 四书” 266

6 博学 271

7 平民姓的道德信念 275

第六节游牧民族知识人与汉人世界观的接触 280

1 辽、 金社会里的儒家思想 280

2 蒙古人与元朝的教育理念 283

3 佛教与道教及其重要性 287

第七节明代的道学思想 295

1 陈白沙与湛若水 296

2 300

3 明代心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303

4 庶民主义、 主义与儒学正统 308

第八节总结中国教育思想的社会史 320

1 善书与功过格 321

2 学术研究的仪式化: 以经学为例 324

第四章 历代教育内容的演变和学习的乐趣 329

节历代教育内容的变化 330

1 《论语》 、 《孝经》 和汉朝的官学课程 332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学课程 334

3 隋唐时期的官学课程内容 339

4 宋朝早期的变化 343

5 道学的课程思想和实践 348

6 道学教育内容的延续和发展 354

7 明朝的道学课程 356

8 在明代儒学视野之外 361

第二节勤奋读书的乐趣 364

1 勤奋学生的故事 365

2 藏书 367

3 私人藏书和爱书 376

第三节结论: 自得、 自由和自任 391

第五章 识字教育、家族教育以及技术教育 395

节识字教育 396

1 把识字视为教育理念 397

2 唐代之前的启蒙教材与基础教科书 399

3 唐代蒙书 405

4 宋代蒙书与朱熹 413

5 元、 明两代的启蒙教材与基础教科书 420

6 为女童和女性所编撰的启蒙教材及基础教科书 425

第二节家庭教育和家训 432

1 古代理论与理想 433

2 汉朝至魏晋南北朝期间的家庭教育和家训 435

3 传统中国中期的家族教育及家训 443

4 透过家庭教育复制的儒家正统 453

第三节技术教育 461

1 汉代至唐代官学里的技术学校 462

2 宋、 辽、 金、 元的技术教育 466

3 明代的技术教育 470

4 自然学者与技术人员的教育 472

第六章 学生与 487

节传统中国的学生:理想与现实 488

1 孔子及其门徒观 488

2 战国时期的弟子 492

3 秦、 汉的学生与博士弟子: 从礼仪中学习 495

4 魏晋南北朝的学生生活: 贵族理想与行为表现 501

5 唐代的学生: 官学学生与科举考生 512

6 佛、 道僧院戒律以及对庶民学生的教育 525

7 书院生活与科举抱负的依违关系: 宋代的学生 529

8 道学思想家对学规的批评 532

9 学习成为汉人: 辽金元学校的学生 549

10 明代的学校生活: 知识自主的追求及其不满 551

11 明代学规 555

第二节中国历史上的 568

1 汉代的 568

2 宋代的 571

第七章 结论:晚明以后 583

节书写传统的重要性 585

1 书面考试的重要性 586

2 文献与学术 589

3 不屈的自我与的性格 592

第二节自我、 宗教性与道德感 596

1 不证自明的道德真理与道学的宗教性 597

2 道德的自信与勤奋的工作伦理 600

3 计量道德表现的统计表 601

4 道德感 604

5 英国善书 606

6 、 自信与清教徒资本主义者 609

7 晚明中国人与清教徒的比较 610

附录 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色与反省613

一、养士教育与科举的影响 613

二、为己之学与书院的理想与实践 619

三、以儒家经学为中心的教育 623

四、个别施教; 不分年龄班次的教育 630

五、文字考试与论辩考试的差别 632

六、人格的形成 635

七、结论 637

参考书目 639

索引 697

本书附表

表1:隋、 唐高等教育体系 74

表2:汉代的考试 111

表3:魏晋南北朝个人门第等级与任命官等的关系* 122

表4:汉代今文经与古文经 187

表5:魏晋南北朝时期太学中的经学课程213

表6:唐代《五经正义》 226

表7:明代《四书大全》与《五经大全》 325

表8:宋朝科举考试所采用的标准参考注释本 346

表9:两晋南北朝太学的学生人数 505

表 10:唐代官学入学资格及学生人数 513

表11:唐代国子监学校的入学人数 517

表12:宋代官学的入学条件 529

作者介绍


李弘祺,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历史研究所讲座教授。过去三十多年间专研中国的教育史,从宋始,而及于整个传统中国,先后以英文及中文出版多本有关中国教育的著作,日本关西大学《泊园》称誉他为“活跃于当今世界治中国教育及科举史之者”。

文摘


序言



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套装上下册) 探寻中华民族千年智慧,解锁立德树人之道。 《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套装上下册,是一部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教育精髓的力作。本书荣获2018年第三届“文津图书奖”,以其宏大的视野、严谨的考证和深刻的洞见,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传统教育发展长卷。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梳理,更是对中华民族在漫长岁月中如何塑造人格、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智慧结晶的深入剖析。 上册:思想的根基与教育的起点 上册聚焦于中国传统教育的思想源头及其早期发展。从上古时期的蒙昧,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思想解放,再到秦汉时期大一统下的教育格局,本书层层剥茧,揭示了影响中国教育最深远的几个重要维度。 “学”的内涵演变: 本书首先追溯了“学”字在中国文化中的原始含义,以及它如何从最初的模仿、习得,逐渐升华为一种主动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活动。作者考证了甲骨文、金文中的“学”字形象,展现了从“效颦”到“效圣”的观念转变。我们了解到,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学”并非仅仅为了技艺的熟练,更是为了品性的陶冶,是为了认识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是为了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升华。这种“学以为己”的精神,即学习是为了充实自我,完善人格,而非单纯的功利目的,是贯穿本书始终的核心理念。 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这是一个思想最为活跃、教育理念最为多元的时代。本书详细解读了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等主要思想家在教育问题上的贡献。 儒家教育: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打破了贵族对知识的垄断,为平民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警示,强调了学思结合的重要性。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更是将道德教育置于核心地位。孟子的“性善论”为教育提供了人性基础,强调了“养浩然之气”,将教育与个人道德修养紧密结合。荀子则提出了“性恶论”,认为教育是通过后天努力,改变“愚而贱”的现状,强调“隆礼重法”,法度与教化并重。本书深入剖析了儒家教育体系的构建,如“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教育内容,以及对后世教育的深远影响。 道家教育: 老子和庄子的教育思想,则更侧重于“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反对刻意的雕琢和人为的束缚。他们的教育观,更像是对生命本真状态的回归,对心灵自由的追求。本书会探讨这种“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如何在中国文化中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而存在,与主流的儒家教育形成互补。 其他学派: 墨子的“兼爱非攻”,其教育内容侧重于实用技艺和道德实践,强调“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法家的教育观则更侧重于国家的统一和秩序的维护,强调“君权至上”和“法不阿贵”。本书会将这些思想置于历史的语境中,展现它们在中国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和局限。 从学校到学术: 本书将追溯早期学校的雏形,如“庠”、“序”、“学”等,以及它们的功能演变。从最初的宗族教育、官学雏形,到战国时期出现的私人讲学之风,如孔子的杏坛,以及战国四公子门下养士的风潮。这些都标志着教育开始从简单的知识传授,向更复杂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向发展。本书会详细介绍这些早期教育机构的设置、师资、招生方式以及教学内容,为读者勾勒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初步轮廓。 经典与文献的传承: 本书还将探讨先秦时期经典著作的形成及其在教育中的地位。如《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典的编纂和流传,以及它们如何成为后世教育的核心教材。《论语》、《孟子》等著作的出现,更是直接体现了教育从口传心授向文字传承的转变,并开始形成系统化的教育理论。 下册:制度的成熟与文化的浸润 下册将视角转向秦汉之后,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成熟、发展以及其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深度浸润。 统一的教育制度: 秦汉帝国的大一统,对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将详细讲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决策,以及太学、郡学、县学等一系列官学体系的建立。这一时期,教育开始成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维护社会稳定。我们会看到,如何通过设立官学、推行察举制、征辟制等人才选拔方式,将教育与政治紧密结合。 科举制度的兴衰: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人才选拔机制,也深刻影响了教育的内容和方向。本书将详细梳理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演变及其在不同朝代的特点,如隋唐的初创、宋代的完善、明清的成熟,以及晚清的衰落。我们会深入探讨科举考试的内容,如“八股文”的形成,以及其对士人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塑造。同时,本书也会客观评价科举制度的利弊,它如何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又如何导致了教育内容的僵化和功利化。 书院的兴盛与学术的繁荣: 与官学体系并存的,是活跃的民间教育力量——书院。本书将重点介绍宋明理学时期书院的蓬勃发展,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等著名书院的建立、教学理念和学术成就。书院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思想交流、学术争鸣的平台,涌现出大量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学者和著作。我们会探讨书院教育的特点,如注重实践、强调体悟、以及师生之间密切的互动关系,它们如何成为传统中国学术繁荣的重要载体。 私学与家庭教育: 除了官学和书院,私学和家庭教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本书将探讨名师大儒的私人讲学,以及家庭在子女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家族史、家训、族谱等在教育中的作用,以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家庭伦理的教育,都将得到细致的展现。这种家庭教育的传统,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多样性: 除了儒家经典,本书还将介绍传统中国教育的其他内容,如史学、文学、天文、历法、医学、武艺等。我们会探讨不同的教育方法,如“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等,以及这些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例如,朱熹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认识论和修养方法的强调,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都将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思考。 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传承: 本书将深入探讨传统教育在中国社会中的多重功能,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道德的养成、文化的传承、价值观的塑造。教育如何维系宗法制度,如何影响社会风俗,如何塑造士人阶层的精神世界,都将得到细致的描绘。作者会以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案例,展现传统教育如何成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万年的重要基石。 《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套装上下册,以其卓越的学术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不仅为我们呈现了一部中国古代教育的百科全书,更引领我们反思当代教育的走向。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是“学以为己”,是生命的自觉成长,是人格的完善,是精神的丰盈。这套书,是每一个渴望理解中华民族文化根脉,探寻教育真谛的读者不容错过的经典。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这套书的阅读难度不低,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储备,但所有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并未将“传统中国教育”视为一个静止不变的实体,而是将其置于持续的动态发展和批判之中。例如,书中对清代中后期,伴随商业发展和西方思潮涌入后,传统教育模式所面临的冲击和内部调整的描述,就非常具有前瞻性。它展现了传统教育体系的韧性与局限。通篇贯穿着一种对“人是如何成为人”的深刻关怀,教育被视为一种塑造完整人格、实现个体价值的终极途径。读完后,我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对中国古代知识生命史的深度考察,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文化基因的绝佳窗口,也让我对当下如何平衡基础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绝对是值得珍藏的学术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各种制度和流派,更像是穿过历史的迷雾,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尤其是在探讨“学”与“为己”之间辩证关系时,展现出深厚的学养。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宋明理学思潮下教育理念的剖析,那种强调个体生命体验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的路径,与今天我们所热衷的功利化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中通过大量鲜活的史料和生动的案例,描绘了从蒙学到科举预备阶段,教育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出不同阶层人群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读书”二字的理解被极大地拓宽了,它不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而更像是一种生命状态的追求。特别是关于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影响的部分,论述得鞭辟入里,让人不得不深思。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代思想史颇有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真正厉害之处在于它对“师道”精神的挖掘。在传统中国,“师”的地位远超知识的传授者,他们是道德的楷模,是家族荣誉的维系者。书中详细分析了古代师生关系中的伦理规范,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了学术思想的流传与创新。这让我重新思考了现代教育中“教育者”的角色定位。此外,对于“学”的阶段性划分,从儿童的识字启蒙到青年的经义研习,再到中年后的“修身”实践,作者描绘了一个完整而自洽的知识人生图景。书中对一些地方性教育习俗的考察,虽然细节繁多,但却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普惠教育”早期形态的认知,显示出古代社会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各种民间力量来达成普及化的目标。

评分

这套书的体量和深度确实令人敬佩,它绝非市面上那种浅尝辄止的“中国文化速成读本”。作者在梳理史料时展现出的严谨态度,以及对不同时期教育思想家观点的辨析,体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科举制度对教育的“双刃剑”效应时的平衡观点。一方面,它确实打破了地域和血缘的限制,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的阶梯;但另一方面,它也无疑将教育的方向导向了僵化的八股文和对“圣人”思想的刻板遵从。书中对清代地方志中关于义学、社学记录的引用,非常生动地还原了底层教育的实际面貌,与上层精英教育形成了有趣的参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对照当下的教育改革热点进行反思,会发现很多困境其实在古代就已经埋下了伏笔。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历史的纵深感,让我们能够跳出眼前的喧嚣,以更宏大的视野审视教育的本质。

评分

不得不说,这套书的装帧和行文风格都带着一种沉静的书卷气,非常适合静心阅读。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了文化史和社会史的视角,使得“教育”这个主题不再是孤立的知识体系,而是与整个古代社会结构、政治生态紧密相连的一个有机体。我尤其喜欢阅读那些关于特定学派如何在家乡或书院中落地生根的章节,比如江南书院的兴盛与衰落,其中蕴含的士人互助网络和学术共同体的精神传承,读来令人神往。它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贬低古代的教育实践,而是力求还原其复杂性。比如书中对私学教师地位变化的描述,就非常细致地展现了社会变迁对知识阶层命运的影响。这本书的文字很有力量,它不是那种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字字珠玑,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读完后感觉学识和心性都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滋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