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 野放的相遇
帕尔·本杰明 Per Benjamin:被风吹过的夏日缤纷野地/5
“像鲜花一样,待在温度低点的地方才能保持新鲜。所以就应该住在瑞典,这里常年低温,你们就能与我一样保持年轻。”
约翰·卡特John Carter:我只想从头到尾矢志如一,只做我的小生意/33
离自然越来越远,造成了我们的迫不及待。而如果还是同自然生活在一处,就可以触摸到自然的节奏,认同它,节奏就可以慢下来。
约瑟夫·马西Joseph Massie:年轻的灵魂里摇滚着惊世骇俗/57
“29岁,我还有很多时间,还有很多空间,很多可能性在等着我,我还可以做很多,这令我非常期待。”
第二辑 这里有另一种时间
巴蒂斯特·彼图Baptiste Pitou:来自卢瓦尔河谷的时间捕捉/83
许多人评价巴蒂斯特的花艺时总是用“充满诗性”这样的词句。他的作品正如他喜欢的苹果花和苔藓一样,剔除外在的繁杂,用一种直觉的形式表达,是来自卢瓦尔河谷的普鲁斯特式的“细腻又复杂”。
皮姆·艾克Pim van den Akker:确实从皆有可能的世界来/104
皮姆不相信,也不相信花艺里有对和错,有的只是方式不同。关键在于,你要去发现适合你的方式,给自己更多的动力,并传达给更多的观众。
第三辑 看见自然之灵
杨亚森Jan Aartsen:生活在自然里,想着花,这就是我的生活/128
花艺师本质上总会剪掉所有的花茎,而当花艺师剪掉花茎,故事也就结束了,但他总想,我们应该运用各种知识、经验和手法,让它们不要在两天内死去,而是过两个礼拜再死,并且在这两个礼拜里创造出更美的故事。这也许是一个热爱自然热爱花的人,对于自然平衡的一种坚持和信念吧。
艾瑞克· 肖万Eric Chauvin:花是有生命有脾性的/149
后他将那束包好的花送给我,他深邃而明亮的眼睛望着我,用动听的法语说:“谢谢你来看我,我已经很久没有包花了,刚才觉得很安静和幸福。”
第四辑 回到东方看花
凌宗湧Alfie Lin:看花,是叶与花一起看/174
看花,要和叶一起看。正如他觉得他是24小时都可以跟大家在一起的,不用在准备好的情况下才可以跟人接触。
丹尼尔·奥斯特Daniel Ost:我只是一个束花人/200
中国真应该回溯历史……你们可以回到过去,因为你们一直都可以做到。……你们有义务,也别无选择,因为你们是中国人。
> >前 言>自序:因为有花,我们都是永远的儿童,不会老去
后来我也看了很多花,虽说不见得都是美的。
如果关于花的记忆是一条单独的时间轴,六岁大概是我的起点。
幼时在爷爷乡下安宁的小院里,有棵杏树,总是春天里早开花。我喜欢像梯子一样倾斜,调皮地把脸探进它的枝丫里,置身于流泻的阳光中。杏花是很平凡普通的花,在江南小镇上随处可见,我本就生于四月,那年纪也会背“杏花春雨江南”,爷爷说我要像这时节里的杏花,爱闹爱俏的才好。春分过后那株杏树就早早萌出了花芽,慢慢成粉粉的娇嫩的花蕊,到了五月就结出了小个头的青杏子。对当时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能不能吃才着实要紧,终于等到它长成了成熟的明黄色圆杏,已经是六月下旬了,咬一口甜甜的。从粉色到青色再到明黄,由花生粒再结果的变化在幼小的我心里留下的那份惊奇,我想,大概就是我对于花初的记忆。
多年以后,我在远离旧地万里之遥的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邂逅了梵高的《盛开的杏花》。这幅画是梵高1890年春在圣雷米画的,他心爱的弟弟提奥有了一个儿子,取名文森特·威廉(Vincent Willem)。他知道以后非常开心,当即画了这幅杏花,作为贺礼送给自己的侄儿。他在信中说:“是一个真正的春日:嫩绿的麦田,远处是紫色的山丘,如此美丽,而杏花已经恣意地开放了。”然而那时的他已经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生命和精神都处在很脆弱的阶段,这一次的作品没有剧烈的漩涡,没有耀目的色彩,没有狂放和炽热,但细看画上含苞待放的花蕾,或三三两两,或四五六个,或一朵独占枝头,都生意盎然,明净如珠,烂漫天真得令人动容。可能是那份挣扎的生命力带来了悲伤中的喜悦,可能是因为泪花遮住了双眼,我看了很久,犹如故人久别重逢。
后来我也看了很多花,热烈的,孤寂的,还有美得惊心动魄的,但总是会想起南方小城院子里的杏花春雨和文森特后一幅平静的蓝。
这一路的探访,因为与花有关,不论晴雨,总给人以美和生命的遐想与触动。花艺世界里叱咤风云的大师们,早已见惯美的花,创造了数不清的令人赞叹的花艺作品。可如果他们关于花的记忆也都是单独成轴,我想,在某个起点上,他们一定也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杏花记忆”,所以很高兴能在2017年的五月到九月和他们一起,听他们娓娓道来。
在喧嚣的世界里因为有花,我们都是永远的儿童,不会老去。
>作为一个热爱花艺的读者,拿到《花艺之旅:寻访世界花艺大师》这本书,简直像开启了一扇通往奇幻世界的大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站在花艺巅峰的艺术家们进行心灵的交流。我一直以来都对花的语言、花的形态以及它们如何被赋予生命和情感充满好奇。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最深切的求知欲,它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将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花艺大师们拉近了距离。 我尤其沉醉于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花艺理念的展现。从东方宁静致远的禅意插花,到西方奔放热烈的现代花艺,再到那些融合了当地风土人情、地域特色的独特风格,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我仿佛能听到日本花道大师在低语,感受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短暂之美的深刻体悟;我又仿佛看到欧洲花艺大师在挥洒创意,用鲜花构建出如同画卷般壮丽的景观。书中对大师们创作过程的细致描绘,以及他们对材料选择、色彩搭配、空间运用等方面独到的见解,都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启发。我曾一度认为花艺只是简单的堆砌和组合,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它更是一种哲学,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艺术。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它打破了我对花艺的刻板印象。我曾以为花艺只是女孩子们的爱好,或是高端场合的点缀。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发现花艺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是一种能够触及内心深处、表达复杂情感的语言。书中介绍的许多花艺大师,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力量感、哲学思辨,甚至是对社会议题的探讨。 我特别被一位加拿大花艺师的作品所震撼,他的作品大胆、前卫,充满了实验精神,他将植物的自然形态与现代工业材料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视觉语言。书中对他的采访,让我了解到他对“生态花艺”的追求,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这让我意识到,花艺也可以成为一种传递社会价值的媒介。而另一位西班牙的花艺家,他的作品则充满了热情和戏剧性,仿佛能将整个大地的生命力都融入到一束花中。
评分这本书所呈现的世界,远不止于视觉的盛宴,它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每当我翻开它,都会被那些令人惊叹的作品所吸引,但更让我着迷的是隐藏在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和哲学。书中对每一位花艺大师的介绍,都不仅仅是列举他们的成就,而是深入挖掘他们的人生经历、创作灵感来源,以及他们对花艺的独特理解。我了解到,很多大师的创作都源于他们对自然的深刻观察,对生命循环的感悟,甚至是他们童年记忆中那些最动人的画面。 例如,书中描绘的一位荷兰花艺大师,他的作品中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和鲜活的色彩,我读到他童年时在自家花园里玩耍的经历,那些自然的童趣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后来的创作,让我深感共鸣。而另一位意大利的花艺师,他的作品则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和浪漫的情怀,书中讲述了他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痴迷,以及他如何将这些古典元素巧妙地融入到现代花艺设计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让我明白,优秀的花艺作品,绝不仅仅是技巧的娴熟,更是创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用更广阔的视野去感受身边的美,去发掘那些隐藏在平凡事物中的艺术魅力。
评分《花艺之旅:寻访世界花艺大师》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娓娓道来。它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也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而是以一种平等、分享的态度,将自己所拥有的宝贵知识和感悟传递给我。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不同花材的解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花的名字和特性,而是深入挖掘这些花朵背后的文化意义、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在不同大师手中的独特运用。 我曾经对某些花材一无所知,甚至觉得它们平平无奇,但读完这本书,我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例如,书中对某些野花的描绘,让我看到了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姿态,以及花艺大师如何将这种野性之美巧妙地融入到作品中,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忽略的角落。又例如,书中对苔藓、枯枝等素材的运用,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来花艺的边界可以如此宽广,原来“美”可以存在于各种形态之中。
评分《花艺之旅:寻访世界花艺大师》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场关于“美”的探索之旅,也是一场关于“自我”的发现之旅。它不仅仅是教我如何插花,更重要的是,它启发我去思考“美”的本质,去发现我内心深处的审美情趣,去勇敢地表达我的情感和创意。 书中对许多大师的采访,都让我看到了他们对“原创性”的追求,对“个性化”的坚持。他们不盲目追随潮流,而是敢于走自己的路,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花艺。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位日本花道大师的描述,他一生都在钻研“生け花”,将植物最自然的生长姿态表现出来,他认为“万物皆有灵”,而花艺师的使命就是去发现和放大这种灵性。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艺术作品,一定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能够触动读者的灵魂。而《花艺之旅:寻访世界花艺大师》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所呈现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更是精神上的触动。我常常会在读到某个大师的故事时,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感受到了与他们相似的情感和追求。 书中对一位新加坡花艺师的描绘,让我深感触动。他的作品充满了东方韵味,却又大胆创新,将现代的几何线条与传统的东方意境完美融合。我读到他关于“留白”的理解,关于如何在作品中营造一种空灵、宁静的氛围,让我对“意境”有了更深的理解。而另一位澳大利亚的花艺师,他的作品则充满了阳光和自由的气息,仿佛能将南半球的热带风情带到我的眼前。
评分读完《花艺之旅:寻访世界花艺大师》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被点亮了。它不仅仅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花艺世界,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生活充满了更多的热爱和期待。我不再仅仅将花视为一种装饰,而是将它们看作是有生命、有情感的伙伴,是能够与我进行心灵交流的朋友。 我被书中那位德国花艺大师的作品所吸引,他的作品严谨、大气,充满了设计感。他能够将复杂的结构和精巧的色彩搭配做到极致,让我领略到了一种工业化的美学。而另一位巴西的花艺师,他的作品则充满了巴西的热情和生命力,仿佛能将整个亚马逊雨林的生机都融入到作品中。这本书让我明白,花艺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承载任何情感,表达任何思想,只要你敢于去尝试,敢于去创新。
评分《花艺之旅:寻访世界花艺大师》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和“心灵鸡汤”的完美结合。我作为一个对花草树木有着天然亲近感的人,一直渴望能更深入地理解花艺的世界,但往往被各种专业术语和高深理论所困扰。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顾虑。它用一种非常亲切、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花艺理论化繁为简,并且用大量精美的图片作为辅助,让我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理解其中的奥妙。 书中对每一位大师的介绍,都让我看到了他们各自独特的“签名式”风格。有的以其大胆的色彩运用著称,有的以其精巧的结构布局见长,还有的则擅长捕捉植物最原始、最野性的生命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位墨西哥花艺师的描绘,他的作品充满了热带风情,色彩斑斓,如同当地的节日庆典一样充满活力。而另一位北欧的花艺家,他的作品则简洁、质朴,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光影的极致追求。这些不同的风格,让我看到了花艺世界的无限可能,也激发了我尝试不同风格的创作欲望。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作品,一定承载着创作者的情感和故事。而《花艺之旅:寻访世界花艺大师》恰恰是一本充满了“人味”的书。它没有枯燥的理论堆砌,没有冰冷的设计图解,而是通过讲述一个个真实的花艺大师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对花的热爱,对艺术的执着,以及他们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出非凡的作品。 书中对一位日本花艺大师的介绍,让我印象深刻。他一生都在追求“侘寂”美学,将残缺、不完美视为一种极致的美。我读到他关于“物哀”的感悟,关于如何在转瞬即逝的花朵中捕捉到永恒的生命力,让我对“美”有了更深的理解。而另一位法国花艺师,他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与优雅,书中描绘了他如何在香榭丽舍大街的花店里,将每日新鲜的花朵赋予生命,创造出令人心醉的场景。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关于花艺,更是关于生活,关于如何用心去感受美,如何用艺术去表达爱。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所介绍的花艺大师和作品,更在于它所传达的一种生活态度。它让我明白,花艺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与自然对话的方式,一种表达情感的途径,一种提升生活品质的艺术。书中对每一位大师的介绍,都让我看到了他们是如何将对花的热爱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感知和创造美。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一位哥伦比亚花艺师的章节。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热情,他用鲜艳的色彩和奔放的线条,展现了南美大陆的活力。书中讲述了他如何从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中汲取灵感,如何将朴实的材料转化为令人惊叹的作品,让我看到了“接地气”的花艺也能如此精彩。而另一位冰岛的花艺师,他的作品则充满了神秘和空灵感,仿佛能将北极的极光和冰雪融入其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