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气象学与生活 原书第12版 |
| 作 者: | [美] Frederick K. Lutgens 弗雷德里克·K.鲁特更斯 |
| 定价: | 99.00 |
| ISBN号: | 9787121299209 |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 开本: | 16 |
| 装帧: | |
| 出版日期: | 2016-9-1 |
| 印刷日期: | 2016-9-1 |
| 编辑推荐 |
| 适读人群 :本书内容丰富、概念清楚、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可以作为对气象学感兴趣的人们学习了解大气变化奥秘的入门读物,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非大气科学专业学生的通识课程参考教材,并可供气象学相关专业人员作为参考书和工具书。 本书从科学探索的角度和物理学原理出发,详细介绍了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地球主要组成圈层、大气组成、物理性质、空间结构、要素变化;大气运动各种过程的物理原因;地球上各种天气和气候现象、形形色色的云和降水的形成原因;气压和风、气团、气旋和锋面天气的形成;强对流、雷暴、龙卷风和飓风(台风)等灾害性天气;人工影响天气的各种途径、天气分析和预报的方法、卫星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空气污染及其原因;气候变化与气候系统、人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全球变暖的可能后果、世界气候和气候分类及大气中各种奇特的光学现象和形成的原理等。 本书内容丰富、概念清楚、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可以作为对气象学感兴趣的人们学习了解大气变化奥秘的入门读物,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非大气科学专业学生的通识课程参考教材,并可供气象学相关专业人员作为参考书和工具书。 |
| 内容介绍 |
| 本书从科学探索的角度和物理学原理出发,详细介绍了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地球主要组成圈层、大气组成、物理性质、空间结构、要素变化;大气运动各种过程的物理原因;地球上各种天气和气候现象、形形色色的云和降水的形成原因;气压和风、气团、气旋和锋面天气的形成;强对流、雷暴、龙卷风和飓风(台风)等灾害性天气;人工影响天气的各种途径、天气分析和预报的方法、卫星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空气污染及其原因;气候变化与气候系统、人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全球变暖的可能后果、世界气候和气候分类及大气中各种奇特的光学现象和形成的原理等。本书内容丰富、概念清楚、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可以作为对气象学感兴趣的人们学习了解大气变化奥秘的入门读物,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非大气科学专业学生的通识课程参考教材,并可供气象学相关专业人员作为参考书和工具书。 |
| 作者介绍 |
| 陈星,博士,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南京大学,主要从事气候学和气候变化相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Fred Lutgens和Ed Tarbuck是伊利诺伊中央学院的退休教授,他们自1970年开始成为好朋友、好同事,有超过60年的地理科学的本科生教学经验,都引各自在教学封面的出色表现获得多种荣誉。他们自1976年开始出版**本大学教材――地球科学,获得教材与专著作者协会的McGuffy奖。1983年开始,绘图作者Dennis Tasa加入他们的作者团队,三人一起合作了超过25个地理科学方面的教材项目。 |
| 目录 |
| 第1章 大气概述 1 1.1 大气――天气和气候 2 1.1.1 美国的天气 2 1.1.2 气象学、天气和气候 2 1.2 大气灾害:来自自然的袭击 5 1.3 科学探索的本质 7 知识窗1.1 从外空看地球 7 1.3.1 假设 8 1.3.2 理论 8 1.3.3 科学方法 8 1.4 地球圈 9 1.4.1 地质圈 10 1.4.2 大气圈 11 1.4.3 水圈 11 1.4.4 生物圈 12 1.5 地球是一个复杂系统 13 1.5.1 地球系统科学 13 1.5.2 地球系统 14 知识窗1.2 地球的子系统之一的碳循环 14 1.6 大气的组成 16 1.6.1 大气的主要成分 16 知识窗1.3 地球大气的形成与演变 17 1.6.2 二氧化碳 18 1.6.3 变化的大气成分 19 1.7 臭氧减少――一个全球性问题 20 1.7.1 南极臭氧洞 20 1.7.2 臭氧减少的效应 21 1.7.3 蒙特利尔议定书 22 1.8 大气层的垂直结构 22 1.8.1 气压变化 22 1.8.2 温度变化 23 1.9 大气成分的垂直变化 25 1.9.1 电离层 26 1.9.2 极光 26 第2章 地球表面和大气加热过程 27 2.1 日地关系 28 2.1.1 地球的运动 28 2.1.2 季节是怎样形成的 28 2.1.3 地球的朝向 30 2.1.4 两至点和两分点 31 知识窗2.1 季节变化 31 2.2 能量、温度和热量 34 2.2.1 能量的形式 34 2.2.2 温度 35 2.2.3 热量 35 2.3 热量传输机制 35 2.3.1 传导 35 2.3.2 对流 36 2.3.3 辐射 37 2.3.4 辐射定律 38 知识窗2.2 辐射定律 38 极端灾害性天气2.1 紫外线指数 39 2.4 太阳入射辐射 41 2.4.1 反射与散射 41 2.4.2 太阳辐射的吸收 43 2.5 大气圈中各种气体的作用 44 2.5.1 加热大气 44 2.5.2 温室效应 45 2.6 地球的热量收支 46 2.6.1 年能量平衡 46 知识窗2.3 太阳能 47 2.6.2 热量平衡的纬度分布 48 第3章 温度 49 3.1 气温记录资料 50 3.1.1 基本计算方法 50 3.1.2 等温线 50 3.2 影响气温的因素 51 3.2.1 海陆分布 52 知识窗3.1 北美最热和最冷的地方 54 3.2.2 洋流 55 3.2.3 海拔高度 56 3.2.4 地理位置 57 3.2.5 云量和反照率 58 极端灾害性天气3.1 热浪 59 3.3 温度的全球分布 61 知识窗3.2 纬度与温度较差 63 3.4 气温变化的周期 64 3.4.1 气温日变化 65 知识窗3.3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是如何影响温度的? 66 3.4.2 温度日变化幅度 68 3.4.3 温度的年变化 68 3.5 气温的测量 68 3.5.1 机械式温度计 69 3.5.2 电子温度计 70 3.5.3 百叶箱 70 3.6 温标 71 知识窗3.4 气温资料的用途 72 3.7 炎热和风寒:人体不舒适指数 74 3.7.1 炎热――高温高湿 74 3.7.2 风寒――大风降温作用 75 第4章 水分和大气稳定度 76 4.1 大气中水的运动 77 4.2 水:独特的物质 78 4.3 水的相变 79 4.3.1 冰、液态水和水汽 79 4.3.2 潜热 80 4.3.3 蒸发和凝结 80 4.4 湿度:空气中的水汽 82 4.5 水汽压与饱和 83 4.6 相对湿度 85 知识窗4.1 干空气的相对湿度是100%吗? 85 4.6.1 相对湿度如何变化? 85 知识窗4.2 增湿器和除湿器 87 4.6.2 相对湿度的自然变化 87 4.7 露点温度 88 4.8 如何测量湿度? 89 4.9 绝热温度变化 90 4.9.1 绝热冷却和凝结 90 4.10 空气抬升过程 91 4.10.1 地形抬升 92 知识窗4.3 降水记录和山地地形 92 知识窗4.4 山地效应:迎风坡降水和背风坡无雨带 93 4.10.2 锋面楔入 94 4.10.3 辐合 95 4.10.4 局地对流抬升 96 4.11 恶劣天气的起因:大气稳定度 96 4.11.1 稳定度类型 97 4.11.2 稳定度和每日天气 99 4.11.3 稳定度如何变化? 100 4.11.4 温度变化和稳定度 100 4.11.5 空气垂直运动和稳定度 101 第5章 凝结和降水类型 102 5.1 云的形成 103 5.1.1 高空凝结 103 5.1.2 云滴的增长 103 5.2 云的分类 104 5.2.1 高云 105 5.2.2 中云 105 5.2.3 低云 107 5.2.4 垂直发展型云(直展云) 107 5.2.5 云的形态变化 107 知识窗5.1 飞机航迹和云量 108 5.3 雾的类型 109 5.3.1 冷却雾 109 5.3.2 蒸发雾 111 5.4 降水的形成 112 知识窗5.2 科学与意外发现 113 5.4.1 冷云降水:伯杰龙过程 114 5.4.2 暖云降水:碰并过程 115 5.5 降水的类型 116 5.5.1 雨 116 5.5.2 雪 118 5.5.3 雨夹雪和冻雨 118 5.5.4 冰雹 119 5.5.5 雾凇 120 极端灾害性天气5.1 最糟糕的冬天 120 5.6 降水的观测 122 5.6.1 标准雨量计 122 5.6.2 降雪测量 122 5.6.3 天气雷达测量降水 123 5.7 人工影响天气 124 5.7.1 人工增雨(雪) 124 5.7.2 人工驱云消雾 125 5.7.3 人工消雹 126 5.7.4 预防霜冻 127 第6章 气压和风 129 6.1 风和气压 130 6.2 气压的测量 131 6.3 气压随海拔高度变化 133 6.4 气压变化的原因 133 6.4.1 温度对气压的影响 133 知识窗6.1 气压与航空 134 6.4.2 水汽对气压的影响 135 6.4.3 气流和压力 135 6.5 影响风的因素 135 6.5.1 气压梯度力 136 6.5.2 科里奥利力(地球自转偏向力、科氏力) 137 6.5.3 摩擦力 139 6.6 高空风 140 6.6.1 地转流 140 6.6.2 曲线流和梯度风 142 知识窗6.2 棒球在丹佛的库尔斯球场真的会飞得更远吗? 142 6.7 地面风 143 6.8 风与空气的垂直运动 144 6.8.1 气旋和反气旋的垂直气流 145 6.8.2 影响垂直气流的因子 146 6.9 风的观测 147 知识窗6.3 风能:一种潜在的替代能源 148 第7章 大气环流 151 7.1 大气运动的尺度 152 7.1.1 小尺度环流和大尺度环流 152 知识窗7.1 尘卷风 153 7.1.2 风场结构 154 7.2 局地风 155 7.2.1 海陆风 155 7.2.2 山谷风 155 7.2.3 钦诺克风(焚风) 156 7.2.4 下坡风(下降风) 157 7.2.5 乡村风 157 7.3 全球环流 157 7.3.1 单圈环流模型 157 极端灾害性天气7.1 圣安娜风(干热风)与山火 158 7.3.2 三圈环流模型 159 7.4 气压带与风 160 7.4.1 理想的纬向气压带 160 7.4.2 半永久性气压系统:真实大气 161 7.5 季风 162 7.5.1 亚洲季风 163 7.5.2 北美季风 163 7.6 西风带 164 7.6.1 为什么存在西风带? 165 7.6.2 西风带的波动 165 7.7 急流 166 7.7.1 极地急流 166 7.7.2 副热带急流 168 7.7.3 急流和地球热量收支 168 7.8 全球风场和洋流 169 7.8.1 洋流的重要性 169 7.8.2 洋流和涌升流 170 7.9 厄尔尼诺、拉尼娜和南方涛动 170 7.9.1 厄尔尼诺的影响 171 7.9.2 拉尼娜的影响 173 7.9.3 南方涛动 173 7.10 全球降水分布 174 7.10.1 降水的纬向分布 175 7.10.2 陆地上的降水分布 176 知识窗7.2 假想大陆上的降水季节特征 176 第8章 气团 178 8.1 什么是气团 179 8.1.1 气团的源地 180 8.1.2 气团的分类 181 8.1.3 气团的变性 181 8.2 北美气团的特征 182 8.2.1 极地大陆(cP)气团和北极大陆(cA)气团 182 8.2.2 湖泊效应降雪:暖水上的冷空气 183 极端灾害性天气8.1 西伯利亚寒流 185 8.2.3 极地海洋(mP)气团 186 8.2.4 热带海洋(mT)气团 187 极端灾害性天气8.2 湖泊效应产生的暴风雪 190 极端灾害性天气8.3 2011年1月12日,一次典型的东北风暴 191 8.2.5 热带大陆(cT)气团 192 第9章 中纬度气旋 193 9.1 锋面天气 194 9.1.1 暖锋 195 9.1.2 冷锋 197 9.1.3 静止锋 199 9.1.4 锢囚锋 199 9.1.5 干线 201 9.2 中纬度气旋与极锋理论 201 9.3 中纬度气旋的生命周期 202 9.3.1 形成:两个气团的碰撞 202 9.3.2 气旋流的发展 203 9.3.3 中纬度气旋的成熟阶段 203 9.3.4 锢囚:消亡的开始(消亡阶段) 203 9.4 理想的中纬度气旋天气 204 知识窗9.1 预报的工具――风 205 9.5 高空气流与气旋形成 207 9.5.1 气旋性和反气旋性环流 207 9.5.2 高空辐散与辐合 207 9.6 中纬度气旋的形成区域 209 9.6.1 气旋移动类型 209 9.6.2 高空气流与气旋移动 210 9.7 反气旋天气与大气阻塞 211 9.8 中纬度气旋个例研究 212 极端灾害性天气9.1 2008年和1993年美国中西部大洪涝 215 9.9 现代观点:传送带模型 217 第10章 雷暴与龙卷风 219 10.1 名称的含意 220 10.2 雷暴 221 10.3 气团雷暴 222 10.3.1 发展阶段 222 10.3.2 发生区域 224 10.4 强雷暴 224 10.5 超级单体雷暴 225 10.5.1 飑线 226 10.5.2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227 极端灾害性天气10.1 突发洪水――雷暴雨的头号杀手 228 10.6 闪电和雷声 229 极端灾害性天气10.2 下击暴流 230 10.6.1 闪电发生的原因 232 10.6.2 雷击 232 10.6.3 雷声 233 10.7 龙卷风 234 10.7.1 龙卷风的发生与形成 236 10.7.2 龙卷风气候学 237 极端灾害性天气10.3 强龙卷风后的幸存 238 10.7.3 龙卷风的特征 239 10.8 龙卷风的破坏性 240 10.8.1 龙卷风强度 241 10.8.2 死亡率 242 10.9 龙卷风预报 243 10.9.1 龙卷风监视和警报 243 10.9.2 多普勒雷达 244 第11章 飓风 246 11.1 飓风概况 247 知识窗11.1 角动量守恒 250 11.2 飓风的形成与消亡 250 11.2.1 飓风的形成 251 11.2.2 飓风消亡 252 11.3 飓风的破坏性 252 11.3.1 萨菲尔-辛普森分级 253 11.3.2 风暴潮 253 11.3.3 大风灾害 254 11.3.4 强降雨和内陆洪水 255 极端灾害性天气11.1 气旋纳吉斯 256 11.3.5 飓风强度评估 257 11.4 飓风的探测、跟踪和监控 258 11.4.1 卫星监测 259 11.4.2 飞机勘测 259 11.4.3 雷达和数据浮标 263 11.4.4 飓风监视和警报 264 11.4.5 飓风预报 264 第12章 天气分析和预报 266 12.1 气象业务概述 267 12.2 天气分析 268 12.2.1 获取数据 269 12.2.2 绘制天气图 270 知识窗12.1 制作天气图 272 12.3 计算机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273 12.3.1 数值天气预报 273 知识窗12.2 数值天气预报 273 12.3.2 集成预报 275 12.3.3 预报员的作用 276 12.4 其他预报方法 277 12.4.1 持续性预报 277 12.4.2 气候学预报 277 12.4.3 类比法 277 12.4.4 趋势预报 278 12.5 高空环流和天气预报 278 12.5.1 高空图 278 12.5.2 高空气流与地面天气预报 280 12.6 长期天气预报 283 12.7 预报准确率 284 12.8 卫星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285 12.8.1 气象卫星图像 286 12.8.2 卫星探测的其他内容 289 第13章 空气污染 290 13.1 空气污染的危害 291 13.2 空气污染源和类型 293 13.2.1 一次污染物 293 极端灾害性天气13.1 1952年伦敦大烟雾 294 知识窗13.1 污染正在改变气候 295 13.2.2 二次污染物 298 13.3 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 299 13.3.1 质量标准的建立 300 13.3.2 空气质量指数 300 13.4 影响空气污染的气象因素 301 13.4.1 风 302 极端灾害性天气13.2 从空中看空气污染过程 302 13.4.2 大气稳定度 303 13.5 酸雨 305 13.5.1 酸雨的范围和强度 305 13.5.2 酸雨的危害 306 第14章 变化的气候 308 14.1 气候系统 309 14.2 气候变化的检测 310 14.2.1 海底沉积物――气候资料的仓库 311 14.2.2 氧同位素分析 312 14.2.3 冰川中的气候变化记录 312 14.2.4 树轮――环境历史档案 313 14.2.5 其他类型的代用资料 314 14.3 气候变化的自然原因 315 14.3.1 板块构造与气候变化 316 14.3.2 火山活动与气候变化 317 知识窗14.1 地质时期的火山活动与气候变化 319 14.3.3 地球轨道变化 319 14.3.4 太阳活动与气候 321 14.4 人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322 14.4.1 二氧化碳、微量气体和气候变化 322 14.4.2 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 323 14.4.3 大气响应 324 14.4.4 微量气体的作用 325 14.5 气候反馈机制 327 14.5.1 气候反馈机制的种类 327 14.5.2 气候模式:重要但尚不完善的工具 328 14.6 气溶胶对气候的影响 328 14.7 全球变暖的可能后果 329 14.7.1 海平面上升 330 14.7.2 变化的北极 331 14.7.3 增大的海水酸性 333 14.7.4 意想不到的后果 333 第15章 世界气候 334 15.1 气候的分类 335 知识窗15.1 气候图 337 15.2 气候控制因素:概述 339 15.2.1 纬度 339 15.2.2 海陆分布 339 15.2.3 地理位置与盛行风向 339 15.2.4 山脉高原 340 15.2.5 洋流 340 15.2.6 气压和风 340 15.3 世界气候综述 340 15.4 潮湿的热带气候(Af,Am) 341 知识窗15.2 热带雨林砍伐对土壤的影响 342 15.4.1 温度特征 344 15.4.2 降水特征 344 15.5 热带干湿季气候(Aw) 345 15.5.1 温度特征 345 15.5.2 降水特征 346 15.5.3 季风 347 15.5.4 气候类型的变型Cw 348 15.6 干旱气候(B) 348 15.6.1 “干旱”意味着什么? 349 15.6.2 副热带沙漠气候(BWh)和草原气候(BSh) 349 15.6.3 西海岸副热带沙漠气候 352 15.6.4 中纬度沙漠(BWk)和草原气候(BSk) 353 15.7 冬季温和湿润的中纬度气候带(C) 354 15.7.1 副热带湿润气候(Cfa) 354 15.7.2 西海岸海洋性气候(Cfb) 356 15.7.3 副热带夏干(地中海)气候(Csa,Csb) 357 15.8 冬季寒冷的湿润大陆气候(D) 358 15.8.1 湿润的大陆性气候(Dfa) 358 15.8.2 副极地气候(Dfc,Dfd) 360 15.9 极地气候(E) 361 15.9.1 苔原气候(ET) 362 15.9.2 冰原气候(EF) 364 15.10 高原气候 364 极端灾害性天气15.1 干旱――代价巨大的大气灾害 366 第16章 大气的光学现象 368 16.1 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 369 16.1.1 反射 369 16.1.2 折射 370 16.2 海市蜃楼 372 知识窗16.1 高速公路海市蜃楼是真的吗? 372 16.3 彩虹 374 16.4 光晕、幻日和日柱 377 16.5 光环 380 16.6 其他光学现象 381 16.6.1 华 381 16.6.2 彩虹云 381 |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我一直对那种能够将复杂概念转化为直观理解的科普读物情有独钟。我的直觉告诉我,《气象学与生活》可能就是这样一本能够满足我好奇心的书籍。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涉及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但又可能被忽视的“小”气象现象。比如,为什么有时候早晨会有露水,而有时候却没有?雨后为什么会有彩虹?不同季节的空气湿度有何差异,这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起居又有什么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用生动形象的例子,图文并茂地解释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我希望它能让我感觉,学习气象学并不是枯燥乏味的背诵公式,而是一场充满乐趣的探索之旅,让我看到科学原来就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评分我常常在想,作为生活在地球上的一份子,我们对脚下这片土地以及头顶这片天空的了解,究竟有多少?《气象学与生活》这个书名,让我感觉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去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我尤其关心那些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天气事件,比如极端天气。为什么会发生台风、飓风?它们是如何形成并积聚能量的?而我们常听到的“厄尔尼诺”现象,它又会对全球的气候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明白,这些看似遥远或偶尔发生的天气事件,其实与我们息息相关,它们不仅仅是新闻中的报道,更是影响着农业生产、能源供应,甚至我们居住环境安全的重要因素。我期待它能帮助我建立起一种更全面的环境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之间可能存在的复杂联系。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我纯粹是被书名所吸引。《气象学与生活》,听起来就充满了实用性和贴近性,仿佛能解答我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关于天气的疑问。我一直对那些变幻莫测的天气现象感到好奇,比如为什么有时候晴空万里,转瞬又是雷雨交加?为什么在某些季节,特定的天气模式会反复出现?我总觉得,如果能更深入地了解气象学的基本原理,或许就能更好地预测和应对这些天气变化,从而更从容地安排我的日常活动,甚至在旅行和户外运动时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揭开大气神秘的面纱,让我不仅仅是旁观者,更能成为一个理解者,甚至是一个能够和天气“对话”的人。我希望它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那些复杂的科学概念,让我即便没有深厚的科学背景,也能轻松入门,并且从中获得知识的乐趣。
评分作为一名对自然科学充满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介绍气象学基础知识,同时又能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际的读物。《气象学与生活》这个书名,恰好击中了我的痛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解答我在生活中遇到的许多疑问,比如,为什么夏季的午后常常伴随着突如其来的雷阵雨?冬季的寒潮是如何形成的,又为何会如此迅速地影响气温?我对于大气层中能量的传输和转化过程非常好奇,例如太阳辐射是如何影响地球温度的,而温室效应又是什么样的机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讲解大气运动的规律,解释不同天气系统的形成和演变,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天气预报中的各种术语和符号。我渴望能够获得一种更科学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我们周围瞬息万变的天气现象。
评分我一直觉得,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科学逻辑。就像海边的潮汐,看似神秘,实则是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的结果。我想,《气象学与生活》这本书,一定也蕴含着关于我们身边“空气”的种种奥秘。我很好奇,为什么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会呈现出如此丰富多彩的动态?那些飘浮的云朵,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不同种类的云,又预示着什么样的天气?还有我们常说的“风”,它为什么会从一个地方吹向另一个地方,它的强度和方向是如何决定的?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个清晰的图景,让我明白这些现象是如何在大气这个巨大的系统中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了我们所经历的丰富多彩的天气。我想,一旦我理解了这些基本原理,我再看到天气预报,就能对其背后的科学逻辑有更深的认识,而不是仅仅被动地接受信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