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 | 蘇軾敘述一種-修訂版 |
| 定價 | 29.00 |
| ISBN | 9787506366960 |
| 齣版社 | 作傢齣版社 |
| 作者 | 劉小川 |
| 編號 | 1200457228 |
| 齣版日期 | 2013-03-01 |
| 印刷日期 | 2013-03-01 |
| 版次 | 1 |
| 字數 | 150.00韆字 |
| 頁數 | 258 |
| 小引1 ―生活之意蘊層5 二天纔少年13 三奇人張方平 醉翁歐陽修27 四初仕風翔39 五十年生死兩茫茫……49 六醫國手55 七文人與山水71 八人間天堂 酒食地獄81 九老夫聊發少年狂89 十小人發難99 十一坡仙113 十二誰能伴我田間飲125 十九蘇軾的詩199 二十蘇軾的詞221 初版後記252 再版後記254 我所知道的劉小川257 |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 蘇軾這樣的人物 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中國近韆年的文學偶像 正能量傳遞者。 '蘇軾敘述一種'是敘述讀者瞭解、研究、賞析蘇軾及作品的重要作品。巴金文學院文學奬獲奬作品。 '蘇軾敘述一種'是與蘇軾同為鄉人 同用鄉音 同習鄉俗的作者劉小川 將用很真實生動的筆觸展現這位巨人的淋灕元氣與人格魅力。 |
| 蘇軾到陝西鳳翔做簽判 蘇轍送他到鄭州。沉默的蘇轍騎一匹瘦馬 衣裘單薄 在深鞦的風中緩緩行進。後來下雪瞭 白的雪和黃的土地 給蘇軾留下瞭很深的印象。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鴻飛那復計東西…… 蘇軾早期的詩作中 這可能是優xuan的一首。飄泊在外的人 讀著它會生齣相似的感慨。 京城的名人下基層初做官 卻跟主要領導鬧起瞭彆扭。到鳳翔半年後 蘇軾碰上新太守亮。亮原是眉山青神縣人 王弗的同鄉。此人與蘇洵也屬舊交 按常理 應該照顧蘇軾纔是 可他對蘇軾嚴格得不近情理。他個子小 眼睛有點斜視 訓斥部屬喉嚨大 動不動就暴跳如雷 部下都怕他。蘇軾在自己的職權範圍內做瞭幾件事 受到小民稱頌;衙門裏他人緣好 同事們親切地稱他“蘇賢良”。然而亮發布命令:誰也不許叫蘇軾為蘇賢良。二十七歲的蘇軾為此很不高興:皇帝都對他客氣呢 這怪老頭卻壓製他 橫挑鼻子竪挑眼 生怕他的纔乾蓋過太守的政績。有小吏偷偷叫他蘇賢良 那亮眼力不濟耳朵倒靈 抓過小吏用鞭子猛抽。蘇軾宅心仁厚 聽小吏聲聲慘叫 忍無可忍瞭 要奪太守的鞭子 被人拉開。 陳太守對蘇軾說:“你敢對上司不敬 我就抽你!” 蘇軾鬱悶瞭好久 想念弟弟蘇子由瞭 寫詩說:“憶弟淚如雲不散 望鄉心似雨難開。” 中鞦節他不去知府廳參加例行宴席 被罰銅八斤。古代錢幣分金銀銅 八斤銅不是小數。蘇軾知道這處罰的規矩 可他就是不去。罰金由王弗帶人送到知府。她迴傢 軟語勸蘇軾。據她觀察 老太守也是一位好人 鳳翔十個縣 治理得井井有條。王弗猜測 老太守也許是故意對他嚴厲呢。 蘇軾聽不進去。有兩年的時間 始終和亮擰著。 王弗這樣的好妻子 深知用什麼方式勸丈夫 以她溫柔的慧眼看人看事 盡量彌補丈夫的性格缺陷。事後證明 她對老太守的猜測是正確的。亮為官幾十年 對訓練年輕人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他的確性子倔 兩年中從未嚮蘇軾做過任何解釋。後來 他因收受其他地方送來的好酒而下獄 一世清名毀於幾個酒壇子 氣死在獄中。而蘇軾已經有瞭不少官場體驗 慢慢迴憶老太守 明白瞭王弗的那些話語 悵然寫道:“軾官於鳳翔 實從公二年。方是時年少氣盛 愚不更事 屢與公爭議 形於顔色……” 蘇軾對王弗的懷念 也是這種情形:王弗走瞭整整十年 他纔細細咀嚼妻子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寫下'江城子'這樣的感人肺腑的作品。 人生多少事 事後方知原委 卻要麼事過境遷 要麼物在人亡。“此情可待成追憶 隻是當時已惘然。” 蘇軾在鳳翔待瞭三年 作為副手 他並無顯赫政績 公務也說不上繁忙 有的是時間到各地走動 既是體察民情 也可以叫做遊山玩水。古人對天地山水 對曆史人文 有極大的虔誠和濃厚的興趣 接近不同於現代意義上的浮光掠影的旅遊。 鳳翔境內有終南山脈 山中多廟宇 尋僧訪道是蘇軾的一大樂趣。有一座開元寺 寺中多佛教題材的古畫 蘇軾往往匹馬而入 一看就是一整天 日落時分方策馬而迴。他一個人在山林中穿行 身影在草木之間時隱時現。他沉浸於古畫 王維的畫 吳道子的畫 不禁浮想萬端 由古畫及於人事 由人事及於自然。圓圓的落日照著他的長臉 也照著他雲去風來般的沉思。這副形象 單論外形已令人感動 更何況我們還試著進入他的內心。 鳳翔天災嚴重 要麼洪水滔滔 要麼久旱不雨。蘇軾到鳳翔的D1二年 兩個月不見一滴雨 地裏的莊稼眼看枯死。心焦的不隻是農夫 天災關係到所有的人。蘇軾率眾祈雨 每日望著大晴天燒香叩拜。到三月 終於有瞭點雨水 人們小心翼翼地企盼著 不敢期望過高。好像習慣瞭無雨的天氣 不再相信老天爺瞭。 暮春的雨 斷斷續續地下著 有夜裏 忽然變大瞭 並且接連下瞭三天。鳳翔人這纔歡呼雀躍 額手相慶。 官吏相與慶於庭 商賈相與歌於市 農夫相 與忭於野。憂者以樂 病者以愈 而吾亭適成。 這亭即是喜雨亭。“亭以雨名 誌喜也。”蘇軾揮筆寫下瞭有名的'喜雨亭記'。 從一開始 所謂仕途靠前站 蘇軾的眼睛就盯住民間 這使他不可能沉浸於亦官亦文的優哉遊哉的生活。鳳翔窮人多 衣不蔽體的流浪漢隨處可見 他們為何窮呢?蘇軾尋思著 看見地方的華屋美宅 不禁大發感慨: 當時奪民田 失業安敢哭? 誰傢美園圃 籍沒不容贖。 此亭破韆傢 鬱鬱城之麓。 鳳翔城外有個李姓地主 其莊園的富麗堂皇 整個關中都少見。莊園的豪華是土地兼並的結果。北宋的地方豪強 搞土地兼並十分厲害。一遇災年 有點土地的人也沒法過活 隻好打土地的主意。而災年頻仍 實力雄厚的地主就大肆吞並。美侖美奐的莊園 巧奪天工的亭榭 到蘇軾眼裏卻變瞭味 它是以韆傢的破敗作為代價的。“硃門酒肉臭 路有凍死骨。”蘇軾與杜甫 乃是一脈相承。 蘇軾的這種“民問精神”很好寶貴 而且他是自始至終的。我今天提筆寫蘇軾 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這種精神的敬意。纔華是其次的東西。如果蘇軾一到鳳翔就同李姓地主打得火熱 寫幫閑文章 贊美地主的莊園閑適而優雅 討來幾錠銀子、一頓酒飯 那麼 他的文字再好 也不過如同挖空心思贊美皇帝的司馬相如之流。 蘇軾到鳳翔 盯上瞭李傢花園 橫竪看它不順眼 於是發為文字。一首詩奈何不瞭大地主 卻顯示瞭一種立場 一種對中國知識分子來說不可或缺的立場。我想它在今天的意義 不言自明。作傢當有大視野 大感覺 大疼痛。 蘇軾到鳳翔 除瞭同李傢莊園過不去 還同太守大人鬧彆扭。前者富豪 後者權貴 蘇軾兩者都不買賬。當時他二十七八歲。後來一直就這樣 看人看事隻憑良好的直覺 不計利害。這直覺從何而來?除瞭後天習得的 我想也是天性使然。想想他的祖父蘇序、父親蘇洵。先天固有的東西已是分量太足 而後天習得的種種又使它變本加厲。蘇軾之為蘇軾 蓋在於此。 P40-44 |
這本書的敘述節奏處理得相當巧妙,它不像某些傳記那樣,綫性地、流水賬似地記錄生平大事,而是更像一部精心編排的交響樂。時而高亢激昂,比如描寫他在外地為官時力圖革新的抱負與遭遇的阻力;時而低沉婉轉,聚焦於他被貶謫後,在黃州或惠州那段孤寂卻又充滿哲思的歲月。作者對場景的描繪,那種對宋代士大夫生活細節的精準把握,簡直令人嘆為觀止。你幾乎可以聞到那個時代特有的紙張的墨香,感受到嶺南濕熱空氣中的沉悶,以及在簡陋茅屋中與友人對飲時的那份超脫。這種沉浸式的體驗,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作者對古典文學語言的駕馭能力,他的文字既有典雅的韻味,又不失現代讀者的可讀性,找到瞭一個絕妙的平衡點。讀到某些段落時,我甚至會停下來,閤上書本,閉目想象,仿佛自己也成瞭那個時代的旁觀者,目睹著這位偉大的文人如何在命運的重壓下,依然能保持其精神的豐沛與高貴。這種敘事上的張弛有度,讓閱讀體驗充滿瞭層次感和迴味無窮的韻味。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透露齣一種非凡的匠心。它似乎不滿足於傳統的編年史敘事,而是采用瞭某種主題式的串聯。比如,可能會有一章專門聚焦於“文人的自我救贖”,另一章則探討“山水田園的隱喻意義”,將不同時期的事件和作品熔鑄在一起進行解讀。這種跳躍式的組織方式,反而更能體現齣蘇軾思想的連貫性和發展軌跡。它打破瞭時間軸的束縛,讓讀者能更清晰地看到,一個核心的哲學觀是如何貫穿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並最終沉澱為他藝術風格的基石。這種將散點信息進行有效聚閤和提煉的能力,是這本書敘事技巧上的亮點。它要求讀者必須保持高度的專注力,因為你不能指望它事無巨細地為你梳理好所有脈絡,你需要主動地去構建那個內在的邏輯網。一旦你跟上瞭作者的思路,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簡直令人愉悅至極,仿佛自己也參與瞭一場智力上的探險。
評分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在處理蘇軾內心矛盾與掙紮時的那種細膩和剋製。我們都知道蘇軾是曠達的代錶,但曠達並非沒有痛苦的注腳。這本書似乎沒有迴避他作為政治人物的無奈、作為親人的牽掛,以及在仕途上反復跌宕所帶來的心力交瘁。它沒有將蘇軾塑造成一個扁平化的“完人”,而是將他還原成一個有血有肉、會犯錯、會彷徨的個體。例如,書中對他在某些政治抉擇上的猶豫不決,或是在關鍵時刻的自我保護傾嚮,都有著非常深入且不帶評判色彩的剖析。這種寫法的可貴之處在於,它邀請讀者去思考:如果自己處於那種“進退維榖”的境地,是否能做得比他更好?它促使我們反思“理想”與“現實”的永恒衝突,而蘇軾的人生,恰恰是這場衝突最完美的載體。因此,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蘇軾是誰”,更是在探討“一個人如何麵對不公的命運,並從中提煉齣生命的價值”。這種對復雜人性的挖掘,遠比單純的功過評價來得深刻有力,讓人讀後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對於一個普通的文學愛好者而言,閱讀蘇軾的傳記,有時會因為太多晦澀的典故和深奧的哲思而望而卻步。但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堅固而優美的橋梁。它沒有為瞭迎閤大眾而犧牲深度,也沒有因為追求學術嚴謹而變得枯燥乏味。作者在引用和闡釋古代文獻時,總能恰到好處地給齣解釋,既尊重瞭原著的語境,又兼顧瞭當代讀者的理解需求。我特彆喜歡其中一些旁白性的評論,它們像是在黑暗中突然亮起的一盞小燈,精準地照亮瞭某個容易被忽略的細節,讓你立刻領悟到蘇軾文字背後的深意。這種既有學者風範又充滿人文關懷的敘事態度,使得這本書的閱讀門檻大大降低,讓更多人能夠親近這位偉大的曆史人物,並從他的精神世界中汲取力量。它是一本值得反復翻閱的書,每一次重讀,都會因為自身閱曆的增長而産生新的感悟,它的價值是隨著讀者的成長而不斷增值的。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其實是帶著一種忐忑的心情的。畢竟“蘇軾”這個名字,在文學史上光芒萬丈,而“敘述”這個詞又暗示著一種重構或解讀,很容易讓人擔心是否會落入俗套,或者對這位偉人的形象産生某種不恰當的簡化。然而,當我翻開扉頁,看到那精良的裝幀和考究的字體時,心頭的不安稍稍平復瞭一些。這本書似乎並沒有急於跳入那些津津樂道的“東坡肉”或“烏颱詩案”的八卦細節,而是采取瞭一種更為沉靜的、近乎學術的姿態去構建敘事。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言中對“曆史的距離感”的探討,那種試圖穿透韆年的迷霧,去捕捉蘇軾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真實心緒的努力,是讓人由衷敬佩的。它不是在堆砌已知的史料,而是在挖掘那些被時間掩蓋的微小情緒和決策背後的復雜動因。這種敘事的手法,讓閱讀的過程不再是簡單的知識接收,而更像是一場與古人精神層麵的深度對話,讓人在字裏行間,仿佛能感受到那個身處逆境卻依然保持曠達的靈魂的震顫。那種對細節的執著,對人性的洞察,都使得這本書超越瞭一般的傳記範疇,成為瞭一個有溫度的、有深度的文本存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