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如果不出去走走,你以为这就是全部世界
:39.80元
作者:李怡臻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0573400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只要迈出一步,世界便扑面而来
李怡臻,不到三十,和你我一样,梦想了解世界,但又囊中羞涩。
她只是递交国际青年义工申请通过审核,写下想去的国家——英国,准备了一件行囊,就开始了与联合国朋友一起了解欧洲的旅程。一年时间里,她的脚步遍及英国、挪威、荷兰、德国、捷克、波兰、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匈牙利,她睡别人的沙发,骑单车环游小城,乘火车跨越国界,带着少少的旅费和满满的友情看想看的世界。她不必担心此夜居无定所,不必担心此餐食不下咽,不必担心下一站路在何方,不必担心错过任何美景。于她而言,旅行就是这么幸福简单。
● 抓住梦想的机会,青春就是想到就做。
李怡臻,不想永远做“别人家的小孩”,梦想不一样的生活,她从出走欧洲开始,用行动回答,环游世界就是梦想实现的方式,她想到了,她做到了。你还等在什么!丢开你的电脑,离开你的床,走出房间,去看看世界吧!
●台湾来、金石堂旅行文学类畅销榜,全彩印刷,图片精美。满足你对远方所有想象。
内容提要
“每日用力地过生活,但总是缺了点什么,在过劳加班后的午夜回家路上,看着前方红灯秒数开始倒数,随着引擎声长短的节奏转动手腕,呼吸着前车的废气漠然等待,心里冒出一丝不甘的念头……”就在这一刻,她希望自己余生不是今天的重复。
当多数人进入职场后,走上符合社会期望的路途时,这枚不甘就此被制约的螺丝钉决定响应内心呼唤,抛下所有,飞向远方,去看看这个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
她带着半箱方便面,独自飞向英国乡间小镇,在疗养中心担任艺术治疗义工。一年时间,她在英国过着与以往上班时截然不同的生活,每日面对新的挑战;假日则带着少少的旅费和满满的友情,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相遇,游走欧洲,脚步遍及英国、挪威、荷兰、德国、捷克、波兰、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匈牙利等地。
从交换青年义工的服务付出,到旅途上接受异国朋友与陌生沙发主人的关怀与分享,对生命充满热情和活力的她不只看见了世界,也看见了生命可以何等不同与丰富。
当你懂得暂停,转身就能发现世界在你眼前。
目录
Ⅰ逃离。以梦为马。
01 如果一直待在这里,我的人生又会长成什么样子?/004
02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010
Ⅱ 初遇。相见欢。
03 怎样和陌生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 /018 04 我的联合国室友 /028
05 前座的香港男孩 /036 06 嗨!大哥,我家的沙发借你睡 /042
07 我的英式下午茶,不加糖 /052
08 虚惊一场 /058
09 画里,画外 /066
10 这不是我点的火 /074
Ⅲ 在路上。邂逅。
11 当中国范儿遭遇英国范儿 /084
12 布莱梅乐队 /094
13 窝在厕所取暖的日子 /104
14 实现愿望的十二颗葡萄 /112
15 鱼子酱与老嬉皮 /120
16 山顶上的黄金教堂 /126
17 我愿用一生的桃花遇见巴黎 /136
18 一不小心,就这么越界了 /148
19 星期天的湖泊光溜溜的人 /154
20 教堂前的音乐会 /166
21 街角的小矮人 /176
22 白色圣诞 /184
23 在彩虹国度下,睡着了 /192
24 流浪汉初体验 /200
Ⅳ 此去。经年。
25 再见之后 /212
作者介绍
李怡臻
坚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绝非空穴来风老师说说,同意人生苦短应当及时行乐同时,也知道肚子会饿的道理,因此在迈开大步奔向梦想前,总会先解决世俗的烦恼忧愁。
本书出版时,即将飞往美洲大陆,继续下一段的弃业出走。
文摘
序言
天呐,最近读完一本让人心头一震的书,虽然它不叫《如果不出去走走,你以为这就是全部世界》,但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如出一辙。这本书描绘了一个人在极其安逸和固化的生活圈里待了太久,对世界的认知被压缩成一个精致却狭小的模型。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尤其是对那种“安全区”的舒适与麻木的刻画,简直是把我代入进去,让我反思自己是不是也陷在了某种看不见的茧里。书里主人公最终的觉醒过程,不是那种戏剧化的巨大变故,而是一种缓慢的、渗透式的自我怀疑和探寻,就像春天的第一缕阳光,悄无声息地融化了冬日的坚冰。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信息茧房”的比喻,作者用一个古老的图书馆的尘封卷轴来象征被遗忘或刻意忽略的知识和视角,让人不禁想立刻起身,去翻阅那些自己从未触碰过的领域。这本书的哲学思辨很深,但语言却平易近人,没有故作高深的术语,只是用日常的对话和场景,将那些宏大的命题掰开了揉碎了呈现在读者面前。读完后,我立刻订了张去往一个完全陌生城市的火车票,那种“世界比我想象的要大得多”的冲动,是这本书带给我最直接的馈赠。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体验的稀释”的深刻洞察,它并没有渲染“走出去”的浪漫,而是残酷地揭示了许多人如何通过消费他人的“远方故事”,来满足自己对探索欲的虚假补偿。它让我警醒,我过去读到的那些游记和冒险故事,是否也让我产生了一种“我已经体验过了”的错觉。作者用了一种近乎冷峻的现实主义笔调,对比了“在屏幕上看到一座山”和“站在山脚下感受风的力量”之间的本质区别,这种区别不在于地理距离,而在于主体与环境的交互程度。书中没有提供任何具体的“旅行攻略”或“人生指南”,它只是提供了一种“感知模式”的重置。它提醒我们,世界不是一个可以被完全“消费”和“记录”的对象,而是一个需要我们全身心投入、用感官去捕获的鲜活存在。读完它,我最大的改变是,我开始更慢地品尝食物,更专注地聆听音乐,不再急于给每一种新事物贴上标签。这种对当下体验的尊重和深度挖掘,才是走出精神藩篱的第一步,远比任何物质上的位移都来得深刻和持久。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反套路,它避开了所有传统励志文学中常见的英雄主义光环,转而聚焦于一个极其普通、甚至可以说有些平庸的小人物,如何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逐渐意识到“常规”本身就是一种束缚。我印象最深的是对“日常惯性”的描写,作者用了一段长达数页的文字,冷静地描述了主人公早晨从卧室到厨房再到书桌的固定路径,那种机械感,仿佛主人公不是在生活,而是在执行一个预设好的程序。这种对“重复”的解构,比任何激烈的文字都更有力量。它不是在鼓吹你必须去攀登珠穆朗玛峰,而是在提醒你,也许你每天走的那条上班的路,都隐藏着你从未留意过的风景。这本书的文字密度很高,每一句话都像经过了精密的打磨,没有一句废话,但又充满了诗意。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我们对“已知”世界的盲目自信和对“未知”的潜意识恐惧。读完后,我开始有意识地打乱自己的生活节奏,尝试用不同的手刷牙,尝试在下班后往完全相反的方向走一段路,这些微小的抵抗,却带来了巨大的内心松动感。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让人既沉醉又焦虑,它用一种近乎催眠的笔调,引导你进入主人公那种缓慢觉醒的状态。它没有宏大的背景设定,完全聚焦于个体经验的微观层面,但正是这种微观的深入,反衬出了外部世界的辽阔与复杂。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内心冲突时的克制,主人公的挣扎不是外界压力逼迫的结果,而是一种内在逻辑的自我修正,是灵魂深处对“不满足”的诚实回应。书中有一段关于“选择的悖论”的论述,指出当我们拥有太多选择时,反而更容易固守已知,因为探索新选项的成本似乎太高。这本书巧妙地绕开了这个陷阱,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成本,是你永远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它的语言风格偏向于散文诗的质感,句式长短错落有致,读起来有一种在林间漫步的松弛感,但每一段的结尾又都像是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水面,激起层层涟漪。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那些“理所当然”的决定,并意识到,许多所谓的“必然”,其实都只是因为我们懒得去寻找“未然”的可能性。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文学价值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它在探讨“界限”这个概念时,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没有简单地将世界划分为“inside”和“outside”,而是深入挖掘了我们内心如何主动构建和维护这些无形的围墙。作者对“心智模型”的剖析极为精妙,他展示了我们是如何基于有限的经验,去构造一个看似完整实则残缺的宇宙模型,并对此深信不疑。这种对认知心理学的文学化处理,使得全书充满了知性的魅力。特别是书中引用的一段关于古代航海家绘制地图的片段,完美地解释了人们如何将地图上的空白区域,填补成自己想象中的怪物和危险,来应对无法理解的未知。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强迫你改变,而是让你自己“看清”你所处的坐标系可能存在偏差。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那些让我们自以为安全实则窒息的假设。读完后,我对于那些持守着绝对观点的人,多了一份理解——他们不是愚昧,他们只是还没机会走出那个被他们自己限定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