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脑心理学 英国心理类年度图书奖英国心理健康协会*图书 凯瑟琳泰勒 重庆大学出版社 运用一系列手段影

洗脑心理学 英国心理类年度图书奖英国心理健康协会*图书 凯瑟琳泰勒 重庆大学出版社 运用一系列手段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洗脑
  • 操控
  • 说服
  • 认知偏差
  • 行为心理学
  • 心理健康
  • 影响力
  • 英国心理学
  • 大众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煜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472223
商品编码:28350609948
丛书名: 洗脑心理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具体描述

产品展示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洗脑心理学  
作 者:    凯瑟琳·泰勒
定价:    46.00元
ISBN号:   9787562472223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开本:   
装帧:  
出版日期:    2013年9月
印刷日期:    2013年9月
编辑推荐
《洗脑心理学》首次在英国媒体出版,便引起了西方媒体的巨大骚动,无疑像西方社会投掷了一枚重型的“原子炸弹”,引发了媒体与公众对“洗脑”的广泛讨论与关注。出版后于2005年获英国心理类图书年度奖和英国心理健康协会推荐书目。
内容介绍

洗脑就是运用一系列手段影响和控制别人的思想。现代社会洗脑无处不在,洗脑隐秘地运用在宗教、政治、广告与媒体、教育、家庭暴力以及刑讯等众多领域,它们不知不觉地影响、动摇和改变我们的感情和信仰,每个人都难以避免。

目录

洗脑”的起源

第2章 上帝还是组织?

第3章 劝说的力量

第4章 期待治愈

第5章 “我提议,你说服,他洗脑”

第6章 洗脑和施加影响

 

第二部分 头脑中的叛徒

第7章 变幻莫测的大脑

第8章 网与新世界

第9章 压倒一切的情绪

第10章 停下来思考的力量

第11章 自由那点事儿

 

第三部分 自由与控制

第12章 受害者与操控者

第13章 思维工厂

第14章 科学与梦魇

第15章 选择一个立场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洗脑”的起源
系统并强制性地将固有思想——特别是一些政治思想——从人的头脑中移除,然后用另一套思想取而代之;在极权国家里,这个过程是针对持不同政见者而实施的一种强制转变。
《牛津英语词典》中对“洗脑”一词的定义
洗脑的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思想,继而控制这个人,使其变成一个机器一样的人,但为达到此目的而实施的暴行却不为外人所知。洗脑的目标是创造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机器,将全新的信仰和思维模式植入非自愿的个体。这就等同于寻找一个奴隶族群,不同于过去,他们完全可以相信且永远不会反叛,会像昆虫一样本能地服从命令。
爱德华·亨特
“洗脑”一词诞生于严酷的战争。战争能够对人类造成众多奇怪的影响。莎士比亚曾提到战争的疯狂,《圣经》也一样。再近一点,威廉·萨金特William Sargant1957年出版的书《头脑战争》详细地讲述了“二战”期间他作为精神病医生与老兵相处的故事。他们大多患有一种叫做“弹震症”或“战斗疲乏症”的病症,而今这种病被称为“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萨金特指出:无论是士兵还是平民,在创伤经历的影响下,都显示出了性格的反常变化,情绪和行为的强烈波动,暗示感受性的惊人增强,以及自控能力的丧失。很明显,战争的压力会对人类的大脑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但是,洗脑并不仅仅像神经症或精神病那么简单。这种阐述或许仅能被归纳为洗脑过程的一部分,但这也仅是迫使受害者迈向屈从洗脑者蛊惑这一目标的一小步而已。中情局特工爱德华·亨特1950年公开提出洗脑的概念,其所著《洗脑》一书本身就是洗脑很好的宣传。“洗脑”被看作一种精神掠夺,它完全落入了消极词的行列:它是由施害人实施于受害人的行为,它的意图在于打破受害人对于先前信仰的忠诚,捐弃前嫌以便接受新的信仰。
起源和同源词
亨特指出“洗脑”可以追溯到西方人所熟知的孟子时代(孟子是公元4世纪的一位儒学家)。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洗脑”便成为长久以来人们用“洗刷”和“清洁”这两个词暗喻人类大脑、精神或灵魂清理的早期例证。在英国,17世纪诗人露西·哈钦森对该现象作了很好的阐释,这远在孟子之后,却比爱德华·亨特早了近三个世纪。这个虔诚的女基督教徒在翻译了哲学家卢克莱Lucretius的作品后,发现其作品“亵渎了上帝”,然后写道:她“发现有必要诉诸真理的清泉,洗净一切丑陋而野蛮的想法,并且用一剂强劲的解药来加固我的思想,以解我所摄取的人类智慧之毒。”最终,哈钦森选择用(基督教的)真理之泉洗涤了她因翻译异教徒卢克莱修作品而产生的腐浊。
“洗脑”一词的诞生反映了人们希望标记那些可怕而新近之危险的需求。 “洗脑”这个概念使美国人避免了直面自身就罪大恶极的想法,这就是基督教教义中所暗示的原罪(还有来自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正如卓乎林和欧波同在《心灵机械手》一书中所提到的:洗脑“听起来像是辩解”,表面上将责任转移他处,以免把自己看得太紧;这种安抚人心的能力使它成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想法”。
“洗脑”最初是一个国家掌控的过程,由极权主义政权实施的针对持不同政见的公民或外国人的过程。但是,“洗脑”一词的使用决不仅限于其原始的政治领域,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一样,广告、媒体、教育、宗教和心理健康等行业,都被指控有洗脑倾向。这扩大了亨特提出的“洗脑”一词的用法。罗伯特·利夫顿哀叹道,“通过反对公共饮用水氟化处理,反对心理健康立法,或是反对任何团体组织的方法而不负责任地滥用该词,都无疑把枪口指向了他们真实的对手乃至假想的敌人”。在“洗脑”一词进入英语语言的第11个年头,他的书于1961年第一次出版。今天,“洗脑”并不仅仅只是非正式的贬义词,通常还有讽刺意味。

 

 

··············

关联模板【结束】节点,请勿手动操作节点内的内容! !!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