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推荐 | |
| 1、本书配有大量稀见的古籍版本图片,所涉版本基本为作者亲自目验,对于专业学者和古籍爱好者均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2、本书在日文版原书翻译的基础上,将原书出版后作者陆续发表的研究成果悉数融入,在作者的同意下进行了增订。 |
| 内容简介 | |
| 尾崎康先生是日本著名汉学家,宋元版本学家,他的《正史宋元版之研究》自一九八九年问世以来,广受学界好评,是了解正史版本的基本文献,也是研究宋元版本的必读著作。但由于原著未有完整准确的中译本,至今未获中国学者的普遍重视。乔秀岩先生在作者指导下译出全书,不仅将原书出版后作者陆续发表的研究成果悉数融入,又进行全面增订,均经作者确认首肯。此书的出版定将造福学林,推动中国史学和文献学的发展。 |
| 作者简介 | |
| 尾崎康,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斯道文库教授、著名汉学家。主要研究中国古代中世史,尤精汉籍版本学。除了本书吸收的正史版本相关论文多篇以外,也有《日本见在宋元版本志(史部)》《资治通鉴的宋元版本》等多篇论文,曾编《北宋版通典》《后汉书》等影印本。 乔秀岩,日本青山学院大学教授。曾任东京大学助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曾与叶纯芳合作编辑《杨复再修仪礼经传通解续编祭礼》《影印南宋越刊八行本礼记正义》《孝经述议复原研究》等,又有《学术史读书记》《文献学读书记》即刊。 王铿,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南北朝史、地理社会史及日本汉学。除多篇史学论文外,曾策划翻译《佐竹靖彦史学论集》《中国史学的基本问题》等日文学术著作。 |
| 精彩文摘 | |
前言序言 宋元版本珍稀罕见,收藏者多秘之,不易示人。故清儒校勘古籍,用力虽勤,利用宋元版实属困难,仅能就所见少数宋元版,或为制作覆刻本,或为校订翻刻,自矜其文本精善而已。明清藏书家,致力于搜求宋元旧椠,往往著之书目,夸示其富美,而鲜有能将所藏宋元版与通行本对校,令世人体悟其文本之可贵者。至清末,始有杨绍和《楹书隅录》、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等,校对各类旧籍之宋元版本,斥明南监本、清武英殿本讹误脱衍之不胜枚举,证明宋元版之优胜。虽然,杨、瞿二目,犹未能广参多种宋元版本,直接对校同版异本及其他诸宋元版,所见多不出家藏一部之外,故仍不免历来藏家书目之通病,较多版本学认知之失误。 既知清末民初之情形如此,则不难理解上海涵芬楼出版《四部丛刊》,实具划时代之重大意义。涵芬楼自身搜集大量善本,其中包含多种宋元版,又借用当时京师图书馆之巨大库藏,再透过与傅增湘等人士之交往,搜访各地珍本,自一九一九年起,先后十八年间,刊行三编四百五十八部二千一百一册。其中正史独立为百衲本二十四史,附录包含校勘记之详跋。正史诸跋亦单独刊行为百衲本后跋集,随后又大加增补修订,成《校史随笔》一书(一九三八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四部丛刊》虽非全据刊本为底本,然无疑带动版本学之迅速发展。一九三三年《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问世,尽管有未著录册数等缺憾,但其中所记赵万里等鉴定刊刻、修版之精确,即以今日之水平论之,可谓超群非凡。 当时已进入长期战争时期,善本书烧亡者不少,又有大规模转移。然战火停息,稍历时日,善本书之收藏亦渐见稳定,于是一九五七年上海图书馆、一九五九年北京图书馆相继出版善本书目,而一九六〇年《中国版刻图录》紧随其后。在台湾,有一九五九年《“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及一九六七年增订本,同年又出《“故宫博物院”善本书目》,其余诸机构亦纷纷出版目录。日本亦见同样趋势,除战前书目已著录者外,新公布之信息,往往包含多种前所未知之宋元版等善本书收藏之情况及藏本细节。 |
这部作品给我的最深印象,在于其散发出的浓厚的人文关怀。尽管它聚焦于宏大历史背景下的制度变迁和权力运作,但作者始终没有忘记历史的载体是具体的人。在叙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背后,总能感受到作者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时代局限性的理解。这种平衡,使得整部著作在保持客观性的同时,拥有了超越一般史学的温度。它的语言风格沉稳而富有韵律感,即便在论述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时,文字也绝不滞涩,反而有一种古典的雅致。读完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不是因为被某一个事件所震撼,而是被一种对历史整体的、深沉的敬畏感所充盈。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在特定历史阶段所展现出的所有智慧、局限、挣扎与希望。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原本期待的是一份详尽的、按部就班的史料整理,然而它带给我的,却是一种近乎颠覆性的阅读体验。它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历史肌理中那些错综复杂的结构,揭示了隐藏在表面事件之下的深层逻辑。这种解读的深度,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以往对那个时期的既有认知。它不是在简单地“复述”历史,而是在“重构”历史的意义。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的制度变迁和思想碰撞的描摹,作者的处理方式极为老辣,既不过度简化,也不流于晦涩,总能在准确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一个绝妙的平衡点。我强烈推荐给那些不满足于“是什么”而更想探究“为什么”的深度历史爱好者,它会极大地拓宽你的历史视野,让你对历史的理解提升到一个全新的维度。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精妙。它并非线性叙事,而是采取了一种多维度的网状结构,将不同侧面的历史信息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立体的认知图景。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某个前文铺垫的细节,在后文中找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呼应,这种精心的布局带来的阅读快感,是很少有历史著作能给予的。而且,作者在阐释复杂议题时,总能化繁为简,用清晰有力的论证逻辑引导读者,避免了学术著作常见的枯燥感。我特别喜欢它在某些章节中穿插的“微观史”片段,那些生动的小故事,如同琥珀般凝固了特定时代的风貌,使得冰冷的历史数据瞬间变得鲜活可感。这种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和代入感,让人在严肃的学术探讨中感受到人性的温度。
评分这部作品的视角之独特,简直让人耳目一新。作者对历史的梳理,并非那种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而是充满了对历史细节的敏锐捕捉和深刻洞察。我尤其欣赏它在叙事上的张力,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物的呼吸和决策的重量。读完之后,我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仿佛置身于历史洪流之中,亲历了那些关键的转折点。它没有过多渲染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专注于挖掘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社会脉络和文化思潮的演变。这种深入骨髓的观察,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让人在吸收知识的同时,心灵也得到了极大的触动。作者的文字功力深厚,遣词造句间流露出对历史的敬畏与热爱,绝非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思考。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算低,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和批判性思维,但一旦你进入了作者设定的思考框架,随之而来的回报是巨大的。它毫不留情地挑战了许多长期被视为定论的历史观点,提出了大量有理有据的新解释。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探险,需要你全神贯注地跟上作者的逻辑推演。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近乎偏执的求真精神,他对每一个论断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审视,使得全书的论证基础异常坚实。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以一种更加审慎、更加辩证的态度去对待历史文献和既有的历史叙事。对于那些渴望在既有知识体系上进行自我突破的读者来说,它无疑是一剂强效的催化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