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身份、国家与记忆:西南经验 | 作者 | 温春来 |
| 定价 | 59.00元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3232093 | 出版日期 | 2018-04-01 |
| 字数 | 160000 | 页码 | 376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已发现西南地区存在着夜郎、滇等大大小小的地方性政权,同时还分布着众多无君长统属的人群。作者在过去的著作中,以贵州西北部地区为例,探讨了有着自身地方性政权传统的人群,逐渐融入中国大一统王朝国家的历史进程。本书则从身份与记忆的层面,探讨这一进程对近代西南地区的影响,从而在学理上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现实性与合理性进行说明,并揭示西方学者的一些偏激观点在学理上所存在的问题。 |
| 作者简介 | |
| 温春来,男,1974年生,历史学博士,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历史系教授,研究领域为西南民族史、明清社会经济史,著有《从“异域”到“旧疆”:宋至清贵州西北地区的制度、开发与认同》,主编大型资料性、学术性丛书《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历史人类学学术共同体锻造的“小”书为你呈现“大一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之所以会对“身份、国家与记忆:西南经验 湖北新华书店”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历史研究中“微观叙事”与“宏观视野”结合的偏爱。通常,宏大的历史叙事容易给人一种抽离感,而过于局部的个体故事又可能显得零散。“西南经验”这个提法,我猜想,很可能是一种连接这两种视角的桥梁。作者可能从某个具体的西南地区、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甚至是某个民族群体入手,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入的田野调查,挖掘出具有代表性的“经验”。这些经验,看似是个体的、局部的,但它们却深刻地折射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身份认同是如何被构建、被挑战、被重塑的。而“国家”的概念,则将这些个体经验置于更大的历史框架下进行审视,探讨国家力量、政策导向,乃至民族主义思潮对西南地区身份认同的影响。最后,“记忆”这一环节,更是将历史的沉淀与当下的回响联系起来。这本书可能会探讨,过去的记忆是如何影响着当代的身份认知,又如何在集体记忆的建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湖北新华书店出版这本书,也表明了它在推广严肃学术、普及历史知识方面的努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一个立体、多元、富有生命力的西南。
评分我对“身份、国家与记忆:西南经验 湖北新华书店”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历史研究的“跨学科”倾向的欣赏上。如今,单纯的史学研究往往需要借鉴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身份”的构建,就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议题,它既涉及历史变迁,也关乎社会结构,更牵涉到文化心理。这本书如果能从这些多元的维度去解读西南地区的“身份经验”,那将非常有价值。而“国家”的视角,则可以从更宏观的层面,比如国家认同的形成、民族政策的演变、甚至是地缘政治的影响,来分析西南地区身份的变迁。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审视。而“记忆”,则可能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补充,通过考察人们如何记住、遗忘、重构历史,来理解身份的演变。湖北新华书店作为出版方,无疑会为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和传播渠道提供保障。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经验”,也就是在研究西南地区历史和文化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能够启发读者对身份、国家、记忆这几个概念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尤其是在理解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文化多元的国家时,这种理解的深度尤为重要。
评分我一直认为,对于一个地方,了解它的历史是理解它的钥匙。尤其是像西南这样,历史上经历了无数次民族融合、社会变迁,甚至是战争洗礼的地区,其过往的经历对理解当下的社会结构、文化认同乃至地缘政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身份、国家与记忆:西南经验 湖北新华书店”这个书名,首先吸引我的就是“西南经验”这四个字。它暗示着这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西南地区独特的历史和社会经验。什么是“西南经验”?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命题。是那些在边疆地区生存的民族,如何在与汉族文化、国家政权的互动中,保持自身独特的身份认同?还是在国家统一与民族自治的张力下,如何寻找平衡?书中提到的“身份”和“国家”,更是将这些问题推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个人的身份如何与国家叙事发生连接,又如何受到国家政策、历史事件的影响?而“记忆”,则是承载这些经验的载体。口述历史、民间传说、历史文献,都可能成为解读“西南经验”的窗口。湖北新华书店作为发行方,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和传播广度充满了信心。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次对中国多元一体历史进程的深刻反思,一次对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动案例研究。我期待它能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揭示西南地区在塑造中国整体身份认同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第一次读到“身份、国家与记忆:西南经验 湖北新华书店”这个书名,就觉得内容会很厚重,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和人文的温度。我一直对西南地区的历史文化非常着迷,那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多样的民族文化,也承载了无数值得探究的过去。想象一下,在那个曾经偏远而神秘的西南,人们如何定义自己的身份?在国家历史的洪流中,他们的个体身份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而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又是如何被一代代人传承,又如何塑造着当下的我们?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燃了我内心深处对这些问题的渴望。湖北新华书店作为出版方,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历史积淀,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品质更加期待。我预感,这本书不会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历史叙述,它更可能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调查,一次对历史真相的追寻,一次对民族精神的解读。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感受那片土地上传递出的关于身份、国家和记忆的复杂而深刻的叙事。它或许会带我穿越时空,去见证那些被遗忘的故事,去聆听那些沉默的声音,去理解那些塑造了今天中国的关键节点。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启示,让我对中国西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我对“身份、国家与记忆:西南经验 湖北新华书店”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因为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必须深入到其各个角落,尤其是一些具有特殊性的区域。西南地区,作为一个长期以来与中原文化既有联系又保持着一定距离的区域,其历史发展路径和文化特质,无疑在中国整体的历史画卷中占据着独一无二的位置。这本书的书名,“身份、国家与记忆”,精准地概括了我要探索的重点。我想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西南地区的人们是如何理解和定义自身的“身份”的?这种身份的形成,又与“国家”这个概念有着怎样的互动?是国家力量的塑造,还是自我认同的坚持?而“记忆”则将这一切连接起来,那些被传承下来的故事、习俗、情感,构成了西南地区独特的集体记忆,也影响着当下对身份的认知。湖北新华书店作为出版方,这本身就意味着这本书的出版经过了一定的审慎考量,并且有望获得广泛的传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一些刻板印象,展现出西南地区人民在历史长河中,既保有自身文化独特性,又积极融入国家发展进程的丰富图景。它或许能提供一些“经验”,让我们反思,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中,如何处理好个体、族群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如何让历史的记忆服务于当下,塑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评分每次看到关于边疆历史的书籍,我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吸引力。“身份、国家与记忆:西南经验 湖北新华书店”这个书名,恰恰点中了我的“好球区”。西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与其他多元文化交汇融通的独特区域。在这里,身份的界定从来不是单一和静态的,而是复杂、流动且充满张力的。这本书所探讨的“身份”,很可能不仅仅指代民族身份,更可能涵盖了阶级、地域、职业,甚至在特定历史时期被赋予的政治身份。而“国家”,则是一个绕不开的强大存在。在国家建构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如何吸纳、同化或尊重边疆民族的文化,这些都是影响西南地区身份认同的关键因素。我猜想,这本书会通过大量的史料和个案研究,来呈现这种互动过程中的复杂性。而“记忆”,则像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那些被书写的历史,那些被口传的故事,那些被遗忘的细节,都构成了西南地区独特的集体记忆。湖北新华书店的发行,意味着这本书的传播会更加广泛,能够让更多读者接触到西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一些刻板印象,呈现一个更加 nuanced,更加 nuanced 的西南,一个在国家框架下,依然保有鲜活个体生命力的西南。
评分“身份、国家与记忆:西南经验 湖北新华书店”这个书名,就像一个引人入胜的谜题,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历史的厚重感往往体现在那些被长期关注却又未能完全被理解的区域和群体身上。西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与其他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区域,其历史发展脉络充满了独特性。“身份”的探究,在我看来,是最能触及人心灵深处的议题。书中对“身份”的论述,很可能不仅仅局限于民族归属,而是延伸到个体在历史变迁中的自我认知,以及如何在集体认同的塑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国家”的视角,则将这些个体经验置于一个宏观的历史框架下进行审视,探讨国家政策、历史事件,乃至民族主义思潮对西南地区身份认同的影响,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观察。“记忆”则将个体与集体、过去与现在连接起来,那些被遗忘的故事、被传承的传说、被书写的历史,共同构成了西南地区独特的文化基因。湖北新华书店的出版,为这本书的严肃性和传播性提供了保障。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为我们展现西南地区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如何经历身份的变迁,如何与国家互动,又如何用独特的记忆来书写自己的故事,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
评分“身份、国家与记忆:西南经验 湖北新华书店”这个书名,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感和厚重的历史感。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入挖掘特定地域历史文化精髓的书籍情有独钟。西南地区,其地理位置的偏远和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决定了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扮演着一个既重要又特殊的角色。“身份”这个词,我理解,在这里可能不仅仅是指族群身份,也可能涵盖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个体在国家和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国家”的视角,则将西南地区的个体经验置于一个宏观的历史框架下进行审视,探讨国家政策、民族理论、乃至国家统一进程对该地区身份认同的影响。“记忆”,则是我最期待的部分,它将个体的主观感受、口述历史、以及那些被历史记载下来的事件,串联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承。湖北新华书店的出版,也让我对这本书的权威性和传播范围抱有信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翔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为我们揭示西南地区人民在面对国家建构、文化变迁时的复杂心路历程,提供一些“经验”的借鉴,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这个多元一体国家的形成过程。它或许会让我们看到,在宏大的国家叙事之下,个体身份的坚守与变迁,以及历史记忆如何在当下焕发新的生命力。
评分“身份、国家与记忆:西南经验 湖北新华书店”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在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上,常常被提及却又显得有些模糊的群体和地区。西南地区,长期以来都是中国版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聚居的特点,使得它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常常被赋予不同的解读。我猜想,这本书会聚焦于西南地区人民在经历一系列历史变革,尤其是国家统一、民族政策调整、以及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他们的“身份”是如何被定义、被挑战、被塑造的。这里的“国家”可能不仅仅指代中央政府,也可能包括了在地方层面,国家力量的渗透和影响。而“记忆”则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体的记忆、集体的记忆,是如何被保留、被选择、被书写的?那些在现代化进程中,可能被忽视、被边缘化的声音和经历,是否会在这本书中得到应有的呈现?湖北新华书店作为发行方,其选择出版这样的书籍,也显示出他们对推广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思想价值内容的重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论述,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国家认同的形成过程中,西南地区所扮演的独特而重要的角色。
评分我之所以对“身份、国家与记忆:西南经验 湖北新华书店”这本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是因为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中国这个复杂而又多元的国家,就必须关注那些具有特殊历史文化背景的地区。西南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多民族聚居的特点,以及历史上与中原文化的复杂互动,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身份”的探究,在我看来,是理解一个群体最核心的切入点。书中关于“身份”的论述,很可能超越了简单的民族标签,深入到历史、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探讨个体和群体如何在历史进程中构建和认同自身。而“国家”这一概念,则将这种身份的形成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政治和历史语境中,探讨国家力量、政策导向,以及民族认同的建构,对西南地区社会发展和身份认知产生的深远影响。最后,“记忆”则为这一切注入了情感和生命力。我猜想,书中会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溯、对民间口述的挖掘,以及对文化遗产的解读,来呈现西南地区独有的集体记忆,并探讨这些记忆如何塑造当下。湖北新华书店作为发行方,无疑会为这本书的质量和传播提供保障。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经验”,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在国家主义与地方文化、个体认同与集体记忆之间,中国西南地区是如何寻找和定义自身的独特存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