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装2本彭慕兰作品(贸易打造的世界+腹地的构建)上海人民出版社 彭慕兰书正版畅销历史书藉

套装2本彭慕兰作品(贸易打造的世界+腹地的构建)上海人民出版社 彭慕兰书正版畅销历史书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彭慕兰 著,马俊严,黄中宪,吴莉苇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贸易
  • 世界史
  • 经济史
  • 文化
  • 社会
  • 学术
  • 畅销书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彭慕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读好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48109
商品编码:28476993117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用纸:胶版纸
页数:964
套装数量:2
字数:34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目录

《贸易打造的世界》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Ⅰ 市场准则的形成

1.1 福建人贸易网络

1.2 中国朝贡制度

1.3 滥发通货,实质增长

1.4 当亚洲就是世界经济时

1.5 不识好消息

1.6 沧海遗珠:重新发现泉州的黄金时代

(约1000—1400)

1.7 阿兹特克贸易商

1.8 原始积累:巴西红木

1.9 热带地区的一名英国贸易商

1.10 女人如何做买卖

1.11 交易与折磨:世界贸易与近代初期法律文化

1.12 游走各地的业务员和收税员

1.13 拒绝本土化:贸易商侍臣时代的结束与公账开销

1.14 本小利大的帝国:加尔各答的英国冒险家

和印度金融资本家(1750—1850)

 

Ⅱ 运输手段

2.1 木材、风、造船、货运:中国为何未雄霸海上

2.2 聪明还不如交好运

2.3 首都和其胃纳量:18世纪之旅

2.4 仓库、跨大西洋贸易、开辟北美边疆地区

2.5 勇于移民的华人!

2.6 说服莱佛士

2.7 贸易、失序、进步:创造上海(1840—1930)

2.8 合众为一

2.9 稳赚的生意和部分实现的希望:英属印度的铁路建设

2.10 短时间横跨数百年的发展落差

 

Ⅲ 致瘾性食品的经济文化

3.1 巧克力:从货币变成商品

3.2 酝酿风暴

3.3 摩卡其实与巧克力无关

3.4 咖啡社会角色的转变

3.5 美国与咖啡豆

3.6 甜味革命

3.7 鸦片如何使世界运转

3.8 咀嚼可以,吸食就不好:化学如何使好东西变成坏东西

 

Ⅳ 移植:世界贸易里的商品

4.1 非自然的资源

4.2 橡胶大国的兴衰

4.3 得黄金非幸也:在加州荒陬之地的萨特

4.4 加州黄金与世界

4.5 美丽的虫子

4.6 如何点石成金:鸟粪的短暂风光

4.7 夏威夷如何成为美国第五十州?

4.8 牛如何吃掉牛仔

4.9 世界贸易的混沌效应

4.10 科学农业在中国

4.11 一颗马铃薯,两颗马铃薯

4.12 可可树与高压统治:西非农业中自由劳动力的进与退

4.13 天然橡胶的百年兴衰

 

Ⅴ 暴力经济学

5.1 没人性的买卖,道理何在

5.2 富裕一如波托西

5.3 英格兰的海盗业始祖

5.4 鲁滨孙的高档生活

5.5 没有岛屿在风暴中:或者,中英茶叶贸易如何淹没太平洋岛民的世界

5.6 法人企业的粗暴诞生

5.7 西印度群岛海盗—当年的企业狙击手

5.8 奴隶制终结后的解放、契约仆役、殖民地种植园

5.9 血腥象牙塔

5.10 非洲如何抵制帝国主义:埃塞俄比亚与世界经济

5.11 只此一次:罗森费尔德家族传奇

 

Ⅵ 打造现代市场

6.1 墨西哥与巴西的白银黄金

6.2 称量世界:公制革命

6.3 从宫廷银行家到现代世界市场的设计师:罗斯柴尔德家族

6.4 日趋全球化:国际谷物市场

6.5 时间如何变成那个样子

6.6 美国如何加入大联盟

6.7 俱乐部、赌场与崩盘:1820年以来的国家债务与风险管理

6.8 较新鲜没有较好

6.9 包装

6.10 商标:名字算什么?

6.11 开始觉得不干净:全球营销故事一则

6.12 有了红、白、蓝,销售更上层楼:可口可乐如何征服欧洲

6.13 抢先者得以生存

6.14 势所未必然

6.15 地点、地点、地点:在安道尔与巴拿马,历史如何赢过地理

 

Ⅶ 世界贸易、工业化、去工业化

7.1蔗糖业:早的工厂

7.2 值钱纤维:棉花如何成为工业时代的织物

7.3 到全世界寻找棉花

7.4 杀掉金母鸡

7.5 甜美成就

7.6 没有哪座工厂是孤岛

7.7 喂蚕吐成长

7.8 化岩石(和局限)为财富:劣势如何助新英格兰早早工业化

7.9 侧翼突破与转型受阻:从煤炭到石油的崎岖路(1859—2012)

7.10 美国石油

7.11 石油致富,沙漠建国

7.12 专注商店,忘掉工厂:“二战”以来美国的“公平交易”法与离岸工厂的兴起

 

结语:21世纪的世界经济

参考书目

 

 

《腹地的构建》

译者序

中文版序言

鸣 谢

导 言

区 域

时 段

国家、市场及其在黄运的融合

政治经济与中国的发展

治水与国家的构建:理论透析

第一章 地方利率的故事:

信贷和货币市场中的政治势力和区域模式

山东的地区性信贷市场

地方经济差异的持久性

信用市场及其他地方经济边界

区域性的货币市场

经济地理中的政治:当地的公共财政

经济地理中的政治:超地方的和政治自卫

经济地理中的政治:私人收益

割裂的市场及其分配:强大的势力

割裂的市场及其分配:普通百姓

割裂的市场和区域经济形式

结语:割裂的市场与国家构建

第二章 社区、强制和棉花:农业改良和社会分层

新的农作物品种

拾荒与生存

看青活动与“棉业公会”

区域变化与当地领袖

渗透性、开放性和社会经济的变迁

第三章 生态危机和“自强”逻辑

市场、国家和生态

封闭、燃料短缺和伐木砍樵

燃料短缺与“自强”逻辑

当地的努力:植树造林及其不满

生态、交通和边缘化

第四章 任其自便?

中央政府的退出

中央政府的退出:新的优先、新的紧缩与错失的机会

轻视的加剧:地方瘫痪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秸秆与石头:落后技术的循环

黄运的黄河治理

水患的重新分布

第五章 灾害应对

水利失修的经济成本

士绅与外国人

国家的分裂与水利治理:军阀时代

官府、乡村豪绅与地方反抗

工程师与士兵

结 论 黄运、中国与世界

附 录

人名译名对照表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内容简介

《贸易打造的世界》本书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文化史。相对于其他世界史,本书一大亮点是将两位学者的多年学术成果积累,以小见大,将历史、文化、商贸巧妙地融于一体并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讲述出来。而其中不乏有颠覆以往传统观念的提问或是论点。

 

《腹地的构建》本书运用多个国家的丰富史料(包括中、日、美,民间、官方等级别的史料),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清末民初1853—1937年间,华北内地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变迁及其原因进行探索。

 

作者简介

[美] 彭慕兰

著名历史学家,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会长(2013—2014),“加州学派”代表人物。1980年于康奈尔大学获学士学位,1988年于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师从史景迁。现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荣获1994年费正清奖)、《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荣获2000年费正清奖、2001年世界历史协会年度图书奖)、《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与史蒂文·托皮克合著)等。

 

[美]史蒂文·托皮克

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历史学系教授,研究方向有:拉美史、全球贸易史、咖啡经济史等。主要著作包括:《巴西的政治经济学:1889—1930》《贸易与炮艇:帝国时代的美国与巴西》《全球市场的转变:1870—1945》(与艾伦·威尔斯合著)等。

 

黄中宪

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毕业,现专职翻译。主要译作有:《维梅尔的帽子:揭开十七世纪全球贸易的序幕》《哈布斯堡的灭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奥匈帝国的解体》《天国之秋》等。

 

吴莉苇

自由撰稿人、译者。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主要著作有:《当诺亚方舟遭遇伏羲神农: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上古史论争》《中国礼仪之争:文明的张力与权力的较量》《天理与上帝:诠释学视角下的中西文化交流》等。主要译作有:《历史上的身体:从旧石器时代到未来的欧洲》《耶稣会士傅圣泽神甫传:索隐派思想在中国及欧洲》等。

 

马俊亚

1966年生,江苏沭阳人。现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规模经济与区域发展——近代江南地区企业经营现代化研究》《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等。


《贸易打造的世界》 本书并非直接讲述彭慕兰先生的作品,而是聚焦于一个更为宏大和深远的主题——全球贸易的形成与演变,以及它如何深刻地重塑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贸易一直是连接不同社群、文化乃至文明的重要纽带。从早期零星的物物交换,到陆上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再到海上丝绸之路的波涛万丈,再到近代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贸易的形态和规模不断演进,其背后驱动的力量也日益复杂。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探寻这场波澜壮阔的贸易史。 我们将首先审视地理大发现如何开启了全球贸易的序幕。哥伦布的航行、麦哲伦的环球之旅,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探索,更是商业版图的重新绘制。美洲大陆的丰富物产,如玉米、马铃薯、烟草等,源源不断地涌入欧洲,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开启了新的全球商品流通渠道。而欧洲的工业品、技术和制度,也随着贸易的扩张,开始深刻影响着世界其他地区。 本书将深入剖析早期殖民主义与贸易扩张之间的紧密联系。欧洲列强为了攫取资源和开拓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庞大的殖民体系。贸易不仅仅是商品交换,更是权力博弈和文化渗透的载体。奴隶贸易作为这一时期的黑暗一页,将非洲大陆拖入深渊,也为美洲殖民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廉价劳动力,深刻地改变了全球人口分布和种族构成。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全球贸易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蒸汽机的发明、铁路的修建、轮船的加速,极大地降低了运输成本,拓展了贸易的广度和深度。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商品、资本和人员的跨国流动空前活跃。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国家凭借其技术和资本优势,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经济的中心,而另一些国家则在不平等的贸易关系中逐渐边缘化。 本书还将探讨,贸易不仅仅是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文化和社会变革的驱动力。新的商品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和思想交流,促进了不同文明的碰撞与融合;而全球贸易体系的建立,也催生了新的国际规则、法律体系和政治格局。民族国家的形成、帝国的兴衰、意识形态的传播,都与贸易的脉络息息相关。 当然,全球贸易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也伴随着冲突、战争和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冷战时期的经济壁垒,都曾深刻地影响着全球贸易的走向。每一次危机,也都在某种程度上促使着贸易体系的调整和创新。 最终,本书将带领读者思考现代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问题。数字贸易、服务贸易的兴起,跨国公司的影响力,以及由此带来的贫富差距、环境问题、文化同质化等挑战,都在提醒我们,贸易的演进仍在继续,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依然深远而复杂。 《腹地的构建》 本书并非关于彭慕兰先生的著作,而是旨在深入探讨“腹地”这一概念的形成、演变及其在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维度的意义。我们将重新审视那些被传统认知常常忽略,却对区域发展、国家构建乃至全球格局产生至关重要影响的“腹地”地带。 “腹地”,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地理名词,它是一个动态的、被构建的概念。在历史的早期,当人类文明主要围绕着沿海、河流或肥沃平原展开时,“腹地”通常指的是那些远离中心、交通不便、相对封闭的内陆地区。这些地区往往资源丰富,但也可能面临开发滞后、文化相对单一、社会结构保守等挑战。 本书将首先追溯“腹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成过程。例如,在中世纪的欧洲,随着城市和贸易网络的兴盛,广阔的乡村地区就构成了城市的“腹地”,为城市提供农产品、原材料和劳动力。在近代,随着国家疆域的扩张和资源的开发,那些被视为“边疆”或“未开化”的内陆地区,开始被纳入国家体系的视野,并被有意识地进行“构建”。 “腹地”的构建,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政治意图和经济驱动。国家如何将零散的、分散的区域整合进统一的政治经济体系?如何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公路、水利工程)、行政管理、法律制度的渗透,以及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传播,来塑造和改变“腹地”的面貌?本书将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历史案例,展示这种“构建”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例如,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国家通过大力投资发展内陆地区的工业和农业,将其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极,从而缓解沿海地区的压力,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另一些国家则可能将“腹地”视为战略纵深,进行军事部署和资源储备。而在殖民时期,腹地更是常常成为殖民者掠夺资源、巩固统治的重要目标。 本书也将关注“腹地”居民的视角。他们如何在被“构建”的过程中,既被动接受,又主动适应?他们的文化、习俗、社会组织,如何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发生变化?“腹地”的身份认同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这其中既有对国家政策的服从,也可能存在着地方文化的坚守,甚至是对外部力量的抵抗。 “腹地”的构建,也离不开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与塑造。崎岖的山脉、广袤的沙漠、干旱的气候,这些地理特征往往使得腹地的开发和整合面临巨大挑战。然而,正是这些挑战,也激发了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例如,在极端环境下发展出独特的农业技术、适应性强的社会组织,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超越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探讨“腹地”与“中心”之间并非简单的单向渗透关系,而是复杂的互动与共构。腹地的发展反过来也会影响中心的决策和战略,腹地的资源和劳动力也可能成为中心经济繁荣的支撑。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腹地”与“中心”之间的界限也日益模糊,传统的腹地概念也在经历着重塑。 最终,本书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到,“腹地”的构建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关乎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完整性、韧性与可持续发展。理解腹地的历史、挑战与机遇,对于我们把握区域差异、促进社会公平、实现更均衡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套书,我感觉自己对“历史”这个概念的理解被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可能更多地关注那些重大的政治事件、战争或者文化名人,但彭慕兰先生却带领我看到了隐藏在这些表象之下的更深层次的驱动力。《贸易打造的世界》让我看到了贸易和经济活动如何成为塑造人类历史的根本力量。它让我明白,所谓的“国家利益”、“政治格局”,很多时候都是由经济利益和商品流动所决定的。 而《腹地的构建》则让我看到了“国家”本身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它不是一个天然存在的实体,而是一个在历史进程中,通过不断的扩张、整合和认同的构建而形成的。尤其让我着迷的是,他对于“腹地”的分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汉族中心论,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边疆地区,以及它们如何被纳入中国文明的范畴。这种对于国家形成过程的“另类”解读,让我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总而言之,这套书让我跳出了传统的历史叙事框架,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更加动态的历史世界。

评分

我一直认为,历史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解释我们当下的世界。《贸易打造的世界》这本书,就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它通过梳理全球贸易的历史,让我看到了当下全球化现象的根源。我不再觉得全球化是一个突然出现的新鲜事物,而是看到了它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其中充满了竞争、剥削、技术革新和文化交流。 他对不同地区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作用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历史上的不平等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些不平等是如何延续至今的。比如,他对亚洲在早期贸易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后来欧洲如何通过一系列手段(包括技术、军事和制度)逐渐占据上风的描述,让我对“中心-边缘”理论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而《腹地的构建》则从中国的角度,展现了中国在这一全球进程中,如何通过构建自己的“腹地”来应对外部世界。它让我明白,中国的疆域和文化,也是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逐步形成的。这两本书合在一起,就像是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当下世界格局和中国在其中角色的“历史地图”。

评分

这两本书合在一起,就像是一幅描绘世界历史宏大图景的画卷。我一直觉得历史学习容易陷入一种“就事论事”的陷阱,过于关注某个朝代、某个事件的细节,而忽略了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的联系和影响。彭慕兰先生的作品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在《贸易打造的世界》中,他展现了商品、资本和人口如何跨越国界,将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的全球网络。这种全球性的视野,让我能够跳出狭隘的国家中心论,看到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和碰撞。 而《腹地的构建》则将这种视野拉回到中国内部,审视了中国这个庞大帝国的形成过程。它告诉我们,中国的疆域并非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互动逐步构建起来的。这两本书的结合,就像是让我看到了一个“大历史”的框架:一方面是全球范围内的贸易和联系如何塑造世界,另一方面是中国这样一个核心区域是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这种“宏观+微观”的视角,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多维度的。我开始意识到,理解中国历史,离不开理解它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位置,以及它如何通过构建腹地来应对外部世界的挑战和机遇。

评分

我对历史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为什么”的好奇。为什么世界会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为什么中国会有今天的版图和文化?彭慕兰先生的作品,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探究“为什么”的欲望。《贸易打造的世界》以贸易为线索,揭示了商品流动如何驱动人类社会的变迁。他不仅仅是讲述了某个商品在哪里被发现、在哪里被交易,更是深入分析了这种交易背后所蕴含的经济逻辑、政治动机和技术进步。 比如,他对白银在全球贸易中的角色分析就极其精彩。白银如何从美洲流向亚洲,又如何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这让我看到了一个看似微小的商品,竟然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全球性影响。同样,《腹地的构建》则让我理解了中国疆域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不断的“构建”过程。他强调了地理、人口、文化以及帝国政策的共同作用。他让我明白,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中国,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塑造、被整合、被定义的产物。这两本书共同回答了许多我曾经模糊不清的历史疑问,让我对世界和中国的历史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阅读《贸易打造的世界》的过程,就像是经历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我跟着彭慕兰先生的笔触,从古老的丝绸之路,到大航海时代的远洋贸易,再到近现代的工业革命和全球化浪潮。我看到了商品是如何跨越山川海洋,连接起不同的人群和文明。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并没有将贸易仅仅视为经济活动,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 比如,他对殖民主义与贸易的关系,以及贸易如何驱动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分析,都让我受益匪浅。读到这些内容,我不再觉得历史是枯燥的年代记,而是充满了活力和力量的叙事。而《腹地的构建》则让我看到了中国这个古老文明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不断地“构建”自己的疆域和认同,来适应和影响外部世界的。他对于边疆地区如何被纳入中国体系的解读,让我对中国的边界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两本书的结合,让我对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都有了更宏大、更深刻的认知。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需要理解它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贸易打造的世界》这本书,正是从全球贸易的角度,为我揭示了这种联系。我看到了商品、资本和人口的流动如何塑造了世界各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格局。他对于不同时期贸易路线的变迁,以及商品种类的演变,都让我对历史的进程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尤其喜欢他对“全球化”概念的追溯,让我明白全球化并非现代独有的现象,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而《腹地的构建》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中国是如何在这一全球化的进程中,通过不断地构建自身的“腹地”,来巩固和发展自己的。他对于边疆地区如何被纳入中国体系的分析,让我对中国的疆域和文化的形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两本书的结合,就像是提供了一幅宏大的历史地图,让我能够理解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位置,以及世界历史如何影响了中国。

评分

《腹地的构建》这本书,让我对“中国”这个概念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入的认识。我一直以为中国就是一个地理上的固定概念,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彭慕兰先生通过对“腹地”的构建这一视角,揭示了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其疆域和认同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中被不断地塑造、扩展和定义的。他不再仅仅关注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边疆地区,那些曾经被视为“蛮夷之地”的广阔空间,以及它们如何被纳入或纳入中国体系,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并没有将这种构建过程简单地描绘成征服或同化,而是展现了一种更为复杂和动态的互动关系。帝国如何通过军事、行政、经济手段将这些地区纳入统治,同时,这些地区的原住民也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帝国,带来了新的文化、技术和挑战。书中的例子非常丰富,从西北的草原地带到西南的山地民族,再到东北的森林地区,都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他强调了地理环境在构建腹地中的作用,以及不同时期统治者如何利用或克服地理条件来巩固其统治。这种对于国家形成过程的“在地化”分析,让我摆脱了过去那种“宏大叙事”的刻板印象,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具生命力的中国历史。

评分

这套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一直以来,我对全球贸易史的了解都比较碎片化,总觉得是不同国家之间零散的商品交换。但读了《贸易打造的世界》之后,我才真正意识到贸易是如何将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相互依存的整体。作者彭慕兰先生用极其宏大的视角,从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开始,一路梳理到近现代,展示了贸易路线的变迁,商品种类的爆炸式增长,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描述商品本身的流转,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贸易活动背后隐藏的权力结构、殖民扩张、技术进步,甚至文化交流。 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全球化”概念的阐释,不是简单地从现代角度套用,而是追溯其历史的根源,让我们明白全球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充满了竞争、冲突与合作。书中对不同地区在世界贸易体系中所扮演角色的分析也十分到位,比如亚洲在早期贸易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后来欧洲如何通过一系列手段逐渐占据上风。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站在一个高处,俯瞰着人类历史的贸易长河,感受着商品流动带来的澎湃动力,以及它如何在无形中塑造着我们今天的世界。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细节,比如香料、丝绸、白银,在作者的笔下都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讲述着它们如何影响了航海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这种宏大叙事和细致入微的分析相结合,让我对历史产生了全新的认识,也对当下的一些全球性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是一套让我受益匪浅的书籍。我过去对历史的理解,常常局限于某个时间段或者某个地域。《贸易打造的世界》这本书,以全球贸易为主线,将世界各地的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让我看到了,即使是看似独立的地区,也早已通过贸易而相互影响。比如,他对香料、丝绸、白银等商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及其影响的细致描述,让我深刻体会到商品的力量。 而《腹地的构建》则将我的目光聚焦在中国。它让我明白,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其疆域的形成并非自然而然,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构建”过程。作者对于边疆地区如何被纳入中国体系的分析,以及他对地理、文化、人口因素在其中的作用的探讨,让我对中国的认识更加立体和深刻。我过去可能更多地关注中原王朝,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辽阔的边疆是如何被纳入和塑造的。这两本书,一宏观,一微观,共同构建了一个更加完整和动态的历史图景。

评分

这套书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事件堆砌,而是看到了事物之间深刻的因果联系。《贸易打造的世界》以贸易为切入点,展现了商品流动如何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他对于不同地区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地位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力结构的演变,都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动态性。 而《腹地的构建》则让我看到了“国家”这个概念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进程中,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互动和构建形成的。尤其是他对边疆地区如何被纳入中国体系的分析,让我对中国的疆域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两本书的结合,让我看到了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活动如何与中国内部的疆域构建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这种跨学科、跨地域的宏大视角,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