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元帅斯大林(修订版) | ||
| 定价 | 198.00 |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3年11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俄】弗拉基米尔,何宏江 等译 | |
| 装帧 | 精装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509752180 | |
| 重量 | 1472 | |
作者的话
第壹章 革命家们
一 zui初的经历(不加评论的事实)
二 国内战争。察里津保卫战
三 在西方面军粉碎邓尼金
四 年的苏波战争
五 斯大林是列宁的继承人
六 主要的政敌(zui初的经历)
七 重要的警告
八 斯大林和俄国正教会
九 关于战略
十 争夺军队的斗争
十一 农业集体化
十二 背后一击
十三 基洛夫遇害
十四 军事阴谋
十五 关于镇压
第2章 战争的达摩克利斯剑
一 与德国接近。秘密条约(1939年8~9月)
二 和平的日子
三 苏芬战争(1939年秋~1940年初)
四 欧洲的战争(法国战败:1940年5~6月。英德战争)
五 清除托洛茨基
六 精神因素
七 比萨拉比亚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
八 莫斯科柏林。1940年
九 培养统帅
十 战略计划
十一 希特勒的计划
十二 斯大林揭开帷幕
第三章 伟大的抵抗
一 一切是这样开始的
二 zui初的几天
三 在莫斯科(处决巴甫洛夫)
四 斯摩棱斯克战役
五 组建波兰军队
六 斯大林个人的不幸
七 在敌人一方(年~月)
八 西南方面军是“阿喀琉斯的脚踵”
九 斯大林与朱可夫的冲突(叶利尼亚战役)
十 战略外交
十一 列宁格勒防御
十二 “台风”威胁
十三 莫斯科会战
十四 誓死抵抗
第四章 年的严峻考验
一 反攻(对喘息时机的试探)
二 弗拉索夫
三 挑选能干的战友
四 年的冬季战局
五 高加索会战
六 事事关心
第五章 战略转折
一 伏尔加河畔的大决战
二 在敌人一方(在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日子里)
三 “指环”战役
四 让宗教为祖国服务
五 突破对列宁格勒的封锁
六 沃罗涅日交战
七 库尔斯克突出部
八 向第聂伯河进军!
九 德黑兰会议
十 *歌
十一 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合围
十二 在敌人一方
十三 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战役
十四 在敌人一方
第六章 彻底歼灭
一 在“巴格拉季昂”战役之前
二 第2战场
三 “巴格拉季昂”战役
四 同保加利亚的和平之战
五 南斯拉夫之结
六 斯大林为什么饶了希特勒一命
七 华沙起义
八 克里米亚会议
九 zui后的战局
十 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
十一 在敌人一方(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期间)
十二 胜利前夕
十三 在敌巢里
十四 子虚乌有的运动
十五 攻克柏林
十六 受降。胜利!
十七 几位胜利者的速写
第七章 伟大的强国
一 初见和平(秘密行动)
二 会见霍普金斯
三 胜利阅兵式
四 波茨坦会议
五 斯大林怎样使美国的原子“裂变”
六 击败日本
七 斯大林的错误
八 朱可夫遭贬黜
九 复兴
十 对左翼的关注
十一 探索新战略
十二 斯大林殒命
十三 “历史”公案
十四 个人崇拜
十五 总结(附言)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独特的冷峻美感,遣词造句非常考究,但绝不流于矫饰,而是恰到好处地烘托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肃杀与庄严。作者的叙事视角似乎保持了一种审慎的距离感,既不盲目歌颂,也不肆意贬低,而是力求呈现一种近乎客观的、多维度的观察。这种克制的笔触反而让人物的复杂性得以充分展现,读者可以自行去揣摩和判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重大历史事件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能力,他似乎总能找到隐藏在表面信息之下的深层动力。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回味某些精妙的比喻或对某段历史决策的精辟总结。这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它需要读者付出相应的专注度,但它所给予的回报,是远超阅读本身获取的知识量,更是一种对历史哲学层面的体悟。
评分这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极具争议性的历史巨人,从神坛上请了下来,放置在了更具人性的维度进行审视。作者并没有回避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坦诚地展示了其决策带来的沉重代价和人性的幽暗面。这种平衡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深度和可信度。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在场感”,仿佛能听见那些密室会议中的低语,感受到权力斗争的冰冷空气。它成功地避开了简单的二元对立,呈现出历史的灰色地带,让人不得不思考,在特定的历史洪流中,伟大的领袖是如何被环境塑造,又如何反过来塑造环境的。这本传记的价值,正在于它迫使读者去面对那些不舒服但又必须直面的历史真实,引发了对权力本质、领导力以及个人选择在历史进程中作用的深刻反思。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史料的运用上极为扎实,可以看到作者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去搜集、甄别和整合各种一手及二手资料。与以往读到的某些传记相比,它在细节的翔实度上达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水平。有些事件的披露角度非常新颖,似乎揭示了此前未被广泛关注的侧面,这对于一个自认为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惊喜。它就像一个高清的镜头,拉近了我们与历史人物的距离,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日常决策背后隐藏的巨大博弈。虽然篇幅宏大,但作者的结构安排极具匠心,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逻辑链条清晰可见,使得如此庞大的信息量得以被有序地消化吸收。对于希望深入研究那位关键人物及其所处时代背景的严肃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份量十足的案头工具书,但其阅读体验却远非枯燥的学术著作可比。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作者似乎对历史的脉络有着深刻的洞察力,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人物细微的心理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我读起来感觉非常流畅,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尤其是对关键转折点的描绘,那种张力十足、扣人心弦的感觉,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来。它不仅仅是在罗列事实,更是在构建一个有血有肉的时代图景,通过对环境和事件的细腻刻画,使得人物的行为逻辑显得无比真实可信。这种将史实与文学性完美融合的功力,在同类传记作品中是难能可贵的。它让我对那个时期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教科书式的简单标签上。整个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读完之后,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命运的无常感久久萦绕心头,是那种能让人停下来深思的作品。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制作也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纸张的选择和字体的大小都非常适宜长时间阅读,尤其是在面对如此厚重的篇幅时,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整体设计风格低调而沉稳,符合传记应有的庄重气质,没有多余的花哨装饰,将读者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文字本身。对于我个人而言,阅读体验中的“舒适度”是衡量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准之一,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使得即便在需要反复查阅某些交叉信息时,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种对阅读体验细节的重视,也侧面反映了出版方对待严肃历史题材应有的态度,让人在拿到书的那一刻,就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期待和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