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帮助党员干部、高校教师、青年学生和广大群众学习、宣传、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发展、创新、运用的工具书、教科书、历史书,力求为学习、宣传、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遇到疑难问题者提供准确、科学、可靠的答案。全书260万字,含基本概念、原理、代表性著作、代表性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会议、思潮流派等2094个条目。从装帧和排版的角度来说,这本“纪念版”的设计是相当考究的。内页的纸张选择了那种略带米黄色的厚实纸张,既能保证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也赋予了书籍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质感,这对于一本回顾经典理论的工具书来说,是恰如其分的。字体选择上,正文和引文的区分处理得非常清晰,尤其是一些需要引用德文或法文原文的地方,排版得紧凑而美观,没有丝毫的拥挤感。作为一本工具书,查阅的便利性至关重要,它的索引部分做得非常详尽,不仅有标准的主条目索引,还有一个“相关概念关联索引”,当我查找A概念时,它会提示我应该参照B和C条目来获得更全面的理解。这种精心设计的阅读路径,极大地提升了阅读和研究的效率,让人感觉编纂者对读者的使用习惯有着深刻的洞察。
评分我一直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第二国际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和争论很感兴趣,总觉得那是理论走向现实、并在实践中开始分岔的关键时期。这本《辞典》在涉及这些历史节点时的处理方式,可以说是相当专业和中立。我查阅了关于伯恩斯坦、考茨基等人的相关条目,里面的内容并非简单地将他们定性为“修正主义者”,而是详细阐述了他们的论点是如何基于当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运动现实而产生的。这种不带预设立场的叙述,让我得以更冷静地看待理论的演变过程,明白任何思想体系在面对新的历史条件时,都会经历痛苦的自我调适和论辩。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最完整的“问题集”和“讨论框架”,非常适合那些不满足于表面化结论的思辨型读者。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想找一本能够清晰梳理“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之间微妙区别的工具书。市面上很多入门读物总是将两者混为一谈,或者过于简化处理。而这本“大辞典”的编纂水平,至少在我初步翻阅的几个关键条目中,展现出了令人赞叹的严谨性。比如,关于“异化劳动”的多个解释角度,它不仅罗列了青年马克思和晚期恩格斯的论述差异,还穿插了列宁、葛兰西等不同流派的解读侧重点,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深度。我尤其欣赏它在术语注释上所下的功夫,很多词条的释义后面都紧跟着一段“辨析”或“历史沿革”,这对于一个希望真正理解理论脉络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阅读的过程更像是在走一条精心铺设的学术阶梯,每一步都有坚实的理论支撑。
评分这本厚厚的《马克思主义大辞典(纪念版)》端在手上,沉甸甸的,光是翻开第一页就觉得需要一种庄重的仪式感。我是在一个二手书店偶然发现它的,那时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还停留在教科书上那些刻板的定义上。买回家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着书脊上的“纪念版”三个字琢磨了许久。它像是一个历史的切片,让人不禁思考,在当代社会,这些理论究竟承载着怎样的重量和意义。我尝试着从头开始梳理其中的条目,发现很多概念的解释远比我预想的要复杂和精妙,尤其是一些涉及到早期德语原著的精确翻译和引注,看得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去查阅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汇编,更像是一份思想的地图,指引着我探索一个宏大而深邃的思想体系,那种抽丝剥茧、逐步深入的阅读体验,令人着迷。它不是那种可以快速浏览的读物,它需要你坐下来,心无旁骛地与之对话。
评分坦白说,我并非专业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者,更多的是一个怀着好奇心想深入了解西方思想史的业余爱好者。起初,我担心这本“大辞典”的学术门槛过高,会让我望而却步。然而,实际阅读体验告诉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它的结构设计巧妙地平衡了学术深度和普及性。对于基础概念,它提供了清晰的定义;而对于复杂、具有争议性的理论前沿,它则会提供不同学派的争鸣点,这对于我这样的入门者来说,起到了一个极好的“引导者”作用。它没有强迫我立刻接受任何一种观点,而是鼓励我像侦探一样,去追溯每一个概念的源头和它所处的历史语境。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理论学习,是从“知道是什么”进化到“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过程,而这本辞典,无疑是这段旅程中最可靠的指南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