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玲玲的笔下,近代上海百货公司的诸面向生动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加上流畅的文笔,相信读者一定会觉得走入了民国的南京路。《打造消费天堂: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是“启微”品牌图书。“启微”,意取朱子“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各有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表格物致知之意。致力于向公共读者提供学术水平高、可读性强的优秀历史类图书。《打造消费天堂: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以“消费主义”为核心概念,探讨百货公司在近代中国的意义,特别思考这种资本主义的企业组织如何借由创造全新的消费经验,传播现代消费主义。百货公司与传统商店明显的差异在于规模:建筑之大,往往占据整个街区;商品之多,足以涵盖人生所有需求;而其经营原则乃以交易量大化,来达成利润大化的目标。不过,百货公司 不只是人与物的集散地,也是观察社会关系的视镜及权力再现的空间。由于这个行业在 阶级、国族、性别等层面有较为复杂的组成元素,我们可以借此打破许多既定的界线, 重新析论上海城市文化的内涵。从“人”的角度来看,百货公司原意是对所有人出售所有物品的“环球供货商”,是华人/洋人、男人/女人、中产阶级/劳工阶级的交会处,然而在消费主义的运作逻辑下,不同的人群却得到不同的待遇。从“物”的角度来看, 表面上看似“中性”的商品与消费行为,却在消费主义的实践中,被贴上阶级、国籍、 性别的属性卷标。因此,五光十色的百货公司不仅是现代物质文明的展示橱窗,也是我们理解城市文化的一把钥匙。如果说,近代上海的传奇建立在以消费主义为基础的人、 物关系上,而百货公司正是人、物互动的实践场域,既充满了魅惑与欲望,也承载着矛盾和争议。
连玲玲,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历史学博士,师从彭慕兰,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妇女史、城市文化史。
序 (彭慕兰)
简体版自序
导论
百货公司的出现与全球性扩张
新式企业的典范
展演文化权力的舞台
上海百货公司研究的路图
第一部 分消费空间
第一章 城市:现代消费的地景
上海:中国百货公司的摇篮
上海百货公司的出现
百货公司的城市空间分布
第二章 商店:消费空间的构筑
可视化的消费空间
现代科技的展场
奇观式的展销活动
消费空间的政治挪用
消费欲望的民主化?
第三章 游戏场:走向平民的消费场所
百货公司的娱乐事业
新娱乐的兴起
游戏场的衰落与改革
第二部 分消费观念
第四章 广告:形塑现代的消费观念
百货公司的广告战
广告灌输的“现代”意识
以广告塑造新消费模式
广告引起的“现代”焦虑
第五章 公司志:消费生活的知识化
消费知识平台的建立
企业形象的塑造
消费知识的生产
战争下的消费知识建构
第六章 仕女天堂:消费的性别标签
消费者的性别塑造
女性消费
消费女性
尾声:百货公司的现代性
征引书目
附录
这本书让我对“城市文化”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连玲玲先生的笔下,近代上海的百货公司不再是孤立的商业建筑,而是城市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思潮、艺术潮流、娱乐活动相互呼应,共同构筑了上海独特的都市魅力,这一切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百货公司营销策略和社会影响力的深度剖析。他详细介绍了百货公司如何运用广告、橱窗展示、会员制度等现代营销手段来吸引顾客,如何通过商品组合和定价策略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作者探讨了百货公司如何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趣味、生活品味,甚至价值观。例如,通过引进西方时尚服饰、家居用品,百货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上海社会的“现代化”潮流,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和审美标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消费行为并非仅仅是经济活动,它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社会符号。百货公司作为消费文化的集中体现,深刻地塑造了近代上海的城市面貌和市民的精神世界。
评分阅读《打造消费天堂: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我仿佛搭乘了一辆时光机,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二十世纪初。连玲玲先生用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生动的叙事方式,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曾经的“东方巴黎”。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百货公司如何成为近代上海市民生活中心之一的论述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一个购物场所,更是一个重要的社交空间,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甚至是一个家庭活动的目的地。作者详细描述了人们如何带着孩子去百货公司游玩,如何在咖啡馆里约会,如何在顶楼的露天花园欣赏城市风光。这些生活化的场景,让我深刻体会到百货公司对于近代上海城市生活方式的塑造作用,以及它在人们心目中独特的地位。同时,作者也揭示了百货公司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变迁和文化碰撞。它既是西方现代商业文明的载体,也是中国本土经济发展和民族工业崛起的重要见证。作者在分析中,并没有回避百货公司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消费主义的盛行、贫富差距的扩大等,而是以一种辩证的视角,呈现了一个更加全面和立体的近代上海。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深刻理解,让我对作者的学识和眼光充满了敬意。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一扇新视角。连玲玲先生以百货公司这个看似微小的切入点,却抽丝剥茧地揭示了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的宏大图景。我惊叹于作者对史料的搜集能力和分析的深度。他不仅描绘了百货公司的物质形态,更深入挖掘了它们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经济、文化意义。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百货公司如何塑造近代上海的“摩登”形象的论述所吸引。那些来自异域的商品,那些新式的建筑设计,那些前卫的营销手法,都成为了上海对外展示其现代化形象的重要名片。百货公司不仅仅是消费的场所,更是文化交流的平台,是现代生活方式的推广者。它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也吸引着中国各地的追梦人,共同汇聚在这座充满机遇和魅力的城市。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一座城市的“消费天堂”地位,绝不仅仅是商业发达的体现,更是其开放包容、文化多元、以及不断创新精神的集中展现。
评分我一直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非常感兴趣,而上海无疑是这个进程中最耀眼的明珠。在这本《打造消费天堂: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中,连玲玲先生以百货公司为切入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近代上海现代化转型的新视角。我被书中对百货公司作为“舶来品”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并最终融入本土文化,形成独特上海风格的精彩论述所吸引。作者详细考证了百货公司从西方引进的模式,如何与上海的本土商业传统相结合,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和营销方式。例如,从最初的商品陈列到后来对顾客服务、甚至是员工培训的重视,都体现了这种融合。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还探讨了百货公司在传播新思潮、新观念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许多新式商品、新式生活用品的引入,都通过百货公司进入了普通市民的生活,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百货公司的历史,更让我深刻体会到近代上海作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包容性的开放城市,是如何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孕育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都市文化。
评分当我沉浸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时,我仿佛能听到十里洋场上的车马喧嚣,看到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感受到那个时代上海人民对于“现代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连玲玲先生对百货公司在塑造近代上海城市景观和居民生活方式方面作用的描绘,是如此生动而具体。他不仅关注了百货公司作为商业场所的功能,更挖掘了它们作为文化符号的意义。书中关于百货公司内部空间设计、商品陈列艺术,乃至服务人员的着装和行为规范的描述,都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精致的生活美学。这些细节的呈现,使得百货公司不仅仅是冰冷的商业机构,而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桥梁。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百货公司如何成为当时市民,特别是年轻一代,体验和接纳西方文化的重要窗口的论述。通过在百货公司购物、社交、娱乐,他们得以接触到最前沿的时尚、商品和生活理念,这种体验无疑对他们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一座城市的文化,不仅仅在于其历史古迹或艺术殿堂,更在于它日常生活的细节,在于市民在其中所营造的氛围和所追寻的梦想。
评分第一次翻开《打造消费天堂: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我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雅致的设计所吸引,精装本的书页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仿佛带着那个时代的印记。连玲玲先生(姑且这么称呼作者)以一种近乎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近代上海的画卷,而这幅画卷的中心,便是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百货公司。我一直对近代上海的都市变迁充满好奇,尤其是它如何从一个港口城市蜕变成远东的经济文化中心。书名中的“消费天堂”几个字,瞬间点燃了我对这个话题的兴趣。百货公司,在今天看来似乎是再寻常不过的商业空间,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它所承载的意义远不止于商品交易。它不仅仅是一个购物的场所,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一种生活方式的投影,甚至是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舞台。作者在开篇便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将百货公司的兴衰与近代上海的城市发展、社会变迁、乃至人们的消费观念、审美情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作者的笔下,那些华丽的橱窗后面,隐藏着怎样的故事?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又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阶层、怎样的欲望?上海的“消费天堂”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被“打造”出来的?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探究,以及对宏大命题的解读,让我深深着迷,仿佛已经置身于那个纸醉金迷、瞬息万变的年代,感受着这座城市的脉搏。
评分掩卷之后,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和对时代变迁的慨叹油然而生。连玲玲先生在这本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将冰冷的文字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他笔下的百货公司,不再是僵化的建筑符号,而是鲜活的有机体,它们随着时代的潮水起落,映照出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精神气质。从“先施”、“永安”到“新新”,这些如今只能在老照片中寻觅踪影的巨头,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了光彩。他详尽地描绘了这些百货公司的建筑风格、内部陈设、商品种类,甚至包括它们举办的各种活动,如时装表演、商品展览、乃至新年的烟火晚会。这些细节的勾勒,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图景,他们的消费习惯、休闲娱乐方式,以及他们对于“新生活”的追求。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将百货公司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他分析了百货公司如何借鉴西方模式,引进新的商业理念和管理方式,如何通过广告宣传、商品陈设来塑造和引导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商业史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近代上海文化史、社会史的百科全书。作者对不同社会阶层消费者心理的洞察,对中西文化在商业空间中交融的描绘,都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掩卷之际,我脑海中浮现出近代上海那些繁华的街景,以及那些曾经闪耀在其中的百货公司。连玲玲先生在这本《打造消费天堂: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中所描绘的,不仅仅是一个商业的兴衰史,更是一部关于时代变迁、文化融合以及都市生活方式演进的宏大叙事。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百货公司如何成为近代上海“公共领域”重要组成部分的分析。它打破了传统市场的格局,以一种更加开放、多元的姿态,吸引着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们前来。百货公司成为了人们社交、娱乐、甚至信息交流的场所。在其中,你可以看到西装革履的绅士,也可以看到时髦的女性;你可以品尝新式咖啡,也可以欣赏最新的时装表演。这种多元文化的汇聚和交融,正是近代上海之所以成为“消费天堂”的重要原因。作者通过对百货公司细致入微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上海的活力与魅力,也让我对城市发展与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近代上海的另一面——一个充满活力、开放包容、并勇于拥抱新事物的“消费天堂”。连玲玲先生以百货公司为线索,描绘了这座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魅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百货公司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论述。它们不仅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更是西方现代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甚至价值观的传播渠道。通过百货公司,诸如西式时装、化妆品、咖啡文化等新事物得以迅速传入上海,并在市民生活中逐渐普及。作者还详细分析了百货公司如何通过广告宣传、公关活动等方式,来塑造自身的品牌形象,吸引消费者,并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的消费潮流。这种对近代商业营销策略和社会影响力的深刻解读,让我看到了百货公司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形成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它不仅是一个经济实体,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时代的缩影。这本书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有了更立体、更生动的认识,也让我对“消费”这一行为背后的文化意涵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读完《打造消费天堂: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我才真正理解了“消费”二字在近代上海所蕴含的丰富意义。它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更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一种身份的认同,甚至是一种文化态度的表达。连玲玲先生通过对百货公司的细致梳理,揭示了消费文化如何与城市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人们的心理需求紧密相连。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百货公司如何利用商品来构建一种“梦想空间”的分析所打动。那些来自海外的精美商品,那些新颖的包装设计,都不仅仅是物品,它们更代表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一种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百货公司通过营造这种“天堂”般的购物体验,满足了当时上海市民,尤其是中产阶级,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渴望。作者还深入探讨了不同社会阶层在百货公司中的消费行为差异,以及百货公司如何通过商品定位和定价策略来迎合或塑造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这种对消费行为背后社会学和心理学因素的洞察,让这本书的内容远超一部单纯的商业史。它触及到了近代上海社会结构、阶层意识以及集体心理的深层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