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以地图为特色,工具性与阅读欣赏性集于一体的地图集,也是图书馆、资料室、地理爱好者推荐的地理地图书。本书内容丰富全面,分省介绍中国,涉及自然地理、人口民族、社会经济、历史文化、旅游民俗、有名城市等百科知识,还包含大量精准地图和精美图片。书中大量精美图片,全部出自世界各地摄影大师之手,经专家精心挑选收入,结合地理知识和故事背景配有点睛图注,这是本套书的一大亮点。全书将科学的体例、详实的文字资料以及地图、图片等要素有机结合,使读者在了解相关人文地理知识的同时,获得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审美感受。 中国北斗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 编著 中图北斗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是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和北京天域北斗图书有限公司强强联合组建而成,是靠前优选的地图编制出版机构,出版发行靠前外交通、旅游、政区、文化、少儿及助学等实用参考地图,市场占有率在业界处于保证靠前地位。公司以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百姓为目标,致力于为广大用户提供全面、翔实、客观及现势性强的专业地图资讯,帮助用户获知与地理相关的知识及信息。这本号称“百科全书式”的地理读物,拿到手沉甸甸的,光是装帧的质感就让人心生敬畏。我原本是想找一些关于中国不同地域地貌变迁的深度分析,最好能结合最新的地质勘探数据和遥感影像进行可视化呈现。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精美的画册,虽然图片无可挑剔,色彩还原度极高,但文字部分的论述深度明显不足。比如,在讨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时,我期待看到的是关于不同治理模式的成本效益对比,或者特定流域近三十年的土壤持水能力的量化变化。遗憾的是,书里只是泛泛地提到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配图也大多是广角的全景照,缺乏微观尺度的细节剖析。我花了很长时间翻阅关于西南喀斯特地貌的部分,希望找到关于地下暗河系统连通性和溶洞形成速率的最新研究成果,哪怕是某个特定区域的精确测绘图。但充其量只是展示了几个著名的旅游景点照片,配文更是老生常谈的“鬼斧神工”。对于一个追求硬核知识和前沿数据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实在有待商榷,它更适合作为地理爱好者入门时的视觉导览,而非专业研究者的参考工具。我希望它能在数据支撑和案例分析上更加扎实有力,否则,它与网络上那些随手可得的高清卫星图相比,优势并不明显。
评分我一直相信优秀的地图集应该能够提供超越文字描述的叙事能力。我本期望看到一些关于资源承载力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深度关联分析。例如,在讨论矿产资源分布时,我希望看到的是该资源开采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的叠加分析图层——比如将矿区分布图、水系敏感度图层和地质灾害易发性图层叠加,从而直观地展现出哪些地区的资源开发风险最高。这本书的地图设计在美学上无可挑剔,色彩搭配和谐,图例清晰易懂,任何一张单页都能单独拿出来作为视觉艺术品欣赏。然而,当所有地图并置在一起时,它们更像是一系列孤立的、纯粹描述性的信息集合。它们告诉了我“哪里有什么”,但极少告诉我“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会带来什么后果”。对于土地利用变化,它可能只给了一张不同年份的土地覆盖对比图,但缺少对这些变化的驱动力(如城市化速度、农业政策调整)的地理空间映射。因此,这本书在提供复杂系统分析和跨图层数据整合的能力上略显保守,它更倾向于展示一个“美好的、静止的中国”,而不是一个“复杂、动态变化中、需要权衡利弊的中国”。
评分作为一个对地球物理学和大地构造方面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原以为这本“国家地理集”会在板块构造、地震带分布与岩石圈厚度变化等方面提供一些最新的可视化成果。我尤其关注的是青藏高原隆升机制的最新假说,希望能看到相关的地幔对流模型图或深部结构层析成像图。这本书的地图专业性体现在它对地形的刻画上,等高线的密集程度和清晰度让人惊叹,你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地貌的起伏。但是,当你试图深入了解这些地貌是如何在千万年尺度上被塑造的,它立刻变得含糊不清了。关于地质构造的部分,描述非常基础,像是高中地理的复习材料。它展示了中国的主要断裂带,但没有深入解释这些断裂带上近期(比如过去一百年)的微小位移数据,也没有任何关于地震危险性评估区域的精细划分图。我在寻找关于沉积盆地的深度剖面图时也一无所获。总而言之,这本书在“地表形态展示”上做到了极致,但在解释这些形态背后的“驱动力”——即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过程——方面,它的深度远远达不到专业读者的要求,更像是一本优秀的地理科普读物,而非科学专著。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开本和纸张质量绝对是收藏级别的,装帧精美到让人不忍释卷,放在书架上绝对能提升整个房间的格调。我最初的兴趣点在于气候地理学,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清晰展示中国季风气候区与非季风气候区边界带上,不同时间尺度(月度、年度)气温和降水变率的详细图表和趋势分析。我期望看到的是,通过多源数据融合,绘制出的未来几十年气候变化对不同生态系统脆弱性的预测模型图。然而,我对书中关于气候的部分感到有些失望。它给出的气候图表非常传统,基本是基于几十年前的观测数据所绘制的平均值,比如“某地年均温20度,降水1200毫米”。这种信息在任何基础地理教材中都能找到,缺乏任何关于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或区域气候变率增强的量化描述。我甚至想找找看有没有关于高海拔地区雪线消融速度对比的专题图,或者针对特定流域蒸散量变化的动态模拟图。这本书似乎将重心完全放在了展示“静止的”地理景观和行政区划上,而对“动态变化”的地理过程,特别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气候动力学,着墨甚少,提供的分析深度远远配不上它精美的外表。
评分我是一个对区域文化地理交叉领域极其着迷的阅读者,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探究中国不同地理单元是如何塑造其独特的风俗习惯乃至方言演变的。我特别关注的是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聚落形态研究,特别是那些围绕湖泊和河流形成的“水上人家”的生活方式,想看看是否有关于传统渔业经济转型、或者新农村建设对这些微观聚落结构影响的社会学观察。这本书的地图制作无疑是顶级的,经纬线清晰,等高线处理得非常漂亮,光影效果也做到了极致。但是,当我翻到介绍人文地理的部分时,那种强烈的“地图说明书”的刻板感就扑面而来了。所有的描述都停留在“哪里有什么资源”、“哪个省份的面积多大”的层面,缺乏对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动态博弈的深入描摹。比如,在介绍西北干旱地区的引水工程时,我期待看到的是关于水权分配的社会历史,或是不同灌溉技术在不同社会结构下的适应性,而不是一张简单的水系图加一句“该地区农业依赖人工灌溉”。这本书的视野似乎过于宏大,以至于在捕捉那些真正构成一个地区独特性的“人与地”的细微互动时,显得力不从心。它像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完美地描绘了舞台,却对舞台上演员的表演细节兴致不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