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的战争》本书观点
①斯大林是个作用很大也非常成功的战争领袖;
②丘吉尔、希特勒、墨索里尼和罗斯福,他们作为军事领袖都是可以替代的,唯独斯大林不可以;
③斯大林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也曾努力重新缓和与西方的关系;
④“去斯大林化”的过程在斯大林还在世的时候就开始了。
……
《斯大林的战争》这本突破性的著作详实地再现了斯大林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直至去世时的领袖作用。杰弗里·罗伯茨利用来自俄国档案的新材料,挑战了通常对于斯大林的许多看法:他作为领导者的品质、他与自己将领的关系以及与其他伟大的世界领袖的关系、他的对外政策以及他在挑起冷战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杰弗里.罗伯茨(Geoffrey Roberts),科克大学(UCC)历史学教授,皇家历史学会研究员,在其学术生涯中获得过许多奖项,包括福尔布莱特哈佛奖学金和爱尔兰政府高级研究基金。他经常为英国、爱尔兰和美国的报纸及通俗历史刊物撰稿,并且是许多电视和电台纪实节目的顾问。在他先前的著作中,《邪恶同盟:斯大林与希特勒的条约》(1989)、《苏维埃联盟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1995)、《斯大林格勒的胜利:一场改变历史的战役》(2002),以及《朱可夫:斯大林的将军》都获得了一致好评。
译者简介
李晓江,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爱书。教书、读书之余,亦以译书为乐。代表译著有《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朱可夫:斯大林的将军》《春之祭: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现代的开端》等。
“杰弗里·罗伯茨对作为战时独裁者和战后大元帅的斯大林作了有力的辩护,但也对斯大林及其追随者作了我们有过的好的描述之一。”
——理查德·奥弗里,《文学评论》(英国)
“这本书对苏联独裁者作了惊人的辩护……它会引发热烈的争论,是任何对斯大林及其时代感兴趣的人的必读书。”
——《BBC历史杂志》
“这是对成为全世界领袖时的苏联独裁者的极为出色的修正论分析。”
——凯文·迈尔斯,《爱尔兰独立报》
第一章 导言:战争中的斯大林
第二章 邪恶同盟:斯大林与希特勒的条约
第三章 大错觉:斯大林与1941年6月22日
第四章 毁灭战:斯大林与希特勒的对决
第五章 在斯大林格勒与库尔斯克的胜利:斯大林和他的将军们
第六章 战争的政治:斯大林、丘吉尔和罗斯福
第七章 成功与悲剧:斯大林的胜利之年
第八章 解放、征服、革命:斯大林在德国与东欧的目标
第九章 最后的战役:斯大林、杜鲁门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第十章 失去的和平:斯大林与冷战的起源
第十一章 大元帅:斯大林战后对外政策的国内背景
第十二章 冷战冲突:斯大林严阵以待
第十三章 结束语:历史法庭上的斯大林
读历史,我们常常是在与过去的幽灵对话,寻求理解现实的钥匙。我特别关注那些能够对既有史观提出挑战,或者提供了全新解释框架的著作。如果这套书能够通过扎实的档案挖掘和精妙的史料重组,揭示出一些过去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侧面,那它的价值将不可估量。例如,关于经济因素在战略决策中扮演的角色,或者普通民众在战争机器中的被动参与和主动抵抗,这些往往是宏大叙事中容易被牺牲的细节。我希望作者能够带着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材料,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的结论。一本真正好的历史书,应该像一把手术刀,剖开历史的肌理,展示出复杂而真实的结构,而不是提供一个过于简化的地图。
评分这套书刚拿到手,还没来得及仔细翻阅,但光是看封面设计和装帧,就让人眼前一亮。甲骨文丛书这个系列的出品一向很有保证,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有一种踏实的感觉。我一直对历史类书籍情有独钟,尤其是那种能深入到具体事件细节,并且有扎实史料支撑的著作。通常来说,很多历史读物要么过于宏大叙事而缺乏个体生命的温度,要么就是太过琐碎而让人抓不住主线。我期待这套书能在宏观的时代背景和微观的决策链条之间找到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能够带领读者真正走入那个波澜壮阔又充满矛盾的年代,去感受历史人物的挣扎与抉择,而不是简单地盖棺论定。从书名来看,聚焦于战争这个宏大主题,想必会涉及到复杂的政治博弈、军事战略的部署,以及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冲突。希望作者的叙述能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叙事张力,让阅读本身成为一种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评分我对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细节非常挑剔,因为阅读体验直接影响了对内容的吸收效率。好的书籍设计应该像是为文本量身定做的外衣,既保护了内容,又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我注意到“甲骨文丛书”这个品牌在细节处理上一直非常用心,比如字体选择的恰当性、行距的疏密程度,以及章节之间的过渡设计,都体现了对读者阅读习惯的尊重。我希望这次的译者团队能够展现出与原著相匹配的专业水准,确保那些复杂的历史术语和政治概念能够被精准、流畅地传达给中文读者,避免出现晦涩难懂或生硬的翻译腔。历史文献的翻译尤其考验功力,它要求译者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者,更是历史语境的再现者,让读者能够毫无障碍地沉浸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空中。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阅读一些关于二十世纪上半叶欧洲地缘政治的书籍,发现很多叙述往往将某些关键人物或事件的动机简化为单一的驱动力,这极大地削弱了历史的真实复杂性。因此,我对那些能够提供多维视角、挖掘深层心理动机的非虚构作品抱有极高的期待。这套书的作者如果能跳出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框架,去探究权力运行机制下的必然选择与偶然因素的交织,那将是极大的成功。我特别关注其中对于决策过程的描摹,比如在面对信息不完全和巨大压力时,领导层是如何权衡利弊,作出最终决定的。这种对“人”在历史洪流中的能动性与局限性的深刻剖析,往往比冰冷的事件罗列更能打动人。优秀的史学作品,不应只是记录发生了什么,更要回答“为什么会这样发生”,并且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来构建这种因果链条。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很多历史套装书,往往是出于对某个特定领域知识体系的系统性构建需求。这套全两册的书籍结构,预示着作者可能对研究对象进行了非常清晰的阶段划分或者主题切割,这对于梳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我期待作者的论述脉络清晰,逻辑严密,能够有效地将分散的历史片段整合到一个连贯的叙事中去。阅读这方面的严肃著作,最怕的就是东拉西扯,史料堆砌而缺乏核心论点的支撑。优秀的学术普及读物,需要在知识的深度和大众的可读性之间找到那个甜蜜点。我希望翻开第一页,就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引导力,将我稳稳地带入作者精心构建的历史世界中,并愿意一口气读完,获得一种完整的、结构化的知识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