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开本书,领略千古谋臣深不可测的谋略智慧!20万册!
◆公务员争相购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团购热门图书!雷军、王石等众多商界大佬!全面解读知行合一理念及其创始人王阳明的通俗全传。
◆讲述成吉思汗一生杀伐谋断的智慧与意志!雷军、柳传志、冯仑等企业家一致推崇的成功要诀——意志力!
◆还原比《明朝那些事儿》更真实的张居正!一生坚持实用主义的理想主义者!看师张居正如何用为人不齿的手段实现神圣崇高的理想!
◆一部揭示曾国藩成功秘诀的全传:坚持笨拙,不走捷径!
《师刘伯温》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论成就,刘伯温远在诸葛亮之上;论军事才能,刘伯温远超萧何,助力朱元璋仅八年便拿下大元天下;论治国才能,刘伯温更强于张良,一举定下大明帝国后世两百年的盛世格局。一部《烧饼歌》传世,更增添了其传奇色彩。
《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于外的境界。
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终于砥砺出的生命境界。
《成吉思汗:意志征服世界》
他9岁丧父,又连遭族人、部众的抛弃,从贵族之家坠入痛苦的深渊,险些在荒原中饿死;
六七年后,被死敌泰赤乌人生擒,死里逃生,重回流亡之路,几年的积蓄毁灭殆尽;
41岁时,早已统一蒙古部落的成吉思汗却再次溃败,只剩下19人追随左右……
然而,成吉思汗却凭借他惊人的意志,顶住了一次次失败的打击,每次都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榨取敌人的经验、力量,以更强大的自我卷土重来;通过不断的浴血奋战,以极少的兵力横扫欧亚大陆,创建了庞大的帝国——蒙古帝国。极盛时期的蒙古帝国覆盖了当时的半个世界,将40多个国家、720个民族一一收入囊中。
《师张居正》
23岁初入官场,张居正是一个刚正不阿的理想主义者,却在亲历腥风血雨的内阁斗争后,痛悟了什么是政治,从此踏上一条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实用主义道路。
他不顾同僚鄙夷,勾结太监冯保,登上首辅之位,赢得皇帝和太后的信任,为改革大业铺平道路。他通过大收贿赂安抚戍边将领,起用贪官殷正茂平定西南叛乱,彻底解决由来已久的边疆兵患。他趁皇帝年幼,以帝师之名独裁擅权,一改官场颓靡习气,使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他以辞官为由,胁迫小皇帝下旨,将反对者一一铲除,从而顺利推行新政,一举扭转帝国财政危机。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
曾国藩做事看起来慢,其实却是很快。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死功夫,不留隐患,日积月累,便无人可以超过。
曾国藩做任何事都不投机取巧,打仗更是将这种“尚拙”的哲学发挥到了淋漓尽致。
曾国藩打仗从没有用过锦囊妙计,而是信奉“结硬寨,打呆仗”,日日不断地垒墙挖沟、筹备火炮,绝不主动出击,直到把太平军困得人心惶惶、士气全无,再慢慢攻城,终于用四场胜仗彻底解决了太平天国这个大患。
度阴山,人民大学史学硕士、天下和书院讲师,通俗历史书作者。代表作:《师:刘伯温》《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成吉思汗:意志征服世界》《师张居正》《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作者。
《师:刘伯温》目录:
章 家族传奇:文韬武略的世代传承
第二章 少年奇才,23岁进士及第
第三章 仕途黑暗,告别官场寄情山水
第四章 起义迭起,元王朝委曲求全
第五章 临危受命,平贼乱力压时局
第六章 痛苦的抉择,弃元投明
第七章 朱元璋三请刘伯温
第八章 谋全局,首战建奇功
第九章 “操纵”天象,大明天命所归
第十章 生死决战,献奇策屠灭陈友谅
第十一章 千年预言:迷雾中的《烧饼歌》
第十二章 朱、刘再联手,围城绞杀张士诚
第十三章 进献国策,稳固大明江山
第十四章 逃不脱的宿命,二次获召回京
第十五章 遭奸臣构陷,再度归乡
第十六章 悲情一生的谢幕
第十七章 传奇故事在民间
《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目 录
序 章 心学诞生的前夜
心学横空出世
心学诞生的前夜
章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
何谓等事
两件荒唐事:新郎失踪和格竹子
彷徨和痛苦是天才的共性
有一种无趣叫仕途
转捩点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刘瑾风暴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释厄路
做自己的主人
新朋友和新敌人
心学的政治力
朱陆异同
贵人王琼
第二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赣剿匪
人性无法改变,却可以引导
横扫詹师富
胜败由心,兵贵善用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金龙霸王池仲容
池仲容也会用计
定力的交锋
只怕有心人
心学入门课——大学问
风雨又来
第三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宁王
不被待见的宁王
朱宸濠一直在努力
针锋相对
宁王了
安庆保卫战
决战朱宸濠
费心为哪般
真诚的权变:难不过斗小人
致良知
伟大的杨廷和
不许来京
再见,杨廷和
第四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广西戡乱
万人齐捧王阳明
李福达案
有请王阳明
走在成圣的路上
谢谢诸位
平定思田
雷霆扫穴
追忆祖先
赏还是罚,这是个问题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的另一面
第五章 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强大内心的武器
我是自己的上帝
只俯首于自己的心
去心中贼之私情
去心中贼之私欲
闲思杂虑也是私欲
人生在世,不可拘泥常规
我们该追求什么
如何对付恶
不要操心
获得幸福的方法:不要和外物对立
第六章 知行合一的修炼法门
格物致知
心即理VS性即理
心外无理
万物一体
心外无物
心外无事
心即理的立言宗旨
为何说知行是合一的
古人为何单独提知行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一念发动便是行了
实践出真知
良知就是判断力
如何光复良知
致良知:听从感觉
致良知:听从内心的声音
后记
《成吉思汗:意志征服世界》目录:
章 落难王孙的崛起
第二章 “成吉思汗”出世
第三章 统一蒙古部落
第四章 重回原点
第五章 灭王汗,蒙古帝国出世
第六章 和金国开战
第七章 万里西征
第八章 大汗之死
《师张居正》目录
部:首辅之路
章:神童
第二章:严嵩还是徐阶
第三章:徐阶的时代
第四章:弱肉强食的内阁
第五章:俺答封贡
第六章:拯救徐阶
第七章:首辅张居正
第二部:拯救帝国
章:大调整
第二章:考成法:集权的步
第三章:盗者必获,获者必诛
第四章:整顿驿递
第五章:用人之道
第六章:刘台事件
第七章:义无反顾
第三部:之后
章:不许孝
第二章:身在老家心在京
第三章:与天下士绅战
第四章:与天下公知战
第五章:钱!钱!钱!
第六章:不许辞职
第七章:结局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目录
自序 / I
章 “笨鸟”初飞
曾家笨小孩 / 1
相当于进士 / 4
笨招接近穆彰阿 / 7
初露政见 / 11
和朱熹理学的蜜月 / 13
有惊无险过关 / 18
意志力的表现:曾国藩戒烟 / 21
第二章 京官路线图
“意外”的升官 / 24
臭骂咸丰 / 28
京城权贵们的唾骂 / 34
结束京官生涯 / 36
第三章 巧计建湘军
出山任团练大臣 / 41
团练无用也 / 45
就地正法 / 48
打脱牙和血吞 / 51
皮包湘军的崛起 / 58
曾氏军舰 / 63
咸丰三催曾国藩 / 67
曾国藩见死不救:江忠源之死 / 70
第四章 湘军首胜
讨粤匪檄 / 74
岳州之败 / 78
次自杀 / 81
咸丰的大棒加萝卜 / 85
第五章 坐困江西
曾国藩轻取武昌 / 88
有功,不赏 / 91
胜利的喜悦:田家镇大捷 / 95
当头一棒:湖口惨败 / 100
怎么抉择都不对 / 108
搞掉陈启迈 / 113
失去左膀右臂 / 118
打虎亲兄弟 / 128
可望不可即的兵权 / 132
第六章 东山再起
和咸丰摊牌 / 138
重塑“金身” / 142
出山进行曲 / 145
到处一场空 / 152
李鸿章到来 / 157
绝不去四川 / 160
第七章 目标:安庆
战略 / 163
解救左宗棠 / 169
洪秀全力助曾国藩 / 173
进祁门 / 177
困祁门 / 183
李鸿章、左宗棠的光辉 / 189
战安庆 / 191
曾国藩福星高照 / 195
第八章 布局东南
为左宗棠谋浙江巡抚 / 197
组建淮军 / 199
四拒借洋兵 / 203
向天京前进 / 210
第九章 覆灭天国
瘟疫来袭 / 214
天国版地道战 / 218
锁紧天京城 / 223
攻陷天京 / 234
李秀成之死 / 237
反还是不反 / 242
曾国藩怒了 / 245
第十章 步入失败的怪圈
新的战斗 / 252
万难迅速出征 / 256
只有苦劳 / 263
中兴幻梦 / 270
第十一章 后没有辉煌
见慈禧 / 274
去天津 / 279
怎么做都是错 / 285
一个“诚”字而已 / 291
审理刺马案 / 292
去世 / 298
《师:刘伯温》文摘:
应天城里鸡飞狗跳。可靠的军情已送到了朱元璋的办公桌上:陈友谅即将发动进攻,他的舰队已开始移动。
朱元璋召开了全体军事会议,会议上,有人悲观地说:“陈友谅的舰队天下,纵使韩信复生,也无济于事,还是和他谈判,献点城池,保存实力。”有人半悲观半乐观地说:“先和他打一架,输了再说。”有人则说:“放弃应天,到紫金山去坚守。”还有人提出围魏救赵之计,欲派出一支军队进攻陈友谅刚占据的太平,牵制他的兵力,伺机反攻。
会议场内很快就成了菜市场,人人都在吐沫横飞地和别人争论,只有刘伯温面无表情,一句话都没有说。他的这种沉静被朱元璋看到了。会议一散,朱元璋就把刘伯温召进了密室。朱元璋句话就是问话:“您有什么好计策吗(先生计将安出)?”
刘伯温脱口而出:“先把主张投降献城池的人和主张去紫金山坚守的人杀掉,才能破敌。”
这不是计策,但朱元璋明白,所以点了点头说:“投降和退守绝不是好办法,我是坚决不赞同的。”停了一会儿,又问,“但不知您的计策是什么?”
刘伯温整理下思路,缓缓而谈道:“陈友谅攻太平,三天攻取,这种战力使人敬畏。但太平城临江,陈友谅用的是他的水军,他的优势全在水军,如果我们可以避开他的优势,以我们的优势打他的劣势,我们就能成功。”
朱元璋渴求地望着刘伯温。
刘伯温接着说:“我们可以把他们引诱到陆上来,在一些关键地段设下埋伏。他们的水不上,陆军人数又比我们少,这时我们伏击他,就可以用小的代价获取大的战果。”
朱元璋抚掌大笑,说:“先生您想的和我一样啊。”
但具体怎么实施这个战略,朱元璋仍然要刘伯温说说他的想法。
刘伯温说:“我知道咱们这里有个叫康茂才的人,他曾在陈友谅手下当差,而且陈友谅对他的印象不错。可以让他给陈友谅写信,说可以里应外合。”
朱元璋问:“陈友谅素来猜疑,如何肯相信康茂才?”
刘伯温说:“要鱼上钩,当然不能和鱼说有蚯蚓吃。要给它蚯蚓吃,它才能上钩。”
朱元璋问:“蚯蚓在哪儿?”
刘伯温说:“陈友谅喜欢用水军,那我们就让康茂才通知他,说自己已经把从长江到应天西城墙的那条三叉江上的木制江东桥挪开了。如此一来,陈友谅的水军就可以经过秦淮河直抵应天城墙之下。陈友谅必会相信康茂才,因为他太急功近利。一个急功近利的人,一定不会放过任何机会,哪怕这个机会有,他都会说服自己相信没有。”
朱元璋满意地点头,说:“您真是谋略大师啊。”
刘伯温说:“我们在江东桥设置下重兵,给他个迎击。当然,我们的水军和他的水军无法抗衡,只能把他逼退。陈友谅败退后,必然要撤到龙湾,上岸坚守。这样,我们集中陆军主力对其发动全面进攻,陈友谅必败无疑。”
《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文摘:
1519年农历六月十六凌晨,王阳明在临江镇对几个小知县说,朱宸濠有三个选择:,从南昌直袭北京;第二,从南昌突袭南京;第三,死守南昌城。如果他用计,由于北京方面没有准备,他很可能旋转乾坤,江山社稷危如累卵。如果他用第二计,长江南北必是血流成河,他运气若好,搞不好会是南北对峙。如果他用第三计,那天老爷保佑,等政府军一到,他只能困守南昌,灭亡指日可待。
有人问王阳明,按您的猜测,朱宸濠会用哪一计?
王阳明回答:“朱宸濠志大才疏。志大才疏的人胆子小,瞻前顾后,尤其是对老巢有感情。如果他知道勤王之师正在准备攻打他的南昌城,他肯定会用第三计,死守南昌。”
有人不以为然,说:“勤王之师连影都没有。朱宸濠气焰万丈,肯定不会用第三计。”王阳明没有纠缠于这个问题,而是对临江镇的县令说:“你这个地方离南昌太近,又是交通枢纽,朱宸濠一支部队就能把我们一窝端,所以我决定去吉安。”
当王阳明从临江去往吉安的路上时,朱宸濠已在实践他的宏图大略了。他的一支精锐兵团在1519年农历六月十六、十七两天时间里突袭南康、九江,大获成功。当王阳明在六月十八到吉安府时,朱宸濠已稳固了南康和九江的防御。
王阳明死都不想让朱宸濠实行他的第二条计策,他决心让朱宸濠死守南昌。当然王阳明要把他钉死在南昌城,必须倚靠计谋。在开始他的谋划前,他要各地还效力政府的官员招兵买马,集结起一支可以上战场的部队。
凭着这支临时凑起来的部队,王阳明开始了他的布置。首先他传檄四方,把朱宸濠骂了个狗血淋头,要天下人都知道朱宸濠造反就是和全天下人作对,和良知作对,是自寻死路;其次,他以南赣巡抚的身份要求江西各地军政长官起兵勤王。但这些只是占据了道义制高点,道义制高点是否可以产生效力,要有实力支撑;再次,他让伍文定带领那支临时凑起来的部队到离南昌六十公里的丰城敲锣打鼓,声称要进攻南昌。后的计谋,才是王阳明用兵之策的展现。
这个计谋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造假。他伪造了各种迎接正规军进驻南昌的公文,在这些公文中耀眼的就是正规军的人数,粗算一下,大概有十万人。公文中还声称,约定在本年六月二十合围南昌城,次日拂晓发动总攻。在另外的公文中,王阳明“回复”说,不要太急躁,为了避免重大伤亡,攻城是下策,应该等朱宸濠出城后打歼灭战。
他还伪造了答复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在信中,他对两人弃暗投明的态度表示深深的欣赏,并且答应两人,在平定朱宸濠后会给两人升官发财的机会。他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然后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这些造假计谋不以为然,他们问王阳明:“这有用吗?”
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
有官员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会疑。”
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这位地方官当然不明白王阳明的意思。王阳明就解释说,朱宸濠虽然苦心经营多年,但他的造反不得人心,虽然有那么多官员都归顺了他,有很多人却是被形势所迫,并非是他们良知使然。也就是说,朱宸濠表面上人多势众,实际上各怀心思,所以他的失败是迟早的事。但是,如果让他出了南昌城,所过之处必是血流成河,百姓遭殃。我用了这么多计谋,无非是让他多留在南昌城,那么百姓就少受劫难。我的良苦用心,希望你们可以了解。
在场众人听王阳明如此说,都感动得要流下眼泪。
正如王阳明所预料的,朱宸濠对着那些公文,果然起了疑心。他派人私下打听刘养正和李士实,情报人员没有在这二人身上找到造反的证据,却在二人的家人那里得到可靠情报。他们的家人都被王阳明好心照料,二人的家里人衣食不愁、夜夜欢宴。朱宸濠又派人到丰城去查探王阳明部队的虚实,发现丰城城上果然旌旗蔽日,城里人喊马嘶,据他那心胆俱裂的情报人员分析说,丰城里的部队大概有十万人。
朱宸濠不再疑了,而是确信了下面的事实:王阳明集结了大部队准备攻南昌;政府军正从四面八方云集南昌;两个狗头军师三心二意,简直是混账王八蛋;他的部队指挥官们也是首鼠两端,准备站在胜利者一边。朱宸濠想到这里,就大怒若狂。可我们始终有个疑问,他既然已确信李士实和刘养正怀有贰心了,为什么不杀了二人?不过在李士实看来,朱宸濠现在对他的态度比杀了他还难受。因为当他向朱宸濠分析王阳明在故布疑阵时,朱宸濠不理不睬。当他向朱宸濠建议按照原计划在1519年农历六月二十亲自带领主力直奔南京时,朱宸濠“哼”了一声,说:“你呀老眼昏花了吗,看不到现在的形势啊,政府军就要来了,咱们必须先守住南昌城才能进行下一步。”
李士实愕然,不过出于责任还是劝说朱宸濠领兵北上直趋南京,朱宸濠死都不听。李士实和朱宸濠结交以来次大失所望,他叹息、流泪,忽然就想到王阳明,狠狠地骂道:“这个王八蛋真是诡计多端!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文摘:
曾国藩站起来迎接左宗棠,两人并排站着,望着李鸿章的背影,都发出会心的一笑。左宗棠向来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他来,是曾国藩要他来。
曾国藩要他来,是让他承担一个他从未承担过的重大任务。这个任务就是:担任安庆大战的前线总指挥。
左宗棠刚取得景德镇的大胜,正在心高气傲,闻听曾国藩的请求,反应是大喜,但他是聪明绝顶的人,突然就让自己冷静下来,当他确信曾国藩是真心实意后,慢慢地大摇其头。
如果曾国藩的智慧是个板凳,那左宗棠的智慧就是猴子。他对曾国藩说:“你让我做前线总指挥,就是让我离开你。”
曾国藩愕然,这两件事风马牛不相及,以他的智力商数,短时间内根本想不明白这两件事的联系。
左宗棠盯住了曾国藩,不怀好意地问道:“您这又是唱的哪一出啊?”
曾国藩大愕然:“我这是真心实意的啊。”
左宗棠想了一下,笑了,口不积德地说道:“我多虑了,按你的头脑,也想不到这一点。”
“哪一点?”曾国藩有点急了。
左宗棠又思考了一会,才慢慢说道:“安庆大战的前线总指挥毋庸置疑就该是你,你让我做,这不是让湘军全体将士视我为仇敌嘛?”
曾国藩哑然失笑,原来左宗棠的考虑如此深邃。他摆手轻笑:“你过虑了,我真是出于缜密的考虑。多年来的战场教训告诉我,我根本不适合直接带兵打仗,只要我一上战场,肯定完蛋。托大一点说,我只能在战场外遥控指挥。这一点,我不如你,给你五千人,你可以带五千人打仗,给你五万人,你也能带这五万人打仗。所以……”
“停!”左宗棠强横地打断了曾国藩的话,“我绝不做这个总指挥,有个人选倒可以,就是你兄弟曾国荃。他有勇有谋,是佳人选。”
曾国藩还要说什么,左宗棠已起身:“还有军务,告辞!”
一阵风起,左宗棠消失在曾国藩大营,只留下曾国藩自己在风中凌乱。
他是真心想让左宗棠来当这个安庆大战的总指挥。但是,经过左宗棠的一番话,他意识到自己的孟浪,是啊,如果真让左宗棠来主持前线大局,湘军那些将领该怎么想,他的老弟曾国荃更会怎么想?
曾国荃一直就在安庆战场,他在安庆北面的集贤关已驻扎一年,把安庆城围困得水泄不通。但按照曾国藩的指示,他主围而少攻。他的部队绕着安庆城挖了两道长壕,一道在内,围困安庆,一道在外,抵御太平天国的援兵。这种方法也是曾国藩的,如果只有一道围城长壕,那就成了客兵,但另外增加一道抵御援兵的长壕,就是反客为主。
无论是客,还是主,曾国荃的日子都不好过。曾国藩被困祁门时,曾国荃曾要求去解救老哥,但老哥死活不同意,曾国藩对他说:“我就是死在祁门,你也不能来,你的目标就是安庆,一步都不许动。”
曾国荃向老哥抱怨说:“我在安庆很难熬,守城的是长毛贼里很能打的叶芸来,前来支援的是陈玉成兵团,这二人都不是善茬。尤其安庆是陈玉成的老家,他的家人都在安庆城,所以他攻击起来异常凌厉,我快支撑不住了。”
曾国藩回复道:“不许废话,坚持就是胜利。安庆的得失,关系到咱们曾家的气运,也关系到天下安危。你要咬定安庆,绝不动摇。我连北上勤王都没有去,你还不明白我的心意吗?!”
曾国荃难,是实情。但太平天国方面,叶芸来想要突破也难,陈玉成要想击溃曾国荃的防线更难。双方就在这种分不出输赢的拉锯中度过了一年,曾国藩踌躇满志而来。
曾国藩的传记,则让我看到了一个“完人”是如何炼成的。他并非天生就拥有无敌的军事才能,也不是一开始就懂得如何治国。书中详细记录了他成长的历程,他所经历的挫折、失败,以及他如何从每一次经历中汲取教训,不断完善自我。他那种“不屈不挠,愈挫愈勇”的精神,以及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刻的道德修养,都让我肃然起敬。他所倡导的“独当一面”,以及他对于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都展现了他卓越的领导才能。这套书的每一位人物,都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共同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对于智慧、勇气、担当的追求和实践。
评分张居正,一个在我印象中模糊不清的明朝内阁首辅,但读完这套书里的传记,我才发现,他绝对是明朝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书里详细介绍了他在万历皇帝年幼时,如何力挽狂澜,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比如整顿吏治,清丈田亩,以及推行“一条鞭法”。这些改革措施,虽然触动了很多既得利益者的神经,但他凭借着超凡的政治智慧和坚定的决心,硬是把一个积弊已深的王朝,重新注入了活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张居正改革的评价,不仅仅是肯定他的功绩,也分析了他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以及他如何巧妙地化解这些阻力。他的政治手腕,他的权谋策略,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这本书让我对明朝的政治体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能够为国为民,担当重任的政治家形象。他的改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让我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又该如何进行有效的改革,克服利益的阻碍。
评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简直是我近期最大的精神食粮。一直以来,我都觉得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一道鸿沟,很难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但读了王阳明的传记,我才真正理解了他的伟大之处。他不仅仅是一位哲学家,更是一位将哲学思想融入实践的行动者。书里详细描述了他在平定宁王之乱、剿灭盗匪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如何运用自己的阳明心学来指导行动,如何从心性上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依靠武力。这种“事上磨练”的精神,让我深受启发。以前总觉得,要成就一番事业,需要极高的天赋和资源,但王阳明的故事告诉我们,最重要的还是内心的修炼和坚定的信念。他的经历告诉我,即使身处逆境,只要心怀正念,勇于实践,就能克服一切困难。书中对王阳明心学理论的阐释也通俗易懂,结合了他的具体事迹,让那些看似高深的哲学理念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王阳明晚年生活的描写,那种归隐田园,继续讲学传道的淡泊情怀,更是让人肃然起敬。这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提升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指南。
评分成吉思汗的传记,让我重新认识了“征服”的意义。他不仅仅是一个军事上的征服者,更是打破了地域和民族界限的整合者。书中对蒙古帝国扩张的战略和战术分析,堪称军事史上的经典。但我更被他身上那种天生的领导者气质所吸引,他如何将一群散漫的游牧民族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他如何建立起一套超越时代的法律和制度,这些都让我感到震撼。他的野心并非仅仅为了掠夺,更是为了建立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读他的故事,我能感受到一种原始的生命力,一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再看张居正,他是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朝代里,扮演了救火队员的角色。书中对他的改革措施的细致解读,让我看到了一个改革家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挑战,以及他如何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高超的政治手腕,力挽狂澜。他的“整顿”不仅仅是措施的改变,更是对整个王朝弊病的深刻Diagnosis和治疗。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历史爱好者量身定做的,一口气读下来,感觉自己穿越回了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刘伯温的智慧,真不是盖的,在朱元璋那个多疑的君主身边,能全身而退,还能为大明江山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其中的韬略和心机,至今读来仍令人拍案叫绝。书里对刘伯温的分析非常到位,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罗列,更是深入剖析了他的思维模式,他如何看待权力,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以及他那些“神机妙算”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读他的传记,就像是在上一堂生动的人生课,教你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洞察人性,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而且,书中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格局也有着详尽的描绘,让你不仅仅是认识刘伯温这个人,更能理解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的每一个决定,都深深烙印着那个时代的痕迹。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刘伯温“退隐”部分的解读,那种在权力巅峰选择激流勇退的智慧,是多少人梦寐以求却又难以企及的。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开始反思,在现代社会,我们又该如何运用这些古老的智慧来应对挑战。
评分成吉思汗,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磅礴的气势。读他的传记,我仿佛能听到马蹄声踏碎历史的尘埃,看到广袤草原上席卷而来的蒙古铁骑。书中没有将他神化,而是真实地展现了他从一个普通的部落首领,一步步崛起,最终统一蒙古,建立起庞大的帝国。他的军事才能固然令人惊叹,但他能够凝聚人心,建立起一套严密的组织体系,这才是更值得深思的地方。书中对蒙古的社会结构、部落关系、以及成吉思汗是如何利用这些因素来巩固权力的分析,都非常细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成吉思汗的战略眼光的描绘,他不仅仅是骁勇善战,更是深谙兵法,懂得如何利用地理环境,如何出奇制胜。他的征服不仅仅是武力的扩张,更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读完他的传记,我对“帝国”这个概念有了更宏观的理解,也对人类历史进程中那些改变世界的人物有了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野心、智慧和决断力的领导者形象,也让我反思,在面对巨大的挑战时,我们需要怎样的勇气和智慧。
评分我尤其喜欢这套书的编排方式,每一位人物的传记都经过了精心梳理,将他们的人生轨迹、思想精髓、以及对历史的贡献,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的语言流畅而富有感染力,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它让我看到了刘伯温的深谋远虑,王阳明的“致良知”,成吉思汗的雄才大略,张居正的雷厉风行,以及曾国藩的厚德载物。这五位人物,代表了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巅峰智慧,他们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启示。这套书不仅仅适合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更适合那些渴望提升自我、寻找人生方向的人。它让我们看到了,如何在逆境中崛起,如何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如何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奋斗。
评分曾国藩,一个在我心中一直有些复杂的人物。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功臣,也是晚清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这本传记让我对他的认识更加立体和全面。书中详细描述了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读书人,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一代名臣,他的军事才能,他的治军理念,都让我大开眼界。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曾国藩“不打败仗”的军事原则的解读,以及他如何建立湘军,并将其打造成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极强的军队。除了军事方面,书中还着重描写了曾国藩在文化、教育、以及道德修养方面的追求。他对待朋友的真诚,他对子孙后代的严教,都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魅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在乱世中,如何保持清醒头脑,如何承担起国家民族的责任的英雄形象。他的“船山精神”,他的“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的自勉,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开始重新审视“功过是非”,也对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一场历史智囊的盛宴,每一位人物都代表着一种极致的智慧和力量。翻开刘伯温的篇章,我仿佛置身于紫禁城深处,听他为大明王朝运筹帷幄,他的每一步棋都精准地落在了关键节点,他的“三分天下,七分自保”的策略,至今看来依然是智慧的结晶。书中对他与朱元璋之间微妙关系的刻画尤为精彩,那种君臣之间既合作又猜忌的氛围,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再转到王阳明,他的“知行合一”,不仅仅是一种哲学理论,更是一种人生实践的指南。他如何在战场上用“心学”化解危机,如何在家中修身养性,这种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典范,让我对“知行合一”有了颠覆性的理解。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但更重要的是,他所倡导的那个“人人皆可为尧舜”的理念,给予了普通人无限的勇气和力量。
评分这套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读刘伯温,我学会了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中洞察人心,用智慧化解危机;读王阳明,我明白了“知”与“行”的统一,人生需要身体力行,不断超越自我;读成吉思汗,我感受到了那种开疆拓土的雄心壮志,以及凝聚人心、创建伟业的非凡能力;读张居正,我看到了一个改革家在重重阻力下的坚守与担当,以及他如何以一己之力,为王朝注入新的生命力;读曾国藩,我领略到一位“完人”的修炼之道,他的人生哲学,他的道德准则,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这套书的每一本都不仅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介绍,更是对其思想、精神、以及时代影响力的深刻挖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