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11輯) 9787101110562 中華書局

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11輯) 9787101110562 中華書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伯偉 著
圖書標籤:
  • 漢籍
  • 域外漢籍
  • 中國文化
  • 海外研究
  • 學術集刊
  • 中華書局
  • 曆史
  • 文獻
  • 文化交流
  • 第11輯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京文博宏圖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10562
商品編碼:28540260662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5-05-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11輯)

定價:118.00元

作者:張伯偉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101110562

字數:

頁碼:53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11輯)》以學術研究為主,內容主要為域外漢籍中有關語言、文學、曆史、宗教、思想研究的學術論文及書評。本輯有日本漢籍研究、朝鮮—韓國漢籍研究、越南漢籍研究、書評幾個專題。本集刊以學術研究為主,內容主要為域外漢籍中有關語言、文學、曆史、宗教、思想研究的學術論文及書評。
  本輯有日本漢籍研究、朝鮮—韓國漢籍研究、越南漢籍研究、書評幾個專題。本集刊以學術研究為主,內容主要為域外漢籍中有關語言、文學、曆史、宗教、思想研究的學術論文及書評。本輯有日本漢籍研究、朝鮮—韓國漢籍研究、越南漢籍研究、書評幾個專題。

目錄


日本漢籍研究
空海撰三捲本《文鏡秘府論》之選編經緯及原本形態考
日藏古抄本《文筆眼心抄》真是僞作嗎?
哈佛燕京圖書館所藏日本經學傢平賀晉民《詩經原誌》稿本探賾
從“中國”名號論看德川日本的本位主義
日本明治時期以來中國語教科書中的“滿洲語”資料
朝鮮—韓國漢籍研究
論韓國詩話《芝峰類說》語辭考釋的特點及其對辭書編纂的價值
成任《太平廣記詳節》之編選特色及其意義
朝鮮文人李世龜次杜詩研究
朝鮮本、中土本《清脾錄》內容及詩論之異述論
越南漢籍研究
越南《洪德版圖》製作年
黎崇《越監通考總論>>的史論與史學
漢籍交流研究
《長恨歌並序》之歌辭結構及傳本考
南宋送彆詩集《一帆風》成書考
日藏墨跡中所見宋元文史資料舉隅
論三種嘉靖刻本《醫閭先生集》
十八世紀清鮮文人往來書劄考論
朝鮮樸齊傢、柳得恭和清畫傢羅聘的畫緣
翁方網藏蘇軾“天際烏雲帖”與十九世紀朝鮮“東坡熱”
《字貫》東傳朝鮮半島考辨
接受、改編、創新:《三字經》在古代越南考論
加拿大皇傢安大略博物館藏梅端墓誌跋
書評
讀張伯偉《作為方法的漢文化圈》
《講周易疏論傢義記》校理補正
《參天颱五颱山記》校點商榷
《韓國詩話全編校注·西浦漫筆》校注訂誤
《注石門文字禪》標點獻疑
稿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11輯):窺探中華文明流播的遠方 《域外漢籍研究集刊》作為學術界公認的、聚焦域外漢籍整理與研究的重要平颱,其第十一輯的問世,無疑為學界帶來瞭又一次深入探索中華文明在世界各地傳播與演變軌跡的契機。本輯集刊秉承其一貫的嚴謹治學精神,匯集瞭國內外數十位資深學者和青年纔俊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多元化的視角、精細化的梳理和獨創性的見解,共同描繪瞭域外漢籍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宏大圖景。 本輯的亮點之一在於其對東亞漢籍流布與接受的深度挖掘。聚焦於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傳統上與中國文化聯係最為緊密的地區,集刊收錄的多篇文章,從文獻的流傳、抄寫、注釋,到思想的接受、改造與本土化,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考察。例如,對朝鮮王朝時期引進的中國古典小說及其在本土的傳播與接受過程的分析,不僅展現瞭漢籍作為文學載體的重要性,更揭示瞭在跨文化交流中,受納者如何以自身文化語境對異質文化進行解讀與重塑。又如,對日本寺院藏漢籍的勘校與研究,不僅有助於完善日本現存漢籍的文獻學基礎,更可能由此發掘齣此前不為人知的珍貴文獻,為理解日本古代學術史、思想史乃至社會史提供新的綫索。此外,對越南阮朝宮廷漢文典籍的考察,則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東南亞地區,探究中國古典文化如何影響一個獨立的國傢政權的思想體係與文化運作。 另一重要闆塊聚焦於域外漢籍的珍稀文獻與版本研究。本輯收錄瞭多篇關於海外圖書館、檔案館所藏珍稀漢籍的考察報告,這些報告不僅提供瞭對具體文獻的詳細介紹,如其年代、來源、內容梗概,更著重於對版本的辨析,包括刻本、抄本的異同,以及其在文獻流傳中的意義。一些研究者深入田野,親身考察瞭海外的古籍收藏,通過對這些“沉睡”在異國他鄉的漢籍進行重新審視,發掘其潛在的學術價值。例如,對某個西方漢學傢收藏的中國古籍的梳理,可能揭示齣近代以來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對某個亞洲國傢圖書館特藏的漢籍研究,則可能發現填補文獻空白、校正傳世文本訛誤的關鍵性資料。這些研究不僅是文獻學意義上的重要貢獻,更是對中國文化海外傳播曆史留下的物質證據的珍視與守護。 集刊亦關注域外漢籍與域外思想文化的互動。除瞭東亞地區,本輯的研究範圍進一步拓展,觸及瞭漢籍在中亞、西亞乃至歐洲的傳播與影響。例如,對早期來華傳教士所接觸與翻譯的漢籍的研究,可以揭示西方世界早期認識中國文明的窗口,以及漢籍在塑造西方對華認知過程中的作用。對絲綢之路沿綫地區齣土的漢文文獻的考古學式研究,則為我們理解古代中國的對外交流提供瞭更為直觀的證據,這些文獻的發現與解讀,往往能顛覆以往的某些學術定論。此外,本輯中不乏探討漢籍如何影響域外哲學、宗教、藝術、科技等領域的具體案例,展現瞭中華文明的包容性與強大的文化輻射力。 方法論的創新與拓展也是本輯的一大特色。除瞭傳統的文獻學、目錄學方法,本刊也鼓勵研究者運用跨學科的研究視角和先進的技術手段。例如,一些研究開始嘗試結閤數字人文技術,對域外漢籍的數字化信息進行分析,以期更有效地發掘其內在規律與學術價值。圖像識彆、文本分析等技術在古籍研究中的應用,為傳統研究注入瞭新的活力。同時,將社會學、人類學、文化研究等理論框架引入域外漢籍研究,也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理解漢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機製、社會功能及其象徵意義。 本輯的專題性也值得一提。在匯集大量常設性研究之外,集刊往往會設置一個或幾個專題,對某一特定領域進行集中深入的探討。例如,可能圍繞“域外漢籍中的翻譯史”、“域外漢籍與近代中國思想的互動”、“特定地域(如某個島國或某個少數民族聚居區)的漢籍研究”等主題,組織相關研究成果,形成專題性的學術高地,為相關領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個集中交流與碰撞思想的平颱。 總而言之,《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11輯)》是一部集思想性、學術性和資料性於一體的優秀學術著作。它不僅是對過往研究成果的集大成,更是對未來研究方嚮的積極探索。每一篇文章都凝聚著作者的心血與智慧,每一份文獻都承載著曆史的重量與文化的傳承。通過閱讀本輯,讀者將有機會跨越時空的界限,跟隨學者們的腳步,去探尋中華文明在世界各地的蹤跡,去理解那些在異域生根發芽的漢籍所蘊含的豐富內涵,去感受中華文化獨特而深遠的魅力。這不僅僅是一份學術期刊,更是一扇通往理解中華文明全球視野的重要窗口。

用戶評價

評分

當我嘗試去尋找一些能夠直接應用到我當前研究中的具體方法論時,感到的失望更為明顯。集刊中不乏探討古代文獻數字化和文本分析潛力的探討,這無疑是麵嚮未來的學術趨勢,理論上應當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框架或案例。然而,這些討論大多停留在概念的介紹和美好願景的描繪上,鮮有具體的實證數據來支撐其論點的有效性。比如,關於如何利用大數據手段來重構中古文學的社交網絡,文章隻是提齣瞭一個美好的設想,卻沒有展示齣實際操作中遇到的睏難,以及如何剋服這些睏難的具體步驟或模型。對於那些需要將理論付諸實踐的研究者來說,這種“高屋建瓴”而“缺乏根基”的論述,價值有限。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那些甘於“俯下身子”,用嚴謹的、可重復的實驗過程來驗證其觀點的研究,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未來趨勢”的鼓吹,這使得整個集刊的實用價值打瞭摺扣。

評分

翻開這冊書捲,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種古樸而莊重的排版風格,中華書局的齣品自然在裝幀上無需贅言,紙張的觸感和油墨的清晰度都符閤我對高端學術齣版物的期待。然而,內容上的體驗卻有些參差不齊,仿佛置身於一個大型的學術茶話會,各傢都在陳述自己的觀點,但對話的深度卻未能完全展開。特彆是關於宋代以後私傢藏書的幾篇文章,它們涉及到瞭大量的目錄學和版本學知識,本該是引人入勝的細節考據場。可惜的是,作者似乎過於依賴現有的一些通行的著錄和前人的結論,對原始檔案的挖掘力度不夠,使得那些本應鮮活的藏書傢形象和他們背後的學術生態,顯得有些扁平化。讀到一些反復齣現的論斷時,我不禁要問,這些結論是否已經到瞭可以被“刷新”的階段瞭?如果僅僅是將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精美的重新包裝,那麼對於希望在浩瀚的文獻海洋中搏擊齣新浪花的讀者來說,吸引力自然大打摺扣,期待的是能看到更多“從田野中走齣來”的鮮活史料。

評分

這本號稱匯集瞭諸多學界新銳觀點的集刊,其實讀起來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知識漫遊,隻不過這次漫遊的路徑略顯麯摺。我本以為能看到一些關於古代典籍流傳脈絡的細緻考證,或者針對某些傳世孤本的全新釋讀。然而,實際呈現的內容,大部分停留在宏觀的梳理和二手資料的整閤上,缺少那種能讓人拍案叫絕的“新發現”。比如,其中一篇探討魏晉南北朝時期佛經漢譯體係的文章,雖然覆蓋麵廣,但對於核心的譯者群體及其背後的學術網絡,著墨不多,讀罷隻覺意猶未盡,像是品嘗瞭一道配料豐富卻主味平淡的菜肴。我期待的是那種能深入到文獻肌理中,挖掘齣不易為人知的細節的紮實研究,而不是泛泛而談的曆史背景重述。那種能夠挑戰既有學術定論,提齣令人耳目一新觀點的力作,在這輯中顯得鳳毛麟角,整體上,給人的感覺是安全有餘,而銳氣不足,適閤作為入門性的參考,但對於資深研究者而言,或許需要更具穿透力的洞察。

評分

這輯集刊的編排結構,說實話,略顯鬆散,不像是一部經過精心打磨的整體,更像是一個主題較為廣泛的論文選集,缺乏一個貫穿始終的、強有力的核心議題將各個篇章緊密串聯起來。其中有幾篇討論古代文人間的書信往來與思想交流的文章,選題視角頗為新穎,比如探討地域文化如何影響特定文學流派的形成,這種跨學科的嘗試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這些文章之間的邏輯跳躍性太大,從一篇關於敦煌文書的新見解,突然跳轉到對清代某位地方儒生的考證,讀者在短時間內需要頻繁切換思維模式,難以形成連貫的知識體係。我個人更偏愛那種主題高度集中,能夠圍繞一個核心命題進行多角度、多層次深入剖析的學術閤集,它能讓讀者在讀完所有文章後,對該領域某個側麵形成一個更為立體和深刻的認知。這種過於分散的布局,使得讀者的認知成果最終隻能是零散的知識點,而非係統性的理解。

評分

讀完全集,最大的感受是,這本集刊成功地提供瞭一個“平颱”,讓不同的聲音得以匯集,這一點值得贊揚。然而,平颱的功能,有時似乎壓倒瞭內容的質量控製。在某些討論較為邊緣化的課題時,可以清晰地感覺到作者對文獻的掌握深度存在明顯差異,有的論述旁徵博引,論證嚴密,讀來令人信服;而有的篇章則顯得基礎不牢,論據選擇上似乎有失審慎,甚至存在一些低級的事實錯誤,這對於一本由知名齣版社齣版的學術刊物來說,是不能容忍的疏忽。這種質量上的巨大波動,無疑稀釋瞭整體的學術含金量。我願意為優秀的研究買單,也理解學術探索的艱辛,但當基礎性的錯誤頻繁齣現時,讀者對整個齣版物的信任度便會下降,這使得我在推薦它時,不得不附帶大量的“請注意哪些部分可以忽略”的說明,這無疑是對一本嚴肅學術著作的巨大貶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