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11輯)
定價:118.00元
作者:張伯偉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101110562
字數:
頁碼:53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11輯)》以學術研究為主,內容主要為域外漢籍中有關語言、文學、曆史、宗教、思想研究的學術論文及書評。本輯有日本漢籍研究、朝鮮—韓國漢籍研究、越南漢籍研究、書評幾個專題。本集刊以學術研究為主,內容主要為域外漢籍中有關語言、文學、曆史、宗教、思想研究的學術論文及書評。
本輯有日本漢籍研究、朝鮮—韓國漢籍研究、越南漢籍研究、書評幾個專題。本集刊以學術研究為主,內容主要為域外漢籍中有關語言、文學、曆史、宗教、思想研究的學術論文及書評。本輯有日本漢籍研究、朝鮮—韓國漢籍研究、越南漢籍研究、書評幾個專題。
目錄
日本漢籍研究
空海撰三捲本《文鏡秘府論》之選編經緯及原本形態考
日藏古抄本《文筆眼心抄》真是僞作嗎?
哈佛燕京圖書館所藏日本經學傢平賀晉民《詩經原誌》稿本探賾
從“中國”名號論看德川日本的本位主義
日本明治時期以來中國語教科書中的“滿洲語”資料
朝鮮—韓國漢籍研究
論韓國詩話《芝峰類說》語辭考釋的特點及其對辭書編纂的價值
成任《太平廣記詳節》之編選特色及其意義
朝鮮文人李世龜次杜詩研究
朝鮮本、中土本《清脾錄》內容及詩論之異述論
越南漢籍研究
越南《洪德版圖》製作年
黎崇《越監通考總論>>的史論與史學
漢籍交流研究
《長恨歌並序》之歌辭結構及傳本考
南宋送彆詩集《一帆風》成書考
日藏墨跡中所見宋元文史資料舉隅
論三種嘉靖刻本《醫閭先生集》
十八世紀清鮮文人往來書劄考論
朝鮮樸齊傢、柳得恭和清畫傢羅聘的畫緣
翁方網藏蘇軾“天際烏雲帖”與十九世紀朝鮮“東坡熱”
《字貫》東傳朝鮮半島考辨
接受、改編、創新:《三字經》在古代越南考論
加拿大皇傢安大略博物館藏梅端墓誌跋
書評
讀張伯偉《作為方法的漢文化圈》
《講周易疏論傢義記》校理補正
《參天颱五颱山記》校點商榷
《韓國詩話全編校注·西浦漫筆》校注訂誤
《注石門文字禪》標點獻疑
稿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當我嘗試去尋找一些能夠直接應用到我當前研究中的具體方法論時,感到的失望更為明顯。集刊中不乏探討古代文獻數字化和文本分析潛力的探討,這無疑是麵嚮未來的學術趨勢,理論上應當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框架或案例。然而,這些討論大多停留在概念的介紹和美好願景的描繪上,鮮有具體的實證數據來支撐其論點的有效性。比如,關於如何利用大數據手段來重構中古文學的社交網絡,文章隻是提齣瞭一個美好的設想,卻沒有展示齣實際操作中遇到的睏難,以及如何剋服這些睏難的具體步驟或模型。對於那些需要將理論付諸實踐的研究者來說,這種“高屋建瓴”而“缺乏根基”的論述,價值有限。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那些甘於“俯下身子”,用嚴謹的、可重復的實驗過程來驗證其觀點的研究,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未來趨勢”的鼓吹,這使得整個集刊的實用價值打瞭摺扣。
評分翻開這冊書捲,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種古樸而莊重的排版風格,中華書局的齣品自然在裝幀上無需贅言,紙張的觸感和油墨的清晰度都符閤我對高端學術齣版物的期待。然而,內容上的體驗卻有些參差不齊,仿佛置身於一個大型的學術茶話會,各傢都在陳述自己的觀點,但對話的深度卻未能完全展開。特彆是關於宋代以後私傢藏書的幾篇文章,它們涉及到瞭大量的目錄學和版本學知識,本該是引人入勝的細節考據場。可惜的是,作者似乎過於依賴現有的一些通行的著錄和前人的結論,對原始檔案的挖掘力度不夠,使得那些本應鮮活的藏書傢形象和他們背後的學術生態,顯得有些扁平化。讀到一些反復齣現的論斷時,我不禁要問,這些結論是否已經到瞭可以被“刷新”的階段瞭?如果僅僅是將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精美的重新包裝,那麼對於希望在浩瀚的文獻海洋中搏擊齣新浪花的讀者來說,吸引力自然大打摺扣,期待的是能看到更多“從田野中走齣來”的鮮活史料。
評分這本號稱匯集瞭諸多學界新銳觀點的集刊,其實讀起來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知識漫遊,隻不過這次漫遊的路徑略顯麯摺。我本以為能看到一些關於古代典籍流傳脈絡的細緻考證,或者針對某些傳世孤本的全新釋讀。然而,實際呈現的內容,大部分停留在宏觀的梳理和二手資料的整閤上,缺少那種能讓人拍案叫絕的“新發現”。比如,其中一篇探討魏晉南北朝時期佛經漢譯體係的文章,雖然覆蓋麵廣,但對於核心的譯者群體及其背後的學術網絡,著墨不多,讀罷隻覺意猶未盡,像是品嘗瞭一道配料豐富卻主味平淡的菜肴。我期待的是那種能深入到文獻肌理中,挖掘齣不易為人知的細節的紮實研究,而不是泛泛而談的曆史背景重述。那種能夠挑戰既有學術定論,提齣令人耳目一新觀點的力作,在這輯中顯得鳳毛麟角,整體上,給人的感覺是安全有餘,而銳氣不足,適閤作為入門性的參考,但對於資深研究者而言,或許需要更具穿透力的洞察。
評分這輯集刊的編排結構,說實話,略顯鬆散,不像是一部經過精心打磨的整體,更像是一個主題較為廣泛的論文選集,缺乏一個貫穿始終的、強有力的核心議題將各個篇章緊密串聯起來。其中有幾篇討論古代文人間的書信往來與思想交流的文章,選題視角頗為新穎,比如探討地域文化如何影響特定文學流派的形成,這種跨學科的嘗試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這些文章之間的邏輯跳躍性太大,從一篇關於敦煌文書的新見解,突然跳轉到對清代某位地方儒生的考證,讀者在短時間內需要頻繁切換思維模式,難以形成連貫的知識體係。我個人更偏愛那種主題高度集中,能夠圍繞一個核心命題進行多角度、多層次深入剖析的學術閤集,它能讓讀者在讀完所有文章後,對該領域某個側麵形成一個更為立體和深刻的認知。這種過於分散的布局,使得讀者的認知成果最終隻能是零散的知識點,而非係統性的理解。
評分讀完全集,最大的感受是,這本集刊成功地提供瞭一個“平颱”,讓不同的聲音得以匯集,這一點值得贊揚。然而,平颱的功能,有時似乎壓倒瞭內容的質量控製。在某些討論較為邊緣化的課題時,可以清晰地感覺到作者對文獻的掌握深度存在明顯差異,有的論述旁徵博引,論證嚴密,讀來令人信服;而有的篇章則顯得基礎不牢,論據選擇上似乎有失審慎,甚至存在一些低級的事實錯誤,這對於一本由知名齣版社齣版的學術刊物來說,是不能容忍的疏忽。這種質量上的巨大波動,無疑稀釋瞭整體的學術含金量。我願意為優秀的研究買單,也理解學術探索的艱辛,但當基礎性的錯誤頻繁齣現時,讀者對整個齣版物的信任度便會下降,這使得我在推薦它時,不得不附帶大量的“請注意哪些部分可以忽略”的說明,這無疑是對一本嚴肅學術著作的巨大貶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