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11辑)
定价:118.00元
作者:张伯伟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101110562
字数:
页码:53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11辑)》以学术研究为主,内容主要为域外汉籍中有关语言、文学、历史、宗教、思想研究的学术论文及书评。本辑有日本汉籍研究、朝鲜—韩国汉籍研究、越南汉籍研究、书评几个专题。本集刊以学术研究为主,内容主要为域外汉籍中有关语言、文学、历史、宗教、思想研究的学术论文及书评。
本辑有日本汉籍研究、朝鲜—韩国汉籍研究、越南汉籍研究、书评几个专题。本集刊以学术研究为主,内容主要为域外汉籍中有关语言、文学、历史、宗教、思想研究的学术论文及书评。本辑有日本汉籍研究、朝鲜—韩国汉籍研究、越南汉籍研究、书评几个专题。
目录
日本汉籍研究
空海撰三卷本《文镜秘府论》之选编经纬及原本形态考
日藏古抄本《文笔眼心抄》真是伪作吗?
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日本经学家平贺晋民《诗经原志》稿本探赜
从“中国”名号论看德川日本的本位主义
日本明治时期以来中国语教科书中的“满洲语”资料
朝鲜—韩国汉籍研究
论韩国诗话《芝峰类说》语辞考释的特点及其对辞书编纂的价值
成任《太平广记详节》之编选特色及其意义
朝鲜文人李世龟次杜诗研究
朝鲜本、中土本《清脾录》内容及诗论之异述论
越南汉籍研究
越南《洪德版图》制作年
黎崇《越监通考总论>>的史论与史学
汉籍交流研究
《长恨歌并序》之歌辞结构及传本考
南宋送别诗集《一帆风》成书考
日藏墨迹中所见宋元文史资料举隅
论三种嘉靖刻本《医闾先生集》
十八世纪清鲜文人往来书札考论
朝鲜朴齐家、柳得恭和清画家罗聘的画缘
翁方网藏苏轼“天际乌云帖”与十九世纪朝鲜“东坡热”
《字贯》东传朝鲜半岛考辨
接受、改编、创新:《三字经》在古代越南考论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梅端墓志跋
书评
读张伯伟《作为方法的汉文化圈》
《讲周易疏论家义记》校理补正
《参天台五台山记》校点商榷
《韩国诗话全编校注·西浦漫笔》校注订误
《注石门文字禅》标点献疑
稿约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辑集刊的编排结构,说实话,略显松散,不像是一部经过精心打磨的整体,更像是一个主题较为广泛的论文选集,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强有力的核心议题将各个篇章紧密串联起来。其中有几篇讨论古代文人间的书信往来与思想交流的文章,选题视角颇为新颖,比如探讨地域文化如何影响特定文学流派的形成,这种跨学科的尝试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这些文章之间的逻辑跳跃性太大,从一篇关于敦煌文书的新见解,突然跳转到对清代某位地方儒生的考证,读者在短时间内需要频繁切换思维模式,难以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我个人更偏爱那种主题高度集中,能够围绕一个核心命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深入剖析的学术合集,它能让读者在读完所有文章后,对该领域某个侧面形成一个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认知。这种过于分散的布局,使得读者的认知成果最终只能是零散的知识点,而非系统性的理解。
评分读完全集,最大的感受是,这本集刊成功地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不同的声音得以汇集,这一点值得赞扬。然而,平台的功能,有时似乎压倒了内容的质量控制。在某些讨论较为边缘化的课题时,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作者对文献的掌握深度存在明显差异,有的论述旁征博引,论证严密,读来令人信服;而有的篇章则显得基础不牢,论据选择上似乎有失审慎,甚至存在一些低级的事实错误,这对于一本由知名出版社出版的学术刊物来说,是不能容忍的疏忽。这种质量上的巨大波动,无疑稀释了整体的学术含金量。我愿意为优秀的研究买单,也理解学术探索的艰辛,但当基础性的错误频繁出现时,读者对整个出版物的信任度便会下降,这使得我在推荐它时,不得不附带大量的“请注意哪些部分可以忽略”的说明,这无疑是对一本严肃学术著作的巨大贬低。
评分这本号称汇集了诸多学界新锐观点的集刊,其实读起来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知识漫游,只不过这次漫游的路径略显曲折。我本以为能看到一些关于古代典籍流传脉络的细致考证,或者针对某些传世孤本的全新释读。然而,实际呈现的内容,大部分停留在宏观的梳理和二手资料的整合上,缺少那种能让人拍案叫绝的“新发现”。比如,其中一篇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汉译体系的文章,虽然覆盖面广,但对于核心的译者群体及其背后的学术网络,着墨不多,读罢只觉意犹未尽,像是品尝了一道配料丰富却主味平淡的菜肴。我期待的是那种能深入到文献肌理中,挖掘出不易为人知的细节的扎实研究,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历史背景重述。那种能够挑战既有学术定论,提出令人耳目一新观点的力作,在这辑中显得凤毛麟角,整体上,给人的感觉是安全有余,而锐气不足,适合作为入门性的参考,但对于资深研究者而言,或许需要更具穿透力的洞察。
评分当我尝试去寻找一些能够直接应用到我当前研究中的具体方法论时,感到的失望更为明显。集刊中不乏探讨古代文献数字化和文本分析潜力的探讨,这无疑是面向未来的学术趋势,理论上应当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框架或案例。然而,这些讨论大多停留在概念的介绍和美好愿景的描绘上,鲜有具体的实证数据来支撑其论点的有效性。比如,关于如何利用大数据手段来重构中古文学的社交网络,文章只是提出了一个美好的设想,却没有展示出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具体步骤或模型。对于那些需要将理论付诸实践的研究者来说,这种“高屋建瓴”而“缺乏根基”的论述,价值有限。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那些甘于“俯下身子”,用严谨的、可重复的实验过程来验证其观点的研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未来趋势”的鼓吹,这使得整个集刊的实用价值打了折扣。
评分翻开这册书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古朴而庄重的排版风格,中华书局的出品自然在装帧上无需赘言,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清晰度都符合我对高端学术出版物的期待。然而,内容上的体验却有些参差不齐,仿佛置身于一个大型的学术茶话会,各家都在陈述自己的观点,但对话的深度却未能完全展开。特别是关于宋代以后私家藏书的几篇文章,它们涉及到了大量的目录学和版本学知识,本该是引人入胜的细节考据场。可惜的是,作者似乎过于依赖现有的一些通行的著录和前人的结论,对原始档案的挖掘力度不够,使得那些本应鲜活的藏书家形象和他们背后的学术生态,显得有些扁平化。读到一些反复出现的论断时,我不禁要问,这些结论是否已经到了可以被“刷新”的阶段了?如果仅仅是将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精美的重新包装,那么对于希望在浩瀚的文献海洋中搏击出新浪花的读者来说,吸引力自然大打折扣,期待的是能看到更多“从田野中走出来”的鲜活史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