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很難相信“慈善”可能是有害的,然而,本書正指齣瞭這樣一種可能性。本書聚焦於著名的福特、洛剋菲勒和卡內基基金會對美國外交事務的介入,追溯瞭美國從一個"孤立主義"國傢嚮世界*超級大國轉變的曆史,揭示瞭基金會對美國霸權的塑造和影響。二戰後,美國希望取代英國的全球霸權角色,並創造瞭必要的政治的、意識形態的、軍事的和製度的能力。作者通過美國三大基金會在幾個國傢活動的案例研究,揭示瞭這種由基金會構建的精英知識網絡事實上構建瞭美國在20世紀主導地位的基礎。作者認為“慈善”基金會並不如它們字麵上的意思那樣純潔,正是藉助基金會之手,美國對全球的思想和文化滲透得以實現,而所有這些都是以慈善的名義進行的。
目 錄第一章基金會在美國外交政策中的重要性/ 001
一個被忽視的領域:基金會和外交事務/ 004
基金會和美國/ 007
基金會和網絡/ 008
建立網絡卻不解決社會問題/ 013
國傢—私人網絡的概念化/ 017
問題和方法/ 028
第二章美國基金會領導人/ 033
國際背景/ 038
國內背景/ 039
起源、目標和創建者/ 043
基金會重要領導人/ 045
基金會領導人的世界觀/ 064
結論/ 070
第三章建立全球主義的基金會:1930—1945/ 073
基金會和大學國際關係(及地區研究)課程與項目/ 077
提升政府的研究和精英智庫的谘詢實力/ 087
一項被拒絕的申請/ 102
國際網絡:20世紀30—50年代/ 103
結論/ 107
第四章推行美國主義、打擊反美主義和發展一個冷戰
美國研究網絡/ 111
在國內推銷美國主義/ 115
“文化帝國主義的微光”:薩爾茨堡美國研究研討會/ 123
“英國美國研究協會”和“歐洲美國研究協會”的會議/ 126
打擊國外的反美主義/ 134
結論/ 137
目錄以慈善的名義
美國崛起進程中的三大基金會
第五章印度尼西亞的福特基金會和亞洲研究網絡/ 141
亞洲研究網絡/ 145
康奈爾大學的“現代印度尼西亞計劃”/ 149
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和印度尼西亞大學經濟學院的閤作/ 154
福特基金會與印尼從蘇加諾到蘇哈托的轉變/ 162
結論/ 168
第六章尼日利亞的福特、洛剋菲勒和卡內基基金會與
非洲研究網絡/ 171
非洲對美國的重要性/ 174
基金會如何看待非洲/ 177
非洲研究網絡的建立/ 180
非洲研究協會/ 184
1969年濛特利爾“暴動”/ 189
尼日利亞的項目/ 194
結論/ 204
第七章冷戰中的主要基金會、拉美研究和智利/ 207
拉丁美洲與美國/ 211
美國國內拉美研究的發展/ 213
智利項目/ 217
結論/ 250
第八章後冷戰時期的美國權力和主要基金會/ 253
全球化和全球市民社會/ 257
“民主和平論”:美國權力新的理論依據/ 263
監控伊斯蘭主義/ 287
結論/ 291
第九章結論/ 293
注釋/ 305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這本書沒有將“基金會”視為一個孤立的實體來研究,而是將其視為美國現代性的一個活體樣本。它成功地將華爾街的金融邏輯、常春藤的學術精英思想、以及西部的開拓精神,通過這些捐贈機構的運作,串聯成瞭一條清晰的時間軸。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讀一本曆史書,而是在進行一次深入的社會學田野調查,隻是調查對象是那些早已固化為曆史遺産的巨型機構。書中對不同曆史階段基金會角色的演變——從早期的工業慈善到後來的科學研究贊助,再到對社會運動的微妙影響——的區分,展現齣極強的分析洞察力。這使得即便是對美國近代史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清晰地把握住權力形態轉移的底層邏輯。這種敘事上的廣度和對細節的深度挖掘的平衡,是本書最令人稱道之處。
評分這本書帶來的震撼,更多的是一種“知曉真相後的沉重感”。它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或道德上的安慰,而是迫使我們直麵資本與公共事務之間那種永恒的張力。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對照著自己對當代社會議題的認知,去反思那些看似遙遠的曆史決策對今天産生的影響。作者在構建曆史圖景時,對於社會階層流動、種族隔離、以及知識産權等敏感議題的處理,都展現瞭非凡的審慎和深度。這絕不是一本可以輕鬆消遣的讀物,它更像是一塊需要細細咀嚼的橄欖,初嘗可能略帶苦澀,但迴味無窮,留下的全是關於結構性力量如何塑造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的深刻體悟。它是一部關於“如何管理社會”的曆史教科書,但其敘述方式,卻擁有文學作品般的引人入勝。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冷峻的史詩感”。它沒有采用那種煽情或過度浪漫化的筆調來描繪慈善傢的形象,相反,它以一種近乎精準的手術刀般的冷靜,剖開瞭這些機構的運作邏輯。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因果關係時的那種剋製與細緻,他從不輕易下結論,而是將證據層層堆砌,讓事實本身去“說話”。比如,在探討某個基金會在教育改革中的角色時,那種對地方政治阻力、意識形態衝突以及資金流嚮的描摹,簡直就像一部精妙的政治驚悚片。它讓你意識到,任何一場看似純粹的社會改良,背後都是一場場關於資源分配權和話語權的暗戰。閱讀過程如同在走一條布滿復雜岔路的迷宮,每一步都需要仔細辨認路標,但最終的視野豁然開朗,對美國社會結構復雜性的理解也達到瞭一個前所未有的深度。
評分這部著作的體量感撲麵而來,光是翻開扉頁,那種對曆史脈絡梳理的嚴謹與厚重便讓人肅然起敬。它似乎不僅僅是在講述某個組織或人物的生平,更像是一部微觀的曆史切片,將一個宏大時代背景下的權力結構、社會思潮乃至文化轉嚮,都巧妙地熔鑄進瞭基金會這一個獨特的觀察點中。作者的敘事功力高超,筆觸在宏觀的社會變遷與微小的決策細節之間遊走自如,讀者仿佛能跟隨那些早期捐贈者的馬車聲,穿梭於鍍金時代的奢華與進步主義改革的陣痛之中。我尤其欣賞它那種不加評判、近乎人類學的觀察視角,它不急於貼標簽,而是耐心地揭示,在那些冠冕堂皇的“善舉”背後,究竟是如何編織齣一張影響美國政治經濟走嚮的隱形之網。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引導去思考:什麼是真正的“公共利益”?在資本的巨大能量被釋放齣來後,如何通過看似無私的機構來塑造未來的形態?這種對曆史原力的深刻洞察,使得本書遠超一般的機構傳記範疇,更像是一部關於美國精英階層自我閤法化進程的深刻剖析。
評分讀完第一部分,我感覺自己像是被拽進瞭一個巨大的檔案館,裏麵堆滿瞭泛黃的信件、晦澀的董事會會議紀要和那些旨在“優化社會”的宏大藍圖。這種閱讀體驗是相當“費腦”的,因為它要求讀者具備一種跨學科的視角,不僅要理解早期的慈善運作模式,還要熟悉當時的基礎設施建設、公共衛生標準的製定,乃至移民政策的演變。作者的厲害之處在於,他沒有讓這些枯燥的細節淹沒敘事的主綫,反而將每一個捐款決定、每一次戰略轉移,都置於一個巨大的社會實驗的背景之下進行審視。它挑戰瞭我們對於“美國夢”的綫性理解,暗示瞭在看似人人平等的嚮上流動軌跡中,某些結構性的力量——這些基金會所代錶的力量——是如何提前劃定瞭跑道和終點綫的。對於那些熱衷於挖掘製度根源性問題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其豐富且難以迴避的案例庫,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久久無法擺脫那種被精密齒輪咬閤的震撼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