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 孙思邈传 罗先明

大医精诚 孙思邈传 罗先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先明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医学史
  • 孙思邈
  • 大医精诚
  • 传记
  • 罗先明
  • 古代医学
  • 医学家
  • 历史人物
  • 中医药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智胜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78338
商品编码:2863615465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大医精诚 孙思邈传开本:
作者:罗先明页数:
定价:39.0元出版时间:2015-02-01
ISBN号:9787506378338印刷时间:
出版社:作出版社版次:1
商品类型:印次:
插图

   古今不少医药大师,年少时并非立志学医。如被称为“医圣”的东汉张仲景,据其在《伤寒论》“序”中言:“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立志学医。
  孙思邈年少时亦无意学医。
  现存孙思邈有关史料,无其父亲或祖上从医记载。民间口头传说及某些民间文学读本所载故事,皆无史实依据。母亲姓氏,刻于其父母合葬墓碑,谓为“雷氏”。距孙塬村数十里处,确有雷姓一族,其族人亦称系孙思邈舅。据闻,以前每到“清明”,还有雷姓后人来孙塬村祭祖,缅怀孕育了千古大医的母亲。
  令人费解的是,孙塬村,却没有孙氏族人。笔者访问当地村民,解释是孙思邈那时给皇上治病,风险极大,为保子孙安全,乃嘱改换姓氏。当地既无孙氏一族,自无传统族谱,方志更无孙氏族演变记载。故孙思貌之父真名亦无可考,也无法确知生平事迹。
  孙母雷氏一族,据现存药王山三方古碑推测,当年或为望族。
  碑一:“夫蒙文庆造像碑”。此碑于北魏神龟二年(公元519年)刻石,为佛教四面造像,高102厘米,宽42厘米,
  厚30厘米,1934年于耀州出土。该碑系蒙文庆为亡父、亡妹、七世父母、因缘眷属所造。为供养人落款是:“夫蒙文庆,母雷□□”,其他供养人除蒙姓人氏外,还有“清信士雷丰”等。
  其二:“雷明香造像碑”。此碑于北周天和六年(公元571年)刻石,高96厘米、宽40厘米、厚19厘米,出土时间不详。该碑系命妇雷明香为亡夫所造。碑文显示,其亡夫系正一品高官,其兄雷□标为正二品,从弟雷显庆为正四品。可见雷明香族之隆盛。
  其三:“雷香妙造碑”。此碑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刻石,高100厘米、宽42厘米、厚20厘米,1927年于耀州出土。建造该碑者雷香妙,亦系显贵命妇,亡夫即为柱参军。单看碑上的雷香妙本人乘车出行图,即可窥知雷氏族显赫之一斑。(注1 )
  不敢说上述雷姓豪族即为孙思邈舅,但孙思邈舅与上述大户有某种联系,因那是讲究姓氏与血缘关系时代。如此便可设想,孙思邈舅或为知书达理之士。母亲雷氏则受过文化薰陶,心地十分善良。由此推论,以门当户对为婚姻基础,孙则不会一贫如洗,孙父本人更不至于目不识丁。孙思邈谈及儿时境状况,用了“产”二字。不过孙塬村位于关中北部黄土残塬地带,村民们住屋多用黄土夯墙,还有人全赖窑洞遮风挡雨,加之土地贫脊,灌溉乏水,交通闭塞,可谓穷乡僻壤。故孙思邈儿时生活条件,亦谈不上如何富足。
  孙思邈在这种环境中成长,每日以学为业。孙塬村现存那一棵苍老古槐,见证过孙思邈幼时身影。他着一身青衫,穿一双麻鞋,或坐在树下边读边想,或与小伙伴你追我赶,有时则比赛爬树。他上的是村里私塾,却不以私塾先生所教功课为满足,放学后继续在挑灯苦读。
  母亲对儿子总是宽容的,当发现儿子有些事做得不妥,则注意及时诱导。一回见儿子捧着一只肉乎乎的雏鸟,忙道:“娃,小鸟也有爸妈。你想它离开了爸妈,还能长大吗?小鸟妈妈见不到孩子,能不伤心吗?”
  “娘,是我不好。”孙思邈听了,忙小心将雏鸟用布衫兜着,再爬上大槐树,将它放回小窝,且将窝里的杂草抚平。
  “娃,这对了。往后,可不得伤害任何鸟儿。”
  “娘,我懂了。不犯,。”年幼的孙思邈连连点头。
  母亲雷氏这样通过点滴之事,向儿子传输大爱之心。
  孙公与其他父亲一样,急切望子成龙。而任何圣人贤哲,孩童时代都会贪玩,孙思邈亦不例外。他在《千金翼方·序》中自称:“余幼智蔑闻”,即非天才。《旧唐书·孙思邈传》却载,孙思邈“七岁学,日诵千余言”,虽不无夸张成份,仍可见学业优异。能做到这一点,自与严父督促有关。得益于严父慈母育导,孙思邈奋发用功,埋头苦读。这幼时的苦读,也为他往后学习打下了深厚基础。这样至于“弱冠”,已经“善谈庄、老及百之说,兼好释典”了。
  读书不是目的,只是成才手段。儿子长大后如何发展?孙公颇具长远眼光,早有宏大计划:让儿子走读书人正统之路,早入仕途,光宗耀祖。
  此说非为臆断。旧、新《唐书》中,皆记孙思邈拜见西魏重臣独孤信之事。独孤信本名,因屡立战功,被太师宇文泰赐名为信。其时,独孤信为西魏太子太保、大司马、柱大将军、卫公,可谓权势显赫。而孙思邈不仅见到了他,且获得高度赞赏。独孤信曰:“此圣童也。”(注2)
  此事发生在西魏恭帝二年或三年(公元555年或556年),孙思邈约摸十四五岁,已然才智拔萃。
  孙思邈身为贫弟子,何以要见朝中重臣?此事涉及彼时举荐制度。原来在科举制度形成之前,古代文人欲入仕途,全赖朝臣或其他名士推荐。昔汉武帝下过“求贤诏”,要求朝臣举荐“茂才”。自汉魏朝始,实行“九品中正制”,即将各阶层弟子分为九等,由不同层级的“中正”官举荐。此制度实行之初,效果倘可,后却专为门阀世族所用。至于北魏,一方面“九品中正制”继续推行,一方面延续权势举荐制度。孙思邈学问虽高,世却卑,故未能进入地方“中正”推举视野。如欲入仕途,则务由权贵推举。
  孙思邈因何人引荐,于何种场合与独孤信见面,古无确切记载。或赖于舅雷氏某名士强力引荐,或于京郊某处与独孤信意外相逢。一个未及弱冠的少年,要拜见声名显赫的柱大将军,谈何容易?故这场载入史籍的会见,显系孙父煞费苦心的结果。为了这一会见,孙公下了相当决心,费了相当力气。
  孙公刻意安排这一场会见,其意不言自明,望儿得到提携。而孙思邈本人,无疑也有入仕之意。正如他后来坦承的那样:“吾初学医,未以为业。”(注3)

  ……目录内容提要

  孙思邈,是京兆东原人(今陕西省耀县孙塬)人,出生于隋开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他是我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医学和药物学。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信史所载孙思邈事迹虽少,各种奇传却多。本传作者从“孙思邈是人不是神”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努力还原先贤真实面貌,既不取野史的荒诞之说,亦剔除“信史”中夸张之辞。只将孙思邈两部巨著视作记传手资料,透过字里行间,探寻著者行踪。再剔出书里透露的点滴行踪,反复甄别,形成缜密完整的一部传记

编辑推荐

  本传作者从“孙思邈是人不是神”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努力还原先贤真实面貌,既不取野史的荒诞之说,亦剔除“信史”中夸张之辞。只将孙思邈两部巨著视作记传**手资料,透过字里行间,探寻著者行踪。再剔出书里透露的点滴行踪,反复甄别,形成缜密一部传记。


作者介绍罗先明,男,1950年生。湖南洞口人。中员。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作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本案拒绝旁听》、《大医孙思邈》,报告文学《来自西藏监狱的报告》、《开案》,63集电视剧文学剧本《远东大抗战》,长篇纪实文学《远东战争风云》(四卷本;原名《远东大战纪事》),学术专著《中预防犯罪通鉴》等。

 


跨越千年的医道回响:一部关于生命、智慧与仁心的历史长卷 书名: 《杏林薪火:中国古代医家群像录》 作者: 历史文献研究组 出版社: 华夏文源出版社 字数: 约1500字 内容概述 《杏林薪火:中国古代医家群像录》并非专注于某一位医圣的个人传记,而是一部宏大叙事下的群星闪耀之作。本书以时间为轴线,以地域为经纬,细致入微地描摹了自上古神农尝百草至清末西学东渐前夕,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涌现出的数百位重要医家的思想流变、临床实践、学术贡献及其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全书共分为七卷,系统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关键技术(如针灸、本草、方剂、脉学)的精进,以及医家们在应对瘟疫、战乱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展现出的专业精神与人文关怀。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着重探讨了“医道”的社会文化属性,而非仅仅是技术手册的堆砌。它深入挖掘了不同学派之间如何交流、竞争与融合,揭示了古代医家在儒家“兼济天下”思想与道家“天人合一”观念影响下,所形成的独特的职业伦理和生命哲学。 卷目精要 第一卷:蛮荒与奠基(先秦至两汉) 本卷追溯了医学的起源,从巫术、祝由到朴素的经验总结。重点阐述了《黄帝内经》的横空出世,如何将零散的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框架——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对扁鹊的“望闻问切”四诊法的确立,以及张仲景在乱世中总结的“辨证论治”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考证与解读。本卷强调了这一时期医学从“经验医学”向“理论医学”转型的艰难历程。 第二卷:集大成与典范(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此卷聚焦于医学的规范化与分类体系的建立。详细介绍了皇甫谧对前代医籍的整理工作,其“综前代之医术,集一时之大成”的贡献。唐代《新修本草》的颁布,标志着药物学的国家化标准建立。本卷还探讨了道教养生思想对医学实践的影响,以及孙思邈(不作为唯一主角,而是作为唐代医药学高度发展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医德和中医药结合领域的开创性工作,着重分析他所倡导的“大医精诚”精神在当时社会对医者职业定位的重塑作用。 第三卷:方剂与临床的精进(宋元时期) 宋代注重实用化和普及化,本卷着墨于方剂学体系的完善。如宋代名家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注解与发展,特别是对“四类方”(解表、泻下、和解、补益)的细化分类。元代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独特见解,对后世“滋阴派”的影响被细致剖析。本卷侧重于临床病例的积累和方剂使用的精准化。 第四卷:学派争鸣与温病学的萌芽(明代) 明代是医学理论的再次大爆发时期。以“四大医家”——刘完素(火热论)、张从正(攻下派)、李杲(脾胃论)和朱丹溪(滋阴论)为代表的学术流派,构建了明代医学争鸣的格局。本卷重点分析了叶桂、吴有可等人对“温病”概念的初步界定,以及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博物学意义和药物学价值。 第五卷:辨证与理法的深化(清代前期) 清代前期,医学研究转向对经典理论的细致辨析和临床经验的总结。对《内经》、《伤寒论》的“注疏”达到了新的高峰。本卷详细介绍了叶天士、薛生白等人在温病学说上的成熟,形成了完整的温病四阶段(卫气营血)理论体系,与传统的伤寒理论形成了互补。同时,也展现了清代医家在外科、妇科等专科领域取得的突破。 第六卷:社会与伦理——医者的镜鉴 本卷是一部关于古代医家社会地位、职业伦理和法律地位的专题研究。探讨了古代医者在乡里所扮演的“士”与“匠”之间的复杂角色。通过大量历史文献,还原了古代医馆的经营模式、学徒制度的培养方式,以及医患关系的道德约束。重点分析了在古代社会结构中,医家如何平衡“救死扶伤”的理想与现实生存的压力。 第七卷:中西碰撞与未来之思(清末民初的过渡) 收录了晚清时期,部分有识之士开始接触西方解剖学、生理学所产生的冲击与反思。本卷不作价值评判,仅呈现史实:传统医学知识分子在面对“科学”挑战时所做的学术回应,为中国医学的现代化转型埋下的伏笔。 本书价值与特色 1. 宏观视野: 本书超越了个案研究,构建了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完整脉络,使读者能清晰地看到知识如何在时间的长河中累积、演变和创新。 2. 文献扎实: 引用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医案、地方志和医学家私人信札,考证严谨,确保了史料的可靠性。 3. 哲学渗透: 深入探讨了医学理论背后的哲学思想基础,如道家“动静相宜”、儒家“仁爱济世”,揭示了古代医学的文化深度。 4. 群像刻画: 通过对数百位医家的介绍,展现了医学史是一个由无数默默耕耘者共同铸就的宏大工程,避免了对少数几个“圣人”的过度神化。 《杏林薪火》致力于为当代读者提供一幅关于中国古代医学精神的壮丽画卷,理解其历史定位,方能更好地传承其人文精髓。

用户评价

评分

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内敛而富有力量感的,文字的锤炼达到了近乎诗意的地步,但在表达复杂的医学思想或政治环境时,又能做到逻辑严密,直击要害,这种张弛有度的文风,实在难得。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那些关于“仁心仁术”的哲学思辨,被作者用一种非常现代且贴近人心的语言进行了重新诠释,使得两千多年前的道德光辉,在今天依然闪耀着现实的指导意义。阅读过程中,经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段落,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经过千锤百炼后的智慧结晶,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像是经过了精准的称量,绝无冗余或矫饰之嫌,读后让人有种精神被洗礼过后的通透感。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传记”这个简单的标签。它成功地将个人奋斗史、医学发展史和社会变迁史熔铸一炉,为后世的专业人士和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照系。对于任何对传统文化、医学伦理或者个人修养有追求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书。我很少对一本书产生“读完后感觉自己的格局都被打开了”的体验,但这本书确实做到了。它没有给我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的范式——即如何以超然的、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自身的专业与社会责任。它教会我的,远比书本上记载的医案本身更为宝贵,是一份跨越时空的精神遗产的传承。

评分

深入阅读后,我发现作者在细节考证上下了极大的功夫,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侧面描述,实际上都是支撑起整个历史画卷的关键碎片。比如,对当时医疗器械的描述,对宫廷内部与民间草药来源的对比,甚至是记录了一些当时士大夫阶层对“医者”身份的复杂看法,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认知。这绝不是一部简单的个人传记,它更像是一部以点带面的唐代社会风貌录。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每一个章节转换时,都在精心搭建一个宏大的知识体系,让读者在跟随人物命运起伏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吸收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叙事技巧,读起来让人大呼过瘾,觉得知识点是“被喂”进去的,而不是硬塞进去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讲究了,初拿到手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那淡雅的墨色调就让人心生敬意。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摸上去有种细腻的纹理,翻页时的沙沙声也带着一种古朴的韵味,完全符合一个讲述古代医圣的传记应有的格调。内页的排版也十分清爽,字里行间留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眼睛丝毫没有疲惫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引用古代文献时所采用的字体和格式,既保持了历史的厚重感,又保证了现代读者的阅读舒适度,这在很多历史传记中是很难平衡好的。光是这本书的外在表现,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重视程度,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被珍藏的工艺品。即便是随手放在书架上,它那种低调的雅致也能立刻提升整个空间的文化气息。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佳,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历史书的拖沓感。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枯燥的史料融入到生动的情景之中,让人仿佛能亲眼目睹那位伟大医者在唐代的风云变幻里,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他的医学理念和实践体系的。开篇几章对孙思邈早年经历的描绘,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一个求知若渴、不甘平庸的形象,随后他对不同学派思想的兼收并蓄,展现了极高的学术胸襟。最吸引我的是,作者并没有将他神化,而是着重描写了他在面对瘟疫和民间疾苦时的真实挣扎与抉择,这种人性化的处理,使得人物形象异常丰满立体,让人在敬佩之余,更能产生深刻的共鸣,仿佛能从他的足迹中汲取面对当代困境的勇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