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探究信息技术系统兼容与互联互通的意义及相关利益关系出发,以我国专利权与软件著作权相关制度设计的基本价值理念为研究和论证基础,结合比例原则的应用、合作主义等前沿理论和思潮,面向信息技术系统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的实际问题与案例,对专利权和软件著作权中的关键问题展开研究论述,具体包括信息技术系统接口的可著作权性及可专利性问题、软件反向工程的合法性问题、标准必要专利的公平、合理、无歧视许可问题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绪论
1.1信息技术系统兼容性之含义
1.2信息技术系统的网络效应
1.3兼容性相关知识产权问题研究的意义
1.4本书的主要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二章兼容性相关知识产权制度的基本目标结构
2.1劳动财产权说和功利主义学说
2.2我国专利权及软件著作权保护的目标结构
2.3保护知识产权与鼓励竞争内在价值的统一
第三章限定知识产权边界的基本原则
3.1知识产权的社会义务及比例原则的适用
3.1.1知识产权的社会义务在法律规范上的依据
3.1.2比例原则的含义及在民事领域的应用
3.1.3美国知识产权界关于“比例原则”的探讨和应用
3.2禁止知识产权滥用原则
3.2.1“禁止知识产权滥用”的语义和意义分析
3.2.2禁止知识产权滥用原则制度化的必要性
3.2.3关于禁止知识产权滥用原则制度化构建的建议
3.3以促进合作为视角的民法观之启示
第四章从促进兼容性视角看著作权法保护边界
4.1软件接口相关代码的著作权问题
4.1.1接口相关代码性质分析
4.1.2美国软件著作权保护对象范围的探索经验
4.1.3接口相关代码是否为著作权法保护对象之分析
4.1.4美国甲骨文诉谷歌侵犯Java API著作权案述评
4.2接口信息获取与软件反向工程合法性
4.2.1软件反向工程之含义及法律规制现状
4.2.2面对复制内涵扩张应拒绝“利益延伸原则”
4.2.3软件反向工程的合法性及其限度
4.2.4软件反向工程相关法律制度完善与创新建议
第五章兼容性相关专利法问题研究
5.1接口相关技术创新的可专利性
5.2标准必要专利的公平、合理、无歧视许可原则
5.2.1标准化组织的专利政策及其目的
5.2.2美国微软诉摩托罗拉案计算合理无歧视许可费的思路与方法
5.2.3华为诉IDC标准必要专利许可费率纠纷案的计算方法
5.2.4合理无歧视许可费计算的原则、要素和方法
第六章兼容性相关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我对信息技术行业的快速发展及其衍生的法律问题一直抱有浓厚的好奇心。这本书的书名《探寻知识产权的边界:以信息技术平台兼容性为视角》非常精准地触及了我一直思考的核心问题。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互联的时代,各种信息技术平台层出不穷,它们之间的兼容性直接影响着用户体验和技术生态的发展。然而,这种兼容性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知识产权纠葛。例如,一个应用程序为了实现与其他流行平台的无缝对接,是否会涉及到对他人核心技术的模仿或改编?这种行为在法律上是否构成侵权?又或者,为了鼓励技术创新和应用,是否应该对某些形式的兼容性给予一定的法律豁免?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现实问题,从法律专业角度提供权威的解读,并且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期在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作为一本由法律出版社旗舰店出版的书籍,我相信它在内容的严谨性和学术性上会有很高的保障。
评分老实说,我拿到这本《探寻知识产权的边界:以信息技术平台兼容性为视角》时,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我并非法律界的专业人士,对知识产权这种听起来就很“高大上”的领域,一直保持着一种敬畏又有些模糊的理解。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各种平台层出不穷,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兼容”行为,让我觉得有必要去了解一下其中的法律门道。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很有启发性,“边界”二字,暗示了法律的界定和争议,而“信息技术平台兼容性”这个视角,则将抽象的法律概念与我熟悉的现实技术应用紧密联系起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揭示在信息技术领域,兼容性与知识产权之间那些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例如,一个软件更新,为了与其他平台兼容,是否需要调用其他软件的代码?这种行为在法律上又会受到怎样的约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解答,帮助我理解这个看似遥远但实则贴近我们生活的法律问题,让我不再对知识产权感到束手无策。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比我想象中要精美许多,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很有分量。封面设计很有现代感,用了很多我不太懂但看起来很专业的符号和图示,隐约能感觉到它探讨的主题是比较前沿和深入的。虽然我不是法律领域的专业人士,但对信息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交叉领域一直很感兴趣,尤其是在数字化时代,界限确实越来越模糊,很多新的问题层出不穷。这本书的书名就非常有吸引力,“探寻知识产权的边界”,光听着就让人觉得它会挖掘出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忽略但至关重要的问题。而“以信息技术平台兼容性为视角”这一点更是点睛之笔,兼容性这个概念在IT领域太普遍了,但将其与知识产权结合起来,思考平台之间的兼容是否会触碰到某些法律红线,或者说,如何平衡兼容性带来的便利与知识产权保护,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期待,希望能从中了解到最新的法律动态和学界观点,更希望它能为我解答一些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它的出版方是法律出版社旗舰店,这本身就说明了其严谨性和专业性,我非常信任这个出版社的出版质量。
评分我一直对技术进步与法律法规的互动关系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很多过去未曾出现过的法律问题开始浮现。这本书的书名“探寻知识产权的边界”以及副标题“以信息技术平台兼容性为视角”,精准地抓住了我所关注的焦点。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平台,享受它们带来的便利,但很少去思考这些平台在设计、运行过程中,是如何处理知识产权问题的。特别是“兼容性”这个概念,在IT领域,它意味着不同系统、软件、硬件之间的互联互通,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但反过来,为了实现兼容性,是否会涉及到复制、改编他人的知识产权成果?这种兼容性又会给原创者带来怎样的挑战?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从法律的视角去解读这些复杂的互动关系,是会倾向于鼓励开放兼容,还是会强调对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这个问题的绝佳机会,让我对未来的法律发展和技术创新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作为一名对数字经济领域发展现状保持高度关注的读者,我一直以来都对信息技术与知识产权的交叉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探寻知识产权的边界:以信息技术平台兼容性为视角》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关注的重点。在当今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各种技术平台的发展日新月异,它们之间的兼容性已经成为影响用户体验和行业格局的重要因素。然而,这种兼容性的实现,往往涉及到复杂的法律问题,特别是知识产权的界定和保护。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从法律的角度,深入剖析信息技术平台兼容性所带来的知识产权挑战,比如,在API接口、软件协议等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在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视角下,兼容性与知识产权的平衡。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严谨的法律分析,为我们揭示这些在数字经济时代普遍存在但可能被忽视的法律议题,并且能够为相关从业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