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三版) | ||
| 定价 | 45.00 |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 版次 | 3 | |
| 出版时间 | 2013年08月 | |
| 开本 | 大32开 | |
| 作者 | 叶子南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0 | |
| 字数 | 0 | |
| ISBN编码 | 9787302328131 | |
第三版修订说明
尤金?奈达序
辜正坤序
作者自序
理论技巧篇
第一章 翻译的基本概念和问题
1.翻译基本问题的提出
2.直译还是意译
3.功能对等还是形式对应
4.重原文形式还是重原文内容
5.靠近源语还是靠近译入语
6.以原作者为中心还是以读者为中心
7.原作者写作的目的和译者翻译的目的
第二章 从语言文化对比角度看翻译
1.语言文化对比的层次
2.语音和书写系统的对比
3.英汉语义对比
4.句法结构的对比
5.话语和篇章结构的对比
6.语言外因素的对比
第三章 文化与翻译
1.人类最基本冲动的相通性
2.人类较高层次冲动的差异
3.商业和高科技环境中的语言特
4.各种比喻或形象语言的译法
第四章 翻译的过程
1.描述翻译过程的不同模式
2.分析理解原文
3.头脑中图像的形成
4.译入语表达
第五章 翻译的基本技巧
1.翻译技巧概述
2.解包袱法
3.词性转换法
4.增减重复法
5.反面着笔法
6.分合移位法
7.定语从句的译法
8.状语从句的译法
9.被动语态的译法
10.对“词性转换”的新认识
第六章 翻译单位
1.翻译单位概述
2.音位
3.词素
4.词
5.词组
6.句子
……
第七章 套语的翻译
第八章 前景化概念在翻译中的应用
第九章 翻译中的西化表达法
第十章 翻译理论及其在翻译课程中的作用
第十一章 尤金?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
第十二章 彼得?纽马克和他的贡献
第十三章 认知隐喻理论和翻译实践
第十四章 文学翻译简述
第十五章 翻译前的文本分析
第十六章 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翻译实践篇
对于我这种非科班出身,但工作场合又不得不频繁接触大量英文材料的人来说,理解那些学院派的翻译术语简直是比直接翻译本身还要困难!我翻阅了很多号称是给“大众读者”准备的翻译入门读物,结果发现它们要么过于口语化而缺乏深度,要么就是把一个简单的概念用十个复杂的名词包装起来。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架设起了一座横跨学术深度与实际应用广度的桥梁。作者的文风非常沉稳老练,他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知道如何带领新手平稳地度过风浪。特别是在谈及不同语言体系间的文化错位时,作者的论述鞭辟入里,让我对“信达雅”这三个字有了全新的、更具操作性的理解。书中对一些经典译例的剖析,不是简单地指出“A比B好”,而是会深入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甚至是目标读者的文化接受度进行多维度分析。这种精细入微的洞察力,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部翻译界的“人文史记”,读起来让人心悦诚服,让人愿意沉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的每一番论证。
评分说实话,我刚开始对这本书抱持着一种怀疑的态度。毕竟市面上关于翻译的书籍汗牛充栋,真正能称得上“实用”的凤毛麟角。我更倾向于那种充满实战技巧、直接告诉你如何攻克那些经典难句的“速成秘籍”。然而,这本书却反其道而行之,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那些看似虚无缥缈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框架”。起初我有点不耐烦,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但是,当我尝试将它介绍的那些“宏观视角”运用到我最近在处理的一份技术文档翻译中时,我震惊了。那些我过去凭感觉处理的句子,现在都有了一个清晰的、逻辑自洽的解释。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翻译一个特定的动词”,而是“在面对一个全新的、结构复杂的句子时,应该如何拆解它的逻辑骨架,并找到最符合目标读者预期的表达方式”。这种自上而下的教学方法,构建了一个极其稳固的知识体系,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拿着零散工具的匠人,而是拥有了设计蓝图的工程师。我敢肯定,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价格,它投资的是你对语言的终极理解能力,而非短期内的一次性应试技巧。
评分坦白讲,我之前一直用着另一套老版的翻译教材,那些老教材的例子大多是冷战时期的政治文献或者八股文式的文学摘录,虽然理论没问题,但对于我们现在处理的商业邮件、网络资讯或者现代小说时,简直是水土不服。这本新版书籍的案例更新速度和贴合度,实在令人赞叹!它仿佛是紧跟时代脉搏跳动的,很多例子直接来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最新语料。更关键的是,它对现代英语的诸多新动向——比如非正式表达的增多、新词汇的爆炸性增长——有着非常敏锐的捕捉和分析。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翻译风格流变”的章节,它清晰地勾勒出了翻译从早期的“直译僵硬”到如今追求“自然流畅”的演进轨迹。这本书的实操性是建立在对当代语言现象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它没有故步自封于陈旧的框架,而是鼓励读者建立一种灵活应变、与时俱进的翻译观。读完后,我感觉自己手中的“翻译工具箱”里装满了最新的、高效的工具,而不是一些生锈的古董。
评分这本我刚入手的新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外语学习焦虑症”患者量身定做的救星!我一直觉得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还算凑合,但一到需要进行深度理解或者想用更地道的中文表达时,就立马卡壳。市面上那些动辄堆砌理论的教材,读起来晦涩难懂,感觉像是对着一本高深的哲学著作在啃。而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异常亲切,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一堆佶屈聱牙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大量贴近日常、又兼具专业性的案例,循序渐进地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什么这样翻”比“怎么翻”更重要。尤其是它对语境和文化差异的剖析,简直是点亮了我脑海中那盏长期熄灭的“翻译之灯”。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深入浅出的笔触,他似乎非常懂得如何与一个处于学习瓶颈期的读者进行心灵对话,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领悟了翻译的真谛——那不是简单的词汇替换,而是一场跨文化的“心意相通”。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体大小和行间距都考虑到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性,这一点对于我这种需要泡在书堆里的人来说,简直是加分项中的加分项。我期待着能把它啃完后,我的口头表达和书面翻译水平能有一个质的飞跃,不再是那种“看起来像那么回事,但细琢磨就露馅”的尴尬境地。
评分从装帧和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也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很多专业书籍往往为了追求内容的密度而牺牲了阅读体验,导致看起来非常压抑。但《正版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第三版》在视觉设计上做得非常用心。纸张的质感很好,油墨印刷清晰不反光,这对于需要长时间对照阅读英汉文本的读者来说,极大地减轻了视觉疲劳。此外,书中大量的图表和模块化的知识点梳理,使得复杂的翻译流程被分解成了易于消化的步骤。比如,它对于“多义词的歧义排除”这一难点,不是简单地罗列字典释义,而是用流程图的方式展示了如何根据上下文、词性、语域等多个维度进行排除筛选,逻辑清晰得仿佛一份精密的软件操作手册。这本书成功地将一门看似需要大量天赋的“艺术”,转化成了一套可以通过系统学习掌握的“科学方法”。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感到翻译学习停滞不前的学习者,它提供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重塑你思维模式的契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