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范式的形成说明学科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成型的知识体系,具备较为完整的学科形态,而范式的确立是学科作为一个独特知识体系的为重要的标志。治安学范式是治安学发展和知识生产的平台。同时,治安学科范式的确立也有助于一整套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为学科继续发展奠定基础。本书是高等公安院校的基础性**教材。
目录
绪论
第一章范式理论及其学科价值
一、范式理论的内涵及其评价
(一)范式的概念及其内涵揭示
(二)科学革命:范式转换
(三)对范式理论的评价
二、范式理论对社会科学领域的影响
(一)范式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运用的可能性分析
(二)范式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不同层面的理解
三、范式理论对学科的价值
(一)范式建立是学科成熟的标志
(二)范式为学科建设提供了“蓝本”
(三)范式为学科的规训提供了基本的“章程”
本章小结
第二章治安学的演进及其范式型构
一、治安学范式研究的必要性
(一)治安学范式研究有助于学科地位的独立
(二)治安学范式为治安学共同体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治安学范式是治安学发展和知识生产的平台
二、治安学的演进:从公安业务经验总结到治安秩序维护的科学
(一)前学科时期的研究:西方警学理论引进与理论总结
(二)依托专业的学科发展与不同理论之间的竞争(1989—2011年)
(三)治安学二级学科地位确立后的学科范式研究(2011年至今)
三、国外有关治安学的研究
(一)西方警察科学的起源与发展
(二)国外警察科学学历教育开展情况
(三)国外警察科学中与治安学相关的理论进展
四、治安学范式的型构
(一)治安学范式要素讨论
(二)治安学研究方法在治安学范式中的重要性
(三)构建治安学范式需要解决的六大基本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治安的本质:社会控制
一、“治安”词义考察
(一)古代治安的含义:治理且安宁
(二)现代治安的含义:治安秩序抑或治安秩序的维护
二、治安学中“治安”的含义
(一)从治安实践中探求:动词意义上的控制
(二)从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归纳:治安秩序维护活动
三、治安的本质分析
(一)治安的本质揭示:社会控制
(二)治安秩序与社会控制的内在联系
(三)治安的社会控制构成:主体、对象、目标、尺度和手段
四、社会控制视阈下的治安特性:阶级性、保守性、约束性和规范性
五、治安的控制功能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是人类安全、社会存在与文明延续的保障
本章小结
第四章治安学的核心概念:治安秩序
一、治安秩序的含义
(一)秩序的本质:有条理、不紊乱的社会状态
(二)治安秩序的含义:有条理、不紊乱、无危险的状态
(三)治安秩序的特性
(四)治安秩序与其他秩序的关系
二、治安秩序的类型
(一)自生自发的治安秩序
(二)人为建构的治安秩序
三、治安秩序的构成要素
(一)相关观点评析
(二)治安主体
(三)治安规范
(四)治安行为
(五)治安客体
四、治安客体的类型
五、治安秩序的形成
(一)安全需求与社会选择的历史视角
(二)安全利益保障视角
(三)内部结构要素相互作用视角
本章小结
第五章治安学的核心矛盾:秩序与自由
一、治安学内在的价值冲突:治安秩序与个体自由
(一)治安秩序的获得意味着对个体自由的限制
(二)个体自由对治安秩序具有天然的排斥性
二、治安学价值冲突之平衡
(一)治安秩序是个体自由的基础
(二)治安秩序服务于人类自由全面发展
(三)治安秩序与人类自由的协调统一:通过良法的适度社会控制
本章小结
第六章治安学的学科使命:治安秩序维护
一、治安秩序维护的内涵分析
(一)治安学学科使命考察:为什么是“治安秩序维护”
(二)治安秩序维护的内涵:公共事务治理
二、治安秩序维护的基本思路与策略
(一)治安秩序维护的基本思路:整体性理念、过程化意识、法治化主导和综合化控制
(二)治安秩序维护的基本策略:符合辩证法的“谋”与“术”
三、治安秩序维护的过程性分析
(一)治安预防:以秩序人培养为中心的普遍预防与重点预防相结合
(二)治安控制:发现与制止、干预与减损
(三)治安处置:惩治危害行为与消解危险因素
(四)治安重建:完善与优化治安秩序的构成要素
本章小结
第七章治安秩序维护的合法性依据:治安权
一、治安权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一)治安权是学科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
(二)治安权是小共同体治安秩序维护的依据
(三)治安权是政治统治与社会管理的保障
二、治安权的概念与特性
(一)治安权的内涵分析:维护治安秩序的权能与力量
(二)治安权的特性:主体利益性、强制约束性和多重职能性
三、治安权的类型
(一)国家治安权:以国家暴力为后盾的维护治安秩序的权能
(二)社会治安权:传统习俗和小共同体维护治安秩序的权能
四、社会治安权与国家治安权异同
(一)社会治安权与国家治安权之同:同源、同值
(二)社会治安权与国家治安权之异:主体、适用范围、强制性不同
五、治安权的实施
(一)国家治安权的实施:建构在科层体制上的法治化运行机制
(二)社会治安权的实施:依附于传统和小共同体的非正式控制
六、治安权的合理化运用
(一)国家治安权与社会治安权的分工与协同
(二)治安权力的控制:规范化与救济
本章小结
第八章治安学的概念体系
一、概念体系对学科范式构建的重要意义
(一)概念的形成与知识群落的建立
(二)概念体系是学科范式构建的基本元素
二、前学科时期:以“治安管理”为核心概念体系
三、常规科学时期:以“治安秩序”为核心的概念体系建构
(一)“治安秩序”为核心概念构建学科概念体系的可行性
(二)以范畴为基础的概念体系构建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后记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理论书籍的严谨和深刻,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流畅和引人入胜。李小波先生的语言运用十分精准,他能够用简洁明了的文字阐述复杂的理论概念,让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同时,他在行文中也善于运用一些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鲜活。我特别喜欢他在引言部分对“治安”一词的起源和演变所做的追溯,仿佛带领我穿越时空,亲历了中国社会秩序观念的形成过程。这种叙事性的写作方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研究变得富有吸引力。此外,作者在章节之间、段落之间的过渡也处理得非常自然,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十分连贯,一气呵成。我感觉作者在文字的打磨上花费了大量心思,力求将最深刻的见解以最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评分这部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治安学”这个概念的深度挖掘。在翻阅前几章时,我便被作者李小波先生那条理清晰的论证逻辑深深吸引。他并非简单地堆砌定义,而是着力于梳理治安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探讨不同时代、不同学派对“治安”的理解演变,以及这些理解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们今天对社会秩序的认知。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过程中,不回避理论的复杂性和争议性,而是将其作为推进研究的动力,引导读者一同思考。他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也相当全面,既有对经典理论的温故,也有对前沿观点的引入,显示了他广阔的学术视野。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治安”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概念,有了前所未有的哲学层面的理解,仿佛一层薄雾被拨开,看到了其背后深邃的思想根源。这种学术上的“抽丝剥茧”能力,是作者在这本书中最令人称道的地方之一。
评分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不仅在学术上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更在思想上给予了我深刻的启迪。李小波先生通过对治安学范式的深入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问题的全新视角。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对未来治安学发展方向的探讨,他不仅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还对未来可能的研究路径提出了前瞻性的建议。这让我感受到,治安学并非一门僵化的学科,而是一门充满生命力、不断创新和发展的领域。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社会治理、公共安全以及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它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们去思考那些关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评分阅读过程中,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是作者对“范式”这一概念的运用和阐释。李小波先生通过对治安学理论的梳理,有力地证明了其作为一种独立学科所具备的范式特征。他详细分析了治安学在学科建构过程中,如何逐渐形成其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核心概念以及评价标准。这让我深刻理解到,任何一门学科的成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漫长而艰辛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作者在书中对一些关键性理论突破的节点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例如某个理论家如何提出了颠覆性的观点,又如何引发了学界的广泛讨论并最终确立了新的研究方向。这种对学科演进历程的清晰呈现,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治安学的过去,更能帮助我们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个人觉得,这种对学科“骨架”的梳理,是本书在理论价值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它让我们看到了治安学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充满活力的学术领域。
评分这本书在探讨治安学核心问题时,展现了作者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力。李小波先生不仅仅满足于理论的探讨,更注重将理论与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相结合。他深入分析了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的各种复杂治安挑战,以及如何通过理论创新来指导实践。这一点在书中对一些案例的分析中尤为突出,作者能够精准地捕捉到案例背后的深层社会动因,并用治安学的理论框架去解释和分析,最终提出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得本书既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又充满了现实指导意义。我个人认为,对于从事公共安全管理、警务工作以及社会治理领域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工具书。它能够帮助我们更系统、更深入地理解所面临的问题,并从中找到更有效的解决之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