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号:7511877215
条码:9787511877215
图书名称:小庭大事
定价:39
作者:田成有
版别:法律
出版日期:2015-04-01
目录
法庭“味儿”浓
小庭大事和堂全 /
法官眼中无小事段耀春 /
另眼看公正李再会 /
大的欣慰曾涛根 /
庭审孕育着幸福朱尤应 /
结案不只是一纸文书邵靖涵 /
现在开庭赵先文 /
记录:站在法律人的身边蒋理智 /
他山之石徐波 /
夜雨执行路王冬芬 /
葡萄园里的离婚案徐飞 /
天终于亮了杨汝江 /
法庭“味儿”浓刘明晶 /
巡回路上
这人,那路魏瑜 /
一次记忆犹新的巡回审判戴礼文 /
夫妻树张选仁 /
从清晨到子夜周蒲丰 /
家门口的法庭宋大疆 /
远去的小木楼杨志军 /
跨省“办案”赵立华 /
巡回路上欧丽兰 /
庭长的唠叨张志伟 /
做自己该做的事
老黄的制服情结杨中学 /
离婚“承包户”王发林 /
我的老师张天良陶海寅 /
我的抗癌经历和人生感悟鲁云 /
记忆里的张法官陈永明 /
“遇见”尹法官办案孙艳华 /
“鑫”静自然“亮”李丽玲 /
做自己该做的事杨燕 /
“阿叔老张”李丽玲 /
一张老照片邵靖涵 /
穿越法庭的记忆
“卖”鸡赵先文 /
那夜,我背当事人的孩子回家柳开方 /
老王打官司周首亚 /
营盘法庭的那些人,那些事李丽玲 /
穿越法庭的记忆唐燕 /
帮他走这一段路穆礼富 /
沙弯角法庭阮兰 /
一筐白萝卜李继清 /
不同的方向相同的坚守聂薇 /
两把雨伞董晔 /
休克的当事人李树华 /
法庭奇缘
走过法庭的“春夏秋冬”王良斌 /
我心凤仪赵颖姝 /
难忘荞山点滴乐华方 /
银杏叶的回忆黄永生 /
“大水井”往事赵苑宏 /
辛街法庭“旧事”侬瑞 /
97号吉普车邝春良 /
炎方法庭的酸甜苦乐向晖 /
在云雾中行走王琦 /
我们的法庭遍乡镇周辉祥 /
难忘长新岁月杨伟菊 /
依稀走过的法庭时光张惠英 /
采访如同“朱苦拉”童晓宁 /
法庭往事李曼 /
法庭奇缘姜光鑫 /
梦想开始的地方
老庭长的“打狗棍”肖建宏 /
有一种口碑叫廉洁邵靖涵 /
北闸法庭的风保家鹏 /
善良是好的法律张世龙 /
我这四年王建才 /
我在转龙李美孝 /
“心”的交流钱林 /
守望和谐王顺军 /
法庭工作要“入乡随俗”赵立华 /
责任叶莲 /
梦想开始的地方胡娇 /
英雄结李德民 /
不可小视的法庭调解施剑羽 /
从律师到法官吴怡 /
后记生态与现代童晓宁 /
在线试读
为什么是法庭?
——田成有(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人民法庭作为基层法院的派出机构和组成部分,是人民司法事业的基石,是“基层中的基层”、“关键中的关键”。每一个人民法庭都是相类似的微尘,正是这样一个个微尘的运动,才构成了中国法治色彩斑斓的图景。
人民法庭代表国家依法行使审判权,是党通过司法途径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是展示国家司法和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重要窗口,也是人民法院服务改革、化解矛盾纠纷和践行司法为民的“排头兵”,更是基层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纽带和法治保障。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民法庭的工作成效,对于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切实履行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捍卫者的神圣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民法庭是司法工作在群众心目中的具象符号,它处理案件的质量关系到基层群众对司法的认知,对人民法院形象的评价。人民法庭设在基层、面向群众,其工作成效如何、作用发挥怎样,直接关系法院工作的全局。从云南省全省法院来看,80%以上的案件在基层,其中40%以上的案件又在人民法庭。只有扎实做好人民法庭工作,才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增进司法的社会认同,不断提升司法的社会公信力。
案件审理是人民法庭工作的要务,人民法庭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还是要看案件审理得好不好,矛盾纠纷化解的效果怎么样。人民群众既然选择以诉讼途径解决纠纷,人民法庭就必须严格依照法律审慎处理好每一件案件、认真对待每一个诉求、妥善化解每一起纠纷。能否坚持公正高效办案,实现案结事了,这也是人民群众评判法庭工作的主要依据和重要标准。
司法公正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通过每一个司法案件体现出来的,特别是能够让人民群众以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方式体现出来的。司法活动是保障法律公正的后一道关口,个案的公平正义是法律公正的集中体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既是司法活动自身的目标和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目标和要求。人民法庭的核心职能,就是通过优质高效的审判工作,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司法为民、司法公正。
我国目前仍然是一个传统型社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更甚。农村的一大特点就是祖祖辈辈都在这个地方繁衍生息,彼此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它特有的和谐与平衡。人民法庭的司法审判,终落脚到群众身上就是吃穿住行、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些事情虽小,但在老百姓那里,都是“比天还大的大事”。任何一个案件的处理,都有可能牵动很多人的心,关乎着一方百姓的切身利益。因而,只要把每一个案件都办好了,也就办成了一件件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法槌起落,案卷翻飞,人民法庭成了一本鲜活生动的“故事大王”。不一样的法庭,却有一样的故事,每当梳错综为清晰,理狼藉为井然,将乱麻一般的案件梳理得一清二楚时;每当化干戈为玉帛,让老死不相往来的宿敌相逢一笑泯恩仇时;每当风烛残年的老人,用颤抖的双手泪流满面地接过赡养费时……正是这一个个案件背后的法庭故事、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拉近了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见证了法官们逐梦、驻梦、筑梦的奋斗历程,传递了一股持续永动的法治正能量。
命运的交响总是与时代的琴弦同奏。“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好声音”,这是高人民法院周强院长对法院人的殷切期待。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新起点上,把人民法庭的那些凡人小事进行精彩表达,向世人展示法治进步的潮流,展示法庭干警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让人振奋、给人力量。基于这样的动因,我们策划组织开展了“云县杯”法庭故事征集展示活动,以期通过讲述人民法庭和基层法官们的那些精彩故事,讲出人民法庭的责任与担当,讲出基层法官的铿锵与回响,讲出法治前行的道路与方向。
这些讲述法庭故事的人,有中、基层法院的法官,也有社会大众和新闻媒体工作者;有在法庭办案的一线法官,也有管理政务的法院领导;有尚在法庭工作的干警,也有现已调离法庭的同志,还有退休法官和司法警察等。他们所讲的故事,既有立案送达、巡回审判,又有司法调解、执行到位;既有法官人物、法庭风采,又有趣闻轶事、细枝末节;既有生活里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又有工作上的春夏秋冬、酸甜苦辣……这些故事,因为有了真切的记录、真情的讲述、真诚的传播,自然也就真挚动人。
法庭虽小,故事很多。法庭是社会的缩影,从中可以窥见人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从他们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曾几何时,他们都是青春年少的追梦人;而今的他们,有的风华正茂,中流击水,正在自己的岗位上独当一面,也有的逐渐老去,离开了神圣的岗位,还有的成为永恒的回忆;在未来的几十年,我们也要努力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一片法治的蓝天。
梦在跳荡、变换,人在寻找、确立。将人民法庭写进故事中,留在书本里,是法庭干警对它虔诚的敬意,也是他们将来美丽的回忆,更是我们前进路上,那沉甸甸的信心和勇气。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追梦人,并且我们追梦的脚步从未停止。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的是人民法庭和基层法官们的精彩故事,讲述法庭故事的人,有中、基层法院的法官,也有社会大众和新闻媒体工作者;有在法庭办案的一线法官,也有管理政务的法院领导;有尚在法庭工作的干警,也有现已调离法庭的同志,还有退休法官和司法警察等。他们所讲的故事,既有立案送达、巡回审判,又有司法调解、执行到位;既有法官人物、法庭风采,又有趣闻轶事、细枝末节;既有生活里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又有工作上的春夏秋冬、酸甜苦辣……这些故事,因为有了真切的记录、真情的讲述、真诚的传播,自然也就真挚动人。通过这些故事,讲出人民法庭的责任与担当,讲出基层法官的铿锵与回响,讲出法治前行的道路与方向。
这本《小庭大事》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我不是法律专业人士,但读起来却一点都不枯燥。作者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把那些原本复杂抽象的法律概念解释得通俗易懂,就像在听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讲故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举证责任”那一章,以前总觉得谁说我有罪谁就得证明,看了书才知道,很多情况下,证据链的建立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书里还穿插了一些真实的案例,有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有的是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这些案例的分析真是入木三分,让我看到了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它背后蕴含的逻辑和智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把法律写成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非常接地气地探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大事”,比如邻里之间的纠纷、消费者的权益保护、甚至是网络上的言论自由边界等等。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一些生活中的小事不再那么茫然无措,多了一些底气和思考,真的很有收获。
评分拿到《小庭大事》这本书,我并没有抱着要从中学习多少法律知识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好奇。毕竟,法律这个词,总是带着一种严肃和权威的意味。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原本复杂的法律世界展现在我面前。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对“证据”的解读,它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常识”和“直觉”,在法律面前可能并不具备决定性的力量,而真正能够起到作用的,是那些经过严谨收集、固定和呈现的证据。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有趣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的选择非常巧妙,既有代表性,又不至于过于专业,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其中的法律逻辑。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活泼,时而充满哲思,时而又带点俏皮,让我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了许多宝贵的法律知识。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法律并非只是律师和法官的专属,而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生活指南”。
评分《小庭大事》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实用”和“有趣”。我不是法律科班出身,平常也接触不到太多的法律事务,所以一直觉得法律离我很遥远。但这本书却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观念。作者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法律概念,转化成了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大事”。我记得书中有一段讲到“侵权责任”,作者就用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例子,解释了我们在生活中不小心对他人造成损害时,可能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这种“从我做起”的视角,让我觉得这本书不是在教条地灌输知识,而是在教我们如何更好地生活。而且,书中对于一些常见的法律误区,也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剖析,这让我茅塞顿开,原来我之前一直以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法律上竟然有不同的解读。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行文流畅,语言生动,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甚至会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是一本“接地气”的法律百科,让我从一个法律小白,逐渐变成了一个懂得一些基本规则的“生活家”。
评分翻开《小庭大事》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便是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它不像一般的法学著作那样,一开始就堆砌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枯燥的条文,而是选择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切入点。我常常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对法律的敬畏,更多来源于对其“神秘感”的认知,而这本书则巧妙地打破了这种隔阂。它更像是一部关于“规则”的百科全书,只不过这里的规则,是用法律的语言来解读我们的生活。作者在书中探讨了许多看似微不足道,却又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日常点滴的“小事”,但正是这些“小事”,往往牵扯出背后深刻的法律原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程序正义”的阐释,它让我意识到,法律的公正不仅仅体现在最终的结果,更体现在整个过程中对参与者的尊重和保障。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也很有特色,时而严谨,时而幽默,让我始终保持着阅读的兴趣。它让我明白,法律并非冰冷的条文,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智慧,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体权益的基石。
评分《小庭大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带着我走了一趟法律的“体验营”。我不是那种会主动去啃读法条的人,但这本书却让我耳目一新。它没有那种学院派的疏离感,反倒充满了人情味。作者在解释每一个法律概念的时候,都会结合一些非常贴近生活的场景,甚至是一些我们日常对话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举个例子,关于“合同的成立”那一章,书中举的例子不是那种大公司的商业合同,而是我们买东西、租房子、甚至和小区物业签订服务协议时都可能遇到的情况,这样一来,那些原本遥不可及的法律条文,瞬间就变得触手可及了。而且,作者在讲解的过程中,还非常注重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它不会告诉你“必须这样做”,而是会让你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有没有其他可能”。这种开放性的探讨,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多了几双“法律的眼睛”,看待一些社会现象和个人事务,都会多一份审慎和理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