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名称:CJJ175-2012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气体收集处理及利用工程运行维护技术规程
ISBN: 1511221767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5月
装帧: 平装
作者:
定价: 1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175-2012备案号J1348-2012):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气体收集处理及利用工程运行维护技术规程》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9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9]88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规程。
1 总则
2 术语
3 般规定
3.1 运行管理
3.2 维护保养
3.3 安全操作
4 填埋气体收集系统
4.1 运行管理
4.2 维护保养
4.3 安全操作
5 填埋气体预处理系统
5.1 运行管理
5.2 维护保养
5.3 安全操作
6 填埋气体利用系统
6.1 运行管理
6.2 维护保养
6.3 安全操作
7 自动化控制系统
7.1 运行管理
7.2 维护保养
7.3 安全操作
8 辅助设施
8.1 运行管理
8.2 维护保养
8.3 安全操作
本规程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犹豫是否真的有必要深入研究“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气体收集处理及利用”这个主题,毕竟,听起来有点太专业了。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严谨的逻辑和详实的资料所吸引。书中对填埋气体产生机理的阐述,从微生物的作用到厌氧发酵的各个阶段,都进行了清晰的梳理,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逐渐理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填埋气体收集系统设计”的部分,作者详细介绍了负压收集、正压收集以及组合式收集方法的优缺点,并结合实际工程经验,给出了不同类型填埋场选择收集方式的建议。书中列举了大量的数据表格和工程图纸,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设计方案带来的效果差异。例如,在某个案例分析中,作者比较了两种不同气体收集井布置方式,一种是传统的网格状布置,另一种是针对填埋体内部渗滤液分布特点进行的优化布置,结果后者在气体收集效率上有了显著提升。这让我意识到,细节决定成败,即便是看似简单的收集系统,也蕴含着丰富的工程智慧。这本书让我对填埋场的设计和运行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相关技术的热情。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娓娓道来,将那些看似枯燥的技术细节,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清晰的图表,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渗滤液与填埋气体协同处理”那一章,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渗滤液成分对填埋气体产生速率和组分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方案。例如,在某项工程案例中,通过调整渗滤液回喷的pH值和水量,竟然显著提高了甲烷的产率,并有效抑制了硫化氢的生成。这让我深刻理解了“协同”二字的真正含义,不再是将渗滤液和填埋气体视为孤立的两个问题,而是要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书中对于监测设备的选择、数据采集的频率、以及后期的数据分析方法也给出了非常实用的指导,比如,如何根据填埋场的设计规模和气体产量来选择合适的气体收集井的间距和深度,以及如何通过连续监测CH4、CO2、O2、N2等气体的浓度变化来判断填埋过程的演变趋势。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实践指南,对于我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在于它对“填埋气体监测与控制”这一环节的细致描绘。很多时候,我们关注的是如何收集和利用气体,却忽略了过程中的监测和调控。作者在这方面可谓是下足了功夫,他不仅列举了各种常用的监测仪器(如气体传感器、流量计等)的性能特点和适用范围,还详细阐述了如何建立有效的监测网络,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预警。他强调,精准的监测是有效控制的基础,通过对气体成分、浓度、压力、温度等参数的持续跟踪,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比如收集系统堵塞、渗滤液水平过高等,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避免问题扩大化。书中还提到了智能监测和远程控制的概念,预示着未来填埋场运行将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提出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即通过精细化的监测和控制,最大限度地提高填埋气体的收集率和利用率,同时降低环境风险。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看似简单的填埋场,其实蕴含着复杂的工程管理学问,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沉稳的智者,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述着最深刻的道理。它不是那种堆砌理论、晦涩难懂的书籍,而是真正从工程实践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填埋气体利用技术”的章节,作者详细介绍了目前主流的气体利用方式,如发电、提纯生物天然气等,并对每种方式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技术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城市填埋场利用收集到的填埋气体进行发电,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还显著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作者在分析这些案例时,并没有仅仅罗列数据,而是深入探讨了影响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例如,气体纯度、流量的稳定性、以及与现有能源网络的接口兼容性等。他还强调了风险评估和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利用填埋气体发电的过程中,如何有效预防爆炸和火灾等事故的发生。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填埋气体不仅仅是污染物,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能变废为宝,为社会和环境带来双重效益。
评分坦白说,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气体收集处理及利用工程运行维护”这个领域知之甚少,甚至有些觉得它与我的日常工作相去甚远。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打开了我的视野。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直接灌输枯燥的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环境影响评估与风险管理”的章节所打动。作者并没有回避填埋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是坦诚地分析了填埋气体对空气、土壤和水体的潜在污染,以及可能引发的安全隐患。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系统性的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理措施,比如,如何设计有效的气体排放控制系统,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在发生泄漏或其他事故时,如何迅速有效地进行应急响应。书中还提到了社区沟通的重要性,即在填埋场运行过程中,如何与周边居民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及时解答他们的疑虑,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成功的填埋场工程,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先进,更在于它对环境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未来负责。它教会我,任何工程的成功,最终都离不开人文关怀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