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 | 中國古代琥珀藝術 |
| 定價 | 68.00 |
| ISBN | 9787513400770 |
| 齣版社 | 紫禁城齣版社 |
| 作者 | 許曉東 |
| 編號 | 1200064911 |
| 齣版日期 | 2011-04-01 |
| 印刷日期 | 2011-04-01 |
| 版次 | 1 |
| 字數 | 141.00韆字 |
| 頁數 | 266 |
| 序言蘇芳淑 D1一章琥珀及其研究的迴顧 D1一節關於琥珀 一特性與産地 二歐洲先民的北方之金 三中國古代文獻中的琥珀 D1二節研究迴顧 一西方 二中國 D1二章中國古代琥珀藝術 D1一節漢代 D1二節三國兩晉南北朝 D1三節隋唐 D1四節宋元 D1五節明代 D1六節清代 一關於蜜蠟、琥珀、金珀和龍油珀 二清代琥珀製品的分類 D1三章遼代琥珀藝術 D1一節分類與分期 一早期類型 二中期類型 三晚期類型 D1二節藝術特色 一材質 二題材 三工藝 D1三節遼代琥珀的使用 D1四章遼代琥珀的多元文化因素及盛行原因 D1一節多元文化因素 一草原文化 中原文化 三西方文化 D1二節盛行原因 一交通路綫的暢通 二佛教的影響 三標誌民族身份的需要 D1五章中國古代琥珀原料的來源 D1一節緬甸 D1二節大秦與波斯 D1三節波羅的海 一春鞦戰國 二漢代 三隋唐 四宋遼 五元明清 D1四節日本 D1六章中國與歐洲古代琥珀藝術之比較 D1一節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公元前11000~前5500年 D1二節羅馬鐵器時代-公元前500~400年 一伊特魯裏亞文化 二意大利時期 三羅馬時期 D1三節維京時期-800~1200年 D1四節中世紀及之後 結語 參考書目 附錄 附錄一曆代齣土琥珀簡錶 附錄二遼代齣土琥珀簡錶 後記 |
| '*國古代琥珀藝術':紫禁城牆高宮深 珍藏百萬 典籍無數 足資代代承傳研發 各各昭示於眾 故編此紫禁書係。 凡涉*國宮廷文化藝術之專題專論 以文論 以圖示 說史證物者 均可入係。 孟嗣徽'元代晉南寺觀畫群研究'、許曉東'*國占代琥珀藝術'、徐琳'*國占代治玉工藝'、張淑嫻'明清文人園林藝術' 此四種四冊為紫禁書係D1五輯。 通過文獻梳理 利用考古資料 探討*國古代琥珀藝術 揭示古代中西文化交流。 |
| 許曉東 女 副研究館員。一九六八年十一月生 祖籍浙江省臨海市。北京大學中文係文學士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係哲學碩士、哲學博士。二〇〇五年~二〇〇七年任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博士後研究員(PostDoctorialFellow)。二〇〇七年進入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工作至今。主要研究興趣為*國古代玉器、金器及古代中西文化交流。 主要齣版物有專著'遼代玉器研究'、圖錄'鬆漠風華——契丹的藝術與文化'以及論文'康熙、雍正時期宮廷與地方畫琺琅技術的互動'、“AmberformthePrincessChenandHerConsort”等十二餘篇。 |
| '中國古代琥珀藝術'是目前靠前所知唯二本關於中國古代琥珀的專著 作者通過對文獻的梳理 利用近一個世紀的考古材料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 對中國古代琥珀藝術 特彆是契丹琥珀藝術作全麵而係統地迴顧和探討 以揭示中西琥珀藝術的特徵和異同 契丹琥珀藝術的成就及其內涵 以及中國古代琥珀原料來源本身所包含的古代中西文化交流。 |
| 蔡京使遼 席間契丹人指著得自南唐的玉盤、盞 言北宋無此等貴重之物。後徽宗欲於大宴用玉盞、玉卮 又恐太奢 谘之群臣。蔡京以使遼所遇 以為用之不妨。民族間的對抗 體現在國j1a生活的各個方麵。 這種對抗 可以有許多錶現形式 契丹立國後大小字的創製 即是*富政治性的舉措。契丹在建國前本無文字。太祖阿保機神冊五年-920年在漢字基礎上 創契丹大字 後又創契丹小字。並尊為國字 藉用國j1a的行政力量加以推行。但從當時情況看 契丹建國後 統治的區域擴大瞭 在其統治下有不少漢族和漢化瞭的少數民族 並有相當部分的漢族地區和雜居區。這些地區長期使用漢字 利用漢字進行交流 建國後若因勢利導 使用漢字亦無不可。但契丹在其力量壯大起來後 麵對**的漢文化 既仰慕 又錶現齣強烈的民族情感和復雜心態。西夏的情況亦相若。契丹文字雖然使用範圍並不廣 習用者也不多 但其使用 通常均是**重要的場閤 如外交書函、譯書、官印、符牌、刻碑 王傢、重臣墓誌等。契丹文字使用既不廣 又在金章宗時期被一紙詔書廢棄並迅速消亡 除政治原因 如遼朝的覆亡 與創製文字的動機 即更多的是齣於政治的、民族情感的需要 而非實際應用的要求 有莫大關係。 裝飾文化更可看作是漢和非漢對抗的*直接、*明顯的一種方式。遼代墓葬中齣土琥珀製品數量之多為曆代所罕見。位於內濛古東部的陳國公主墓 是目前所知保存*為完整、規格極高的契丹王族墓葬。其中的琥珀製品亦*為精彩。陳國公主及駙馬身上裝飾有數量眾多的琥珀首飾、服飾、佩飾等。從考古發掘材料看 琥珀在遼代多用於製作裝飾品 如首飾、項飾、服飾、綴飾 亦用於製作佛像、日常器皿、葬具-如握手、陳設品。…… |
從這本書中,我感受到瞭“匠心”的力量。許曉東先生在《中國古代琥珀藝術》一書中,不僅僅是對那些精美的琥珀藝術品進行瞭展示,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挖掘瞭這些藝術品背後所蘊含的古代工匠的精神。我曾反復閱讀書中關於如何將琥珀中的天然紋理與雕刻圖案巧妙結閤的描述,這需要工匠對材料有著極深的理解和極高的駕馭能力。每一次下刀,都可能意味著對這塊珍貴材料的“一次性”塑造。而那些古代的工匠們,憑藉著他們的智慧、耐心和對美的極緻追求,將一塊塊不起眼的琥珀,變成瞭傳世的珍寶。書中還提及瞭一些關於古代工匠的傳說和軼事,這些生動的故事,讓我更加體會到瞭“精益求精”、“一絲不苟”的匠人精神,以及這種精神在古代中國藝術發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評分這本書讓我對“藝術”這個詞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僅僅是綫條與色彩的組閤,更是曆史、文化、工藝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産物。許曉東先生在《中國古代琥珀藝術》一書中,以一種近乎考古學傢的嚴謹,對那些來自遙遠過去的琥珀藝術品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解讀。我尤其被書中對琥珀中內含物的描繪所震撼,那些被時間封存的古老昆蟲、植物碎片,它們本身就是一段活生生的曆史見證。而古代藝術傢們,是如何將這些天然的“奇跡”融入到他們的創作之中,使其成為作品的點睛之筆,甚至是故事的敘述者,這讓我感到無比好奇。書中對這些內含物的文化寓意,以及它們在古代人們認知世界中的地位,也進行瞭深入的探討。這不僅僅是學術上的研究,更是一種人文關懷的體現。我仿佛能聽到那些來自遠古的低語,感受到生命的延續與時間的流轉。整本書的敘事脈絡清晰,從宏觀的曆史背景到微觀的藝術細節,都處理得恰到好處,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既能獲得知識的增長,又能享受到藝術的熏陶。
評分閱讀《中國古代琥珀藝術》,就像是在進行一場沉浸式的考古體驗。許曉東先生的文字,時而嚴謹如學術論文,時而又充滿詩意,將我帶入瞭一個充滿魅力的琥珀世界。我曾被書中對琥珀加工工藝的細緻描述所吸引,例如如何進行拋光、打磨,如何用不同的工具來雕刻齣細緻的紋理。書中還提到瞭古代的一些加工工具,雖然我們現在可能已經很難見到,但通過文字的描述,依然能夠想象齣那個時代的匠人是如何用最樸素的工具,創造齣令人驚嘆的藝術品。我尤其對書中一些關於琥珀的“藥用”和“象徵意義”的討論感到興趣盎然,這讓我看到瞭琥珀在中國古代不僅僅是一種裝飾品,更是一種具有神秘力量和精神寄托的物品,反映瞭古人對自然和生命的敬畏。
評分初次翻開這本《中國古代琥珀藝術》,我便被它所蘊含的深邃曆史與精湛工藝深深吸引。許曉東先生的這部著作,絕非僅僅是對古代琥珀製品的一次簡單羅列,更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探險。它引領我走進一個由數億年光陰凝結而成的瑰麗世界,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些沉睡在地下、凝固瞭遠古生命的寶石,是如何在古代匠人的手中煥發新生,成為承載著豐富信息和藝術價值的珍貴載體。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琥珀材質本身的研究,從礦物成分到在地質變遷中的形成過程,再到不同地域琥珀的獨特性格,都做瞭詳盡的闡述。這為理解後續的藝術創作奠定瞭堅實的基礎。當我看到書中那些精美的琥珀器皿、飾品、甚至是微縮雕塑時,我總會驚嘆於古人的巧思與技藝。他們如何能在易碎且略顯溫潤的琥珀上雕刻齣如此細膩的紋理,如何巧妙地利用琥珀天然的色澤與包裹物來提升藝術錶現力?這些疑問,本書都一一給予瞭解答,通過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琥珀藝術風格的梳理,我得以瞭解琥珀在宮廷、文人雅士以及民間生活中的不同呈現方式,感受其在曆史長河中扮演的多重角色。
評分在我看來,《中國古代琥珀藝術》這本書,是一部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許曉東先生以其深厚的學養和敏銳的藝術觸覺,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代藝術殿堂的大門。我曾被書中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琥珀藝術風格的對比分析所深深吸引。中國古代琥珀藝術,並非是單一的、同質化的,而是與當地的文化、習俗、審美觀念相互融閤,形成瞭豐富多彩的麵貌。從塞外草原的粗獷奔放,到江南水鄉的婉約細膩,再到中原王朝的雍容華貴,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印證。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琥珀飾品的介紹,它們往往蘊含著獨特的圖騰和象徵意義,反映瞭古代人們對自然、神靈和宇宙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審美上的啓迪。許曉東先生在《中國古代琥珀藝術》中,不僅僅展示瞭琥珀的物理特性與形成過程,更重要的是,他引導我們去欣賞這些古老藝術品所蘊含的獨特美學。我曾花費大量時間沉浸在對書中關於宮廷琥珀器皿的描述中,那些綫條流暢、造型典雅的香爐、筆筒,無不透露齣皇傢貴族的品味與追求。而當視角轉嚮文人雅士的案頭陳設時,又呈現齣另一種質樸、內斂的風格,或是一方印章,或是一枚鎮紙,都散發著淡淡的書捲氣。這種風格的多樣性,以及琥珀材質本身溫潤的光澤與天然的色彩,共同構成瞭中國古代琥珀藝術的獨特魅力。我常常在想,一塊曆經韆萬年的琥珀,它本身就承載著一段史詩,而當它被賦予瞭人類的智慧與情感,它便成為瞭一個更加鮮活的生命,訴說著屬於它的故事。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穿越時空,連接古今的物件充滿好奇,而《中國古代琥珀藝術》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這份好奇。許曉東先生以一種極其生動的筆觸,為我描繪瞭一個關於琥珀的完整畫捲。從它在地質演變中的奇跡誕生,到它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的流轉與演變,再到它作為藝術品所展現的輝煌成就,這本書都給予瞭詳盡的闡述。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琥珀的質地、顔色、透明度及其對藝術創作的影響的分析印象深刻。不同的琥珀,擁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有的如醇厚的蜜糖,有的如清澈的流水,有的則包裹著跳躍的火苗。古代藝術傢們正是憑藉著對這些特性的深刻理解,纔能將每一塊琥珀的潛能發揮到極緻,創造齣獨一無二的藝術珍品。書中的大量圖片,讓我得以近距離地“觸摸”到這些跨越韆年的藝術品,感受它們穿越時空的生命力。
評分這本書讓我對“傳承”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刻的體會。許曉東先生在《中國古代琥珀藝術》一書中,不僅僅是記錄瞭曆史,更是在傳遞一種文化。我曾被書中關於琥珀在不同朝代所扮演的角色分析所吸引。在唐朝,它可能更多地齣現在宗教儀式中,象徵著神聖與純潔;在明清時期,則可能成為文人雅士把玩的對象,寄托著情趣與雅緻。這種隨著時代變遷而産生的藝術風格和文化內涵的演變,讓我看到瞭琥珀藝術在中國曆史長河中的生命力。書中對一些重要琥珀齣土遺址的介紹,以及對墓葬中琥珀隨葬品的分析,更是將這種文化傳承的脈絡勾勒得更加清晰。我仿佛看到瞭古代人們對琥珀的喜愛,以及他們如何將這種喜愛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並且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
評分坦白說,在閱讀《中國古代琥珀藝術》之前,我對琥珀的認知僅停留在“一種會發光的石頭”的層麵。然而,許曉東先生的這部作品,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淺薄認知,將我引入瞭一個復雜而迷人的世界。書中對於不同時期琥珀的雕刻技法,比如浮雕、圓雕、鏤雕等,進行瞭非常詳盡的介紹,並配以大量的實物圖片,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大緻瞭解其工藝的難度與精妙之處。我常常會花很長時間去仔細端詳那些圖片,試圖去揣摩古代匠人下刀時的每一絲猶豫與果斷。尤其是一些細節的處理,比如對昆蟲翅膀的薄如蟬翼的刻畫,或是對植物葉脈的精細勾勒,都顯示齣非凡的耐心與高超的技藝。書中還穿插瞭許多關於琥珀的傳說和民間故事,這些故事為冰冷的寶石注入瞭鮮活的生命力,也讓我更加理解瞭琥珀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的象徵意義,以及它在人們生活中的情感寄托。
評分這本書讓我對“時間”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理解。許曉東先生的《中國古代琥珀藝術》,通過對一塊塊凝固瞭億萬年時光的琥珀進行解讀,讓我深刻體會到瞭時間的厚重與生命的渺小。書中對琥珀形成的地質背景的描述,讓我驚嘆於地球母親的鬼斧神工。而當這些被時光雕琢的寶石,又被古代人類以精湛的技藝賦予瞭藝術的生命時,這種雙重的時間維度疊加,更是讓我感到震撼。我曾細細品味書中關於琥珀作為“活化石”的特性,以及它所承載的古老生物信息。這些微小的生命,被永遠地封存在琥珀之中,成為瞭人類瞭解遠古世界的一扇窗口。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琥珀藝術的介紹,更是一部關於生命、時間與文明的史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