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光源原理与设计(第三版)/半导体光源(LED,OLED)及照明设计丛书 | 作者 | 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光源与照明工程系) |
| 定价 | 158.00元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9132397 | 出版日期 | 2017-12-01 |
| 字数 | 页码 | 521 | |
| 版次 | 3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光源原理与设计(第三版)/半导体光源(LED,OLED)及照明设计丛书》(版内容为传统光源,荣获“中国轻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版专门增加了一章,介绍半导体光源,但只占书内容的1/12,其余还是传统光源)在前两版的基础上,保留了部分传统光源的内容,如热辐射光源和气体放电光源;大幅度增加了半导体光源(LED和OLED)的内容,使其约占全书的2/3,以全面反映近10多年来外光源科技发展的新成果。 《光源原理与设计(第三版)/半导体光源(LED,OLED)及照明设计丛书》共7章,论述了从传统光源到半导体光源(LED和OLED)的原理、特性与设计。为便于读者掌握以上内容,还介绍了光辐射、气体放电,以及光度学、色度学基础等知识。 《光源原理与设计(第三版)/半导体光源(LED,OLED)及照明设计丛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照明行业生产、开发和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高等院校教师及科研人员参考。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序 前言 章 光源的特性参量 1.1 光源的辐射特性 1.2 人眼的视觉 1.3 照明光源的光学特性 1.3.1 光通量、光强度、光照度、光亮度和光量 1.3.2 光效 1.3.3 光源的色温和显色性 1.4 光源的电气特性和寿命 1.4.1 光源的电气特性 1.4.2 灯的寿命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热辐射光源 2.1 热辐射 2.1.1 热辐射的基本特性 2.1.2 黑体辐射 2.1.3 实际辐射体 2.2 白炽灯 2.2.1 白炽灯的基本原理 2.2.2 白炽灯的产品 2.2.3 白炽灯的工作特性 2.3 卤钨灯 2.3.1 卤钨循环 2.3.2 卤钨灯的结构与制造 2.3.3 卤钨灯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气体放电灯 3.1 气体放电的基本原理 3.1.1 气体放电现象 3.1.2 帕邢定律 3.1.3 光源放电类型 3.2 低气压放电灯 3.2.1 低气压放电原理 3.2.2 低压钠灯 3.2.3 荧光灯 3.3 高气压放电灯 3.3.1 高气压放电的基本原理 3.3.2 高压钠灯 3.3.3 高压汞灯 3.3.4 金属卤化物灯 3.3.5 氙灯 3.4 无极放电灯 3.4.1 无极放电光源的类型 3.4.2 无极荧光灯 3.4.3 微波光源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发光二极管 4.1 LED的发光原理 4.1.1 半导体材料的能带结构 4.1.2 复合与发光 4.1.3 电致发光 4.1.4 LED光效 4.2 LED材料体系及器件制备 4.2.1 发光条件 4.2.2 材料体系 4.2.3 红、绿、蓝LED性能的比较 4.3 LED材料外延及器件设计 4.3.1 LED材料外延 4.3.2 LED器件设计 4.3.3 LED的光引出 4.4 白光LED技术及LED展望 4.4.1 白光LED制备 4.4.2 LED技术展望 4.5 LED封装技术 4.5.1 LED封装材料 4.5.2 常见LED器件 4.5.3 LED散热 4.5.4 LED封装的发展 4.6 LED的驱动技术 4.6.1 LED伏安特性曲线 4.6.2 直流LED及其驱动电路 4.6.3 高压LED及其驱动电路 4.6.4 ACLED及其驱动电路 4.6.5 交直流LED性能的比较分析 4.7 LED光源的特性和设计 4.7.1 LED光源的特性 4.7.2 LED光源的设计 4.8 LED的应用 4.8.1 视觉照明 4.8.2 非视觉照明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5.1 OLED的发展简史 5.2 有机材料的电子结构与发光原理 5.2.1 有机材料的电子结构 5.2.2 有机材料的发光原理 5.2.3 激子的相互作用与能量转移 5.3 OLED的器件物理 5.3.1 载流子注入与输运 5.3.2 OLED的器件结构 5.3.3 OLED的光取出 5.4 OLED的器件制备 5.4.1 基片处理 5.4.2 真空镀膜法 5.4.3 溶液成膜法 5.4.4 微纳光学结构制备 5.4.5 器件封装 5.5 OLED的重要参数及表征方法 5.5.1 OLED材料表征 5.5.2 OLED的器件表征 5.6 OLED的显示与照明 5.6.1 OLED显示技术 5.6.2 OLED白光照明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光度学基础 6.1 光度学基本原理与定律 6.1.1 距离平方反比定律 6.1.2 朗伯余弦定律 6.1.3 阿贝定律 6.1.4 叠加原理 6.2 照度测试 6.2.1 余弦修正 6.2.2 光谱失配修正 6.2.3 照度计原理 6.3 光强测试 6.3.1 目视光度法 6.3.2 物理光度法 6.3.3 光强分布测试方法 6.4 亮度测试 6.4.1 典型亮度计结构 6.4.2 亮度计校准 6.5 光通量测试 6.5.1 积分球测试方法 6.5.2 分布式光度计测试方法 6.6 光谱测试 6.6.1 光源光谱功率分布的测试 6.6.2 扫描式光谱仪 6.6.3 多通道光谱仪 6.7 LED光度特性测试 6.7.1 光强、光通量及光谱测试方法 6.7.2 热阻测试 6.7.3 寿命测试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色度学基础 7.1 CIE标准色度学系统 7.1.1 CIERGB系统 7.1.2 CIEXYZ系统 7.1.3 CIE均匀颜色空间 7.2 色度学标准及基本测试方法 7.2.1 标准照明体和标准光源 7.2.2 反射率因数标准 7.2.3 标准照明条件和观测条件 7.3 色品坐标测试 7.3.1 光电积分法 7.3.2 分光光度法 7.4 色温测试 7.4.1 普朗克曲线直接计算法 7.4.2 罗伯逊法 7.4.3 双色法 7.5 显色指数测试 7.5.1 孟塞尔颜色样品 7.5.2 参照照明体 7.5.3 CIE显色指数计算方法 7.5.4 CQS系统 7.5.5 IESTM30系统 7.5.6 CRI2012系统 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 序 前言 章 光源的特性参量 1.1 光源的辐射特性 1.2 人眼的视觉 1.3 照明光源的光学特性 1.3.1 光通量、光强度、光照度、光亮度和光量 1.3.2 光效 1.3.3 光源的色温和显色性 1.4 光源的电气特性和寿命 1.4.1 光源的电气特性 1.4.2 灯的寿命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热辐射光源 2.1 热辐射 2.1.1 热辐射的基本特性 2.1.2 黑体辐射 2.1.3 实际辐射体 2.2 白炽灯 2.2.1 白炽灯的基本原理 2.2.2 白炽灯的产品 2.2.3 白炽灯的工作特性 2.3 卤钨灯 2.3.1 卤钨循环 2.3.2 卤钨灯的结构与制造 2.3.3 卤钨灯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气体放电灯 3.1 气体放电的基本原理 3.1.1 气体放电现象 3.1.2 帕邢定律 3.1.3 光源放电类型 3.2 低气压放电灯 3.2.1 低气压放电原理 3.2.2 低压钠灯 3.2.3 荧光灯 3.3 高气压放电灯 3.3.1 高气压放电的基本原理 3.3.2 高压钠灯 3.3.3 高压汞灯 3.3.4 金属卤化物灯 3.3.5 氙灯 3.4 无极放电灯 3.4.1 无极放电光源的类型 3.4.2 无极荧光灯 3.4.3 微波光源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发光二极管 4.1 LED的发光原理 4.1.1 半导体材料的能带结构 4.1.2 复合与发光 4.1.3 电致发光 4.1.4 LED光效 4.2 LED材料体系及器件制备 4.2.1 发光条件 4.2.2 材料体系 4.2.3 红、绿、蓝LED性能的比较 4.3 LED材料外延及器件设计 4.3.1 LED材料外延 4.3.2 LED器件设计 4.3.3 LED的光引出 4.4 白光LED技术及LED展望 4.4.1 白光LED制备 4.4.2 LED技术展望 4.5 LED封装技术 4.5.1 LED封装材料 4.5.2 常见LED器件 4.5.3 LED散热 4.5.4 LED封装的发展 4.6 LED的驱动技术 4.6.1 LED伏安特性曲线 4.6.2 直流LED及其驱动电路 4.6.3 高压LED及其驱动电路 4.6.4 ACLED及其驱动电路 4.6.5 交直流LED性能的比较分析 4.7 LED光源的特性和设计 4.7.1 LED光源的特性 4.7.2 LED光源的设计 4.8 LED的应用 4.8.1 视觉照明 4.8.2 非视觉照明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5.1 OLED的发展简史 5.2 有机材料的电子结构与发光原理 5.2.1 有机材料的电子结构 5.2.2 有机材料的发光原理 5.2.3 激子的相互作用与能量转移 5.3 OLED的器件物理 5.3.1 载流子注入与输运 5.3.2 OLED的器件结构 5.3.3 OLED的光取出 5.4 OLED的器件制备 5.4.1 基片处理 5.4.2 真空镀膜法 5.4.3 溶液成膜法 5.4.4 微纳光学结构制备 5.4.5 器件封装 5.5 OLED的重要参数及表征方法 5.5.1 OLED材料表征 5.5.2 OLED的器件表征 5.6 OLED的显示与照明 5.6.1 OLED显示技术 5.6.2 OLED白光照明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光度学基础 6.1 光度学基本原理与定律 6.1.1 距离平方反比定律 6.1.2 朗伯余弦定律 6.1.3 阿贝定律 6.1.4 叠加原理 6.2 照度测试 6.2.1 余弦修正 6.2.2 光谱失配修正 6.2.3 照度计原理 6.3 光强测试 6.3.1 目视光度法 6.3.2 物理光度法 6.3.3 光强分布测试方法 6.4 亮度测试 6.4.1 典型亮度计结构 6.4.2 亮度计校准 6.5 光通量测试 6.5.1 积分球测试方法 6.5.2 分布式光度计测试方法 6.6 光谱测试 6.6.1 光源光谱功率分布的测试 6.6.2 扫描式光谱仪 6.6.3 多通道光谱仪 6.7 LED光度特性测试 6.7.1 光强、光通量及光谱测试方法 6.7.2 热阻测试 6.7.3 寿命测试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色度学基础 7.1 CIE标准色度学系统 7.1.1 CIERGB系统 7.1.2 CIEXYZ系统 7.1.3 CIE均匀颜色空间 7.2 色度学标准及基本测试方法 7.2.1 标准照明体和标准光源 7.2.2 反射率因数标准 7.2.3 标准照明条件和观测条件 7.3 色品坐标测试 7.3.1 光电积分法 7.3.2 分光光度法 7.4 色温测试 7.4.1 普朗克曲线直接计算法 7.4.2 罗伯逊法 7.4.3 双色法 7.5 显色指数测试 7.5.1 孟塞尔颜色样品 7.5.2 参照照明体 7.5.3 CIE显色指数计算方法 7.5.4 CQS系统 7.5.5 IESTM30系统 7.5.6 CRI2012系统 参考文献 |
我试着找了一些关于特定封装技术的小章节来验证其时效性,结果发现这本书对近五年内发生的重大技术迭代都有所涉及,这在专业书籍中是比较难得的。特别是它对当前行业热点——例如,如何通过更精细的荧光粉配比来优化中高色温下的显色性(CRI)以及如何解决高功率密度下的散热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些内容绝非是教科书式的陈旧知识,而是体现了作者紧跟行业脉搏的敏锐度。通常这类专业书籍更新速度较慢,但这本书似乎已经做好了面向未来数年行业发展的准备。这使得我对这本书的“投资回报率”感到非常满意,因为它保证了我在未来几年内,依然能依赖它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尽管是技术性的,却带着一种非常朴实的匠人精神。它没有那些华而不实的修饰词,每一个句子似乎都是为了精确地传递信息而存在的。阅读起来的感觉,就像是请教了一位经验丰富、说话直来直往但逻辑清晰的领域专家。在很多关键节点的处理上,作者会非常坦诚地指出当前技术的瓶颈和尚未完全解决的科学难题,而不是刻意去美化产品的性能。这种对“局限性”的坦诚,反而建立了读者对作者的信任感。它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做”照明,更是如何“思考”照明背后的物理学本质和工程妥协的艺术。这种务实的态度,对于构建稳固的知识体系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我是一个刚接触照明设计领域不久的新手,市面上那些教材往往要么过于理论化,充斥着我看不懂的数学推导,要么又过于浅尝辄止,只停留在概念层面。然而,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达到了一个奇妙的平衡点。它没有回避基础理论的严谨性,但同时,它又总能用非常直观且贴近实际工程的语言去解释这些理论是如何在实际的半导体器件中体现出来的。比如,当它开始讲解载流子复合效率的时候,它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复杂的速率方程,而是会结合LED的发光机制,用类比的方式去解释“能量如何转化为光子”,这种由宏观现象回溯到微观机理的讲解路径,极大地增强了我的理解深度。对我而言,这种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法,比那种死记硬背式的知识灌输要有效得多,它真正培养的是一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信息记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简洁又不失深邃的色调,仿佛在诉说着光影的奥秘。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就是纸张的质感,那种略带磨砂的触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这是一本用心的、有分量的专业著作。内页的排版也相当考究,字里行间留白得当,使得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图表,也显得井井有条,阅读起来不易产生视觉疲劳。特别是书中那些精美的插图和剖面图,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更是对抽象概念的生动诠释,很多次,我仅仅是盯着那些图示看了一会儿,那些原本晦涩的物理原理就豁然开朗了。这种对细节的打磨,足见作者和出版社在制作这本书时所倾注的心血,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这种对物理载体的重视,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奠定了一个非常舒适且专业的基调。
评分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令人惊叹。它似乎涵盖了从最基础的PN结物理到当前最前沿的量子点发光材料的方方面面。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光源技术之间异同点的细致对比。比如,当讨论到光效和色温的调控时,作者会并列展示传统白炽灯、荧光灯以及各类LED封装的特性曲线,并深入分析了各自在寿命、显色指数和能耗上的优势与劣势。这种全景式的扫描,让我能够跳出单一技术的局限性,从整个照明生态系统的角度去审视和评估技术选择的合理性。对于一个需要进行复杂项目决策的设计师来说,这种全面的技术对标和批判性分析,是至关重要的“内功心法”,远比单一技术的“快速上手指南”更有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