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9789869557535
叢書系列:Mind
規格:平裝 / 232頁 / 13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我們無法用物品來填補空虛,物品只會摧毀生活,
讓我們在物質的汪洋中,孤單飄流。
大家都弄顛倒了。不是先找到人生的意義,然後生活才變簡單。
而是先讓生活變簡單,讓擁有的東西變少,我們才能發現人生的意義。
★作者為美國極簡主義領導者,有超過五十二萬名粉絲追隨,曾幫助兩千萬以上的人人找回人生的意義。部落格每年點閱率破四百萬,是美國三十世代受歡迎的部落客之一。
★ 美國亞馬遜近三百位讀者四.五顆星好評
★《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富比世》雜誌、哥倫比亞廣播、福斯電視等各大媒體爭相大幅報導,激起風行的心靈極簡運動
★作者的故事拍成電影《極簡主義:關於重要的事》,上映後成為全美票房的獨立紀錄片,並獲《奧蘭多影展》發人深省影片獎
我們有終將走向死亡。把自己的墳墓堆滿寶藏也無法讓我們逃脫此一命運。
快樂是買不到的。東西就是東西。
東西可以被取代,自己不能被取代。生命中有很多重要的事,東西不包括在內。
約書亞與萊恩,之前是兩位三十歲出頭的年輕專業人士,
他們事業成功,但並不快樂。於是,他們選擇踏上極簡主義的旅程。
旅程中他們發現,極簡主義不是丟掉一大堆東西,
不是不能有房、有車、有事業,不是只能以少於一百樣物品的方式來過日子。
反而是要專注地從體驗生活得到快樂,尋找對自己生命有意義的事物,
也因此,每一個人執行極簡的方式都是獨特的,也沒有嚴格的準則。
決心踏上極簡這條路的人,心中常有許多不確定及害怕,
害怕自己是不是必須放棄許多,或者不知該如何開始進行。
這本書,滿載了他們進行極簡以來發現的驚喜、收穫與心得,
是一份給決定踏上極簡道路的人們的——禮物。
★五十二萬網友同聲支持
「在這個充滿無用之物的世界中,這本書讓人徹底耳目一新。」
「我朋友讀了這本書之後,決定辭掉他那份無聊的工作,開始做他真正感興趣的事。這本書真的能夠啟發人心,真的!」
「這兩位極簡主義者的經驗讓人非常有共鳴,所有想讓生活變好的人,不管他們現在處境為何,這本書都能帶來希望。」
部 序章
1.關於我們的二三事
2.前言
3.什麼是極簡主義
第二部 活在當下
1.待在山上
2.把你的盤子清乾淨
第三部 情緒健康
1.論快樂
2.讓有紀念意義的物品留在記憶裡
3.嫉妒是無益的情緒
4.克服超載
5.身體動一動,情緒好起來
第四部 成長
1.在極簡主義中成長
2.極簡主義把我嚇壞了
3.極簡主義給我健康:我如何減掉七十磅
4.三十歲並非新版的二十歲
5.三十年來的三十堂生命課
第五部 貢獻
1.付出才是生活的真義
2.跟他人建立深度連結
3.提升價值
4.極簡主義
第六部 熱情與使命
1.為了追求熱情,我辭去六位數字美元的工作
2.不再活在謊言裡,開始活出自我!
3.去你的,老子不幹了!
4.極簡主義者的財務狀況與預算規劃
第七部 採取行動趁現在
1.如何痛下決定
2.千萬別空有好想法而不行動
3.打包派對
第八部 改變與實驗
1.嘗試無用論
2.新年希望
3.衣服不能代表你
4.為什麼我不要電視?
5.停掉網路
6.做掉時間
7.專注於重要的事
坦白说,市面上关于“整理术”的书籍已经多如牛毛,大部分都停留在“如何折叠T恤”或者“如何分类文件”的层面,读完后可能打扫一天,但不出两周,家里又会恢复原貌。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完全跳出了术的层面,直击“生活态度”的核心。它谈的“简单生活”,不是指物质的匮乏,而是一种“选择的自由”。作者通过对自身经历的剖析,清晰地展示了“少即是多”的底层逻辑:当我们减少了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和关注时,我们才有更多的内在空间去关注真正重要的东西——健康、关系、创造力。书中的案例很多都取材于作者在亚洲不同城市的生活体验,那种带着人文关怀的观察,让这种“简单哲学”具有了全球化的适用性,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日本或北欧的特定文化背景。它教会我一个非常实用的认知:整理不是一个一次性的任务,而是一个持续性的“做减法”的过程,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我开始学着在每次购买新东西之前,先问自己:这是为了填补一个空虚,还是真的能提升我的生活质量?这种内部的筛选机制,比任何外部的整理技巧都有效得多。
评分我是在一个非常焦虑的时期接触到这本书的,那段时间,工作上的邮件像雪崩一样,生活中的人情往来也让我应接不暇,感觉自己像一台永远在超负荷运转的机器,随时可能因为一个小小的零件松动而彻底抛锚。我对“断舍离”这个词其实并不陌生,看过不少相关的日剧和文章,但总觉得那些都是别人的故事,与我这个“收藏癖”晚期患者无关。这本书,特别是它探讨“精神断舍离”的那几章,对我来说是醍醐灌顶。它深入剖析了我们为什么囤积——很多时候,囤积的不是物品本身,而是我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以及社会给我们灌输的“多即是富”的价值观。作者用了很多篇幅去讨论“心智的冗余”,比如那些反复在脑海中播放的负面对话、那些不得不应付却毫无意义的社交活动。他提出的那个“五秒法则”——如果一个东西(或一个想法)不能在五秒钟内给你带来积极的反馈,那就立刻让它离开你的空间——简直是颠覆性的。我试着用这个法则来处理那些让我感到压力的信息流,强迫自己在接收信息的那一刻就做出判断:这是营养,还是垃圾?结果是,我明显减少了在社交媒体上无意义的滑动时间,生活节奏慢了下来,但产出效率反而提高了。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减负,比单纯扔掉一件旧衣服的成就感要深刻得多。
评分这本小册子,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犯嘀咕的。封面设计得挺素净,黑白灰的搭配,字体也简洁得像随手一划,完全不像那些花里胡哨的畅销书那样,恨不得把所有卖点都堆在封面上。我本来对“极简主义”这个概念有点概念模糊,总觉得那是不是意味着得把家里所有东西都扔光,过一种苦行僧般的生活?带着这种将信将疑的态度翻开了第一页,结果发现作者的叙述方式出奇的温和、接地气。他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说教的口吻,反倒是像一个老朋友在跟你分享他走过的弯路和最终找到的清爽感。比如,书中有一段关于整理书架的描述,他没有直接说“把不看的书扔掉”,而是细致地描绘了每一本书在你生命中扮演的角色,是知识的印记,还是情感的寄托,引导你去思考“留下它,是因为它在为你服务,还是你在为它服务?”这种提问的角度,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痛点。我家里那个堆满“以后会看”的旧杂志和教材的书柜,顿时在我脑海里‘哗’地一下,成了一个巨大的情感负担。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不只是教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它在重塑你对“拥有”和“价值”的认知框架。它不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剂清醒剂,让你慢下来,重新校准人生的优先级雷达。读完第一章,我立刻就去收拾了我的抽屉,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但那种抽离了杂物束缚后的轻盈感,真的让人上瘾。
评分从语言组织和结构安排来看,这本繁体中文书的处理非常讲究节奏感。它不是那种一气呵成的长篇大论,而是像一系列精心打磨的散文诗片段组合而成,段落之间留有大量的“呼吸空间”。这种排版上的“留白”,恰恰呼应了书中所提倡的“生活中的空隙”。对于我这种习惯于信息密集轰炸的读者来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放松。作者的措辞非常克制,即便是在描述那些重大的生活转变时,也保持着一种沉静的叙述,让人感觉像是品一杯上好的清茶,需要细细咂摸才能体会到回甘。特别是它对“告别过去”的处理,非常高明。它没有要求读者去否认过去的自己,而是倡导一种“向前看”的姿态,承认过去的一切塑造了现在的自己,但并不意味着要永远背负着过去的包袱前行。这种成熟、不带批判性的态度,让我感到非常安全和被理解。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指导手册,不如说是一份陪伴,一份在喧嚣尘世中,提醒你回归本心的温柔邀请函。读完它,你不会立刻拥有一个完美无瑕的极简公寓,但你一定会拥有一个更清晰、更平静的内心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有一种独特的“禅意”,但绝不是那种高深莫测、让人望而却步的玄学。它更像是台湾老一辈文人那种特有的细腻和对日常生活的尊重,那种“敬物爱人”的哲学观渗透在每一个字里行间。我特别喜欢它对“器物与人的关系”的探讨。我们总是习惯于把物品当成工具,但当工具多到一定程度,人反而成了工具的仆人。记得有一段写到,一个精心挑选、被经常使用的工具,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融入主人的习惯,形成一种默契,而那些堆在角落里、积满灰尘的“潜力股”物品,却在无声地消耗着主人的心理能量。这种对“使用价值”和“精神链接”的区分,让我重新审视了我那些昂贵的、但一年也用不上一回的“身份象征”物品。它们存在的意义,似乎只是为了证明我“有能力”拥有它们,而不是真正能服务于我当下的生活。这本书没有强迫你扔掉昂贵的东西,而是让你思考:这份昂贵,是否让你感到更沉重了?它提供了一种“温柔的告别”,而不是粗暴的清理,这对于情感上依赖物质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过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