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单一组分三价钴配合物催化CO2与环氧烷烃共聚(大连理工大学博士文库)
定价:45.00元
作者:任伟民
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6850262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任伟民编写的《单一组分三价钴配合物催化CO2与环氧烷烃共聚》主要集中了作者近几年在这一领域取得的一些重要的成果。**章论述了二氧化碳与环氧烷烃共聚反应的发现以及涉及的一些科学问题;第2章简单综述了用于该聚合反应催化剂的发展历程;第3章论述了单一组分三价钴配合物的开发及用于二氧化碳与环氧烷烃共聚的反应情况;第4章阐述了单一组分三价钴配合物催化该聚合反应的机理及其延伸;第5章介绍了聚碳酸酯嵌段共聚的制备;第6章介绍了基于提出的聚合机理,高活性热稳定性三价钴等内容。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厚度让人望而生畏,但翻开后发现内容组织得极其紧凑,几乎没有一页是空泛的叙述。作者对于所选取的催化剂体系的“独特性”进行了极其详尽的论证,从配体的合成到金属中心的活化过程,层层递进,逻辑环环相扣。我欣赏作者在结论部分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非常宏大且富有远见,指出了从均相催化向负载型或多相催化体系过渡的可能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一种系统性的、解决复杂催化难题的研究范式。对于正在进行博士学位攻读的后辈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典范之作,它教会我们如何将一个看似单一的化学反应,从理论基础到应用前景,做一次全景式的、深入骨髓的剖析。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质质量都非常出色,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这与其中蕴含的学术分量是相称的。我初步浏览了“引言”部分,作者清晰地勾勒出了现有环氧烷烃/CO2共聚技术面临的瓶颈,例如催化剂的回收性差、反应温度要求高等问题。随后,作者提出的基于特定配体设计的单一组分三价钴催化体系,听起来就极具创新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文献综述部分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没有盲目追随主流,而是敢于挑战传统体系的局限性。这种敢于创新的勇气和扎实的实验支撑,是区分优秀科研成果和一般性工作的关键。我计划重点研究其中关于“位阻效应”对聚合选择性影响的那一章,相信能为我的课题提供新的启发点。
评分作为一名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充满热情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前沿解决方案的权威著作。这本书似乎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的标题本身就暗示了对当前全球变暖焦点问题——二氧化碳利用——的积极回应。我注意到作者在方法论上采用了多角度的考察,不仅仅停留在催化效率的展示,还深入探讨了产物的立体规整性和微观结构调控。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真正严谨的科学精神。虽然我对三价钴配合物的具体电荷转移机制还不太熟悉,但通过书中对量子化学计算结果的引用,我希望能更直观地理解电子效应如何影响催化活性中心。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普通的博士论文集,它更像是一部凝聚了多年心血的科学探索报告,为我们指明了CO2资源化利用的新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引人注目,深蓝色的背景上点缀着抽象的化学分子结构图,给人一种专业而又神秘的感觉。虽然我还没完全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摘要,我就能感受到作者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的扎实功底。特别是对于那些专注于催化剂设计和高分子材料合成的同行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库。我尤其对其中关于钴配合物在温和条件下实现高效催化转化的讨论很感兴趣。这种将基础化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研究路径,往往能催化出新的工业革命。期待能从中汲取到更多关于反应机理和催化剂稳定性的新见解,这对于我目前正在进行的低碳化工项目至关重要。这本书的排版清晰,图表制作精良,即便涉及复杂的化学反应式,也能让人一目了然。
评分从一个非化学专业的工程师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组织非常具有逻辑性。即便某些高阶的有机金属化学内容需要查阅其他参考资料来辅助理解,但作者在描述整个实验流程和结果分析时,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严谨性。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聚合动力学的部分,数据可视化做得非常好,各种转化率曲线和分子量分布图清晰地展示了催化体系的优异性能。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它不仅是理论探索,更是对未来工业化生产路径的探索。如果这种催化体系能够在大规模反应器中保持稳定性并实现低成本运行,那么它将对聚碳酸酯材料的生产带来颠覆性的影响。我期待阅读更多关于催化剂失活机制的探讨,这对于优化操作条件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