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传习录注疏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王阳明 , 邓艾民 |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32575626 |
| 出版年份: | 2015年5月1日 |
| 版次: | 第1 版 |
| 总页数: | 295页 |
| 开本: | 32 |
| 图书定价: | 35元 |
| 实际重量: | 340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传习录注疏》推荐:上世纪八十年代关于《传习录》研究有两部重要著作,一部是陈荣杰的《传习录详注集评》,另一部就是邓艾民的此书。邓着在《传习录》个版本的把握以及在文字出典的注释方面虽然稍逊于陈着,但 特色在于将《传习录》与《阳明全书》作了严密的对照比勘,同时将《传习录》上中下三卷打通,对其中互有思想关联的条目作了统一之观察和考辨,这就为从整体上把握阳明思想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作者:(明代)王阳明
邓艾民(1920—1984),1920年生于湖南邵阳市,1939—1945年昆明西南联大哲学系学生,1946—1950年北京西洋哲学编译委员会译员,1950—1956年教育部大学司任职,1956—1984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教员、副教授、教授。代表作有《朱熹王守仁哲学研究》、《传习录注疏》。
序一
序二
传习录序
传习录上
传习录中
答顾东桥书
答周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
又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
二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传习录下
后记
上世纪八十年代关于《传习录》研究有两部重要著作,一部是陈荣杰的《传习录详注集评》,另一部就是邓艾民的《传习录注疏》。邓着在《传习录》个版本的把握以及在文字出典的注释方面虽然稍逊于陈着,但较大特色在于将《传习录》与《阳明全书》作了严密的对照比勘,同时将《传习录》上中下三卷打通,对其中互有思想关联的条目作了统一之观察和考辨,这就为从整体上把握阳明思想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作为一名对古代哲学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引发思考的书籍。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期望。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上的某个哲学家,而是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认识自我的全新视角。阳明先生关于“心”的论述,颠覆了我过去的一些固有认知,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的“外在”限制,其实都源于我们内心的局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书中的思想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联系起来,尝试用阳明心学的方法去解决,虽然过程充满了挑战,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是一种将阅读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的奇妙体验。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它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现代性解读。我一直认为,传统经典并非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可以与当下生活紧密相连的智慧宝库。《传习录》正是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以一种说教的方式呈现,而是通过阳明先生与弟子之间的问答,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将儒家的核心思想,如“致良知”、“事功”、“心即理”等,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出来。读的时候,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与他们一同思考,一同体悟。我特别欣赏它在讲解中,并没有回避一些复杂的哲学概念,但又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入浅出的解释,让普通读者也能有所领悟。这种既保留了原著的深刻性,又具备了普及性的做法,对于推广和传承阳明心学,具有非凡的意义。
评分不得不说,这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入门读物,即便是对于初次接触阳明心学的读者,也能感受到其深刻的魅力。作者在对原著进行疏解时,展现了扎实的学养和清晰的思路,使得原本可能令人望而却步的文本,变得 approachable。每一个注疏都恰到好处,既解释了字词的含义,又点明了思想的核心。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顺畅地理解阳明先生的论述,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困惑。我个人尤其喜欢那些能够将阳明心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阐释,它们让我看到了这些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价值。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深的敬意,也激发了我继续深入学习的兴趣。
评分这本《传习录》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古色古香的封面,搭配沉静典雅的字体,初次拿到手中便能感受到一种书卷气扑面而来。拆开塑封,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触感温润,并非那种廉价的滑腻感,翻阅时不易产生静电,阅读体验是很愉悦的。印刷清晰,字迹工整,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虽然我之前也接触过其他版本的《传习录》,但这次的装帧和纸张给予了我全新的惊喜,仿佛在翻阅一本承载着厚重历史的书籍,而非简单的文字堆砌。上海古籍出版社在图书的品质把控上,一如既往地令人放心,细节之处见真章,这对于一个重视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可以长久珍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也很有份量,让人心生喜爱。
评分阅读《传习录》的体验,就像是在与一位智慧的长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阳明先生的思想,初读时或许会觉得有些晦涩难懂,但随着逐字逐句的深入,那些看似高深的道理,却渐渐在心中生根发芽。特别是关于“知行合一”的论述,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它不再是书本上的一个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地影响了我对生活和工作的理解。我开始反思,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难以达成目标,并非因为知识不足,而是因为“知”与“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的不足,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读完一章,常常会停下来,在脑海中回味,甚至提笔写下一些感悟,与书中的思想产生共鸣。这种沉浸式的阅读,让我觉得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充实和宁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