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弗洛伊德的心理哲学
定价:29.80元
作者:(奥)弗洛伊德,唐译译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55342045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外国哲学名家丛书:弗洛伊德的心理哲学》是集弗洛伊德思想之大成的作品。书中作者以大量实例阐释了其理论,并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人的心理结构,了解病态精神及其起源的相关知识,了解人类的性爱问题,还可以了解精神与梦的关系。当然,原著亦有不足之处,比如书中存在很多令人费解的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理论,并且书中的某些内容由于缺乏连贯性和用词晦涩难懂,给人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所以,在编译时,译者对原著的用词和段落进行了适当的删节和改动,目的就是为了使读者可以比较容易地理解弗洛伊德的理论。
目录
章 本我、自我、超我
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生理的、本能的、无意识的东西,缺乏逻辑性,只是追求满足,无视社会价值;“自我”是理性的、通达事理的,与激情的本我相对,是可以控制的;“超我”负有监督本我的使命,有道德良心、负罪感,具有自我观察、为自我规划理想的功能。
意识和潜意识
自我和本我
自我和超我
两类本能
本能与力比多
自我的依赖关系
自我与群体心理
第二章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之为科学,其特点为方法,而非所欲研究的对象,这些方法可以研究文化史、宗教、神话学及精神医学,都不至于丧失其基本性质。精神分析的目的及成就,只在于心灵内潜意识的发现。其实,在健康和神经症条件之间并不存在质的差别,健康者也在努力抵制种种困难,其间距离只不过是健康者比神经症者更成功一些而已。
精神分析的方法
焦虑
压抑
感情转移
心理人格
第三章 性爱密码
在弗洛伊德以前,人们对“性”的问题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对现象的认识上。弗洛伊德的研究发现了性心理的发展史及规律,揭示了性心理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与影响,个改变了人类对这门知识的看法,提供了全面认识人自身的契机。
人类的性生活
关于儿童的性探究
性兴奋问题
男女的分化
男人的对象选择
处女的禁忌
自恋的产生
性道德和现代人的不安
第四章 梦的解析
梦真的犹如空中楼阁吗?谚语有云:“鹅梦见什么?它梦见玉米。”“猪梦见什么?它梦见粟。”梦并不是毫无意义的,也不是人们意识里混沌、荒诞的产物,梦完全是一种有效的精神现象——愿望的实现。
梦的解析方法
梦是愿望的实现
梦的改装
解析带有忧伤色彩的梦
解析令人焦虑的梦
梦的材料与来源
几种典型的梦
……
作者介绍
弗洛伊德(1856年-1939年),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如人。他的主要著作:《歇斯底里研究》(1895)、《梦的解析》(1900)、《三论》(1905)、《论无意识》(1915)、《自我与本我》(1923)、《焦虑问题》(1926)、《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等,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心理学理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甚至也不同于一般心理学,因为它主要是作为一种精神病治疗方法的理论。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停留在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表面介绍,而是试图去挖掘其思想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和哲学基础。作者花费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论,以及它如何贯穿于人的生命始终,影响着我们的动机、欲望乃至创造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解释“力比多”时,所使用的那些生动的意象,他将其比作生命的原动力,驱动着我们去探索、去连接、去创造。这让我对“性”这个词有了更宽广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指向生理层面,而是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心理和精神内涵。此外,书中对“自我”、“本我”、“超我”这三个心理结构模型的阐释,也让我对人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通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例子,帮助我理解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冲突,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的行为和决策。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一场永不停歇的拉锯战,时而由本我的冲动驱动,时而受到超我的约束,而自我在其中努力寻求平衡。
评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因为书中某些观点的独特性而停下来思考。作者在阐述弗洛伊德关于“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时,用了非常细致入微的笔触,去描绘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我被作者的分析深深吸引,他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个概念性别化,而是深入探讨了它在不同性别的心理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塑造我们的身份认同和人际关系模式。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弗洛伊德的理论视为某种绝对真理,而是保持了一种开放的态度,在介绍理论的同时,也适时地提及了后世对其的修正和发展。比如,当谈到弗洛伊德关于女性心理的一些看法时,作者会引用一些批判性的声音,这让整本书的论述更加客观和全面。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进行一场思想的对话,与弗洛伊德,与作者,也与我自己的思考进行对话。书中的一些篇章,涉及到梦境的解析,更是让我惊叹于弗洛伊德那超凡的想象力和洞察力。他如何能从零散的梦境碎片中,挖掘出潜意识深处的欲望和恐惧,这种解读方式本身就充满了文学性和哲学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带点复古的神秘感,深邃的色彩搭配上弗洛伊德的经典肖像,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厚重。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光滑的影印纸,而是带点粗糙的质感,读起来更有一种沉浸感。拿到书的第一时间,我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序言部分。序言并没有直接切入晦涩的理论,而是从作者对弗洛伊德思想的个人解读和研究历程入手,娓娓道来,像是一位老友在分享他多年的心路历程。作者在序言中提到了弗洛伊德思想的复杂性和多维度,以及他如何试图通过本书来梳理和呈现这些复杂的概念,这让我对后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序言中用到的那些生动的比喻,能够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初步具象化,让一个对弗洛伊德知之甚少的读者也能感受到其思想的魅力。同时,序言中也暗示了本书不仅仅是对理论的复述,更包含了一种批判性的审视和个人化的理解,这一点让我觉得这本书会更有深度,不仅仅是教科书式的讲解。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跟随作者的指引,一点点拨开弗洛伊德那层层叠叠的思想迷雾,去理解那些关于潜意识、梦境、俄狄浦斯情结的深刻洞见,并且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去更好地认识我自己和身边的人。
评分这本书的结尾给我留下了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也让我对弗洛伊德思想的现实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在最后几章,开始将弗洛伊德的理论与现代社会、艺术、文学甚至政治等领域进行关联。他探讨了弗洛伊德的某些观点,是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比如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对潜意识动机的挖掘。我也看到了弗洛伊德的思想,是如何在心理治疗领域,开辟了全新的视角,以及至今仍然影响着许多治疗流派。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结尾部分,并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总结,而是提出了许多开放性的问题,鼓励读者去进一步思考弗洛伊德思想的局限性,以及它在当今社会所面临的挑战。这种留白,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思想的启迪。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对于“正常”和“异常”的认知,以及我们如何通过理解潜意识,来更好地接纳和包容自己以及他人。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学习理论,不如说是在与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场对话,让我对人类的内心世界,有了前所未有的敬畏和好奇。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就给我一种置身于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迷宫中的感觉。作者并没有急于抛出一些拗口的专业术语,而是先用一种非常具象化的方式,描绘了弗洛伊德思想的“诞生”场景。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维也纳,知识分子们在咖啡馆里激烈的讨论,科学与艺术交织,哲学思潮涌动。接着,作者开始缓缓展开弗洛伊德那些颠覆性的观点,比如潜意识的巨大影响力,它如何如同水下的冰山,主导着我们表面的意识行为。我非常欣赏作者的叙事方式,他就像一位导游,带着我们穿越弗洛伊德那庞大而复杂的思想体系。他不仅仅是介绍概念,更会穿插一些历史背景,讲述弗洛伊德思想产生的时代渊源,以及他如何受到前人思想的影响,又如何开创了全新的局面。读到关于“压抑”和“防御机制”的部分,我感到豁然开朗。作者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这些抽象的概念,比如我们为什么会忘记不愉快的事情,为什么会在某些时刻表现出与本意相反的行为。这些解释让我能够将理论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开始反思自己的某些行为模式。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在解开一个层层递进的谜题,每一个章节都像一个线索,引导着我去探索更深层次的奥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