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讀】:
本店銷售的書籍品相可能因為存放時間長短關係會有成色不等,請放心選購。
付款後,不缺貨的情況下,48小時內發貨,如有缺貨的情況下,我們會及時在聊天窗口給您留言告知。
發貨地北京,一般情況下發貨後同城次日可以到達,省外具體以快遞公司運輸為準。
望每位讀者在收貨的時候要驗貨,有什麼意外可以拒簽,這是對您們權益的保護。
注意:節假日全體放假,請自助下單;如需幫助請及時與我們聯係。祝您購物愉快!商傢熱綫: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書名:資産階級民主觀批判文選
定價:139.00元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
齣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20315906
字數:
頁碼:53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資産階級民主觀批判文選》收錄瞭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在辨析、研究和批判資産階級民主觀方麵的文章三十餘篇,內容分為三部分。部分:西方民主及其對西方民主的批判;第二部分:民主分析,如何正確認識民主;第三部分:探索符閤本國國情的民主,從多層次、多角度揭露和批判瞭西方民主的虛僞性。編入本文選的文章,一部分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專傢學者撰寫發錶的文章,一部分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組織院外專傢學者撰寫發錶的文章。
目錄
一
西方民主源流與資産階級民主的實質
西方國傢民主製度的內在矛盾分析
西方話語中的“民主陷阱”及其批判
自由主義民主“普世價值說”是西方文明的傲慢
“民主化”悖論與反思
“冷戰”後西方民主與民主化研究:理論睏境與現實悖論
“民主指數”背後的傲慢與偏見
西方民主測量的理論局限與政治反思
不平等的民主: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政治的演變
西方民主化研究的認識論反思
西式民主製度局限性的集中暴露——對英國“脫歐”和美國大選的反思
西方民主的衰敗與中國民主的蓬勃生機
二
反思民主,探尋民主
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民主發展觀
民主及民主的質量
當代資本主義民主製度的現實睏境與反思
西方民主衰敗的五大原因一一近期媒體對西方民主的反思
民主的社會主義之維一一兼評資産階級與民主政治的神話
論馬剋思主義民主觀
馬剋思論民主的兩種視角
論民主的內涵與外延
新馬剋思主義對西方民主政治邏輯的辨析
西方曆史虛無主義四種理論形態及其批判
曆史虛無主義在當代社會主義國傢泛濫的深刻教訓
曆史唯物主義與曆史虛無主義
關於民主與憲政關係的再思考
我們為什麼不能接受“社會主義憲政”這一提法
三
堅持人民民主,並不輸理
堅持人民民主,完全閤理閤情閤法
人民民主理論的曆史稽考和當代價值闡釋
中國道路的民主經驗
論作為“中國模式”的民主集中製政體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製度建設
中華民族傳統政治文明中的民主基因及中西民主觀的異同
論以人民為本位的民主及其在中國的實踐
作者介紹
文摘
《資産階級民主觀批判文選》:
五 美國政治——金錢穿上瞭民主的外衣
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剛剛結束,美國便遭遇瞭一場“謝司起義”(1786-1787),這引起瞭當時美國政界的恐慌,他們把所有的動蕩都算在民主的賬上,迫不及待地以法律和正義的名義熄滅民主之火。在此背景下,1787年,由包括漢密爾頓、麥迪遜、莫裏斯、梅森、格裏、倫道夫等所謂“國父”在內的55位政治精英召開的製憲會議,成為對民主的聲討會,他們把“民主”這個詞與“動蕩”“愚蠢”“過分”“危險”“罪惡”“”等聯係在一起。後,他們起草的那份“文件”,隻有39人簽署,13個州總共不到2000人投票通過,便成為這個新國傢的憲法。近,有齣版社齣版瞭一部講述美國製憲過程的書,認為,從立憲內容與民主的關係來看,美國費城製憲是反民主的奇跡。
既然美國的國父們對民主很反感,他們當然不願建立一個由眾議院主導(或民意主導)的政體,而是通過各種製度設計來削弱眾議院的權力。一是分割立法權,設立上議院(參議院),由具有身份、地位與財富的“高貴人士”組成;二是賦予總統“帝王般的權力”,使他的政治地位高於議會,有人把美國總統看成是選齣來的君主;三是賦予具有貴族色彩且不受民意影響的高法院可以宣布立法無效。因此,人們天真地以為美國的兩院製、三權分立是民主的象徵,誰知道這種設計的本意正是為限製民主。他們的目的是使少數人的財産權得到保護,而且通過憲法使之長期得到保護。於是,那些財大氣粗的顯赫傢族穩穩地掌控著國傢權力,從亞當斯、漢密爾頓、哈裏遜到羅斯福,再到肯尼迪、洛剋菲勒等傢族都曾風雲一時。
如今,美國選舉已經成為“錢舉”。2010年1月,美國聯邦高法院通過瞭一項取消政治獻金限製的法律規定,金錢的巨大力量使美國選舉的公正性蕩然無存。2012年美國總統選舉,兩黨候選人奧巴馬、羅姆尼韆方百計討好富人,以為大選籌款,結果總體花費達60億美元,成為美國“史上燒錢的大選”。2011年5月,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斯蒂格利茨在《名利場》雜誌上發錶題為《1%的人所有,1010的人統治,1%的人享用》的文章,指齣美國1%的人每年拿走1/4的國民收入,控製瞭40%的財富,所有美國參議員和大多數眾議員赴任時都屬於“10_10者”的跟班,靠“1010者”的錢留任,他們明白如果把這“1%者”服侍好,則能在卸任時得到犒賞。“錢權模式”導緻總統大選後權力嚮金錢傾斜,如在小布什大選籌款中貢獻大的“先鋒”俱樂部,竟有43人被任命要職,其中2位擔任部長、19位齣任歐洲各國大使。而小布什之所以在2001年宣布退齣《京都議定書》,重要的原因就是從中受益的石油和天然氣等行業的大公司都是布什競選時的主要贊助者。美國大的兩傢住房機構房利美、房地美的問題在20年前就被發現,但由於它們花費大量資金遊說而被放縱,緻使監管上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終成為催生世界金融危機的重大拐點。“錢權”模式使得富人們控製瞭美國,也綁架瞭世界。①
……
序言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確實很吸引人,封麵那種深沉的色調配上醒目的字體,透露齣一種不容置疑的學術重量感。我一開始拿到手的時候,就被這種沉穩的氣質拿住瞭。它不像市麵上很多流行的書籍那樣追求花哨,而是更專注於內容本身的質感。從目錄上看,內容的跨度和深度都非常驚人,感覺作者是在用一種近乎解剖學的細緻,去剖析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我特彆欣賞它在行文上的那種毫不妥協的清晰度,邏輯鏈條環環相扣,即便是麵對復雜的哲學思辨,也能讓人感受到思路的暢通無阻。讀完第一部分,我感覺自己對許多過去模糊的概念都有瞭一種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認識。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是什麼”,而是讓你深思“為什麼會是這樣,以及它可能帶來的潛在後果”。這種對基礎假設的不斷追問,是真正有價值的學術著作所應具備的品質。整體來看,這絕對是一部值得反復咀嚼的作品,能為任何嚴肅的思考者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石。
評分從排版和印刷質量上講,這本書的處理可以說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紙張的質地非常考究,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油墨的顯色度也達到瞭上乘水準,即便是長時間的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更讓我滿意的是注釋係統——那些詳盡的腳注和尾注,為每一個關鍵論述提供瞭堅實的文獻支撐,這對於學術研究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經常會因為一個引用而跳轉到書的後半部分查證,而這本書的索引和交叉引用做得極其到位,查找起來毫不費力。這種對細節的極緻關注,體現瞭齣版社對學術成果的尊重。它不僅僅是一堆文字的堆砌,更是一個精心構建的知識體係的實體化展現。我個人認為,如此精良的製作工藝,完全配得上其內容所蘊含的巨大思想價值,放在書架上也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象徵著對知識的鄭重對待。
評分我花瞭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纔把這本書啃完,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的“冷峻”。他沒有過多地使用煽情的語言或者迎閤大眾口味的錶達方式,一切都建立在嚴謹的邏輯推演和無可辯駁的事實分析之上。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在參與一場高強度的智力角力,你需要不斷地用自己的既有認知去對抗作者構建的新框架。最精彩的部分在於他對某些既有理論的“去魅”過程,那些曾經看起來無比神聖和不可動搖的理論基石,在作者的筆下被一層層剝開,露齣瞭其曆史的局限性和邏輯上的潛在矛盾。這種挑戰權威的勇氣和能力,是非常難得的。我發現自己不得不經常停下來,閤上書本,思考作者提齣的每一個反駁點是否站得住腳。這種主動的、批判性的參與,纔是閱讀的最高境界,這本書無疑成功地激發瞭我的這種求知欲和挑戰欲。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坦率地說,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耐心和學術背景儲備。我不是說它晦澀難懂,而是它所討論的問題的深度和廣度,要求你不能抱著快速瀏覽的心態去對待。我花瞭很長時間在某些關鍵的論證段落上,因為作者提齣的很多觀點都需要結閤大量的曆史背景和理論語境纔能真正領會其精髓。例如,在探討某個核心概念時,作者會引用好幾位不同學派的代錶人物的觀點,然後進行精妙的對比和批判,這種多維度的交叉分析,極大地豐富瞭我的理解層次。它不是那種提供簡單答案的“速成讀物”,更像是一場深入思想迷宮的探險,需要你不斷地在不同的知識節點間跳轉和連接。我特彆喜歡其中穿插的那些對時代特徵的精準刻畫,那些描述仿佛自帶銳利的刀鋒,毫不留情地揭示瞭某些社會現象背後的深層結構。對於想進行深入研究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寶庫。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體現瞭高超的敘事策略。它並非按照時間綫或者簡單的主題羅列,而是采取瞭一種螺鏇上升的論證方式,每一章都在前一章的基礎上構建更深層次的批判,形成一種步步緊逼的態勢。這種結構使得讀者在感到理論壓力(即被新的觀點衝擊)的同時,又被引導著去探索下一個層次的論證,讓人欲罷不能。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高度抽象的社會學和政治哲學概念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將理論與現實案例巧妙結閤的能力。他不像有些純理論傢那樣隻在象牙塔裏空談,而是總能將最晦澀的論點錨定在具體的曆史情境中,使得抽象的批判立刻變得鮮活而具有現實的緊迫感。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提供瞭批判的工具,更在於它成功地重塑瞭讀者看待權力、社會結構乃至個體能動性的底層認知模型。這是一本真正意義上的思想催化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