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之任:學術與政治》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瞭韋伯去世前不久為慕尼黑大學的同學們所作的兩篇重要演講:《以學術為業》和《以政治為業》。韋伯以一位嚴肅的學者和政治傢的身份,科學地、入微入細地講述瞭一個正直的學者必須具備的道德和一個誠實、熱忱的政治傢必須具備的職業倫理。演講充滿理性主義的教誨,影響瞭幾代人,並作為一種信仰的發源將此後更多的人集中在以學術和政治為大任的旗幟下。現在它們被列為西方大學生的必讀物。 | |
【作者簡介】 馬剋斯·韋伯(1864—1920),德國著名社會學傢,政治經濟學傢,思想傢。他被公認為是現代社會學和公共行政學重要的創始人之一,也是宗教社會學早的開創者之一,他是宏觀社會學的集大成者。主要著作有《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古代猶太教》、《經濟與社會》等。 譯者簡介:王容芬,北京外語學院本科畢業,漢諾威大學哲學博士,先後供職中國社會科學院、海德堡大學、慕尼黑大學、德國聯邦統計局,退休後為自由撰稿人。 | |
【精彩篇章】
精彩段落一
韋伯像和自傢兄弟談心,和盤托齣自己學術生涯中的感受和倫理認同……在韋伯心裏,獻身是普世倫理,不僅學術領域如此,做什麼都要全神貫注。比如文學創作藝術,“縱然像歌德這樣的大傢,當他冒昧地想把自己的生活當成藝術作品時,在人格上也受到瞭報復”。他特彆鄙視在學術界“以戲班子班頭自居”的人,他們“把自己應當獻身的誌業,拿到舞颱上錶演,想藉助‘閱曆’證明自己瞭不起……這種人肯定沒有‘人格’。今天,這種現象大量上市,處處透著一股小傢子氣,也降低瞭當事人的人格。這種人問,如何纔能齣人頭地,而不全神貫注於自己的任務——僅僅是任務。這種全神貫注,能把一個人提高到他準備獻身的誌業的高度,給他以使命感和尊嚴”。這些話今天依然如高懸明鏡,照齣僞學者心裏藏的“小”來。在韋伯眼裏,他們是沒有人格的存在物。 韋伯反對在學術研究中采取某種立場,學術研究避不開諸神之爭,真的未必善,善的未必美,美的未必真,效忠某一位神,勢必得罪彆的神。在諸神之爭中,韋伯主張忠於自己的良心,這樣纔能得齣終極的、內在的、有意義的結論。韋伯將此視作為道德力量效勞,有責任感而恪盡職守。這些教導發自肺腑,賦予演講深厚的哲學意義。
精彩段落二
韋伯也承認,在卡裏斯馬統治類型中,領袖並不是權力之爭中唯一起決定性作用的角色,更重要的倒是他們所擁有的輔助手段。任何政治暴力統治都需要一定的外在物質手段,卡裏斯馬統治靠的是領袖的追隨者和信徒。但人們不是白追白信,而是相信追求這個人會得到報償。領袖也必須給追隨他的人報償:精神的報償,如報仇雪恨;物質的報償,如官職奬賞,即政治學所謂的“分贓”。 領袖與追隨者之外的廣大群眾,作為被統治者,他們對領袖的崇拜和狂熱從何而來?韋伯以英國為例,指齣為瞭運動群眾,而加強瞭純粹的情緒手段,這是“建立在利用群眾情緒基礎上的專政”。茫然無知的群眾隻有通過宣傳纔會被鼓動起來,為領袖及其追隨者所用。政治宣傳與宗教傳道及經濟廣告都是通過傳播手段達到爭取人的目的,依靠人氣的卡裏斯馬領袖更離不開宣傳。希特勒 1924年在《我的奮鬥》裏就已指齣:“宣傳的藝術在於,把握廣大群眾情緒化的想象天地,用心理學上正確的方式找到通往廣大群眾的注意力和心田之路。”?
精彩段落三
一個教授,如果感到有義務給青年人當顧問,並且受到他們的信任,那就願他在與他們傾心交談時完成使命。如果他感到有義務乾預世界觀和立場觀點的鬥爭,那就希望他到外麵生活市場上去做這些事,在報紙雜誌上,在集會上,在社會團體裏,愛上哪兒就上哪兒。不過,在一個所有聽眾,包括持不同觀點的人,都隻能沉默的場閤,錶現自己的信念勇氣,畢竟太舒服瞭點。
| |
【目錄】 2012年三版譯序 2008年再版譯序 1988年首版譯序 以學術為業 以政治為業 附 錄 作者年譜 韋伯小傳 聯邦德國的韋伯復興運動 人名索引 四版譯後記
|
這本書帶給我的一個最直接的改變,體現在我對日常新聞事件的看法上。過去,我看待社會衝突或政治運動,常常停留在錶層的事件描述和道德評判上。但經過這本書的熏陶,我的視角被拉高瞭一個維度,我開始本能地去追問事件背後的結構性力量是什麼,哪些製度性因素在起作用,以及行動者們所依據的“意義世界”如何構建。這不再是簡單的“好人與壞人”的二元對立,而是一場復雜的、充滿張力的權力關係場的動態展示。閱讀過程如同被授予瞭一副特殊的“眼鏡”,讓我看穿瞭許多日常生活中被習以為常的錶象,開始以一種更加宏大、更加曆史化的眼光去審視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這種思維模式的轉變,比任何具體的知識點都更為珍貴和持久。
評分我特彆欣賞這種對概念進行反復界定和辨析的做法,這體現瞭一種極高的學術良知。在很多當代作品中,為瞭追求傳播速度和易讀性,往往會模糊掉一些核心術語的邊界,導緻讀者對關鍵概念的理解齣現偏差。然而,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極為齣色,它對“權威”、“閤法性”以及各種政治共同體的界限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區分和界定。每一次概念的引入,都伴隨著大量的曆史案例和邏輯推演,仿佛作者在用手術刀般精確的工具,將社會現象的各個組成部分拆解開來,供我們審視。這種對清晰度的不懈追求,不僅提升瞭整本書的論證力度,更重要的是,它訓練瞭讀者進行更精確思考的能力,這對於任何希望深入理解公共事務的人來說,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說實話,初讀時確實讓人有些望而卻步,它充滿瞭學術特有的嚴謹與晦澀,仿佛在用一套隻有少數精英纔能完全理解的密碼進行交流。但當我耐下性子,開始梳理那些復雜的定義和層層遞進的論證時,我逐漸發現,這種看似高冷的語言背後,隱藏著對人類社會運行規律近乎殘酷的洞察力。作者似乎毫不留情地揭示瞭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鴻溝,將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社會現象,剝開來看,露齣其核心的權力博弈與價值衝突。這種坦誠和穿透力,讓人在感到震撼的同時,也産生瞭一種強烈的責任感——我們必須正視這些復雜的結構,纔能談論任何真正的變革。它不是一本提供廉價安慰的書,而是一劑強效的清醒劑。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那種沉穩的色調和精良的紙張質感,讓人一上手就知道它絕非等閑之作。翻開扉頁,那種油墨散發齣的淡淡的、帶著曆史厚重感的味道,仿佛能將我瞬間拉迴到那個充滿激蕩思想的時代。我特彆留意瞭譯者的名字和齣版社的背景,中央編譯齣版社的齣版物嚮來以其嚴謹和權威性著稱,這為閱讀體驗打下瞭堅實的質量基礎。我常常在想,那些偉大的思想傢,他們是如何在文字之間構建起邏輯的迷宮,又如何用精準的詞匯將復雜的現實抽絲剝繭的?這本書的排版布局也相當考究,字裏行間留有的適當呼吸空間,讓我的眼睛得以在密集的論述中得到片刻的喘息,這對於深度閱讀來說至關重要。總的來說,從物理觸感上,它就已經成功地預示瞭一場智力上的盛宴,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和敬畏。
評分閱讀一些經典著作,最考驗人的心性和耐心,這本書無疑需要我拿齣十二分的專注力去對待。我發現它在探討一些宏大的社會結構和權力運作機製時,所采用的論證方式極為迂迴而精妙,絕不是那種直白的口號式陳述。它要求讀者必須調動起自己全部的知識儲備,去跟上作者那如同精密儀器般運轉的思維鏈條。每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習慣性地閤上書本,在腦海中進行一次“重構”,試圖將那些散落在不同段落中的概念和例證,重新編織成一張完整的認知網。這種深度參與的過程,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一場艱苦的智力搏擊,但也正是在這種對抗中,我纔能真正感受到思想被拓寬、被挑戰的快感。對我而言,真正的價值不在於快速瀏覽完多少頁,而在於能夠真正“消化”瞭多少深刻的洞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