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作者:冶文彪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8-5-1
字数:485千
版 次:1
页数:504页
印刷时间:2018-5-1
开本:16
印次:1
I S B N :978-7-5596-1984-6
包装:平装
定价:64.90
目录
引子田……
风篇劣童案
章屯
第二章蒙
第三章需
第四章讼
第五章师
第六章比
第七章小畜
第八章履
雷篇宗子案
章泰
第二章否
第三章同人
第四章大有
第五章谦
第六章豫
第七章随
第八章蛊
山篇狂牛案
章临
第二章观
第三章噬嗑
第四章贲
第五章剥
第六章复
第七章无妄
第八章大畜
水篇木匙案
章颐
第二章大过
第三章坎
第四章离
第五章咸
第六章恒
第七章遁
第八章大壮
火篇界石案
章晋
第二章明夷
第三章家人
第四章睽
第五章蹇
第六章解
第七章损
第八章益
泽篇厨子案
章夬
第二章姤
第三章萃
第四章升
第五章困
第六章井
第七章革
第八章鼎
天篇焦尸案
章震
第二章艮
第三章渐
第四章归妹
第五章丰
第六章旅
第七章巽
第八章兑
地篇秘轿案
章涣
第二章节
第三章中孚
第四章小过
第五章既济
第六章未济
第七章乾
第八章坤
尾声风土破
内容简介
《清明上河图》描绘人物824位,牲畜60多匹,木船20多只……5米多长的画卷,画尽了汴河上下十里繁华,乃至整个北宋近两百年的文明与富饶。
然而,这幅歌颂太平盛世的传世名画,画完不久金兵就大举入侵,杀人焚城,汴京城内大火三日不熄,北宋繁华一夕扫尽。
这是北宋帝国的盛世绝影,在小贩的叫卖声中,金、辽、西夏、高丽等国的间谍和刺客已经潜伏入画,死亡的气息弥漫在汴河的波光云影中:
画面正,舟楫相连的汴河上,一艘看似普通的客船正要穿过虹桥,而由于来不及降下桅杆,船似乎就要撞上虹桥,船上手忙脚乱,岸边大呼小叫,一片混乱之中,贼影闪过,一阵烟雾袭来,待到烟雾散去,客船上竟出现了24具尸体,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翻开本书,一幅旷世奇局徐徐展开,错综复杂,丝丝入扣,824个人物逐一复活,为你讲述《清明上河图》中埋藏的帝国秘密。
作者简介
冶文彪,1970年代生人。多年前偶游开封,自此沉迷《清明上河图》。他历经五年构思,五年创作,十年磨一剑,终成此书。曾出版大历史推理小说《人皮论语》。
我最近迷上了一套关于古代建筑营造法的系列丛书,尤其是关于宋代园林叠石艺术的那一本,简直是令人拍案叫绝的细致入微。作者显然是花了几十年时间,把所有能找到的宋代文人笔记、地方志甚至民间工匠口述的历史资料都给揉碎了重构。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漏、透、轻、薄”这些审美品位的量化分析。它没有用空泛的形容词,而是通过图解、甚至用现代工程学的原理去反推古人是如何通过平衡力学和视觉错觉来实现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的。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如何根据山石的纹理走向来决定切割的角度,以模拟自然风化。这已经超出了传统艺术史的范畴,更像是一门融合了地质学、美学和工程学的交叉学科。每次读完,我都会忍不住想去园子里走走,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那些假山,去感受那一块块石头背后蕴含的哲学思考。这本书的排版也非常用心,大量采用了高清的实景对比图和古代的线描图,阅读体验极其流畅,简直是匠人精神的体现。
评分最近在看一本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调查报告集,主题是聚焦于中亚地区游牧民族的口头史诗传承。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汇编,没想到读起来竟然有一种近乎神话般的史诗感。这些史诗的记录者和口述者都是年事已高的长老,书中收录了大量现场录音的转录稿,甚至保留了某些特定音调和停顿的标注。最让我触动的是,同一个事件,在不同的部落长老口中,其侧重点和细节竟然会有微妙的差异,这清晰地展现了历史在不同社群记忆中的“塑形”过程。比如对于某次草原战争的描述,一个氏族可能更强调其祖先的英勇和祭祀的庄严,而另一个毗邻的部落则可能更关注战败后的迁徙和新牧场的寻找。这种多重视角的并置,比任何单一的“官方历史”都来得鲜活和真实,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功过,更是无数普通人生存智慧的累积。这本书的翻译腔调处理得非常到位,既保持了学术的准确性,又保留了那种古老歌谣特有的韵律感。
评分我最近对“时间哲学”这个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手头这本探讨“古代计时工具与时间观念演变”的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它没有直接讨论康德或柏拉图关于时间的定义,而是从最基础的工具入手:日晷、水钟、沙漏,甚至是早期的机械钟表。作者论证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计时工具的精度,直接决定了一个社会对“时间”这个概念的控制欲和规划能力。比如,在日晷时代,时间是模糊的、与自然同步的,人们的生活节奏是“宽裕”的;而一旦有了精确到分钟的机械钟表,商业契约、工厂排班随之而来,时间开始被“切割”和“量化”,从而催生了现代社会的时间焦虑。书里配了大量古代计时器的精美复刻图和工作原理示意图,讲解得深入浅出,让人能理解古人的智慧,同时也反思我们现在这种被时间追赶的生活状态。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日出日落的方式都变得不一样了,仿佛能透过那古老的光影,触摸到不同时代人们对生命流逝的感知。
评分哇,最近翻完那本《河岳英灵集》的注音版,简直是沉浸式体验了一把盛唐气象。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收录诗歌,更像是给你配了一个非常详尽的“唐诗地图”。光是那些注释,就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查字典式的解释,而是深入到当时的社会风俗、地理变迁,甚至士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中去。比如讲到王维的边塞诗,它会把当时的藩镇格局、军情要地的气候特征都给你捋得清清楚楚,让你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背后的历史厚重感。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典故的出处和演变的考证,非常严谨,但又不失趣味性。读下来,感觉自己像是跟那个时代的诗人一起在长安的酒肆里推杯换盏,听他们吟诵那些流传千古的名句。对于想深入了解唐诗背后的时代脉络,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案头必备的“圣经”。它让我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读完之后再回味任何一首唐诗,都会觉得眼前一亮,那些意象不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整个大唐气象的一个缩影。
评分说实话,我对那种大部头的“世界通史”一直有点敬而远之,总觉得太宏大叙事容易失焦。但上个月淘到的这本关于“早期航海贸易网络”的专著,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巧妙地避开了传统的欧洲中心论,而是将叙事的焦点放在了印度洋和南中国海这条“香料之路”上。作者的叙事节奏控制得非常好,时而聚焦于一艘来自苏门答腊的帆船上装载的丁香数量,时而又迅速拉升到阿拉伯海湾的季风气候对贸易路线的影响。它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展示了不同文明在物质层面是如何相互依赖和影响的。比如,书中详细描述了中国生产的丝绸如何通过波斯商人,最终出现在罗马帝国的贵族餐桌上,而作为交换的,某些地中海玻璃珠又是如何出现在东晋的墓葬里。这种平视的、交叉的视角,让人对人类历史的互动性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它不只是在讲历史事件,更是在构建一个由商品、技术和信仰交织而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