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尚书注疏汇校》共二十卷,由山东大学杜泽逊先生主持编纂。该书以校勘《尚书注疏》传世版本为主,以《尚书》早期单经本、经注本、经注释文本为辅,所校版本有:唐开成石经本、宋刻单疏本、宋刻八行本、李盛铎旧藏宋刻本、宋王朋甫刻本、宋刻纂图互注本、宋魏县尉宅刻本、蒙古平水刻本、魏了翁《尚书要义》、元相台岳氏刻本(清乾隆重刻)、元刻明修十行本、明永乐刻本、明嘉靖李元阳刻本、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本、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本、清乾隆武英殿刻本、清乾隆内府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乾隆内府钞《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清嘉庆阮元南昌府学刻本,共十九种。 其中以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十三经注疏》本为底本,影印置于各卷汇校之前,其余十八种为校本。同时吸收了前人尤其清代学者的校勘成果。可以说,《尚书注疏汇校》既能反映版本源流,又能反映《尚书注疏》在刊刻过程中文字变化的轨迹,同时也能看到前人校记的递承关系,对我们学习等 杜泽逊 主编 杜泽逊,生于1963年,山东滕州人,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在版本、目录学领域卓有成就,著有《尚书注疏汇校》《尚书注疏校议》《文献学概要》《四库存目标注》《山东文献集成》等。我向身边的几位古文爱好者推荐了这本书,大家的反馈都非常积极,尤其是对于其索引和检索系统的设计赞不绝口。在查阅特定词汇或篇章的注释时,那叫一个方便快捷,完全没有传统古籍查阅的晦涩感。虽然全书篇幅浩大,内容详实到令人咋舌,但得益于精心的排版和清晰的结构划分,即便是作为日常阅读材料,也毫无压力。我试着随机翻阅了几个章节,发现它的注释不仅准确,而且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它常常能在关键处点出不同注疏的侧重点,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联想。这部《尚书注疏汇校》,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个完备的、可供后人不断挖掘的知识宝库。它不仅对研究《尚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理解整个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评分这部书的出版,对于学术界来说,无疑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事件。我听闻不少资深教授都在私下里推荐,认为它在校勘学的严谨性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不是专业学者,但能感受到那种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一些长期存在争议的篇目,比如《尧典》和《舜典》中的某些记载,汇集了不同学派的校勘成果,使得读者能够直观地看到争论的焦点在哪里,以及历代学者们是如何试图解决这些难题的。这种“全景式”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一部经典的背后,承载着多少代人的智慧和心血。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教你如何像古代的学者一样去思考和求证,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价值所在。
评分我最近在整理我的私人图书馆时,特意将这部书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它的装帧设计非常古典雅致,纸张的质感也极佳,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极为清晰。不同于以往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古籍整理本,这部《尚书注疏汇校》在版式设计上做了大量的优化。它采用了非常现代化的排版技术,使得那些繁复的引文和注释也显得井井有条,即便是初次接触《尚书》的读者,也能循着这条清晰的脉络,逐步深入。我特别欣赏它在“汇校”部分的细致之处,它并非简单的文本堆砌,而是通过精妙的标记系统,将不同注疏的源流梳理得一清二楚,这对于进行跨文本比较研究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的利器。可以说,它极大地降低了我们学习和研究《尚书》的门槛,让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真正地走进了大众视野。
评分说实话,刚开始我还有些疑虑,毕竟“汇校”二字意味着巨大的工程量,担心最终成书会像一锅杂烩,重点不突出。然而,当我翻开正文后,所有的担忧都烟消云散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的“平衡感”。它既保持了对原典的尊重,没有为了追求“新颖”而随意改动,同时又通过现代学术的视角,对历代注疏的精华进行了提炼和重组。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尧舜禅让”那几篇的校注,不同注家对于“公天下”理解的细微差别,在这本书里被清晰地呈现出来,让我对古代政治哲学的演变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对于我这种更偏爱“思想史”而非“纯文字学”的读者而言,这种带有思想脉络梳理的汇校本,远比那种纯粹的异文罗列更有价值。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早期政治伦理思想的绝佳窗口。
评分这本《尚书注疏汇校》真是一部让人爱不释手的鸿篇巨制,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作为一名对古代典籍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我一直苦于找不到一部能够系统梳理《尚书》历代注疏的版本,市面上现有的版本要么侧重于某个朝代的解读,要么在校勘方面不够严谨。然而,这部汇校本的出现,无疑是为我们这些“古典爱好者”送来了一份大礼。它将先秦的《尚书》文本与后世历代大家如孔安国、郑玄、孔颖达乃至清代的经典注疏进行了精妙的整合与比对。特别是它在细节处的考据,让人叹为观止。比如,对于某些字词的异文,作者不仅清晰地列举出来,还附上了不同注家对该字词的解读差异,这种“汇校”的功夫,绝非一日之功可成,体现了编者深厚的学力和严谨的态度。读起来,仿佛能够与千年前的学者们隔空对话,领略不同时代背景下对“天命”与“德治”的不同理解,实在是妙不可言的阅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