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高職高專生就業報告》除總報告外包括“應屆畢業生就業報告”、“職業發展報告”、“培養質量報告”和“專題分析”這四部分,報告將用數據解讀:應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質量如何?畢業三年後、十年後在職場發展如何?高職高專生的社會需求和培養質量如何?如何通過就業結果來發現培養過程中的問題?
“應屆畢業生就業報告”主要是基於麥可思對2017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後的跟蹤評價,並與往屆同期高職高專畢業生進行對比。2017屆高職高專生畢業半年後的就業率為92.1%,比2016屆(91.5%)略高,近10年應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率穩步上升,2017屆首次超過本科生(91.6%)。該子報告反映應屆高職高專畢業生畢業半年後的就業情況。例如,高職高專畢業生對地方經濟的服務貢獻程度較高,本地生源留在本地就業的比例(2017屆71.5%)明顯高於本科(2017屆51.1%);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重心“下沉”更加明顯,在地級及以下城市就業比例(2017屆62%)明顯高於本科(2017屆54%)。
“職業發展報告”基於麥可思對2014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後和三年後的兩次跟蹤評價,對畢業生進行跨期對比;此外,本年度首次增加瞭2006屆、2007屆大學生畢業十年後跟蹤評價數據,是對同一大學畢業生繼畢業半年後、畢業三年後的第三次再跟蹤評價,通過更長的時間跨度觀察畢業生的發展變化。該子報告反映高職高專畢業生在職場的發展。例如,高職教育對農民階層的脫貧效應隨著時間推移日趨顯著,有效阻止瞭貧睏群體的代際傳遞;高職高專生農村生源占比(2017屆51%)明顯高於本科生(2017屆42%),高職教育對於實現農村脫貧具有更大的促進作用。
“培養質量報告”主要是反映高職高專畢業生在校期間的培養情況,並采用麥可思智能助教係統(Mita)的教與學的行為數據,將在校生的課堂行為數據與畢業生的主觀評價相結閤,為高校管理者提升人纔培養質量提供更多的數據視角。該子報告分析畢業生對母校的總體滿意度、教學滿意度、教與學的行為分析、能力知識評價、在校素養提升等方麵。
本年度的專題分析基於OBE理念(Outcomes Based Education,成果導嚮教育),分彆以工科大類、醫藥衛生大類畢業生的就業結果數據為依據,挖掘培養過程中的問題,並從課程教學、實習實踐、職業成熟度教育等方麵分析可能改進培養的因素。
本年度報告的特點仍然是以數據和圖錶來呈現分析結果。讀者可以從自己的專業角度對某一數據或圖錶背後的因果關係進行深度解讀
王伯慶:麥可思公司創始人,西南財經大學特聘教授,麥可思中國高等教育跟蹤評估係統(CHEFS)創始人新浪高三傢長博客圈顧問,2008年四川省優秀教師。
Ⅰ總報告
��1技術報告 / 001
一 數據背景介紹 / 001
二 研究概況 / 004
��2主要結論 / 014
Ⅱ分報告一 應屆畢業生就業報告
��3第一章 就業結果 / 042
一 畢業去嚮 / 042
二 就業數量 / 048
三 就業質量 / 066
��4第二章 自主創業 / 102
一 自主創業比例 / 102
二 自主創業分布 / 103
三 自主創業月收入 / 107
四 自主創業動機 / 109
五 自主創業資金來源 / 110
六 自主創業風險 / 110
七 創新能力 / 111
八 創業教育 / 112
��5第三章 專升本 / 115
一 讀本科的比例 / 115
二 讀本科的原因 / 116
��6第四章 未就業分析 / 117
一 失業率 / 117
二 未就業人群分布 / 119
三 未就業人群打算 / 119
Ⅲ分報告二 職業發展報告
��7第一章 職位晉升 / 121
一 職位晉升比例 / 121
二 職位晉升次數 / 126
三 職位晉升的類型 / 131
四 對職位晉升有幫助的活動與因素 / 132
��8第二章 薪資增長 / 134
一 總體月收入與漲幅 / 134
二 主要專業的月收入與漲幅 / 137
三 主要職業的月收入與漲幅 / 139
四 主要行業的月收入與漲幅 / 141
五 各用人單位的月收入與漲幅 / 142
六 各經濟區域的月收入與漲幅 / 143��
��9第三章 職業變遷 / 145
一 去嚮分布 / 145
二 職業轉換 / 146
三 行業轉換 / 150
四 工作與專業相關度 / 153
五 雇主數 / 156
��10第四章 就業滿意度 / 159
一 總體就業滿意度 / 159
二 主要專業的就業滿意度 / 159
三 主要職業的就業滿意度 / 161
四 主要行業的就業滿意度 / 162
五 各用人單位類型的就業滿意度 / 163
Ⅳ分報告三 培養質量報告
��11第一章 總體滿意度 / 165
一 對母校總體滿意度 / 165
二 對母校的推薦度 / 170
��12第二章 教學滿意度 / 171
一 教學滿意度 / 171
二 教學需改進的方麵 / 172
三 核心課程評價 / 172
四 師生交流頻度 / 174��
��13第三章 教與學的行為分析 / 177
一 到課率 / 177
二 課堂互動 / 178
三 學習行為預警 / 181��
��14第四章 能力、知識及素養提升 / 183
一 基本工作能力評價 / 183
二 核心知識評價 / 189
三 社團活動評價 / 193
四 在校素養提升 / 195
五 職業能力評價 / 198
六 職業素養評價 / 200
Ⅴ專題分析
��15專題一 工科大類畢業生專業相關度與在校培養因果分析 / 204
��16專題二 醫藥衛生大類畢業生就業滿意度與在校培養因果分析 / 216
��17附錄 名詞解釋 / 227
��18主要參考文獻 / 238
我個人關注教育類報告,通常是從政策導嚮和未來人纔培養模式的角度切入。這本書的標題就點明瞭其聚焦的群體和時間節點,這對於正在規劃職業路徑的傢長或教育管理者來說,無疑具有極強的時效性和指導意義。雖然我尚未深入閱讀其章節論述,但我可以想象,其中必然包含瞭對“技能鴻溝”、“産教融閤”等熱點議題的深度探討。這種研究不僅僅是描述現象,更重要的是嘗試解釋現象背後的深層驅動力。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見解,幫助我們理解在技術迭代加速的當下,高職教育體係如何有效地與市場需求進行動態匹配,培養齣真正具有即戰力的技術人纔,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既往數據的迴顧與整理。
評分從報告的編著單位來看,其專業性和權威性是毋庸置疑的。社科文獻齣版社的背書,也保證瞭其學術的嚴謹性與數據的可信度。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辨彆高質量的研究成果變得尤為重要,而一本經過權威機構係統性梳理和發布的報告,天然地擁有更高的參考價值。我期待它在研究方法論上能夠體現齣高標準,例如樣本的選擇是否具有代錶性、問捲的設計是否科學閤理,這些底層邏輯的穩固,是支撐所有結論可靠性的基石。如果它能在方法論部分做到公開透明且令人信服,那麼這份報告對任何希望進行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人來說,都將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基準文獻。
評分拿起這本書時,我感受到的與其說是一本教科書,不如說是一份行業“體檢報告”。它似乎在以一種冷靜、客觀的筆觸,為整個高職教育係統進行一次全麵的“年度體檢”。這種體檢報告的價值,在於它能精準地發現“病竈”——那些需要被關注和解決的結構性問題。我預設它會詳細剖析不同地域、不同專業大類的就業薪資分布、初次就業的去嚮選擇,乃至是畢業生對自身職業發展的滿意度等“軟性”指標。這種多維度的掃描,使得我們能夠從一個更全麵、更細緻的角度去審視“就業”這個復雜的命題,而不是僅停留在簡單的成功或失敗的二元對立判斷之中,它提供的是一幅充滿細節的、關於人纔流動的復雜社會圖景。
評分初翻開這本書時,那種撲麵而來的統計圖錶和數據分析的密集感,著實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感到一絲敬畏,但同時又有一種被“賦能”的感覺。那些復雜的指標、橫嚮對比和時間序列的圖示,雖然需要時間去消化,但它們清晰地勾勒齣瞭一個宏觀的職業教育圖景,讓人不由自主地想去探究“為什麼會是這樣”。這種報告的價值,並不在於提供簡短的結論,而在於提供一個堅實的證據鏈條,支撐起對當前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現狀的理解。我期待著通過這些圖錶,能夠直觀地捕捉到行業變遷中那些不易察覺的脈絡,例如哪些專業正在經曆爆發式增長,哪些領域的崗位需求正在逐漸萎縮,這種數據驅動的洞察力,纔是此類研究報告的真正魅力所在。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又不失現代感的封麵處理,拿在手裏就能感受到它背後所蘊含的厚重數據和嚴謹態度。我尤其喜歡它字體排版的選擇,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在細節處透露齣專業機構齣品的品質感。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裏麵的具體章節內容,但僅從它作為一本“藍皮書”的視覺呈現來看,就足以吸引我這樣注重研究報告質感的讀者。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份精心製作的行業白皮書,它傳遞齣一種清晰、可靠的信息載體信號,讓人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期待,相信它在數據的呈現和分析邏輯上也會有與之匹配的專業水準。這種外在的精心打磨,往往是內在深度思考的體現,讓我對這份報告的整體價值有瞭初步的正麵判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