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除总报告外包括“应届毕业生就业报告”、“职业发展报告”、“培养质量报告”和“专题分析”这四部分,报告将用数据解读:应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质量如何?毕业三年后、十年后在职场发展如何?高职高专生的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如何?如何通过就业结果来发现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应届毕业生就业报告”主要是基于麦可思对201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跟踪评价,并与往届同期高职高专毕业生进行对比。2017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2.1%,比2016届(91.5%)略高,近10年应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稳步上升,2017届首次超过本科生(91.6%)。该子报告反映应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情况。例如,高职高专毕业生对地方经济的服务贡献程度较高,本地生源留在本地就业的比例(2017届71.5%)明显高于本科(2017届51.1%);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重心“下沉”更加明显,在地级及以下城市就业比例(2017届62%)明显高于本科(2017届54%)。
“职业发展报告”基于麦可思对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和三年后的两次跟踪评价,对毕业生进行跨期对比;此外,本年度首次增加了2006届、2007届大学生毕业十年后跟踪评价数据,是对同一大学毕业生继毕业半年后、毕业三年后的第三次再跟踪评价,通过更长的时间跨度观察毕业生的发展变化。该子报告反映高职高专毕业生在职场的发展。例如,高职教育对农民阶层的脱贫效应随着时间推移日趋显著,有效阻止了贫困群体的代际传递;高职高专生农村生源占比(2017届51%)明显高于本科生(2017届42%),高职教育对于实现农村脱贫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培养质量报告”主要是反映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培养情况,并采用麦可思智能助教系统(Mita)的教与学的行为数据,将在校生的课堂行为数据与毕业生的主观评价相结合,为高校管理者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更多的数据视角。该子报告分析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教学满意度、教与学的行为分析、能力知识评价、在校素养提升等方面。
本年度的专题分析基于OBE理念(Outcomes 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分别以工科大类、医药卫生大类毕业生的就业结果数据为依据,挖掘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并从课程教学、实习实践、职业成熟度教育等方面分析可能改进培养的因素。
本年度报告的特点仍然是以数据和图表来呈现分析结果。读者可以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对某一数据或图表背后的因果关系进行深度解读
王伯庆:麦可思公司创始人,西南财经大学特聘教授,麦可思中国高等教育跟踪评估系统(CHEFS)创始人新浪高三家长博客圈顾问,2008年四川省优秀教师。
Ⅰ总报告
��1技术报告 / 001
一 数据背景介绍 / 001
二 研究概况 / 004
��2主要结论 / 014
Ⅱ分报告一 应届毕业生就业报告
��3第一章 就业结果 / 042
一 毕业去向 / 042
二 就业数量 / 048
三 就业质量 / 066
��4第二章 自主创业 / 102
一 自主创业比例 / 102
二 自主创业分布 / 103
三 自主创业月收入 / 107
四 自主创业动机 / 109
五 自主创业资金来源 / 110
六 自主创业风险 / 110
七 创新能力 / 111
八 创业教育 / 112
��5第三章 专升本 / 115
一 读本科的比例 / 115
二 读本科的原因 / 116
��6第四章 未就业分析 / 117
一 失业率 / 117
二 未就业人群分布 / 119
三 未就业人群打算 / 119
Ⅲ分报告二 职业发展报告
��7第一章 职位晋升 / 121
一 职位晋升比例 / 121
二 职位晋升次数 / 126
三 职位晋升的类型 / 131
四 对职位晋升有帮助的活动与因素 / 132
��8第二章 薪资增长 / 134
一 总体月收入与涨幅 / 134
二 主要专业的月收入与涨幅 / 137
三 主要职业的月收入与涨幅 / 139
四 主要行业的月收入与涨幅 / 141
五 各用人单位的月收入与涨幅 / 142
六 各经济区域的月收入与涨幅 / 143��
��9第三章 职业变迁 / 145
一 去向分布 / 145
二 职业转换 / 146
三 行业转换 / 150
四 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 153
五 雇主数 / 156
��10第四章 就业满意度 / 159
一 总体就业满意度 / 159
二 主要专业的就业满意度 / 159
三 主要职业的就业满意度 / 161
四 主要行业的就业满意度 / 162
五 各用人单位类型的就业满意度 / 163
Ⅳ分报告三 培养质量报告
��11第一章 总体满意度 / 165
一 对母校总体满意度 / 165
二 对母校的推荐度 / 170
��12第二章 教学满意度 / 171
一 教学满意度 / 171
二 教学需改进的方面 / 172
三 核心课程评价 / 172
四 师生交流频度 / 174��
��13第三章 教与学的行为分析 / 177
一 到课率 / 177
二 课堂互动 / 178
三 学习行为预警 / 181��
��14第四章 能力、知识及素养提升 / 183
一 基本工作能力评价 / 183
二 核心知识评价 / 189
三 社团活动评价 / 193
四 在校素养提升 / 195
五 职业能力评价 / 198
六 职业素养评价 / 200
Ⅴ专题分析
��15专题一 工科大类毕业生专业相关度与在校培养因果分析 / 204
��16专题二 医药卫生大类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与在校培养因果分析 / 216
��17附录 名词解释 / 227
��18主要参考文献 / 238
我个人关注教育类报告,通常是从政策导向和未来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切入。这本书的标题就点明了其聚焦的群体和时间节点,这对于正在规划职业路径的家长或教育管理者来说,无疑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和指导意义。虽然我尚未深入阅读其章节论述,但我可以想象,其中必然包含了对“技能鸿沟”、“产教融合”等热点议题的深度探讨。这种研究不仅仅是描述现象,更重要的是尝试解释现象背后的深层驱动力。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见解,帮助我们理解在技术迭代加速的当下,高职教育体系如何有效地与市场需求进行动态匹配,培养出真正具有即战力的技术人才,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既往数据的回顾与整理。
评分拿起这本书时,我感受到的与其说是一本教科书,不如说是一份行业“体检报告”。它似乎在以一种冷静、客观的笔触,为整个高职教育系统进行一次全面的“年度体检”。这种体检报告的价值,在于它能精准地发现“病灶”——那些需要被关注和解决的结构性问题。我预设它会详细剖析不同地域、不同专业大类的就业薪资分布、初次就业的去向选择,乃至是毕业生对自身职业发展的满意度等“软性”指标。这种多维度的扫描,使得我们能够从一个更全面、更细致的角度去审视“就业”这个复杂的命题,而不是仅停留在简单的成功或失败的二元对立判断之中,它提供的是一幅充满细节的、关于人才流动的复杂社会图景。
评分初翻开这本书时,那种扑面而来的统计图表和数据分析的密集感,着实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感到一丝敬畏,但同时又有一种被“赋能”的感觉。那些复杂的指标、横向对比和时间序列的图示,虽然需要时间去消化,但它们清晰地勾勒出了一个宏观的职业教育图景,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去探究“为什么会是这样”。这种报告的价值,并不在于提供简短的结论,而在于提供一个坚实的证据链条,支撑起对当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现状的理解。我期待着通过这些图表,能够直观地捕捉到行业变迁中那些不易察觉的脉络,例如哪些专业正在经历爆发式增长,哪些领域的岗位需求正在逐渐萎缩,这种数据驱动的洞察力,才是此类研究报告的真正魅力所在。
评分从报告的编著单位来看,其专业性和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社科文献出版社的背书,也保证了其学术的严谨性与数据的可信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变得尤为重要,而一本经过权威机构系统性梳理和发布的报告,天然地拥有更高的参考价值。我期待它在研究方法论上能够体现出高标准,例如样本的选择是否具有代表性、问卷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这些底层逻辑的稳固,是支撑所有结论可靠性的基石。如果它能在方法论部分做到公开透明且令人信服,那么这份报告对任何希望进行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人来说,都将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基准文献。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封面处理,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背后所蕴含的厚重数据和严谨态度。我尤其喜欢它字体排版的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在细节处透露出专业机构出品的品质感。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里面的具体章节内容,但仅从它作为一本“蓝皮书”的视觉呈现来看,就足以吸引我这样注重研究报告质感的读者。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精心制作的行业白皮书,它传递出一种清晰、可靠的信息载体信号,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相信它在数据的呈现和分析逻辑上也会有与之匹配的专业水准。这种外在的精心打磨,往往是内在深度思考的体现,让我对这份报告的整体价值有了初步的正面判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