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好吃 外国随笔散文集幽默搞笑治愈系漫画书 青春校园励志故事书 旅行文学 美食旅行

假装好吃 外国随笔散文集幽默搞笑治愈系漫画书 青春校园励志故事书 旅行文学 美食旅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随笔
  • 散文
  • 幽默
  • 搞笑
  • 治愈
  • 漫画
  • 青春校园
  • 励志
  • 旅行文学
  • 美食旅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阔步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ISBN:29087965480
商品编码:29087965480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字数:1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蔻蔻梁有一些让人很羡慕的身份,譬如:美食品鉴师、环球旅行者、奢华酒店评鉴人、美食旅行达人、美酒美食专栏作者。这些头衔为她本来就很过于旺盛的好奇心提供了助燃和支撑,对于这个世界,都想吃吃看。

只是“能好怎”这个关于食物的好奇心并不是每一次都会通往天堂,有时候根本就是地狱:那些不忍吃下的、不敢吃下的、吃不到的、名不符实的……

每一个字都是真正吃出来的,好吃的就是奇葩说,不好吃的就成了吐槽大会。


作者简介

蔻蔻梁:

知名环球旅行者,奢华酒店评鉴人、美食旅行达人;

故事收集爱好者,畅销书作家,专栏作者,编剧;

原《南方都市报》城市中心首席编辑,《茶道生活》主笔;

长期从事东方生活美学、茶文化、高端度假方式等方向的调研及书写。

因为其独特幽默文风以及古灵精怪的故事,好玩有趣的做派,从寻常物中发现美的眼光,被粉丝奉为皇上,在书店和大学校园的读书分享会场场爆满。

微博签约自媒体,云微签约星达人。

新浪微博:@蔻蔻梁


精彩书评

她就是世界美食的猎奇和解密者。她擅长深刻观察,擅长胡乱联想,她更擅长三言两语,就触到一件事情的本质。就像吞拿鱼拌海藻沙律一样,她吃出多元,立体,层次,吃出了人生。

——洛艺嘉《来吧,世界,让我换着花样咬一咬》

如果你也对世界充满无数好奇,想知道那些稀奇古怪不断作妖整幺蛾子的“另一半世界”到底有多少不可思议,想再下一次吃到某些食材和料理时,脑海里能跳出这个好玩的人给你讲的好玩故事,那么这本书,会让你很爽,并且在一些时刻偷偷咂摸咂摸嘴。

——韩小暖《这个很好玩,要尝尝吗?》

食物就是一个地方自然,文化的积淀。贴切的旅行,都应该是从肠胃开始的吧,蔻蔻梁这么欢天喜地、不折不挠地吃下去,释放出来的是一种很自由的讯息——人生也如同这一场又一场吃货的旅行,没有必要预先设置什么限制,也没有什么标准。人生就是好奇心爆发而不断去尝试的过程。

——卢晓梅《吃吧,反正又不会死》

(《假装好吃》)这是一系列“恋人絮语”,是篇篇深情,是蔻蔻梁对食物是满满的、深深的、久远的爱。

——竹小地《食物之外:一个非吃货读<假装好吃>》

这是一本来自吃货的食物品鉴大全,对于那些说吃肉的面目可憎的素食主义者,或者只爱吃火锅的人们,接受一下文字和视觉的冲击,又有何不可,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源。

——王浩《如何正确打开一本吃货笔记》

蔻蔻梁用她手里的笔书写她的美食,带着我们感受她的美食盛宴,我们跟着她的文字欣赏她的盛宴,期许有朝一日,将她的盛宴变成自己的盛宴,因为“美食,不是用耳朵吃”,也不是用眼睛吃的,你的舌头才是关键。

——景漓脩《从故事里跑出来的美食和闯进故事里的美食家》


目录

自序

002 反正,吃到难吃的又不会死

假装好 吃

011 一个美食作家的灵魂拷问?

015 还是忍不住要讲槟榔的坏话?

020 别吓唬鲍鱼,它一紧张就不好吃了

025 他们抢走了乌鱼子,剩纵欲过度的死瘦子给我吃

029 怎么忍心吃下烤小毛球

035 吃了乌鸦眼睛夜里会见到鬼哦

040 蝉又撒尿了,不知道是什么味道

045 白雪公主不会吃活章鱼

049 你能指望维京海盗给你煮出点啥

053 Oh,宝贝儿,你真的要吃Haggis 吗?

059 老管家,有人把你家主人蝙蝠侠给吃了

063 母鸡的性福生活变成鸡子戈渣

066 说起撩妹,不如在她面前茹毛饮血

070 男人怎么可能明白藏红花冰激凌

075 驴肉好吃,但让故事都见鬼去吧

079 整个孟封就是一块饼

083 天底下的牛肉都应该和土豆永结同心

087 关于红牛以及诸神归位

091 像十一岁那样吃遍越南街头吧

095 布拉格有个农家菜的心?

099 “越南河粉”又不是密宗

103 关于汉堡和蒙古人的屁股

109 理科男完全不了解白玫瑰

113 所谓最佳烹饪温度,真是倔强

117 有些餐厅,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121 百岁的餐厅里有一种蛊

125 性冷淡的菜式也能让人高潮迭起呐

129 松露蛋拿走的那一小片脑子?

133 波士顿龙虾,基本上是一种妖怪

138 不男不女的黄鳝很诡秘

142 老虎蟹,穿壳显瘦,脱了有肉

146 还是贞洁的濑尿虾比较好吃

151 你说,一首俳句是什么味道

155 好了好了,别跟我提纸杯蛋糕了

159 为了一块 Torte 争得头破血流?

163 身为热狗,一定要保持政治正确?

168 无花果说,我就是毒舌黑心老巫婆?

172 在凡城睡一觉不就为了吃早餐嘛?

176 拜托,谁可能搞懂玉米饼?

180 你有没有吃过阳光的味道?

185 蘋蔢?外婆,有鬼啊!?

189 别动不动就说自己是法棍?

193 把形容词加上最高级,再来谈火腿?

198 有种高尚的甜味来自星空和人类良知?

202 老板,我点的是烤鱼,不是烤遥控器?

207 想遵循伊朗妈妈的冷热观吃饭,得先给智商卡充值

211 酱蟹宴就是要在一口温热锅巴粥里飞仙?

215 吃完拖罗严禁说话,否则记忆就从嘴里跑掉了

219 舔完这点葡萄精魄就去讨口肉吃

223 在粪坑隔壁吃河豚最安全?

227 宇宙内核尝起来是蓝莓的味道?

230 喝高价矿泉水不就是为了买椟还珠?

234 百万富翁的穷亲戚我总是吃得起的

238 你们这辈子都吃不到它,我也是

后记:

244 朋友圈,你放过我的舌头吧


查看全部↓

精彩书摘

我感激自己有过一些完美得要嫁给厨师的口舌体验,但也从不后悔自己有过很多奇葩的吃喝经历。这些经历构成了我熠熠生辉的旅行记忆。

它们不是美食,不不不,完全不是。它们只是我一次又一次的好奇心发作和被满足的过程。这些经历告诉我,连吃吃喝喝这么日常的“小事”都没有定论和标准,都如此异彩纷呈,那么,凭什么在“人生”这件大事上,却只有读书创业发财买房买车结婚生小孩才是唯一正道?

在不断旅行、不断观看的过程里,我把“正确”和“应该”的标准一再打破,重塑,再打破,再重塑。它们从最初的脆弱锋利,变成如今更富有弹性和圆融的模样。

——蔻蔻梁

自序 反正,吃到难吃的又不会死

我记不清楚自己曾经多少次一边抠着嗓子一边吊打自己,叫你再好奇,叫你再乱吃,叫你再把你广东人好吃的基因迸发到全宇宙,叫你永远以为自己还是一个美食记者。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还是个美食记者。有一次去采访一家云南菜,他家有一款菜品叫“炸竹虫”。店主人跟我说,他们家的炸竹虫没有别的特点,就是特!别!大!

有多大呢,不夸张地说,吃过肯德基的早上那些小油条么,他家的炸竹虫,炸之前不知道多大,炸之后,就有那么大,让人怀疑他家的竹虫是从侏罗纪公园直接送货的。这东西,对于以猎奇和解密的媒体来说不是很适合么?再说,就算没有职业背景,难道不勾动你的好奇心么?

我的好奇心是很容易被勾起来的。有一次网上说,拿一个鸡蛋,装在丝袜里,正着甩两百圈,反着转两百圈,就能把蛋黄甩到外层,就能吃到蛋黄包着蛋清的鸡蛋。

于是就甩了。我以血泪经验教训告诉你们:甩过的鸡蛋,也还是一个普通的鸡蛋。但甩过鸡蛋的人,真是会被钉在耻辱柱上。还有,就是甩鸡蛋的时候不要用旧丝袜,切记。不然擦墙真的要擦很久。

说回炸竹虫,反正我就是吃了。这一举动把同行的摄影师骇得再也不敢惹我,虽然味道不怎么样,记忆也很可怕,但是江湖扬名立万这件事,在年少的心里还是很重要的,走在CBD的高楼之间都觉得自己在黄沙漫天白马啸西风呢。

我有一些让人很羡慕的身份。譬如说美食品鉴师、环球旅行者、奢华酒店评鉴人,美食旅行达人、美酒美食专栏作者。这些头衔最炸裂的地方在于,它们虽然完全不能增加我的智商和美貌,却为我过于旺盛的好奇心提供助燃和支撑。

米其林三星大厨做出来的东西就不说了,街边小店、树上长的果子、村里小孩递过来的东西、市场里卖的不明物种......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总是:“吃吃看什么味道”。

冰天雪地舔铁门算什么啊,你敢赤手空拳吃一勺子小苏打我就算你赢。

又或者,难道你不好奇空口吃一勺味精到底什么感觉?

最近不是说把枣和香蕉放在一起吃能吃出人生的走马灯来吗?真是太脆弱了,这么脆弱的心灵,让你去英国吃一下Haggis,岂不是会吃到人生的teamLab大展啊。

黑暗料理?蝙蝠要不要吃吃看,蜘蛛呢?你以为只有贝爷在荒岛求生的时候才不得不吃这些东西吗,你们可知道在这个世界里的某个角落,村民们可是严肃认真地用烹饪的手

法处理着这些食材,把它们变成人生至味呢。

当然我又不是神经病,我的旅行更不是一场接一场对肠胃的自虐。用整整一棵树做出来的大富翁沙律真的很好吃啊,还有一定会风行全球的秘鲁菜式Ceviche,甚至还有些素食竟然可以吃出人生大和谐——不过很多催情剂都是植物,这也不奇怪了。

这些美食体验,总会在我吊打自己的好奇心之后站出来为它辩护:也不是每一次好奇都会通往地狱,有时候,也是天堂哦。那么羊尿泡要不要吃吃看啦,说不定很好吃呢?君不见猪大肠也有那么多受众呢。

我有一个摄影师搭档......嗯,其实不止,我有好些朋友,他们的字典里把food翻译为“美食”。有时候可以把“美”字妥协掉,但好歹应该是非常确定的“食”。他跟我说,到了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最应该吃的东西就是金拱门。打开一个菜单,最应该点的菜是已知好吃的菜。

耶?去一个地方最该吃的地方难道不是只有那个地方有,而别的地方没有的菜?打开菜单,最该点的莫非不是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的那一道?所以在我的字典里,food的意思,大约只能是“能吃的”。

“万一不好吃怎么办?”很多人都问。

万一不好吃,万一不好吃顶多就是不好吃了啊,天又不会塌下来,人又不会死。大不了就去另外一家吃,再大不了,就写成稿子骂它,好歹不是还能把饭钱赚回来?

我之前有本书里有一句话老被引用,大概就是旅行这件事教会我的是,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在生活着;不旅行,我永远无法遇到他们。我感激自己有过一些完美得要嫁给厨师的口舌体验,但也从不后悔自己有过很多奇葩的吃喝经历,虽然它们常让我恨不得把整副消化道送去干洗,或者干脆就扔掉,换一副3D打印的好了。

这些经历构成了我熠熠生辉的旅行记忆。它们不是美食,

不不不,完全不是。它们只是我一次又一次的好奇心发作和被满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某些版图得到扩张,壁垒被攻破,脑子里的褶皱又多了一条。这些经历告诉我,莫说豆花有咸甜之争,连榴莲的气味都有人说是香的。连吃吃喝喝这么日常的“小事”都没有定论和标准,都如此异彩纷呈,那么,凭什么在“人生”这件大事上,却只有读书创业发财买房买车结婚生小孩才是唯一正道?

在不断旅行、不断观看的过程里,我把“正确”和“应该”的标准一再打破,重塑,再打破,再重塑。它们从最初的脆弱锋利,变成如今更富有弹性和圆融的模样。

去吧,今天就去吃一下你从来没有吃过的东西。从这件事开始,去做更多你从来没想过要做的事,甚至是你一直抗拒着的事。

反正又不会死。

但我还是认为吃榴莲肯定会死。

一个美食作家的灵魂拷问

2015年,盖茨为了推广他的净水计划,当着镜头喝下了从人类粪便中提取的纯净水。2016年,日本科学家研发出粪肉,通过将蛋白质从粪便中分离出来,然后混合豆类、牛肉等物质制成,味道和外观均与牛肉差不多,且“粪肉”营养成分极为丰富,内含63%的蛋白质和25%的碳水化合物,营养价值很高。

我对地球的未来虽然持悲观态度,倒也颇为庆幸觉得自己应该活不到靠吃粪肉和喝粪便提纯水来维生的那一天。

在这个问题上,日本有漫画《粪肉》,韩国有电影《雪国列车》,在更久以前,小说《黄祸》里都有描写:在一个极端世界里,真正的食物变成特权阶级的福利,而一般人只能吃这种再造食品。

问题是,如果现在有一份粪肉,一份粪便提纯水在面前,我到底能不能欣然愉快吃喝?

这个问题居然把自己问倒了。

很久以前有个问题:你情愿吃屎味的冰激凌,还是冰激凌味道的屎?

拥护前者的人的理论是,虽然味道让人不快,它毕竟是冰激凌,是可供食用的东西,至少不伤害身体。

后者的拥护者则认为,舌头才是整件事的第一步,连舌头那关都过不去,怎么往下走?毕竟味道是冰激凌,至少不伤心。

那么真实到底是什么?

以及,真实到底是否重要。

我不吃榴莲。连榴莲酥,榴莲糖,著名的榴莲冰棍都无法下咽。最顶级的几款榴莲都只能在产地吃到,因为它们必须在树上成熟,落下,然后在一两天内迅速变质,根本熬不过运输和仓储的过程。

譬如说马来西亚的猫山王,以及有一款野榴莲。

来到马来西亚,大半同伴都是榴莲死粉,正当季节,一群人围着榴莲摊散尽家财,吃得宛如世界末日即将来临。

摊主一横心,掏出了一个拳头大小的野榴莲,说:这是马来西亚最好吃的榴莲,全野生,完全不臭,产量极小,能吃到它,相当于在包包界买到一个限量版爱马仕,连最恨榴莲的人都会拜倒在它脚下。

我,作为一个遇到有人开榴莲就会不顾一切拔腿狂奔离开现场500米的人,一个鼻子跟警犬一样灵敏的人,一个捏着鼻子站在100米开外等大家的人,理所当然被推举出来吃第一口。

残酷世界。

我就被这样拉出来站在榴莲摊前,以一种随时可以就义的姿态。

然而,还是该死的好奇心。如果这款榴莲真的能把我掰弯,搞不好也算是功德。

用指甲挑了半个小指甲片那么多一点,放进嘴里。就像一斤臭豆腐混合着臭冬瓜和臭通菜梗同时在脑海里爆炸,我几乎疯成了碎片。一种极度的甜蜜和一种难以容忍的臭味高强度迸发。据说美国有种审讯方法,同时给犯人打强镇定剂和强兴奋剂,心脏会像坐过山车,没人经得住两三轮。

这感觉也差不多了。

干呕着离开现场,一路干呕,干呕到洗手间,翻天覆地地真呕起来。手快要洗脱皮了也洗不干净那味道,晚上睡觉闻到自己嘴里和指尖的味道,继续起来干呕。

我甚至怀疑那味道不是被自己闻到的,是植入了大脑皮层,它是如此真切,以至于大脑直接控制着喉头,随时干呕起来。

就这么过了干呕的三天,经历过那一幕的人再也不敢劝我尝试榴莲。

那么,如果粪肉的味道其实跟牛肉很像,它会不会比榴莲要好些。这个问题就变成:我到底选择吃粪肉还是吃榴莲?

还是吃粪肉吧。真的。


查看全部↓
《假装好吃》—— 一场味蕾与心灵的奇遇 本书并非单纯的食谱,也不是教你如何烹饪出米其林三星的料理。它是一份邀请,邀请你踏上一段充满惊喜的味觉与情感之旅。在《假装好吃》的世界里,食物不仅仅是果腹的工具,更是情感的载体,是回忆的触发器,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最微妙纽带的见证。 这是一本关于“吃”的随笔集,但它的视角远超我们日常对美食的理解。作者以一种旁观者清,又身临其境的幽默笔触,记录了那些看似平凡,实则充满人生况味的饮食经历。那些“假装好吃”的时刻,或许是你为了配合朋友而故作满足,或许是面对一道不合口味的菜肴时的 polite 笑容,又或许是那些仅仅因为一起吃饭而显得格外温馨的寻常日子。在这些“假装”的背后,隐藏着多少难以言说的情感,多少欲说还休的体谅,多少笨拙却真挚的爱意。 书中的每一个篇章,都像是一道精心准备的小菜,虽不奢华,却回味无穷。你会在某个瞬间,读到自己曾经的影子:深夜里,一个人对着冰箱里的剩菜,吃出一种混合着孤独和慰藉的味道;旅途中,在异国街头,用蹩脚的语言点下一份完全陌生的食物,然后惊喜地发现新大陆;学生时代,和三五好友挤在一张小桌旁,分享着简单的炸鸡和啤酒,却觉得那是世界上最美味的盛宴。这些片段,被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捕捉下来,化为文字,让你在捧腹大笑的同时,又被一股淡淡的暖流轻轻触动。 “幽默搞笑”是这本书最直观的标签。作者善于从生活细节中挖掘笑点,无论是对食物的夸张描写,还是对用餐者之间微妙互动的刻画,都充满了令人会心一笑的智慧。那些因为食物而引发的尴尬、误会、以及啼笑皆非的故事,被描绘得活灵活现,仿佛就发生在你的身边。但请注意,这份幽默并非尖酸刻薄,而是一种温和的洞察,是对生活琐碎之处的善意调侃,让你在笑声中,体味到人生的可爱与不易。 “治愈系”的内核,则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娱乐。在每一个笑声的背后,都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我的接纳。作者用一种轻松的态度,处理那些可能令人沮丧的情境。当食物不合口味,当烹饪失败,当用餐体验不尽如人意,她总能找到其中的积极面,或是从中学习,或是从中获得灵感,或是仅仅用来提醒自己,生活本就如此,不必事事完美。这种积极的视角,如同午后的一缕阳光,缓缓洒进你的心田,驱散那些不必要的阴霾,让你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虽然书中穿插了部分“漫画书”式的轻松表达,但请不要误以为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绘本。这里的“漫画”更多地体现在作者对情节的生动描绘,以及某些段落的叙事方式,更接近于一种充满画面感的语言表达,而非真正的插画。它让文字的张力得以释放,让故事的趣味性得以延展,让你在阅读时,仿佛能“看见”那些生动的场景,甚至脑海中自动浮现出有趣的画面。 “青春校园”的元素,则勾起了许多人关于学生时代的回忆。那些关于第一次尝试做饭的笨拙,第一次和心仪的人一起吃饭的紧张,和室友们围着一锅泡面分享八卦的欢乐,都曾在我们的青春里留下深刻的烙印。作者以一种过来人的视角,重新审视那些青涩的时光,那些关于食物的记忆,也成为了串联起青春岁月的重要线索。在这些故事里,你会看到年轻的迷茫,也会看到成长的勇气,更会感受到那份纯粹而美好的友情和懵懂的爱情。 “励志故事书”的影子,或许并不那么显而易见,但它潜藏在字里行间。书中并非直接灌输“你要如何成功”的道理,而是通过作者对生活点滴的感悟,以及面对挑战时的豁达态度,来展现一种“生活智慧”。例如,如何从一次失败的烘焙中找到新的尝试动力,如何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通过一顿美味的当地餐点,找到归属感。这些细微之处,都在无声地传递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但每一次经历,无论是好是坏,都能成为你成长的养分。 “旅行文学”的视角,贯穿了本书的许多章节。当作者踏足不同的地域,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她所记录的不仅仅是味蕾的体验,更是对一个地方文化的深入理解。食物,成为了她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户。她会告诉你,为什么一座城市的味道,能够如此鲜明地刻画出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情感,她会带你领略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小馆子里的市井烟火,她也会分享在异国他乡,如何通过一顿饭,化解语言不通的尴尬,建立起意想不到的连接。这些旅行中的美食故事,让你仿佛也跟随作者一同踏上了旅程,用舌尖去探索世界的广阔与多样。 “美食旅行”的标签,或许是最容易被误解的。本书并非一本详细的美食攻略,也不是一本关于某个目的地的深度旅行指南。但它却巧妙地将美食与旅行融为一体。食物,是作者旅行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她观察和体验一个地方的独特方式。她不会告诉你哪里有最出名的餐厅,而是会告诉你,在某个小镇,一家不起眼的面馆,如何用一碗热腾腾的面,温暖了一个疲惫旅人的心;在某个海边城市,一份新鲜捕捞的海鲜,如何让她感受到了大海的慷慨与馈赠。这些美食,都是她旅途中最珍贵的回忆,也是她与这个世界最直接的对话。 总而言之,《假装好吃》是一本充满人情味的书。它用一种轻松、幽默、又不失深刻的笔触,探讨了食物与生活,食物与情感,食物与自我之间的微妙联系。它让你在阅读时,时而捧腹大笑,时而陷入沉思,时而感到温暖,时而又被深深触动。它不提供标准答案,也不强加任何观点,只是用最真诚的文字,分享那些关于“吃”的,看似平凡,实则不凡的人生故事。 这是一本你可以随时拿起,随时放下的书。在忙碌的生活中,它能为你提供片刻的放松与慰藉;在独处的时光里,它能与你进行一场温柔的对话;在聚会的时候,它又能成为你与朋友们分享的谈资。 《假装好吃》,是一次味蕾的唤醒,是一次心灵的涤荡,是一次对生活最真挚的拥抱。它或许不会让你成为一个烹饪大师,但它一定会让你更加热爱生活,更加懂得品味生活中的那些,看似“假装”,实则无比珍贵的“好吃”。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书时,我还有点怀疑,毕竟现在市面上打着“治愈系”旗号的书太多了,很多都流于表面,读起来像稀释了无数倍的糖水。但是《假装好吃》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它的幽默感非常高级,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的疏离感和对自身处境的清醒认知,让你在笑的同时,忍不住拍案叫绝,感叹一句:“对,我就是这么想的,但就是说不出来!”尤其在描述旅行中的那些“文化冲击”时,作者简直是信手拈来,将不同地域人们的思维定式和自己“外来者”的视角做了精妙的碰撞。我甚至能想象作者在写下这些文字时的表情——嘴角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坏笑,眼神里却藏着对世界的好奇与尊重。这种复杂的情绪混合体,使得文字富有层次感,而不是单线条的逗乐。它不像那种刻意制造的喜剧效果,更像是生活本身,在不经意间投掷给你的一个有趣的“包袱”。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世界的方式都稍微有了一些变化,对那些原本觉得“不完美”的事情,多了一份宽容和戏谑的理解。

评分

天哪,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读完了这本《假装好吃》!这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戏谑和不着调,完全符合我最近想要逃离现实的阅读需求。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那种略带手绘感的插画风格,一下子就让人感觉轻松了下来,仿佛能闻到咖啡豆烘焙的香气,或者听到某个老旧书店里翻书的沙沙声。我特别喜欢作者叙事的那种松弛感,一点也不着急把故事讲完,而是像一个老朋友拉着你在深夜的厨房里絮絮叨叨,从芝士的口感聊到人生的困境,再无缝切换到某次在异国他乡迷路的窘态。那些散落在字里行间的智慧,不是那种说教式的“鸡汤”,而是经过了生活千锤百炼后,带着点自嘲和苦涩,却最终指向温暖的小火花。读到某个关于旅行的片段时,我甚至能感受到那种背包客特有的疲惫与满足交织的情绪,那种在陌生城市里,靠着一个蹩脚的当地词汇和陌生人成功交流后的成就感,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本书就像一个多功能的调味罐,把幽默、自省、对生活的热爱,甚至是对平庸的接纳,都混合得恰到好处,让你在笑声中,悄悄地治愈了心底那些不为人知的褶皱。它不是一本让你一口气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快餐文学”,而更像一本需要你时常翻开,在你情绪低落时,递给你一块“假装好吃”的安慰糖果。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的“轻盈感”。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焦虑横流的时代,能找到一本让你完全卸下心防的书太难了。《假装好吃》就提供了这样一个避风港。它的叙事节奏非常灵活,时而像快速剪辑的公路电影,一连串的场景和笑点砸过来,让你应接不暇;时而又像慢镜头特写,聚焦于一个微妙的眼神交流,或者一块被切开的蛋糕的纹理。这种节奏的掌控力,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青春”的探讨,它们没有沉湎于怀旧,而是将过去的经历作为燃料,推动当下的生活继续前进。它告诉我们,即便是最愚蠢的决定,也可能是通往某个有趣故事的必经之路。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轻断食”,排毒养颜,让那些堆积在心头的郁闷和烦恼,随着翻页的动作,被悄悄地释放掉了。它不是那种会改变你人生的巨著,但它绝对是能让你的某一个下午,或者某一次通勤,变得充满乐趣和一丝若有若无的甜蜜。

评分

我是一个对“文体混搭”持谨慎态度的人,因为融合不好的话,很容易变成四不像,营养不良。《假装好吃》却做到了让散文、随笔、甚至那种近乎游记的片段,像流水一样自然地汇集成一个整体。核心的“美食”线索,与其说是关于吃,不如说是关于“仪式感”和“记忆的锚点”。作者很擅长利用食物的气味和质地来唤醒深埋的记忆。比如,他写到某一种东南亚街边小吃的味道,立刻就能把读者拉回到那个湿热的傍晚,连空气中的湿度和背景的喧嚣声都能被文字捕捉到。而穿插其中的校园励志故事,也并非那种陈词滥调的“只要努力就能成功”,而是更侧重于“如何从一次次摔倒中优雅地爬起来”。这种对“不完美英雄主义”的歌颂,特别能打动那些在现实中摸爬滚打的年轻人。整本书读下来,你感觉自己不光是看了一个人的游记或者感悟,更像是参与了一场与作者共同进行的,关于“如何体面地度过一生”的漫长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说实话,超出了我对一本“轻松幽默小集”的预期。它绝不仅仅是表面的搞笑,而是那种需要你稍微停顿一下,回味一下才能捕捉到的,藏在复杂句式和出人意料的比喻背后的深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写“治愈”主题时的克制。它没有用大张旗鼓的语言去宣告“一切都会好起来”,反而是在最平淡无奇的生活场景中,挖掘出那些微不足道的闪光点。比如,作者描述自己因为一次失败的尝试而沮丧时,他没有选择去远方流浪寻找答案,而是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研究如何把一块普通的吐司烤出焦糖化的完美边缘。这种将“宏大叙事”降维到“微观实践”的写法,极具代入感。对于我这种常年被“励志口号”轰炸的读者来说,这种低保真的、接地气的自我和解,才是真正的力量源泉。它让你意识到,所谓的“青春”,无非就是不断地在“搞砸”和“小有成就”之间反复拉锯,而美食,就是最好的润滑剂和裁判。书中的那些校园轶事,虽然看起来轻描淡写,但那种青涩的、笨拙的友谊和暗恋,却精准地击中了成年后那颗早已麻木的心脏,带来一阵久违的心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