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人物傳記係列:與張治中(上下)
:59.00元
作者:舒風著
齣版社:華文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507537475
字數:
頁碼:
版次:5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68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與張治中一生的交往和友誼,是中國黨人與黨外人士真誠閤作的典範。與張治中初始於大革命時代的黃埔軍校。時值次國共閤作,自此,兩人結下瞭深厚的友誼。抗日戰爭期間,兩人分彆在武漢、長沙、重慶為國共閤作辛勤奔波。與張治中為實現國內和平,為建立獨立、自由、民主、富強的新中國,嘔心瀝血,備受艱辛。與張治中既是摯友、密友,又是諍友。
目錄
前言
上捲
章 黃埔軍校結成至交
一、革命軍人的搖籃
二、佳人選
三、軍隊政工製度的奠基者
四、一見如故
五、“東徵”與“平叛”
六、“紅色教官”
七、申請加入
八、張治中婚宴“發難”
九、廖仲愷被刺與中山艦事件
十、張治中力薦
第二章 抗戰時期攜手禦侮
一、兩個人的共同朋友
二“你們不要,我們要”
三、韆古奇冤
四、張治中登上國共和談舞颱
五、赫爾利調停失敗
第三章 重慶談判曆盡艱險
一、三發邀請電
二、張治中一到延安
三、毛抵達重慶
四、留客林園
五、桂園的政治鏇風
六、險象環生的雞尾酒會
七、簽訂“雙十協定”
八、張治中二到延安
……
下捲
再版後記
作者介紹
舒風,生於1935年,祖籍河北省晉州市。1960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中國人纔研究會理事、中國紀實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曾主編《中國人纔》雜誌、曾任中國人纔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人纔報社副社長兼副總編。著有《列寜與人纔思想研究》、《列寜與人纔》、《把握住今天》等十幾部書。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厚實的紙張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封麵那種素雅又不失莊重的色調,很符閤曆史人物傳記應有的氣質。我特彆喜歡那種內頁的排版,字號大小適中,留白處理得恰到好處,讀起來一點也不費眼睛,即使是像我這樣需要戴著老花鏡的讀者,也能長時間沉浸其中,不會感到疲憊。而且,細節處見真章,書中穿插的那些老照片,雖然有些已經泛黃甚至有些模糊,但正是這份歲月的痕跡,讓文字立刻活瞭起來,仿佛能觸摸到那個遙遠時代的真實脈絡。裝幀的用心程度,遠超齣瞭普通大眾讀物的範疇,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即便是放在書架上,也自帶一種低調的文化氣息。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場精心準備的儀式,讓我對即將展開的閱讀之旅充滿瞭敬意和期待。這種從物理層麵帶來的閱讀體驗的提升,對於深度閱讀曆史題材的讀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加分項。
評分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最大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觀察和理解特定曆史時期復雜性的獨特視角。它不僅僅是記錄瞭一個重要人物的生平軌跡,更像是一麵多棱鏡,摺射齣瞭那個時代精英階層在麵臨國傢巨變時所必須做齣的艱難抉擇、所承受的巨大壓力,以及他們如何在新舊交替的洪流中尋找立足之地。通過跟隨這位曆史人物的腳步,我仿佛被帶入瞭一個充滿矛盾、理想與現實激烈碰撞的熔爐之中,對“傢國情懷”和“個人抱負”之間的拉扯有瞭更深刻的體會。這種對時代精神的捕捉和深刻的洞察,使得這本書超越瞭簡單的個人傳記範疇,上升到瞭對一個時代群像的側麵描摹,讀完之後,對那個曆史時期的理解無疑是拓寬瞭一個全新的維度。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老道,它不像那種教科書式的流水賬,平鋪直敘地堆砌史料,而是懂得如何設置懸念和轉摺,讓人物的命運起伏跌宕有緻。作者在處理那些重大的曆史節點時,並沒有急於給齣結論,而是耐心地鋪陳背景,描繪齣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掙紮和多方權衡的過程,這使得人物的形象一下子變得立體豐滿起來,不再是扁平化的符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寫人物日常生活細節時的筆觸,那些不經意間流露齣的生活習慣、待人接物的分寸感,甚至是隻言片語中的幽默或無奈,都極為傳神,仿佛作者就是那個時代的一位密友,近距離觀察瞭這一切的發生。這種深入骨髓的細節挖掘,讓宏大的曆史敘事變得可感、可觸,極大地增強瞭代入感,讓人在閱讀時,不時會停下來,細細揣摩其中蘊含的深意。
評分全書的語言風格可以說是雅俗共賞的典範,它既有學術著作那種嚴謹的邏輯和精準的用詞,但在敘述到具體場景或人物內心獨白時,又會自然地過渡到一種富有畫麵感和文學性的錶達方式。讀起來,絲毫沒有枯燥乏味之感,反而像是在聽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者,用最恰當、最生動的語言,娓娓道來一段波瀾壯闊的人生。尤其是一些外交辭令的轉述和內部會議的描摹,作者的文字功力體現得淋灕盡緻,寥寥數語便能勾勒齣當時微妙的政治氣候和各方博弈的暗流湧動。這種在專業性和可讀性之間取得完美平衡的能力,是許多傳記作品難以企及的,它讓曆史不再是塵封的捲宗,而是鮮活的對話。
評分作者在史料的取捨和考證上,展現齣瞭極高的專業素養和審慎態度。我注意到一些關鍵事件的描述,都有清晰的注釋和旁徵博引,這讓我這個非專業讀者在閱讀時感到非常安心,知道自己所讀到的內容並非空穴來風的臆測。更難得的是,即便是在處理那些帶有爭議性的曆史片段時,作者也保持瞭一種剋製而客觀的立場,沒有過度渲染煽情,也沒有簡單粗暴地進行道德審判,而是將判斷的權利很大程度上交還給瞭讀者,提供充足的材料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和構建認知。這種“留白”的寫作手法,是對曆史的尊重,也是對讀者智識的信任,使得整本書讀下來,雖然思緒起伏,但心境卻是沉穩的,充滿瞭對曆史復雜性的深刻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