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适用:
1、各地事业单位综合知识(公共基础)知识科目备考;
2、国考、联考以及各省市公务员行测常识判断模块备考。
该书自2012年9月出版以来,至今销量突破5万本,押中真题逐步成为常态,“考公基选璧尘”“考常识看璧尘”已经成为大的共识。为了有效打击不良盗版商家,正版独享在线模考系统,已经可以使用了。
关于常识判断部分考试的大数据分析(以江苏省考为例):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形势下,公务员招录考试也不能置身于外。2016年江苏省考公告发布,取消了原来单独考查的特色科目公共基础知识。省人社厅官方微博如是表述:笔试公共科目A、B、C类三类职位统一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申论》两科,但不代表不考查公共基础知识哟——原 《公共基础知识》中的相关内容将以常识判断的形式纳入《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中考查。
由于是改革的后的考试,到底怎么考,大家心里没底,甚至许多考生认为常识判断复习无用,直接放弃或干脆裸考,其实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是很消极的。
一、常识判断考什么?
官方的大纲对常识判断的考查是这样描述的:常识判断主要测查应试人员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等方面的内容。
大纲上说得很含糊,也很概括,但个人认为句特别重要——测查应试人员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作为一名的公务员,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是什么?大家都懂的。
再从字面理解,考查内容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一年的重要时事政治。时事政治大家很好理解,自然科学是啥呢?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包括物理、化学 生物、天文和地理。社会科学呢?社会科学一般包括哲学、政治、经济、法学、文学、 艺术、历史、管理等学科。许多考生泪崩了,我到底要看什么?其实没那么复杂。仔细看下面解析。
二、常识判断占多大权重?
行测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和常识判断等五个部分。官方将行测考试时间由原来的90分钟调整为120分钟,增加了30分钟,可以粗略估算题量应该在25-35题之间,分值应该在20—25分,如果命题时考虑到过渡衔接,可能权重会更多些,象上海是45题。江苏的常识考试题型均为客观性单项选择题。
三、常识判断会涉及哪些具体考点?
这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因为是改革,没有可供参考的遵循,可供借鉴的只有国考和联考了。璧尘选取6年国考和4年联考的常识判断(这应该具有研究价值的试题),加上部分有代表性省份公考常识判断真题,对1000道常识判断的真题,删除部分相同相似的,共906题,对相关试题进行大数据分析。
(一)政治类。155题,占17.1%
其中:时事政治99题,马克思主义哲学31题,思想(含中共党史)10题,中国特色社会15题。
(二)经济类。75题,占8%
其中:经济学基础理论20题,微观经济9题,宏观经济24题,热点经济词汇12题。
(三)法律类。158题,占17.4%
其中:宪法36题,行政法42题,民法28题,刑法16题,法理8题,诉讼法18题,经济法10题。
(四)历史类。66题,占7.3%
其中:古代史26题,近现代史27题,世界史13题。
(五)人文类。161题,占18.3%
其中:文学常识58题,语文基础与公文15题,艺术类29题,宗教思想类15题,中国传统文化19题,其他25题。
(六)科技类。277题,占30.6%
其中:近现代重大科技成就45题,物理28题,化学14题,地理国情115题,医学生物50题,生活常识25题。
(七)管理类。14题,占1.5%
综上,除了科技类中的物理、化学、地理国情、医学生物、生活常识等约占总题量25%,这部分内容比较宽泛与发散,拼的是积累和人品,其他的75%常识判断其实就是公基的“微缩版”,是要复习准备的。
四、常识部分如何备考。
鉴于常识判断(公共基础)的题量和权重的下降,难度的降低(全为单项选择题),这时复习是高的哦!!同时,建议复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调整。
1、摒弃常识复习无用的观点,因为除了科技类中的物理、化学、地理国情、医学生物、生活常识性考点外,其他大部分内容都是都是知识性考点,都是要事先复习的,哪怕是每天抽半小时稍微翻翻。
2、重点需要关注的章节:哲学、思想概论(中共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点关注时政和党的现行重大方针政策)、法律(重点是宪法、行政法)、经济与科技(看经济、科技常识,这部分是重点!特别是璧尘标注黑体的高频考点)、历史(重点过一下)、语文基础与公文写作(重点看一下公文格式、事务类文书写作,申论考试要用上,约占20分)。
3、如果手头没有璧尘公基笔记的,可以在别人徘徊犹豫时先购一本看起来,先人一步,才能更好的抢占胜机。对原有复习过公基,或购买了《璧尘公基笔记》等书的考生。建议重点把《璧尘公基笔记》上面的加黑、加粗的高频考点以及璧尘用图表总结概括的重点内容看一下。另外书上附上真题,除上明确标准是江苏的,其他的都是国考、联考或其他省份常识判断的真题,好好理解下,特别是单选题。
4、《璧尘公基十年真题》 《璧尘公基同步练》如果有时间可以看一看、做一做基础题型中的单选题,一是巩固一下常识判断的复习效果,二是95%以上考生在公考中属于“打酱油”的角色,各类事业单位招考随时还能派上用场。但投入时间不要太多。
赠送纸质时政一本
2018年修订内容
赠品
.....
.....
我一直认为,公务员考试的公共基础知识,尤其是那些需要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的部分,是区分考生水平的关键。这本书在行测的“终JI奥义”部分,可以说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它不仅仅是教我一些解题技巧,更重要的是,它在引导我构建一种解题的思维框架。比如在数量关系部分,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题型的解法,而是先分析了这类题目的出题思路和考点,然后才给出针对性的解题方法。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图形推理和逻辑判断时,所采用的那种“化繁为简”的思路,很多以前觉得特别烧脑的题目,在作者的引导下,似乎都变得简单起来。而且,它还强调了“排除法”和“逆向思维”在解题中的重要性,这些都是我之前容易忽视的方面。我记得有一道概率题,按照常规思路解起来非常麻烦,但作者提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反向思考”角度,瞬间就找到了正确答案,这让我恍然大悟。这本书真的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教你如何“思考”,而不是仅仅告诉你“怎么做”。它让我认识到,行测的很多题目,背后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只要掌握了核心的思维方法,就能应对各种变化。
评分这本笔记给我的最大惊喜在于它对时政热点的梳理和分析。要知道,今年的江苏公基考试,时政部分的比重不小,而且很多题目都考验的是对热点事件的理解深度和延伸思考能力。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不仅仅列举了几个大的时政事件,更重要的是,它对每一个事件的背景、发展、影响,以及可能涉及到的相关理论和政策,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我记得有一部分专门讲了关于“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列举了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还详细分析了数字经济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变革,甚至还提到了相关的技术名词,这些都是我平时自己看新闻很难系统梳理到的。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里还给出了很多“发散性思考”的引导,让我能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同一个事件,比如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进行解读,这对于提升我的分析能力和答题的深度非常有帮助。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在备考的时候,就像一个无头苍蝇,不知道该往哪里使劲,但看了这本书,就感觉有了明确的方向,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去深入挖掘和理解,大大增强了我的备考信心。
评分我之前对法律部分的理解一直很薄弱,感觉那些条条框框的东西枯燥乏味,而且记起来非常吃力。但是,这本笔记对法律核心部分的讲解,真的是刷新了我对这个模块的认知。它没有直接堆砌法条,而是从最基础的法律概念讲起,比如什么是权利,什么是义务,什么是法律关系,这些基础的概念讲解得非常透彻,而且用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来比喻,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抽象的法律条文背后的逻辑。然后,它又把各个部门法,比如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等,按照逻辑关系和考点重要性,进行了分门别类地阐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行政法的讲解,它把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这些关键概念,都用流程图的方式进行了梳理,让我一目了然地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还有就是,它对一些经典案例的分析,非常到位,不仅给出了案例的简述,还深入剖析了案件涉及的法律条文和判决理由,这对于我理解法律的实际应用非常有帮助。总的来说,这本书把法律知识变得不再那么难以接近,让我在备考过程中,感觉自己真的在掌握一门实用的技能,而不是死记硬背。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确实挺不错的,纸张也够厚实,拿在手里有分量感。我特别喜欢它那种详略得当的笔记风格,不像有些书写得密密麻麻让人看了就头大。它的重点和考点都标注得非常清晰,有些地方甚至用了不同颜色的笔来区分,这对于我这种需要快速抓住核心知识点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它对一些抽象的理论,比如哲学原理,做了非常生动的解释,还穿插了一些易于理解的例子,让我在记忆和理解上都事半功倍。尤其是经济学的那些部分,过去我一直觉得头疼,但这本书里讲解得条理清晰,很多我之前模糊的概念,通过这本书的梳理,一下就清晰了许多,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我还在笔记的边缘看到了一些小提示,提醒我注意一些容易出错的地方,或者是一些需要特别记忆的细节,这些小细节虽然不起眼,但却非常实用,能帮助我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失分。整体来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作者非常了解考生的痛点,并且很有针对性地去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
评分我一直觉得,备考公务员,尤其是公共基础知识,最怕的就是“碎片化”的学习。很多资料把知识点切得很碎,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让人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认知。这本书恰恰解决了我的这个痛点。它的笔记内容,就像一条条清晰的主线,将散落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特别欣赏它在每一章节的开头,都会有一个“本章导图”,帮助我建立整体的认知框架,然后才进入具体的细节讲解。这种“先宏观后微观”的学习方式,让我对整个公共基础知识的架构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也更容易记住那些细节。而且,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就是那种非常接地气的讲解,就像和一位学长学姐在交流学习经验一样。我尤其喜欢它在一些难点知识点后面,会有一个“易错点提示”或者“重点回顾”的板块,这些小小的提醒,往往能让我避免很多低级错误。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备考资料,更像是一个非常可靠的学习伙伴,它帮助我建立了一个扎实、系统的知识基础,让我感觉备考的每一步都走得非常稳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