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一个六岁女孩英子的童年故事。
惠安馆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在草堆里的小偷,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老北京城南的童年温暖而精彩,也伴随着感伤的离别和成长的阵痛。
作家林海音真挚无邪的行文将孩子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和困惑、对友人离别的感伤与想念,描摹得淋漓尽致,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林海音(1918-2001),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中国台湾,生于日本大阪,童年在北京城南度过。
一生著作颇丰,曾任《联合报》副刊主编,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是中国di一个专业的文学出版社,1998年荣获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代表作《城南旧事》,主人公英子的身上,有林海音童年的影子。
☆"台湾文学的祖母级人物"林海音自传体小说,文笔温婉、真实感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读物
☆"语文新课标"必读书
☆书中篇目《冬阳童年骆驼队》《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
☆《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获瑞士颁赠青少年文学"蓝眼镜蛇奖"
☆新加坡政府举办全民阅读活动"华文必读书"之一
☆台湾省联合报读书人版*佳童书、台湾省中国时报开卷版*佳童书、台湾省金鼎奖推荐*佳童书
☆被译为英、德、日、法、意大利、西班牙等多国语言
本版《城南旧事》依据1960年初版校订,辅以青年资深插画师雨伞的24幅作品,插画简约动人,唯美怀旧,不打断阅读,又能在读到关键情节时通过插图加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
本书排版大方,装帧精美,是为数不多的上佳版本。
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这样的愚呆而神圣吗?--林海音
上海是张爱玲的,北京是林海音的。--余光中
林海音的文笔善写动作和声音,而她又从不滥用渲染,不多用长句,淡淡几笔,情景立现。因此看似简单的回忆,却能深深地感动人。--《巨流河》作者齐邦媛
我被小说《城南旧事》中那种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深深打动了,整部小说充满了朴素、温馨的思想感情。当这部影片上映后,这种情感同样打动了无数的观众。--电影《城南旧事》导演吴贻弓
冬阳童年骆驼队(代序)
惠安馆
我们看海去
兰姨娘
驴打滚儿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太阳从大玻璃窗透进来,照到大白纸糊的墙上,照到三屉桌上,照到我的小床上来了。我醒了,还躺在床上,看那道太阳光里飞舞着的许多小小的、小小的尘埃。宋妈过来掸窗台,掸桌子,随着鸡毛掸子的舞动,那道阳光里的尘埃加多了,飞舞得更热闹了,我赶忙拉起被来蒙住脸,是怕尘埃把我呛得咳嗽。
宋妈的鸡毛掸子轮到来掸我的小床了,小床上的棱棱角角她都掸到了,掸子把儿碰在床栏上,格格地响,我想骂她,但她倒先说话了:
"还没睡够哪!"说着,她把我的被子大掀开来,我穿着绒裤褂的身体整个露在被外,立刻就打了两个喷嚏。她强迫我起来,给我穿衣服。印花斜纹布的棉袄棉裤,都是新做的;棉裤筒多可笑,可以直立放在那里,就知道那棉花够多厚了。
妈正坐在炉子边梳头,倾着身子,一大把头发从后脖子顺过来,她就用篦子篦呀篦呀的,炉子上是一瓶玫瑰色的发油,天气冷,油凝住了,总要放在炉子上化一化才能搽。
窗外很明亮,干秃的树枝上落着几只不怕冷的小鸟。我在想,什么时候那树上才能长满叶子呢?这是我们在北京过的DY个冬天。
妈妈还说不好北京话,她正在告诉宋妈,今天买什么菜。妈不会说"买一斤猪肉,不要太肥。"她说:"买一斤租漏,不要太回。"
妈妈梳完了头,用她的油手抹在我的头发上,也给我梳了两条辫子。我看宋妈提着篮子要出去了,连忙喊住她:
"宋妈,我跟你去买菜。"
宋妈说:"你不怕惠难馆的疯子?"
宋妈是顺义县人,她也说不好北京话,她说成"惠难馆",妈说成"灰娃馆",爸说成"飞安馆",我随着胡同里的孩子说"惠安馆",到底哪一个对,我不知道。
我为什么要怕惠安馆的疯子?她昨天还冲我笑呢!她那一笑真有意思,要不是妈紧紧拉我的手,我就会走过去看她,跟她说话了。
惠安馆在我们这条胡同的*前一家,三层石台阶上去,就是两扇大黑门凹进去,门上横着一块匾,路过的时候爸教我念过:"飞安会馆"。爸说里面住的都是从"飞安"那个地方来的学生,像叔叔一样,在大学里念书。
"也在北京大学?"我问爸爸。
"北京的大学多着呢,还有清华大学呀!燕京大学呀!"
"可以不可以到飞安--不,惠安馆里找叔叔们玩一玩?"
"做唔得!做唔得!"我知道,我无论要求什么事,爸终归要拿这句客家话来拒绝我。我想总有一天我要迈上那三层台阶,走进那黑洞洞的大门里去的。
惠安馆的疯子我看见好几次了,每一次只要她站在门口,宋妈或者妈就赶快捏紧我的手,轻轻说:"疯子!"我们便擦着墙边走过去,我如果要回头再张望一下,她们就用力拉我的胳膊制止我。其实那疯子还不就是一个梳着油松大辫子的大姑娘,像张家李家的大姑娘一样!她总是倚着门墙站着,看来来往往过路的人。
是昨天,我跟着妈妈到骡马市的佛照楼去买东西,妈是去买搽脸的鸭蛋粉,我呢,就是爱吃那里的八珍梅。我们从骡马市大街回来,穿过魏染胡同、西草厂,到了椿树胡同的井窝子,井窝子斜对面就是我们住的这条胡同。刚一进胡同,我就看见惠安馆的疯子了,她穿了一身绛紫色的棉袄,黑绒的毛窝,头上留着一排刘海儿,辫子上扎的是大红绒绳,她正把大辫子甩到前面来,两手玩弄着辫梢,愣愣地看着对面人家院子里的那棵老洋槐。干树枝子上有几只乌鸦,胡同里没什么人。
妈正低头嘴里念叨着,准是在算她今天一共买了多少钱的东西,好跟无事不操心的爸爸报账,所以妈没留神已经走到了"灰娃馆"。我跟在妈的后面,一直看疯子,竟忘了走路。这时疯子的眼光从洋槐上落下来,正好看到我,她眼珠不动地盯着我,好像要在我的脸上找什么。她的脸白得发青,鼻子尖有点红,大概是冷风吹冻的,尖尖的下巴,两片薄嘴唇紧紧地闭着。忽然她的嘴唇动了,眼睛也眨了两下,带着笑,好像要说话,弄着辫梢的手也向我伸出来,招我过去呢。不知怎么,我浑身大大地打了一个寒战,跟着,我就随着她的招手和笑意要向她走去。--可是妈回过头来了,突然把我一拉:
"怎么啦,你?"
"嗯?"我有点迷糊。妈看了疯子一眼,说:
"为什么打哆嗦?是不是怕--是不是要溺尿?快回家!"我的手被妈使劲拖拉着。
回到家来,我心里还惦念着疯子的那副模样儿。她的笑不是很有意思吗?如果我跟她说话--我说:"嘿!"她会怎么样呢?我愣愣地想着,懒得吃晚饭,实在也是八珍梅吃多了。但是晚饭后,妈对宋妈说:
"英子一定吓着了。"然后给我沏了碗白糖水,叫我喝下去,并且命令我钻被窝睡觉。……
作者对细节的把握堪称一绝。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吆喝声,还是家常便饭的香气,亦或是孩子们的嬉闹声,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就呈现在眼前。这些细节,共同构筑了一个完整而生动的世界,让我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很多时候,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最能触动人心,也最能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让人沉浸其中的魔力。不是那种华丽炫目的风格,而是带着一种淡淡的、岁月的痕迹,仿佛从泛黄的书页里轻轻飘散出来的味道。书脊的颜色,是那种温润的、不张扬的棕褐色,上面印着书名“城南旧事”,字体不大,却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翻开书页,纸张的触感也很有讲究,不是那种光洁的、现代的纸,而是带着一点点粗粝,像是用老式的印刷机印制出来的,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用指尖去摩挲,去感受那种久远的气息。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像是用一种孩童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然而,这种孩童的视角,却又蕴含着超越年龄的智慧和感悟。它让我们重新思考很多习以为常的事情,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这种视角,是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之一。
评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人物的刻画,每一个角色都鲜活得如同真人一般,仿佛就生活在我的身边。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是完美的,却是真实而动人的。即使是那些出场不多的配角,也依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人生轨迹,他们的言谈举止,都充满了生活的质感。作者并没有刻意去美化他们,而是用一种平和的视角去展现他们,这反而让他们更加令人难以忘怀。
评分整本书读下来,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一种淡淡的忧伤,但这种忧伤并不是令人绝望的,反而带着一种诗意的、温和的力量。它像是夏日午后,一场突如其来的阵雨,洗涤了城市的尘埃,留下了清新的空气和淡淡的泥土芬芳。这种忧伤,是对逝去时光的怀念,是对童年纯真的眷恋,也是对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遗憾的体味。它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也更加懂得人生的况味。
评分这本书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够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暂时忘记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和压力,全身心地投入到那个属于“城南”的世界。它就像一个避风港,让我们能够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片刻的宁静和慰藉。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也更加懂得生活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每次翻开,都能从她身上汲取到新的力量和感悟。她不急不缓地讲述着,用她独特的语言,勾勒出一个关于成长、关于记忆、关于生活的美好画卷。它没有刻意去说教,也没有强行灌输,只是静静地展示,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着实令人赞叹。
评分书中的语言,就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清澈而宁静,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作者的遣词造句,没有惊涛骇浪般的壮阔,也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更多的是一种朴实无华的叙述,仿佛一位长辈在坐在你身旁,娓娓道来一段尘封的往事。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没有一丝多余的痕迹,却能精准地勾勒出那个时代特有的风貌,以及人物内心的细微情感。读着读着,你会感觉自己仿佛也置身于那个遥远的年代,呼吸着同样的空气,感受着同样的悲喜。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久久不能平静。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然而,它却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深深地打动了我。那些平凡的生活片段,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力量。它让我看到了生活的本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看到了成长的轨迹。
评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去回味某一个句子,去品味某一个场景。作者的文字,就像一幅幅水墨画,寥寥几笔,却意境深远。它不像那些直白的叙述,而是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让我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填充,去解读。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