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一个人的逆转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成功的几率,逆转思维能力越强,成功的几率就越高。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在喊要创新,要求异,但没有一本书具体对怎么创新、怎么求异有一个系统的说明。本书不仅有方法上的形象阐述,更在心灵和观念上让我们有了新的认识。
内容简介
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需要反向思维的,因为事物的本质也许正与其表现相反。即使表里如一,为求兵行诡道、出人意料或创新,也需要从相反方向思考或寻求方法。不懂得反向思考,即使蛮力耗尽,也未必逃出“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结局。掌握逆思维,你可以退为进、以寡敌众,轻松绕过障碍,成功到达终点。个中诀窍,尽在本书之中。
作者简介
姚颖,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从事出版策划工作至今,同时也是心理学、成功学研究者。其语言犀利,视角独特,对事物有较强的感知力。
目录
第一篇 成功的门,用任何方式都可以打开
凡事都有对立面,你看哪面/ 3
熟知并非真知/ 6
360度思考,思路就会越来越宽 / 9
倒过来试试,答案可能就出来了/ 13
只有错误才会让你继续进步/ 17
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 20
zui危险的地方还是一样危险/ 24
“在此之后”不等于“由此之故” / 28
颠倒顺序——田忌赛马的启示 / 32
越禁止,人们尝试的欲望越强烈/ 36
第二篇 逆着看逆境,一切皆有希望
将缺点逆用,变为可利用的东西/ 41
倒过来想想,挫折也许正是礼物/ 44
另一只眼看逆境/ 47
胜无常胜,而败也并非永远/ 50
把成功当定局,你离失败就不远了/ 53
敌人不在外部,而是你熟悉的自己/ 57
将自卑化为动力——我自卑,我努力 / 61
方向错了,走得越远就错得越深/ 65
没有不委曲的生活/ 69
已经坚持了这么久,不怕再试一次/ 73
失去的其实从未真正属于你/ 76
把对手当作激励你进步的“小伙伴” / 79
第三篇 由彼观彼,而不是由己观彼
用他人的视角看待问题/ 85
多为他人着想,少生事端/ 88
做个“八面玲珑”的人不是坏事 / 91
若人人只图自保,世界将变得怎样/ 95
你待人冷漠如冰,别人如何待你热情如火/ 99
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伞/ 102
与人交往,“人情牌”打不得 / 105
树怕剥皮,人怕激将/ 108
你不愿意做的事,别人也不愿意做/ 111
人们通常都是被自己说服的/ 114
有缺点的人才更容易被人接受/ 117
相信人性本善,别总把人往坏处想/ 120
第四篇 职场求存,有些事不是你想的那样
zui大的罪过是你比其他人“聪明” / 127
不怕被“利用”,就怕你没用 / 130
下属也能够“倒行逆施”管上司 / 133
没有抱怨的职场,不是真实的职场/ 136
努力很重要,借力更重要/ 140
工作并不是一切,不要把职场当成战场/ 144
和尚撞钟,谁说是得过且过/ 147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150
别迷茫,也别教条/ 155
第五篇 生意好不好,不在努力在思路
做特色鲜明的“那一个”,不做几乎相同的“那一些” / 161
不要让规则左右我们的心理习惯/ 165
当99%的人看多时,市场就可能见顶 / 169
所谓机会,就是去尝试新的、没做过的事/ 173
填补市场空白,将缺点转化为卖点/ 176
打破常规的道路通向智慧宫殿/ 179
小钱是大钱的“祖宗” / 182
只有放错的垃圾,没有寻不见的财富/ 185
不在乎等价交换,只在乎各取所需/ 188
对抗不如对话,竞争不如“竞合” / 191
别人怕露怯,我却积极寻找不足/ 195
这本书的包装设计非常朴实,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封面,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内容肯定会很扎实。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开篇的观点深深吸引了。他并没有直接抛出一堆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思维误区入手,比如“定势思维”如何阻碍我们发现新的可能。我记得书里举了一个关于“跳出盒子”的例子,虽然听起来有点老套,但作者的解读却非常到位,他让我们反思,我们是不是已经习惯了用旧有的框架去看待问题,而忽略了那些最显而易见的、却又被我们忽视的解决方案。 尤其是关于“反向提问”的部分,我读完真的是豁然开朗。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问“为什么会这样?”,而这本书引导我们去问“如果不是这样,会怎么样?”或者“有什么方法可以彻底改变这种现状?”。这种提问方式的转变,就像是给思维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在工作上,我经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总是陷入“能不能解决”的怪圈,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更重要的问题应该是“有没有别的角度去解决”,或者“有没有办法让这个问题不再发生”。这种思维的迁移,让我开始尝试用一种更积极、更主动的方式去面对挑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问题。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创新思维并非遥不可及的“灵感迸发”,而是一种可以习得的、并且有迹可循的能力。作者将创新过程分解为几个关键的阶段,从“发散思维”到“收敛思维”,再到“评估和迭代”。我之前一直认为,所谓的创新就是“想出与众不同的点子”,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创新,还需要我们有能力去评估这些点子的可行性,并且持续地进行优化。 书中关于“类比思维”的讲解让我印象深刻。它教我们如何从一个领域借鉴成功的经验,应用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比如,作者举例说明了“共享经济”的模式是如何从“酒店业”和“汽车租赁业”的模式中演变而来的。这种跨领域的联想,打开了我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在我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瓶颈,总是找不到新的突破口,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开始尝试在其他行业寻找灵感,意外地发现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思路,这让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论述,可以说是直击痛点。我一直觉得自己在与人沟通时,常常会因为表达不清晰或者理解偏差而产生误会。作者在书中详细地阐述了“同理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积极倾听”来建立有效的沟通桥梁。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换位思考”的练习,它让我们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仅仅关注自己的观点。 读完这一部分,我尝试在和同事、家人的交流中运用这些方法。惊讶地发现,很多原本可能引发争执的话题,竟然能够在一个更加平和、理解的氛围中得到解决。书里还提到了如何识别和应对“沟通障碍”,比如“预设结论”和“情绪化反应”。这些分析让我对自己在沟通中的一些不良习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且开始有意识地去调整。感觉这本书不仅是提升思维能力的工具书,更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与人更好地相处的指南。
评分我一直认为,逻辑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大量的练习和精心的引导。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像很多训练手册那样,上来就抛出各种复杂的推理题,而是从最基础的“因果关系”讲起,然后逐渐过渡到“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我特别喜欢书里关于“误导性关联”的章节,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吃了某种食物之后,心情变好了,所以这种食物有改善心情的功效”,这种看似合理的推断,其实忽略了很多其他的可能性。 通过对这些常见的逻辑陷阱的剖析,我学会了如何更清晰地辨别信息,如何避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在阅读新闻、或者和他人交流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逻辑漏洞,不再轻易被片面的论述所说服。而且,书中的练习题设计得也很巧妙,并不是死记硬背公式,而是需要我们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以致用”的感觉,让我觉得学习过程充满了乐趣,也更加巩固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确实让我对“自我实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并没有提供一些空洞的“成功学”口号,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揭示了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挑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目标设定”和“延迟满足”的讨论印象深刻。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自我实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我们有清晰的目标,并且能够抵制眼前的诱惑,为长远的目标而努力。 书中还提到了“复盘”的重要性,也就是对过去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不断地改进和提升。我之前总觉得,只要努力去做就好了,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盲目的努力可能事倍功半。通过“复盘”,我们可以从成功和失败中汲取经验,找到最有效的路径,从而更高效地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思维的转变,更是对人生规划和个人成长的深刻反思,让我对接下来的道路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和更坚定的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