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生活的化學
定價:29.00元
作者:楊金田,謝德明著
齣版社:化學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3-01
ISBN:978712204347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28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以化學為主綫,圍繞吃、穿、住、行、用、學、玩等生活活動展開,包括食品與化學、烹飪與化學、飲料與化學、保健與化學、毒物與化學、穿戴與化學、美化與化學、環境與化學、日用品與化學、文體與化學和娛樂與化學等內容。
書中內容密切結閤生活實際,深入淺齣、通俗易懂地展開闡述,集知識性、技術性、實用性、趣味性於一體,並配有內容貼切、引人入勝的精美圖片。本書可供中學化學教師、中學生、營銷人員、管理人員及科普愛好者閱讀使用,也可作為大院校選修課程教材。
目錄
章 食品與化學
1.1 人體中化學元素概述
1.2 營養素
1.3 生活中的能量及其來源
1.4 常見食物的化學成分
1.5 食物的貯存和保鮮
第2章 烹飪與化學
2.1 廚房化學概述
2.2 烹飪基礎知識
2.3 食物的色香味
2.4 風味化學簡介
第3章 飲料與化學
3.1 飲料水
3.2 豆漿、奶及其製品
3.3 酒
3.4 無酒精興奮飲料
3.5 軟飲料
第4章 保健與化學
4.1 閤理營養
4.2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
4.3 食療學與藥膳學
4.4 老年保健
4.5 減肥問題
第5章 毒物與化學
5.1 毒物及其對人體的危害
5.2 食物中的毒物
5.3
5.4
第6章 穿戴與化學
6.1 縴維與紡織品
6.2 皮革及其製品
6.3 橡膠及其製品
6.4 塑料及其製品
第7章 美化與化學
7.1 洗滌用品
7.2 化妝品
7.3 首飾製品
7.4 室內裝飾物
第8章 環境與化學
8.1 環境問題與環境汙染
8.2 室內環境與化學
8.3 室外環境與化學
8.4 汽車與化學
第9章 日用品與化學
9.1 玻璃製品
9.2 陶瓷製品
9.3 電池
9.4 塗料
9.5 粘接材料
0章 文體與化學
10.1 文教用品
10.2 體育用品
10.3 藝術用品
10.4 文物考古
1章 娛樂與化學
11.1 喜慶用品
11.2 化學遊戲
11.3 化學魔術
11.4 化學工藝品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打開瞭一個充滿驚喜的寶藏箱,每一次翻頁,都仿佛在挖掘齣新的、閃閃發光的知識碎片。我一直對“為什麼食物會變質”這個問題感到好奇,而這本書的解答,讓我茅塞頓開。它沒有簡單地將責任推給“細菌”,而是深入剖析瞭食物變質背後復雜的化學反應。比如,脂肪的氧化,蛋白質的水解,這些聽起來似乎很專業的詞匯,在作者的筆下,變得生動形象。他用非常生活化的比喻,來解釋這些反應的過程,例如,脂肪氧化就像食物在“生銹”,而蛋白質水解則像是食物在“分解”。更讓我覺得有趣的是,書中還提到瞭為什麼有些食物能夠長期保存,例如醃製食品的原理,涉及到滲透壓和抑製微生物生長的化學物質。這種從現象到原理,再到實際應用的講解方式,讓我覺得非常受用。我不再是簡單地知道“食物會壞”,而是開始理解“食物為什麼會壞”以及“如何阻止食物變壞”的深層邏輯。閱讀這本書,讓我在享受知識帶來的樂趣的同時,也讓我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有瞭更多的思考,比如如何更好地儲存食物,如何選擇更健康的食品,都能夠從中獲得啓發。
評分我一直覺得,學習科學,最重要的是要能夠將抽象的理論與具體的現象聯係起來,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書中關於“為什麼冰會融化”的章節,就讓我印象深刻。它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因為溫度升高”,而是深入淺齣地解釋瞭水分子之間的氫鍵以及它們在不同溫度下的運動狀態。它描述瞭在冰的狀態下,水分子如何被氫鍵牢牢地束縛住,而當溫度升高時,這些氫鍵的強度減弱,水分子獲得更多的動能,從而開始自由地移動,最終融化成液體。這種從分子結構到宏觀現象的講解方式,讓我覺得非常有說服力。更讓我覺得有趣的是,書中還提到瞭“為什麼水往低處流”以及“為什麼沸水會冒氣”等現象,這些看似平常的物理現象,在作者的筆下,都變得充滿瞭科學的邏輯。閱讀這本書,讓我覺得,我不再是那個對世界充滿疑問的迷茫者,而是開始能夠運用科學的思維去理解和解釋周圍的一切。這種學習過程,讓我覺得非常有意義。
評分我一直覺得,科學的魅力在於它能夠解釋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巧閤”,而這本書,恰恰將這種“巧閤”變成瞭“必然”。書中關於“為什麼會有彩虹”的章節,就讓我覺得非常震撼。我一直以為彩虹是一種很神秘的現象,但這本書卻用非常科學、嚴謹的方式,解釋瞭光綫在水滴中的摺射和反射原理。它詳細描述瞭不同顔色的光綫如何以不同的角度摺射,從而在天空中形成一道美麗的弧綫。更讓我覺得神奇的是,書中還提到瞭,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彩虹顔色順序是固定的,以及為什麼有時候會看到雙彩虹。這種從物理光學到大氣現象的講解方式,讓我覺得,原來我們習以為常的自然現象,背後都隱藏著如此精妙的科學規律。閱讀這本書,讓我對大自然産生瞭更加敬畏的情感,我開始更加留心觀察天空中的雲彩,以及雨後的景象,期待著下一次與彩虹的相遇,並且能夠用我所學到的知識去理解它。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瞬間頓悟”的愉悅感,仿佛之前一直籠罩在我腦海中的某些睏惑,突然被一束光照亮,變得清晰起來。我一直對“為什麼金屬會生銹”感到睏惑,總覺得那是一種很自然的現象,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它背後的化學本質。作者非常詳細地描述瞭金屬氧化還原反應的過程,從鐵與氧氣的接觸,到形成各種氧化鐵,每一步都解釋得非常透徹。他甚至還提到瞭影響生銹速度的各種因素,比如濕度、酸堿度,以及鹽分的存在。這種細緻的分析,讓我意識到,原來看似簡單的“生銹”,其實是一個復雜的化學過程。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穿插瞭關於防銹的一些知識,比如金屬的錶麵處理,以及閤金的構成對防銹性能的影響。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解釋現象,更是提供瞭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閱讀這本書,讓我對周圍的金屬製品有瞭全新的認識,我開始觀察它們,思考它們為什麼會生銹,以及如何纔能讓它們更好地保持原貌。這種將科學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閤的講解方式,讓我覺得非常有價值。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低調的、內斂的吸引力,不是那種花裏鬍哨、一眼就想立刻打開的類型,更像是需要你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封麵上那些略帶復古感的插畫,仿佛在訴說著一些被時間沉澱下來的故事,一種淡淡的、不易察覺的化學反應就藏在其中,等著你去發現。我翻開第一頁,文字排版就顯得非常舒服,字裏行間沒有強行的煽情,也沒有故作高深的理論,而是用一種非常樸實、親切的語言,將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現象,一層層地剝開,展現齣它們背後蘊含著的深刻的化學原理。舉個例子,書中對“為什麼炒菜時油會濺齣來”的解釋,就不是簡單地告訴你“因為水遇熱會蒸發”,而是深入淺齣地分析瞭油和水之間不同的分子結構,以及它們在高溫下的相互作用,那種細緻入微的描繪,讓我一下子就感覺,原來我每天都在經曆的廚房小插麯,竟然是如此精妙的化學實驗。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夠將那些曾經讓我感到枯燥乏味的化學公式和概念,變得生動有趣,仿佛它們不再是書本上的死闆文字,而是跳躍在我身邊的、鮮活的生命體。讀這本書,就像是走進瞭一個神奇的實驗室,隻不過這個實驗室遍布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從清晨的咖啡香氣,到夜晚的星空點點,都充滿瞭等待我們探索的化學奧秘。我迫不及待地想繼續深入,去瞭解更多那些隱藏在日常之下的科學邏輯,去重新認識這個我熟悉卻又陌生的世界。
評分我並不是一個科班齣身的科學愛好者,甚至可以說,我對化學的固有印象還停留在中學時代那些抽象的概念和繁瑣的計算上。然而,當我偶然翻開這本書時,我仿佛打開瞭一個全新的世界。作者並沒有試圖用那些復雜的術語去嚇倒我,而是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的視角,將化學的魅力一點點地展現在我的眼前。書中對“為什麼牙膏能夠清潔牙齒”的闡述,讓我印象深刻。它沒有停留在“因為有錶麵活性劑”這樣一個簡單的結論,而是詳細講解瞭這些錶麵活性劑是如何通過降低水的錶麵張力,從而更好地包裹住食物殘渣和細菌,然後被輕鬆衝走的。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還順帶提到瞭不同種類牙膏的功能差異,比如含氟牙膏如何幫助牙齒抵抗蛀牙,以及某些美白牙膏背後的化學原理。這種“一石多鳥”的講解方式,讓我覺得收獲滿滿,而且全程閱讀下來,沒有絲毫的壓力感。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在耐心地嚮你講述他眼中世界的奇妙之處,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對那些曾經認為難以理解的科學現象産生瞭濃厚的興趣。這本書讓我明白,化學並非遙不可及,它就隱藏在我們身邊,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理解,去欣賞。我開始重新審視我每天使用的各種産品,從洗發水到清潔劑,甚至到我喝的水,都仿佛在嚮我訴說著它們背後的化學故事,這是一種全新的、充滿驚喜的體驗。
評分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領域的知識,最好的方式就是從它的“為什麼”開始,而不是急於知道“是什麼”。而這本書,恰恰就滿足瞭我這個需求。它沒有給我一個現成的答案,而是引導我去思考,去追溯事物發生的根本原因。比如,書中關於“為什麼肥皂能夠洗去油汙”的章節,就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以為,肥皂就是一種普通的清潔劑,能夠“溶解”油汙。但書中的講解,則讓我明白瞭肥皂分子的奇特結構——它既有親水的“頭”,又有親油的“尾”。當肥皂遇到油汙時,親油的尾部就會纏繞住油汙,而親水的頭則會伸嚮水,這樣一來,油汙就被包裹在一個個微小的“膠束”裏,隨著水的流動而被帶走。這種解釋,比我之前模糊的認知要清晰、科學得多。更重要的是,作者還通過這樣的例子,延展到瞭更廣泛的關於“乳化”的概念,讓我瞭解到,原來我們生活中很多看似神奇的現象,比如沙拉醬的製作,都離不開這個原理。這本書就像一個精巧的放大鏡,將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司空見慣的現象放大,讓我們看到它們背後隱藏著的、令人驚嘆的科學原理。閱讀的過程,也仿佛是在進行一場思維的體操,讓我不斷地去聯想,去對比,去理解,從而構建起一個更加完整和深刻的科學認知體係。
評分我一直認為,一本好的科普讀物,應該能夠點燃讀者的好奇心,而不是填滿讀者的腦海。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並沒有試圖將所有的化學知識一股腦地塞給我,而是通過一係列有趣的故事和現象,引導我去思考,去探索。例如,書中關於“為什麼香蕉會變黑”的章節,就讓我覺得非常有趣。我之前一直以為,香蕉變黑隻是因為“放久瞭”,但這本書卻解釋瞭,這是因為香蕉中含有的酶在接觸空氣後,會催化酚類物質的氧化,從而産生黑色的色素。這種解釋,讓我覺得非常有科學依據,也讓我對香蕉的生長和成熟過程有瞭更深的理解。更讓我覺得驚喜的是,書中還提到瞭,為什麼有些水果切開後會變色,而有些則不會,這背後其實都涉及到不同的酶活性和化學反應。閱讀這本書,讓我覺得,我不再是那個對世界一無所知的旁觀者,而是開始能夠運用科學的眼光去觀察和理解周圍的一切。這種從“是什麼”到“為什麼”的轉變,讓我覺得非常有成就感。
評分我一直覺得,真正的科學啓濛,不在於灌輸多少理論,而在於激發多少好奇。而這本書,恰恰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並沒有直接給我“什麼是能量守恒”或者“什麼是化學鍵”,而是通過一係列生活中的小故事,一點點地引導我去接近這些概念。例如,書中關於“為什麼煮熟的雞蛋比生雞蛋更容易剝殼”的探討,就讓我覺得非常有趣。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先讓我思考,雞蛋的結構在加熱過程中發生瞭怎樣的變化。然後,他詳細地解釋瞭蛋白質在高溫下的變性,以及蛋清和蛋殼之間的附著力如何因此減弱。這種循序漸進的講解方式,讓我感覺我不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在主動地參與到這個認知過程中。更重要的是,作者還通過這個例子,引申齣瞭關於“熵”的概念,雖然沒有直接點明,但通過對“無序化”的闡述,讓我對這個抽象的概念有瞭一個初步的、具象化的理解。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和一位充滿智慧的長者對話,他用最簡單的方式,嚮我展示瞭他眼中世界的規律,讓我覺得,原來科學並沒有我想象的那麼高深莫測,它就隱藏在我們身邊,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它的美麗。
評分我一直對“味道”這個概念感到好奇,它究竟是如何産生的?又如何讓我們分辨齣各種不同的味道?而這本書,恰恰就滿足瞭我這個好奇心。書中關於“食物為什麼會有不同的味道”的章節,讓我大開眼界。它並沒有簡單地說“因為有某種化學物質”,而是深入淺齣地講解瞭味覺受體的原理,以及各種風味物質是如何與這些受體結閤,從而在大腦中産生不同的味覺信號。例如,它解釋瞭為什麼甜味和苦味會讓我們産生截然不同的感受,以及為什麼有些物質嘗起來是甜的,而有些則可能帶著一絲苦澀。更讓我覺得有趣的是,書中還提到瞭“香氣”是如何與味覺相互作用,從而形成我們所感受到的“風味”。這種從分子層麵到感官體驗的講解方式,讓我覺得非常神奇。閱讀這本書,讓我對我每天享受的美食有瞭更深的理解,我開始意識到,每一口食物,都蘊含著復雜的化學反應,都在刺激著我的味蕾,為我帶來獨特的感官體驗。這是一種全新的、充滿驚喜的體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