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生活的化学
定价:29.00元
作者:杨金田,谢德明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3-01
ISBN:978712204347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化学为主线,围绕吃、穿、住、行、用、学、玩等生活活动展开,包括食品与化学、烹饪与化学、饮料与化学、保健与化学、毒物与化学、穿戴与化学、美化与化学、环境与化学、日用品与化学、文体与化学和娱乐与化学等内容。
书中内容密切结合生活实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展开阐述,集知识性、技术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并配有内容贴切、引人入胜的精美图片。本书可供中学化学教师、中学生、营销人员、管理人员及科普爱好者阅读使用,也可作为大院校选修课程教材。
目录
章 食品与化学
1.1 人体中化学元素概述
1.2 营养素
1.3 生活中的能量及其来源
1.4 常见食物的化学成分
1.5 食物的贮存和保鲜
第2章 烹饪与化学
2.1 厨房化学概述
2.2 烹饪基础知识
2.3 食物的色香味
2.4 风味化学简介
第3章 饮料与化学
3.1 饮料水
3.2 豆浆、奶及其制品
3.3 酒
3.4 无酒精兴奋饮料
3.5 软饮料
第4章 保健与化学
4.1 合理营养
4.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4.3 食疗学与药膳学
4.4 老年保健
4.5 减肥问题
第5章 毒物与化学
5.1 毒物及其对人体的危害
5.2 食物中的毒物
5.3
5.4
第6章 穿戴与化学
6.1 纤维与纺织品
6.2 皮革及其制品
6.3 橡胶及其制品
6.4 塑料及其制品
第7章 美化与化学
7.1 洗涤用品
7.2 化妆品
7.3 首饰制品
7.4 室内装饰物
第8章 环境与化学
8.1 环境问题与环境污染
8.2 室内环境与化学
8.3 室外环境与化学
8.4 汽车与化学
第9章 日用品与化学
9.1 玻璃制品
9.2 陶瓷制品
9.3 电池
9.4 涂料
9.5 粘接材料
0章 文体与化学
10.1 文教用品
10.2 体育用品
10.3 艺术用品
10.4 文物考古
1章 娱乐与化学
11.1 喜庆用品
11.2 化学游戏
11.3 化学魔术
11.4 化学工艺品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并不是一个科班出身的科学爱好者,甚至可以说,我对化学的固有印象还停留在中学时代那些抽象的概念和繁琐的计算上。然而,当我偶然翻开这本书时,我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作者并没有试图用那些复杂的术语去吓倒我,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视角,将化学的魅力一点点地展现在我的眼前。书中对“为什么牙膏能够清洁牙齿”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它没有停留在“因为有表面活性剂”这样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详细讲解了这些表面活性剂是如何通过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从而更好地包裹住食物残渣和细菌,然后被轻松冲走的。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还顺带提到了不同种类牙膏的功能差异,比如含氟牙膏如何帮助牙齿抵抗蛀牙,以及某些美白牙膏背后的化学原理。这种“一石多鸟”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收获满满,而且全程阅读下来,没有丝毫的压力感。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耐心地向你讲述他眼中世界的奇妙之处,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对那些曾经认为难以理解的科学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让我明白,化学并非遥不可及,它就隐藏在我们身边,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理解,去欣赏。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每天使用的各种产品,从洗发水到清洁剂,甚至到我喝的水,都仿佛在向我诉说着它们背后的化学故事,这是一种全新的、充满惊喜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低调的、内敛的吸引力,不是那种花里胡哨、一眼就想立刻打开的类型,更像是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封面上那些略带复古感的插画,仿佛在诉说着一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故事,一种淡淡的、不易察觉的化学反应就藏在其中,等着你去发现。我翻开第一页,文字排版就显得非常舒服,字里行间没有强行的煽情,也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朴实、亲切的语言,将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现象,一层层地剥开,展现出它们背后蕴含着的深刻的化学原理。举个例子,书中对“为什么炒菜时油会溅出来”的解释,就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因为水遇热会蒸发”,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油和水之间不同的分子结构,以及它们在高温下的相互作用,那种细致入微的描绘,让我一下子就感觉,原来我每天都在经历的厨房小插曲,竟然是如此精妙的化学实验。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曾经让我感到枯燥乏味的化学公式和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仿佛它们不再是书本上的死板文字,而是跳跃在我身边的、鲜活的生命体。读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实验室,只不过这个实验室遍布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清晨的咖啡香气,到夜晚的星空点点,都充满了等待我们探索的化学奥秘。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去了解更多那些隐藏在日常之下的科学逻辑,去重新认识这个我熟悉却又陌生的世界。
评分我一直觉得,科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解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巧合”,而这本书,恰恰将这种“巧合”变成了“必然”。书中关于“为什么会有彩虹”的章节,就让我觉得非常震撼。我一直以为彩虹是一种很神秘的现象,但这本书却用非常科学、严谨的方式,解释了光线在水滴中的折射和反射原理。它详细描述了不同颜色的光线如何以不同的角度折射,从而在天空中形成一道美丽的弧线。更让我觉得神奇的是,书中还提到了,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彩虹颜色顺序是固定的,以及为什么有时候会看到双彩虹。这种从物理光学到大气现象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背后都隐藏着如此精妙的科学规律。阅读这本书,让我对大自然产生了更加敬畏的情感,我开始更加留心观察天空中的云彩,以及雨后的景象,期待着下一次与彩虹的相遇,并且能够用我所学到的知识去理解它。
评分我一直觉得,学习科学,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现象联系起来,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书中关于“为什么冰会融化”的章节,就让我印象深刻。它并没有直接告诉我“因为温度升高”,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以及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状态。它描述了在冰的状态下,水分子如何被氢键牢牢地束缚住,而当温度升高时,这些氢键的强度减弱,水分子获得更多的动能,从而开始自由地移动,最终融化成液体。这种从分子结构到宏观现象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说服力。更让我觉得有趣的是,书中还提到了“为什么水往低处流”以及“为什么沸水会冒气”等现象,这些看似平常的物理现象,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充满了科学的逻辑。阅读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不再是那个对世界充满疑问的迷茫者,而是开始能够运用科学的思维去理解和解释周围的一切。这种学习过程,让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科普读物,应该能够点燃读者的好奇心,而不是填满读者的脑海。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并没有试图将所有的化学知识一股脑地塞给我,而是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和现象,引导我去思考,去探索。例如,书中关于“为什么香蕉会变黑”的章节,就让我觉得非常有趣。我之前一直以为,香蕉变黑只是因为“放久了”,但这本书却解释了,这是因为香蕉中含有的酶在接触空气后,会催化酚类物质的氧化,从而产生黑色的色素。这种解释,让我觉得非常有科学依据,也让我对香蕉的生长和成熟过程有了更深的理解。更让我觉得惊喜的是,书中还提到了,为什么有些水果切开后会变色,而有些则不会,这背后其实都涉及到不同的酶活性和化学反应。阅读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不再是那个对世界一无所知的旁观者,而是开始能够运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和理解周围的一切。这种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转变,让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领域的知识,最好的方式就是从它的“为什么”开始,而不是急于知道“是什么”。而这本书,恰恰就满足了我这个需求。它没有给我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我去思考,去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本原因。比如,书中关于“为什么肥皂能够洗去油污”的章节,就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肥皂就是一种普通的清洁剂,能够“溶解”油污。但书中的讲解,则让我明白了肥皂分子的奇特结构——它既有亲水的“头”,又有亲油的“尾”。当肥皂遇到油污时,亲油的尾部就会缠绕住油污,而亲水的头则会伸向水,这样一来,油污就被包裹在一个个微小的“胶束”里,随着水的流动而被带走。这种解释,比我之前模糊的认知要清晰、科学得多。更重要的是,作者还通过这样的例子,延展到了更广泛的关于“乳化”的概念,让我了解到,原来我们生活中很多看似神奇的现象,比如沙拉酱的制作,都离不开这个原理。这本书就像一个精巧的放大镜,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放大,让我们看到它们背后隐藏着的、令人惊叹的科学原理。阅读的过程,也仿佛是在进行一场思维的体操,让我不断地去联想,去对比,去理解,从而构建起一个更加完整和深刻的科学认知体系。
评分我一直觉得,真正的科学启蒙,不在于灌输多少理论,而在于激发多少好奇。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直接给我“什么是能量守恒”或者“什么是化学键”,而是通过一系列生活中的小故事,一点点地引导我去接近这些概念。例如,书中关于“为什么煮熟的鸡蛋比生鸡蛋更容易剥壳”的探讨,就让我觉得非常有趣。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先让我思考,鸡蛋的结构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然后,他详细地解释了蛋白质在高温下的变性,以及蛋清和蛋壳之间的附着力如何因此减弱。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让我感觉我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主动地参与到这个认知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作者还通过这个例子,引申出了关于“熵”的概念,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但通过对“无序化”的阐述,让我对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具象化的理解。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充满智慧的长者对话,他用最简单的方式,向我展示了他眼中世界的规律,让我觉得,原来科学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高深莫测,它就隐藏在我们身边,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它的美丽。
评分我一直对“味道”这个概念感到好奇,它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又如何让我们分辨出各种不同的味道?而这本书,恰恰就满足了我这个好奇心。书中关于“食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味道”的章节,让我大开眼界。它并没有简单地说“因为有某种化学物质”,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味觉受体的原理,以及各种风味物质是如何与这些受体结合,从而在大脑中产生不同的味觉信号。例如,它解释了为什么甜味和苦味会让我们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以及为什么有些物质尝起来是甜的,而有些则可能带着一丝苦涩。更让我觉得有趣的是,书中还提到了“香气”是如何与味觉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我们所感受到的“风味”。这种从分子层面到感官体验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非常神奇。阅读这本书,让我对我每天享受的美食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开始意识到,每一口食物,都蕴含着复杂的化学反应,都在刺激着我的味蕾,为我带来独特的感官体验。这是一种全新的、充满惊喜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充满惊喜的宝藏箱,每一次翻页,都仿佛在挖掘出新的、闪闪发光的知识碎片。我一直对“为什么食物会变质”这个问题感到好奇,而这本书的解答,让我茅塞顿开。它没有简单地将责任推给“细菌”,而是深入剖析了食物变质背后复杂的化学反应。比如,脂肪的氧化,蛋白质的水解,这些听起来似乎很专业的词汇,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形象。他用非常生活化的比喻,来解释这些反应的过程,例如,脂肪氧化就像食物在“生锈”,而蛋白质水解则像是食物在“分解”。更让我觉得有趣的是,书中还提到了为什么有些食物能够长期保存,例如腌制食品的原理,涉及到渗透压和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这种从现象到原理,再到实际应用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受用。我不再是简单地知道“食物会坏”,而是开始理解“食物为什么会坏”以及“如何阻止食物变坏”的深层逻辑。阅读这本书,让我在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了更多的思考,比如如何更好地储存食物,如何选择更健康的食品,都能够从中获得启发。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瞬间顿悟”的愉悦感,仿佛之前一直笼罩在我脑海中的某些困惑,突然被一束光照亮,变得清晰起来。我一直对“为什么金属会生锈”感到困惑,总觉得那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背后的化学本质。作者非常详细地描述了金属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从铁与氧气的接触,到形成各种氧化铁,每一步都解释得非常透彻。他甚至还提到了影响生锈速度的各种因素,比如湿度、酸碱度,以及盐分的存在。这种细致的分析,让我意识到,原来看似简单的“生锈”,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化学过程。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关于防锈的一些知识,比如金属的表面处理,以及合金的构成对防锈性能的影响。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解释现象,更是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阅读这本书,让我对周围的金属制品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开始观察它们,思考它们为什么会生锈,以及如何才能让它们更好地保持原貌。这种将科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