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全新正版 地震预测预报
定价:11.00元
作者:白建方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4-01
ISBN:9787113111960
字数:
页码:
版次:4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1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地震预测预报(第2册)》为《防震减灾科普丛书》的第2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我国40多年来地震预测预报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全书共分6章:首先对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概况、基本进展和科学思路作了系统阐述;然后结合中长期预报,介绍了地震活动的规律和周期性以及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工作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地震的宏观异常现象,介绍了进行短临地震预报的思路和方法;在《地震预测预报(第2册)》后介绍了我国当前地震预报的现状以及地震预报背后的故事。
《地震预测预报(第2册)》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地震科普读物,也可作为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的学生及教学人员学习和工作的参考用书。
目录
章 地震预报
1.1 中国地震预报研究概况
1.2 地震预报的三要素与四阶段
1.3 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
1.4 地震预报的发布权限
1.5 几次成功的地震预报案例
1.6 地震谣言
第2章 地震活动的周期性
2.1 地震活动的规律
2.2 地震活动的周期性
2.3 地震危险性评定
第3章 地震前兆——生物的宏观异常
3.1 震前有异常反应的动物
3.2 震前动物异常反应的特点
3.3 震前动物出现异常的原因
3.4 如何利用动物异常预报地震
3.5 地震前的植物异常现象
第4章 地震前兆——地下水的宏观异常
4.1 地下水概况
4.2 地震前地下水异常变化的原因
4.3 怎样利用地下水预报地震
第5章 地震前兆——声、光、电和气象的宏观异常
5.1 地声
5.2 地光
5.3 电磁波现象
5.4 地震云现象
5.5 日月运动与地震
5.6 震前中长期气象异常
5.7 临震气象异常和突变
第6章 地震预报的两难选择
6.1 汶川之后:地震局的艰难时刻
6.2 当年勃兴:“不搞出预报死不瞑目”
6.3 学科尴尬:“我们跟中医一样”
6.4 恩怨情仇:主流“拼盘”与非主流“突击”
6.5 政治考量:报还是不报
6.6 前路漫漫:反思和重振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科学普及读物,不仅要讲解“是什么”,更要解释“为什么”。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作者在分析各种地震预测理论时,不仅仅是介绍其原理,更重要的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科学逻辑和物理机制。例如,在讲解地下水异常与地震的关系时,作者详细解释了地下水位变化如何可能反映地应力的改变,以及岩石孔隙压力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这些深入浅出的解释,让我能够真正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而不是仅仅记住一些结论。此外,书中对于历史上的地震预测研究,以及相关的科学争议,也进行了客观的梳理和评述。这让我认识到,科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质疑、探索和辩论。通过了解这些过程,我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科学家们为揭示地震奥秘所付出的努力,也更能理解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客观性。这种对科学过程的呈现,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有价值,能够激发我更深入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地震“预测”的,它同样深入探讨了“预报”的各个方面。我一直对“预报”的概念有些模糊,认为它与“预测”大同小异。但在这本书的引导下,我才逐渐清晰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书中详细阐述了地震预报的要素,包括发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等,以及不同时间尺度的预报(如短期、中期、长期)各自的特点和难度。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关于预报不确定性处理的部分,作者用大量篇幅解释了概率论在地震预报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量化地震发生的可能性。这让我明白了,地震预报并非精准的“算命”,而是一种基于科学分析的风险评估。书中还引用了许多国际上著名的地震预报实践案例,分析了不同预报模式的优劣,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挑战。这让我对地震预报的复杂性和科学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那些过于绝对的“预言”保持了审慎的态度。
评分这本书在探讨地震预测方法的部分,可以说是做得非常到位。我一直对各种所谓的“预测”方法感到好奇,但很多信息都显得零散且缺乏科学支撑。然而,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作者对不同预测理论和方法的系统梳理。例如,书中详细阐述了基于地壳变形监测的预测方法,包括GPS、InSAR等技术是如何捕捉地壳微小变化的,以及这些变化与地震发生可能存在的关联。我还学到了关于地震波异常、地下流体异常、电磁异常等多种前兆研究的进展。令我惊喜的是,作者在介绍这些方法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们各自的优势、局限性,以及目前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挑战。这让我明白,地震预测并非易事,不存在单一的神奇公式,而是一个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不断验证和优化的复杂过程。书中还提到了人工智能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这让我看到了未来地震预测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科学方法的强调,始终以实证数据和严谨的逻辑作为支撑,避免了任何夸大其词或不负责任的断言,让我能够建立起对地震预测科学的正确认知。
评分这本书在科学严谨性方面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这一点从其参考文献的翔实程度就可以看出。我注意到书中引用了大量国内外权威的学术期刊、专著和会议论文,这表明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充分参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且对现有知识体系有着深入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地震预测理论之间的比较和辩论的呈现。科学的进步往往伴随着不同的观点和学术争鸣,而这本书并没有回避这些,而是客观地展示了各种学派的观点,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这让我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地震预测领域的发展脉络,也更能体会到科学研究的动态性和发展性。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书中对某个细节的深入挖掘所打动,作者似乎总能触及问题的核心,并且用精辟的语言将其剖析得淋漓尽致。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地质学家在地球深处进行一次奇妙的探索。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深厚的学术功底。他善于将复杂艰深的理论,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贴切的例子解释清楚,让像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书中对于地震孕育过程的描述,让我仿佛亲眼看到了地壳内部那股澎湃的能量是如何一点点积聚,最终释放的。那些关于断层滑动、应力积累、能量释放的章节,读起来就如同观看一部宏伟的地球史诗。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地震研究的伦理和社会影响的探讨。地震预报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如何科学、负责任地发布预报信息,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是每一个研究者都必须深思的问题。书中对这些议题的关注,体现了作者的广阔视野和人文关怀。
评分从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来说,它绝对是一本值得推荐的“硬核”科普读物。作者在语言表达上,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不失通俗易懂的趣味性。我常常在阅读时,被作者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地震研究场景之中。书中对于地震成因的解释,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现象描述,而是深入到岩石力学、流体力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领域,让我受益匪浅。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概率”和“不确定性”的强调,这让我明白了地震预测并非“预言”,而是一种基于科学的风险评估。书中引用了大量实际的地震监测数据和模型结果,用事实说话,让我能够更客观地认识地震预测的现状和未来。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对地震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对于地质、地球物理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当我真正开始阅读这本书的内文时,我被作者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叙述方式深深吸引。整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合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过于深奥的专业术语,而是先从地震的基本概念讲起,比如地壳运动、板块构造理论,这些都是理解地震发生机制的基础。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在解释板块边界和断层类型时,配以了大量的图示和模型,这些视觉化的呈现方式极大地帮助了我理解抽象的地质概念。有些图甚至做得非常精细,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地下的岩层是如何相互作用、挤压、断裂的。我一直认为,科学知识的传播,图文并茂是非常重要的,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除了理论的讲解,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上的著名地震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地震的破坏力,也更能体会到研究地震预测预报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作者在讲述这些案例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描述灾难本身,而是深入分析了当时的预测技术水平,以及事后对地震成因的认识是如何一步步加深的。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科学的进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修正的过程。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对科学精神的极致追求。作者在书中不仅陈述了大量的科学事实和理论,更重要的是,他展现了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观察、实验、质疑、修正来不断逼近真理的过程。我从中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探索性和开放性。书中对于一些争议性问题的讨论,更是体现了科学的包容性,鼓励读者独立思考,而不是盲目接受任何一种观点。我特别赞赏书中关于“预测”与“预报”之间细微差别以及各自实现路径的清晰阐释,这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精确的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地震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能够以一种更科学、更理性的态度去理解它,去关注与它相关的研究进展。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理解自然,需要耐心、需要求知欲,更需要科学的态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科学的严谨感,那种深邃的蓝色背景,仿佛暗示着地球深处的奥秘,而书名“全新正版 地震预测预报”则直接点出了核心主题,没有任何含糊不清之处。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它的印刷质量,纸张厚实,文字清晰,插图的色彩还原度也很高,这给我一种“用心制作”的感觉,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是一个对自然现象,尤其是那些我们无法完全掌控的力量,抱有极大好奇心的人,地震无疑是其中最令人敬畏的一种。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能够系统地解释地震成因、预测方法以及预报技术的书籍,希望能够获得更深入、更权威的知识。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我求知的道路上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看到了希望。在翻阅目录的时候,我注意到它涵盖的范围相当广泛,从地球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到各种地震监测设备的工作原理,再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地震预测研究上的最新进展,都一一列举。这种全面性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讲解某个单一理论的书,而是一部关于地震预测预报领域的百科全书。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关于“前兆”的章节,这部分内容往往是公众最感兴趣,也是最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科学、严谨的态度来解读这些前兆,澄清谣言,为我们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评分我一直对人类如何认识和应对自然灾害充满了好奇,而地震无疑是其中最具挑战性的之一。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而深入的视角来理解地震预测预报这个复杂而充满挑战的领域。书中对于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人类智慧的结晶,从早期的地震仪到如今遍布全球的先进监测网络,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极大地推动了我们对地震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数据”的角色和作用的讨论,强调了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在现代地震研究中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未来的地震预测预报,将更加依赖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强大的计算能力。同时,书中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当前地震预测面临的瓶颈和挑战,例如混沌理论在地震过程中的影响,以及如何准确识别真正的地震前兆等。这种坦诚的态度,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