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林业生物安全法律法规、政策与管理研究
定价:38.00元
作者:吴坚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503865848
字数:160000
页码:16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新时期林业生物安全战略与法律法规丛书:中国林业生物安全法律法规、政策与管理研究》在研究中采取以生物入侵与生物灾害、林业遗传资源、林业转基因生物、野生动物疫病4个生物因子为研究重点,结合气候变化、污染、生物实验室和检疫实验室等环境因子的方式开展研究。
目录
作者介绍
吴坚,生于1953年8月,江苏武进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司总工程师、中国林学会森林昆虫分会主任委员、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林业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委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主要从事昆虫分类、昆虫生物学、天敌防治、遥感监测以及林业植物检疫、生物灾害综合治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论著30余部。
宋玉双,生于1959年12月,黑龙江萝北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总工程师,《中国森林病虫》科技期刊主编。长期从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行业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2006~2011年从事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发表论文11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
王剑波,生于1972年12月,湖南东安人。现任国家林业局林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林学会森林昆虫分会常务理事、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林业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主要从事林业政策、灾害经济研究、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行业管理、气候变化国际履约等方面的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10多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10余篇,编著和参与编著著作10多部。
赵宇翔,生于1976年7月,山西沁水县人,高级工程师,博士。现任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检疫处副处长,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林业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林业植物检疫和林业入侵生物防治方面的科学研究、管理工作。先后主持或作为骨干承担和参与科研项目20多项,发表论文30余篇,编著和参与编著论著8部。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尤其当看到“吴坚”这个名字的时候,我联想到他可能在林业生物安全领域已经有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非常全面的视角,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法律条文或者政策文件,而是能够深入地剖析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以及是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来克服这些困难的。例如,在实际的林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生物安全风险,比如外来物种的入侵、病虫害的传播、遗传资源的流失等等。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估和防控体系?它是否能帮助我们理解,在复杂的现实情况中,如何有效地制定和执行生物安全政策,以及如何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来确保这些政策能够真正发挥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干货”,而不是空泛的理论。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厚重感”。这个厚度,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内容上的。我猜测书中会包含大量的理论阐述,对中国林业生物安全各个层面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可能还会涉及到一些经典的理论模型和前沿的研究成果。阅读一本好的学术著作,就像与一位智者进行深度对话,能够极大地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提升我们的思维层次。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管理”环节的论述,因为很多时候,再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如果执行不到位,也只是纸上谈兵。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如何建立一套科学、高效、可持续的管理机制,是这本书能否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管理工具、方法论,甚至是案例分析,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落地生物安全管理。此外,作者“吴坚”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坚毅、执着的意味,或许也暗示了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对于每一个细节都力求严谨,对于每一个问题都深入探究。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让我第一眼就觉得分量十足,沉甸甸的,纸质也相当考究,触感温润,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油墨香,这是许多快餐式出版物所不具备的。翻开扉页,字体清晰,排版疏朗,让人在阅读时不会感到压抑。从目录的设置来看,这本书显然是经过精心规划的,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每一个章节的标题都概括了核心内容,让人能够一目了然地知道本书的整体脉络。我尤其期待的是其中关于“生物安全”的具体案例分析,因为理论固然重要,但脱离实际的理论往往难以落地,而我相信本书在这方面会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深刻的洞见。作者的名字“吴坚”我之前也略有耳闻,在相关领域有着一定的建树,所以对这本书的内容质量抱有很高的期望。9787503865848这个ISBN号,也让我能更便捷地搜索到这本书的相关信息,并将其归入我的个人书库中。总而言之,从初步的接触来看,这是一本值得深入研读的学术专著,它不仅体现在内容的深度上,也体现在其制作的精良上。
评分这本书的选题可以说是非常有前瞻性,也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在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严峻挑战,外来入侵物种威胁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深入探讨中国林业生物安全问题,并将其上升到法律法规、政策和管理层面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想象一下,一旦有害生物入侵,对我国宝贵的森林资源造成的损失将是难以估量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更是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可能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因此,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生物安全体系,涵盖从源头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到事后恢复等各个环节,是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和分析现有法律法规的不足之处,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政策建议,并探索科学的管理模式,对于林业部门、科研机构以及相关决策者来说,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我个人对于其中关于国际生物安全合作的部分也充满了好奇,因为生物安全问题往往是跨国界的,如何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生物安全挑战,这本书或许能给出一些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给我一种庄重而严肃的感觉,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一部严肃的学术研究。当我在书店看到它时,第一反应就是:“这一定是一本有分量的书。”“分量”在这里,我理解为内容的深度、研究的严谨性以及作者的专业性。9787503865848这个ISBN码,让我联想到很多严谨的学术著作,通常都会配备这样的识别码,方便查阅和引用。我个人对“中国林业生物安全”这个主题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想象一下,一旦有害生物入侵,可能会导致农林业的巨大损失,甚至威胁到粮食安全和生态平衡。因此,如何从法律、政策和管理的层面来构建一道坚实的防线,显得尤为重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理论分析,也能够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作者“吴坚”这个名字,也给我一种专业、可靠的感觉,仿佛是一位在这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体系性”。从书名就可以看出,它试图从“法律法规”、“政策”和“管理”这三个核心维度,构建一个关于“中国林业生物安全”的完整研究框架。这让我联想到,作者一定对这一领域有着非常深入和系统的理解。在现代社会,任何一个复杂的问题,都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审视和解决。生物安全同样如此。仅仅关注法律法规,可能显得过于冰冷和滞后;仅仅关注政策,可能缺乏执行的刚性;而仅仅关注管理,又可能忽略了宏观的引导和约束。这本书能够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我认为这是其最突出的优点之一。我希望书中能够清晰地梳理出这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法律法规是如何为政策提供依据,政策又是如何指导管理的,以及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又如何反过来推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完善。这种相互作用、螺旋上升的研究路径,往往能够带来更深刻的洞察。
评分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中国林业生物安全”这几个字就牢牢抓住了我的目光。在当前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生物安全问题已经不再是某个国家或地区单独面对的挑战,它关乎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而林业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支柱,其生物安全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我一直对这方面的内容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关于生物安全的讨论往往集中在粮食、公共卫生等领域,而林业生物安全则相对来说,更显专业和具体。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也让我看到了系统研究这一领域的可能性。我非常好奇,作者“吴坚”将如何从“法律法规、政策与管理”这三个不同的维度,来构建起对中国林业生物安全的认知框架。是先有法律的约束,再有政策的引导,最后通过科学的管理来实现目标?还是这三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这种多角度的交叉研究,往往能产生更深刻的洞见。
评分这本书的ISBN号,9787503865848,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个编码,它代表着作者数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心血的结晶,也代表着出版商对这本书内容价值的认可。当我了解到这是一本关于“中国林业生物安全法律法规、政策与管理研究”的书籍时,我就知道这一定是一本严肃、专业、且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著作。在当今世界,生物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而林业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资源,其生物安全问题更是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我迫切地想要了解,我国在林业生物安全方面,目前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否健全?政策是否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管理模式是否科学有效?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个系统性的解答,并指出未来改进的方向?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来阐述抽象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表现,以及管理层面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不直接展现内容,但往往能传递出作者和出版社的态度。我猜测它可能采用的是比较稳重、内敛的风格,色彩可能偏向绿色、棕色等自然色调,字体也力求清晰、专业,不会有过于花哨的设计。这样的设计,往往是为了突出内容的严肃性和学术性,让读者在拿到书的瞬间,就能感受到这是一本值得认真对待的著作。9787503865848这个ISBN码,我通常会在购买书籍时留意,因为它代表着一本书的“身份证”,能够确保我找到的是正版、完整的书籍。对我来说,一本好的学术著作,除了内容本身的价值,其物理形态的质量也同样重要,它关系到阅读的舒适度和书籍的收藏价值。我期待书中能够有详细的目录和索引,方便我查找和回顾书中提到的关键概念和论点。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引用大量的参考文献,这不仅是对作者研究的严谨性的一种体现,也能为读者提供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线索。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我从目录上就可以窥见一二,它似乎是将整个林业生物安全领域切割成了多个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模块,分别进行论述。这种结构的好处在于,可以保证每一部分内容的深度和完整性,避免蜻蜓点水式的泛泛而谈。我很好奇的是,书中是如何将“法律法规”、“政策”和“管理”这三个看似不同但又紧密相连的层面进行有机结合的。是先有法律法规,然后制定相应的政策来细化和推动,最后通过管理来实现落地?还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反过来推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完善?这种内在的逻辑关系,是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我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论证过程。例如,在探讨某一类具体的生物安全问题时,书中是否会先回顾相关的法律条文,再分析现有的政策措施,最后提出改进的管理建议?这种由表及里、由虚到实的分析方法,往往能让读者对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