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
作 者: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著;曹晚红 译 定 价: 39.8 出 版 社: 中国友谊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1-01 页 数: 258 装 帧: 精装 ISBN: 9787505737488 ●译者序/1●一、 生活的意义/1
●1.生活对于我们的意义/2
●2.人生的三大事实/4
●3.社会情感/7
●4.童年对人生的影响/11
●5.童年记忆的重要价值/16
●6.合作的重要性/19
●二、心灵与肉体/21
●1.心灵与肉体的交互作用/22
●2.情感影响发展/25
●3.身形、性格与心智/37
●三、自卑感和优越感/41
●1.自卑情结/42
●2.追求优越感/49
●3.设立有意义目标/53
●四、早期的记忆/61
●1.理解记忆/62
●2.关于早期记忆的六个案例/65
●3.行为的根源——早期记忆/74
●......
内容简介
《自卑与》是人类心理学先驱阿弗雷德·阿德勒的很好著作,作者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全书立足于个体心理学观点,从教育、家庭、婚姻、伦理、社交等多个领域,以大量的实例为论述基础,阐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帮助人们正确面对缺陷,正确对待职业,正确理解社会,理解生活,理解性,具有极深的哲理性和巨大的学术价值。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著;曹晚红 译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阿德勒有《神经病的形成》《自卑感》等著作,他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译者序
A.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和弗洛伊德同属于精神心理学界大师级的重要人物。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因此,他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五岁那年,他患了一场几乎致命的重病,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医生。以后,他说他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他的许多心理学上的观点都可以从他童年时代的记忆中寻出蛛丝马迹。
1895年,阿德勒从维也纳大学获得了医药学学位。两年后,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蒂诺菲佳娃娜结了婚。在维也纳居住期间,阿德勒也像普通的维也纳人一样,经常到咖啡馆和朋友及学生们一起饮酒作乐,谈天说笑。他友善谦和,不拘小节,因此和三教九流的人都交上了朋友。
阿德勒曾经熟读弗洛伊德所著的《梦的解析》一书,他认为它对于了解人性有莫大的贡献。他曾在维也纳一本的刊物上写文章为弗洛伊德的观点作辩护,结果弗氏写信给他,邀他加入弗氏所主持的讨论会——有人因此而认为阿德勒是弗氏的学生,其实大谬不然。虽然阿德勒的观点和弗氏迥然不同,但是,他仍然在1902年加入弗氏的集团。此后,阿德勒成为这一集团的领导人之一,饱受弗氏的赞誉,并继弗氏之后,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兼《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
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有关由身体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的论文,这篇文章使其声名大噪。阿德勒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有可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但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例如富兰克林·罗斯福患有小儿麻痹症,但通过奋斗却*终成为美国总统。有时候,一方面的缺陷也会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补偿,例如尼采身体羸弱,可是他却弃剑就笔,写下不朽的力哲学。诸如此类的例子
......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真的让我有些失望。拿到手的时候,书的封面看起来倒是挺吸引人的,但是翻开内页,那种廉价的纸张质感和印刷清晰度,瞬间就拉低了我的期待值。字体大小也偏小,而且行间距很紧凑,长时间阅读很容易让眼睛感到疲劳。更让我难以接受的是,里面居然夹杂了不少粗糙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没有起到辅助理解的作用,反而显得杂乱无章,有些甚至有些低俗,完全与我期待中一本严肃的心理学著作不符。我非常注重阅读的体验,一本好书不仅仅是内容,也包括它带给读者的整体感受。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给我一种不够精致的感觉,让人难以产生深入阅读的兴趣。我宁愿多花一点钱,选择一本印刷质量更好、排版更舒适的书籍。毕竟,阅读也是一种享受,而这本书,似乎剥夺了我这份享受。
评分这本书实在是太学术化了,里面的案例分析给我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作者引用了很多心理学实验和研究报告,这些报告的逻辑严谨,论据充分,但对我这个普通读者来说,它们更像是高深的学术论文,而不是能够直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指导。我希望能看到更多贴近我们普通人生活情境的例子,比如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如何在工作中应对压力,如何在家庭生活中找到幸福感等等。书中提及的“个体心理学”理论,虽然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在具体的应用层面,我却感觉有些模糊。作者似乎假设读者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心理学背景知识,能够理解那些复杂的理论框架。我尝试着去理解,但总觉得隔靴搔痒,无法真正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够给我带来实际帮助,让我能够立即运用到生活中的书籍,而不是一本需要我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钻研的学术著作。
评分这本书的主题虽然很吸引人,但内容上却给我一种泛泛而谈的感觉。作者似乎想涵盖太多的方面,从个人的自卑心理,到人性的深层结构,再到人际关系的处理,各种主题都触及到了,但却显得不够深入。很多章节的论述都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希望能够有一本书,能够集中探讨某一个心理学领域,然后将这个领域的内容讲透彻,讲明白。这本书给我一种“什么都讲一点,但什么都没有讲好”的感觉。我并没有从中学到任何能够让我眼前一亮的独特见解,也没有获得任何能够让我恍然大悟的深刻洞察。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深度,无法满足我对一本有价值的心理学书籍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实在是太厚重了,我翻开的第一页就有一种被信息量压倒的感觉。作者似乎把心理学的各种理论都塞了进来,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到荣格的原型,再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简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心理学百科全书。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才勉强看完了第一章,里面充斥着各种复杂的术语和晦涩的论述,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啃一本古代哲学著作。我本来是抱着学习一些简单易懂的心理学知识,来改善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困扰的,没想到这本书的门槛竟然这么高。我承认,里面肯定有很多深刻的见解,也可能是我目前知识储备不足,无法完全理解。但是,作为一本入门书籍,它的阅读难度着实让我望而却步。我看着那密密麻麻的文字,再看看后面厚厚的一叠,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涌上心头。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毅力坚持下去,直到读懂其中的精髓。也许,我应该找一本更轻松、更贴近生活的心理学读物,先打好基础,再来挑战这本书。
评分我对于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感到有些困惑。作者似乎更倾向于直接陈述观点,然后用理论来支撑,缺乏一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不是主动地探索和思考。我更喜欢那种能够通过提问、引导,甚至讲故事的方式来展开论述的书籍。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读者的好奇心,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被吸引进去,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答案。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相对比较枯燥,缺少一些生动活泼的表达。我尝试着去关注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但总觉得在阅读过程中缺乏一种情感上的连接。我希望作者能够像一位真诚的朋友,用一种更亲切、更具感染力的方式与我交流,分享他的见解,而不是像一位严厉的老师,仅仅是陈述事实和理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