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特色
定价:36.00元
作者: 雷克(Christoph Rehage)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15404882
字数:
页码:27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n
1.热卖20万《徒步中国》作者雷克,又一外国人看中国力作。
2.雷克:微博上具争议的外国人,多次引爆媒体热议,多次进入微博热门话题榜。
3.德国人雷克的次全中文写作。
更多精彩,点击进入品牌店查阅>>
href='#' target='_blank'>
 href='#' target='_blank'>
href='#' target='_blank'>
内容提要
2013年出版《徒步中国》之后,雷克在微博上爆红,先后为《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报刊、杂志撰写专栏,《中国,特色》即为雷克在中国多家媒体的专栏结集。
  《中国,特色》以一个德国人的视角看待中国当下热门的时政,其中国包括:废除死刑、中日关系、中国教育问题、中国式过马路、韩寒现象等问题。
  雷克的每一篇文章已经发出虽然褒贬不一均能引起微博热议。
目录
作者介绍
雷克(Christoph Rehage),中文名雷克,1981年生于德国汉诺威。高中毕业后,他曾在巴黎生活一年,并从巴黎徒步回到德国。而后在慕尼黑大学主修汉学,并因此来到中国。在北京电影学院完成了一年语言交换,一年摄影进修。2007年他徒步4646公里从北京走到乌鲁木齐。
文摘
我的小破书。
  我是我,你是你。我是德国人,你或许是中国人吧。我正坐在我家的沙发椅上,眼前一台笔记本电脑,屏幕上只见一行字。中国距我有万里之遥。我在认真思考给你写点什么东西比较好。
  你到底是谁我都不知道。我在想,你或许站在书店里吧?手中拿着几本书,偶然发现一本好像是个莫名其妙的老外写的书。还有老外用中文写作的事?这是瞎炒作还是真的?这么辛苦干吗,某些外国人真缺钱啊!还是选择翻开书看看,你很快就发现这好像不是那种故事性的书,而是专栏集。也就是说,这个老外记录了自己对各种事的种种想法和看法而已。
  现在是该把书放回书柜去的时候了。
  当然,你也可以接着看。
  我坐在沙发椅上,身边有一杯茶。茶杯是德国的,自来水是德国的,而茶叶呢,倒是中国的——碧潭飘雪,我喜欢的饮品之一。我想,你可能从书店里走出去了,要坐地铁回家。上海、广州、成都、北京的新地铁线,这些都比我们德国的大部分地铁令人舒心不少,毕竟是刚修的。我很喜欢那些地铁,只是人有点多,尤其在上下班的时候实在是太多了。地铁上拿书不方便,还是用手机看吧。刷刷微博,刷刷微信,如果实在没事干就打开电子书APP(应用)看看。
  你在屏幕上看到这些字。
  继续看,还是换一本更有趣的?好像那个谁近又写了一本关于那啥的书,忘了叫啥,貌似还拍成了电影!好吧,暂时先继续看吧。我接着思考要给你写点什么东西比较好。
  我叫雷克,不过那当然不是我的正式的名儿。我的名字其实叫克里斯托弗一雷哈格(Christoph Rehage),但这个中文名的字数太多了,我就把姓和名的个字拼在一起了:雷克。那是十年前的事,我在慕尼黑大学偶然地进入了汉学系。
  那时候,我的一个台湾朋友帮我起了这么个中文名。
  我本来很喜欢“雷克”这个名字,不过后来到北京留学时发现老外当中的“克”字太多了,什么杰克、尼克、汉克、马克,我那时候很想说:“我为啥当时没有给自己取一个更中国化的中文名呢?”更中国化的中文名,比如说呢?比如《三国演义》里的那些英雄嘛!什么诸葛亮啊、关羽啊、曹操啊!还是低调的雷克比较好。就这样,雷克很快被我接受为自己的名字了,就像中国这个宇宙似的国家,也被我接受为自己的家。
  你或许在想:“你自己的家?我大中华人已够多,还真不缺你一个老外!少在这儿装白求恩行不!”哈!这样理解也没错,不过我说的是真的,不是客套话!怎么讲呢?我在想,你或许跟我一样坐在自己家的沙发椅上。还是你在外面找了一家咖啡馆?我一直觉得很神奇,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可爱的咖啡馆,一家比一家装修得有味儿,服务到位,还有各种茶水可以喝,特别适合坐下来看书!当然,除了这个以外还有“避风塘”之类的连锁店。那里跟文艺咖啡馆不一样,每次去的时候都会看到一些貌似初中生的情侣拉着手坐着,还有那些边打牌边吸烟的小伙子,另有不少人在桌上趴着睡。这种咖啡馆我也挺喜欢,虽然没有文艺咖啡馆文艺,但比它有看头。你就选一个吧,在家坐沙发椅或床然也不错!每次被问“雷克你喜欢我们中国吗”,我都会觉得尴尬。这种问题,我除了客套话还能说什么呢?而且“我们中国”这个说法跟“我国”一样莫名其妙,里面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打死我我也不会问你:Doyoulikeour Germany?(你喜欢我们德国吗?)我后来也学会了在微博上发帖时顺便写一个“我德”甚至“我大德”,当然这是开玩笑的,就怕别人当真!
  ……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充满了美学上的克制与力量感,黑白灰的主色调,没有花哨的插图,却在文字的编排上做足了功夫。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哲学思想演变脉络的梳理,这部分内容往往是通史类书籍最容易被简化或忽略的。作者没有满足于简单介绍“百家争鸣”,而是深入探讨了儒家学说如何在汉代被独尊,以及这种独尊在后续的政治实践中如何被不断地修正、僵化,乃至在宋明理学中实现“复兴”和“异化”的过程。他清晰地勾勒出,每一种主流思想的兴起,都必然伴随着对前一种思想的批判性继承,这种动态的、辩证的思维模式,让原本抽象的“道”与“理”变得具体可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争议性话题时的“不站队”态度,比如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他没有简单地贴上“改革家”或“空想家”的标签,而是穷尽了当时改革派和保守派的论据,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利弊。这本书记载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提问的艺术,它促使我不断反思:站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他们的选择是否是当时唯一的、或最好的路径?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叙事节奏的张弛有度,它不是线性的、平铺直叙的流水账。作者擅长运用“微观切片”来展现宏大背景下的社会生活细节。比如,当叙述到元代大运河的漕运压力时,笔锋一转,描绘了一个运河沿岸小镇上,一个普通商人家庭因为粮价波动而经历的悲喜,从他们日常的菜单、穿戴的布料,到他们与地方胥吏打交道的艰辛,一切都细致入微。这种叙事手法,如同高空俯瞰下的山脉,突然切换到地面上的小径,让人立刻拉近了与历史的距离,产生了强烈的临场感。而且,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差异的描述也十分到位,绝非“一言以蔽之”的概括。他清晰地展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在经济结构、生活习俗乃至思维定势上的长期分野,以及这种分野如何影响了中央政权的治理策略。这种对“地方性”的尊重,使得整个历史叙事不再是单向度的,而是充满了复杂、交织的声音,阅读体验极为丰富和立体。
评分这本厚重的历史画卷,铺陈开来的是中华文明数千年的跌宕起伏,光是翻开扉页,那古朴的字体和严谨的排版就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权威感。我本以为这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式叙述,但很快就被作者对细节的痴迷所吸引。比如,在描述秦朝统一六国时,作者并非简单罗列战役胜负,而是深入挖掘了郡县制推行的社会阻力,以及车同轨、书同文这些看似微小的变革背后,所蕴含的惊人行政智慧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读到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持续用兵,我仿佛能闻到塞外大漠的尘土味,感受到前线士兵的艰辛与朝堂上文武百官的激烈辩论。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也极其到位,即便是历史长河中一闪而过的小人物,也能被赋予鲜活的血肉。比如那位负责后勤运输的低级官吏,如何在中饱私囊与确保军需之间挣扎,这种对人性的洞察,让冰冷的史实变得有温度、可共情。整本书的论述逻辑严密得像是一台精密的古代钟表,每一个齿轮——无论是经济基础、思想文化还是军事战略——都紧密咬合,共同驱动着历史的车轮向前。读完一章,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想立刻去查阅更多相关的考古发现或文献佐证,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对这段宏大历史的探索欲,而非仅仅是知识的接收。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在于它对“连续性”和“断裂性”的精妙把握。我们常常将历史看作一连串截然不同的朝代更迭,但作者却成功地描绘出那些看似断裂的变革背后,暗流涌动的继承性。例如,在论及清朝建立之初对明朝制度的保留与改造时,他不仅仅是指出“继承了多少”,而是深入剖析了满族统治者如何有意地利用并改造了明代遗留下来的文官体系、税收结构,甚至是对士大夫的“怀柔”策略,以实现权力基础的平稳过渡。这种超越时间轴的眼光,让人对“王朝兴衰”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它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在既有框架上进行的螺旋式上升或重复。书中的每一段落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很少有冗余的形容词或煽情的语句,文字是精准的工具,旨在传递信息和结构。它要求读者付出思考的努力,但回报是构建起一个更加坚实、多维度的历史认知框架,让你在面对任何关于古代社会的问题时,都能找到一个扎实可靠的参照系。
评分与市面上那些试图用轻松幽默笔触去“解构”历史的作品截然不同,这部作品采取了一种近乎冷峻的史学家视角,它不讨好读者,也不提供廉价的“内幕”爆料。它的力量在于其磅礴的体量和罕见的资料搜集能力。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述唐代中后期的藩镇割据问题时,引用了大量来自敦煌莫高窟的残卷和地方志中的零星记载,这些都不是主流史书会重点提及的内容。这种对“非主流”一手资料的挖掘和整合,使得他对历史转折点的分析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例如,他分析安史之乱的爆发,不仅仅归咎于杨国忠或安禄山的个人野心,而是将矛头指向了府兵制的瓦解、土地兼并的加剧以及中央财政的结构性衰弱,分析层层递进,直至根源。阅读过程中,我需要频繁地翻阅后附的地图集和年表,因为它不会为了照顾读者的阅读体验而简化复杂的历史地理或时间轴。这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和严谨的态度,但回报是巨大的——你真正感觉自己是在“参与”而不是“观看”历史的进程。它更像是一部为专业研究者准备的底本,对那些渴望深度理解古代社会运作机制的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